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勞碌工作——導致什麼後果?
    警醒!1994年 | 2月8日
    • 勞碌工作——導致什麼後果?

      《儆醒!》雜誌駐日本通訊員報導

      「『精力飲品』正大受歡迎,市面上有200多種不同牌子的精力飲品銷售,總銷額每年達700萬美元,」日本的大報章《每日新聞》報導說。由於這類飲品據稱能為疲乏的工人立時增添精力,因此極受歡迎。該項報導繼續說,「這件事足以表明,日本人不顧緊張、睡眠不足,或悶熱的夏日氣溫,仍不斷拼命工作。」

      在太平洋的另一方,「差不多每八個美國人便有一個每週工作60小時或更長時間,」據美國勞工統計署透露。屬於中層管理級的人認為,他們不得不付出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工作,以致工作有時變成了支配他們生活的因素。

      在差不多每種文化中,刻苦耐勞、做事認真、工作勤懇的人均備受讚譽。甚至古代的一位聖經執筆者也說:「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上帝的手。」(傳道書2:24)以一般而言,世界各地的人仍然同意這種看法。不論人們是否把勞碌工作視為好事,許多人都夙興夜寐,每週工作五天、六天,甚至七天。

      可是,這一切勞碌成就了什麼呢?誠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諸如日本和德國所經歷的經濟「奇跡」使許多發展中國家豔羨不已。這兩個國家在戰敗之後崛起成為舉世觸目的經濟強國。可是,拼命工作對許多人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日本的生活水準雖然大大提高了,但正如《每日新聞》指出,許多日本人「仍然未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真正豐足」。更糟的是,在他們拼命追求所謂的豐足生活之際,許多人都毀了自己的健康,甚至由於工作過勞、精神緊張而一命嗚呼。類似地,美國的一項研究透露,在接受調查的三千名經理當中,有三分之一認為自己工作過勞、精疲力竭,對自己的工作也失去熱心。

      職業婦女也發出苦惱的信號。意大利的一項調查顯示,該國的職業婦女平均每週比她們的配偶工作多30小時。除了要在辦公室或工廠長時間工作外,她們回家之後還要料理家務。一位女工向《歐洲人》雜誌承認說:「我差不多沒有任何社交生活可言。我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我實在無法再忍受下去了。」

      家庭生活又如何呢?「為了實現所謂的美國夢,我們不惜犧牲自我和家庭去追求金錢和權力,」紐約一位研究工作過勞問題的專家赫伯特·弗羅伊登貝格爾說。由於許多在海外工作的英國商人埋首於業務,有些妻子因而感到寂寞和鬱鬱不樂。然而,絕非惟獨她們才有這種感覺。

      請也考慮這種情形對日本的家庭產生什麼影響。在該國的中年白領工人當中,晚上八時前回家的還不到半數。有些妻子已不再把丈夫視為真正的終身伴侶了;她們也不再渴望丈夫在家裡多花點時間。一個電視廣告把這些妻子的失望綜括起來,說:「丈夫最好是身體健康,但卻不留在家裡。」

      從以上的資料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勞碌工作有好處也有壞處。在這件事上人若走極端,就會產生難題。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使勞碌工作成為一件真正的好事、樂事而非沉重的負累呢?

      在另一方面,人若把工作放在一切之先,或不計代價地拼命工作,這會造成什麼嚴重後果呢?讓我們仔細看看勞碌工作的這些方面吧。

  • 勞碌工作——會危害健康嗎?
    警醒!1994年 | 2月8日
    • 勞碌工作——會危害健康嗎?

      一位中年的保險推銷員倒在自己的汽車上,嘔吐大作,最後更不支跌倒。可是,他仍然緊握著手提箱——他工作的象徵。他在公司的口號驅策下拼命工作;口號便是:「現在便是重大關頭。你要作出百分之150的努力來。」在他暈倒的那個月,他駕車走了大約3000公里的路程。四天後,他便與世長辭了。

      這類事件並非罕見。日本人所謂的「公司戰士」正被「工作過勞而死」的噩夢所煎熬而心驚膽戰。一位專門處理這類事件的律師估計,「日本每年至少有3萬個工作過勞而死的人。」難怪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日本有超過百分之40的白領階級擔心自己可能會因工作過勞而死。

      工作過勞與健康難題之間的關係雖然很難加以證實,但受害者的家人卻對此毫無疑問。事實上,「工作過勞而死」這個名詞便是受害者的遺族向有關方面索取賠償時首創的。「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日本國立公眾衛生院的鐵之丞說,「這個名詞的意思是,由於極度的工作壓力使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情況惡化,結果造成腦溢血、心肌梗塞或急性心臟病,最後導致死亡或殘障。」日本的衛生福利部(厚生省)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警告說,人若經常超時工作,就會睡眠不足,最後更損害自己的健康而患病。

      雖然如此,正如煙民拒絕承認吸煙對人有害處,酒徒否認酗酒會帶來禍害,同樣,廢寢忘餐的工作狂也不願承認過長時間工作會造成危險。事實上,過勞而死並非惟一的禍害。

      精疲力竭,抑鬱沮喪

      有些拼命工作的人最後為自己招致殘障或死亡,另一些則弄得自己精疲力竭。「精疲力竭並沒有精確的醫學定義,」《幸福》雜誌解釋說,「但一般受人公認的徵狀包括疲倦、無精打采、曠工、健康惡化,甚至濫用麻醉劑和酒精。」有些受害者變得滿懷敵意,另一些則變得粗心大意。然而,人是怎會淪為工作過勞的犧牲者呢?

      以一般而言,工作過勞而精疲力竭的人並非精神失調或感情受挫的人。反之,有這毛病的人時常是一些深深關注自己的工作的人。他們也許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掙扎求存,或是艱苦奮鬥,力求爬上高位。他們長時間辛勤工作,廢寢忘餐,務求能夠穩操勝券。可是,他們全心全意的努力和不停的耕耘一旦未能帶來預期的滿足和酬報,他們便大失所望而感到精疲力盡,終於淪為工作過勞的犧牲者。

      這導致什麼後果呢?有人在東京設立了一項電話服務,稱為生命線;這項電話服務是專為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而設的。他們現在正從一些心灰意冷的中年或較年長的白領階級收到越來越多的電話。令人驚訝的是,1986年在日本自殺的2萬5000多人當中,有百分之40是40餘歲和50餘歲的人,其中有百分之70是男性。精神科教授稻村博嗟嘆說:「這是由於中年的掙錢養家者患上抑鬱症的人數正與日俱增的緣故。」

      在另一方面,有些人則患上所謂的恐懼假期症。病徵如何?這些人由於在假日無事可做而感到煩躁不安。這些人深受工作狂熱所驅策,以致在放假時感到良心不安。他失去內心的安寧,終日在房子裡踱來踱去,像一頭困在籠中的獸一般。一到星期一,他便急不及待地趕回辦公室去;這樣他才感到舒服。

      現在有一種獨特的抑鬱病正驅使許多中年工人向醫生求助,這種抑鬱病稱為恐懼回家綜合徵。精疲力竭的工人在工餘愛在咖啡室和酒吧留連,最後甚至乾脆不回家。何以他們會害怕回家呢?雖然配偶的冷漠可能是個因素,但正如關谷透醫生指出,「許多人其實由於工作過勞而無法適應工作環境以外的世界;在許多事例上,他們甚至無法適應自己的家人。」事實上,這位醫生設立了一項「晚間醫院制度」去幫助這類病人。

      扼殺家庭生活

      然而,拼命工作的人未必是受害最深的人。反之,「與工作狂一起生活的人時常遇到的難題更大,」《企業家》雜誌評論說。配偶的生活可能變成一場噩夢。廢寢忘餐地工作的人「已找到他們一生的最愛」,澳大利亞悉尼的《公報》週刊說,「配偶要退居次位時常並非易事。」這樣的婚姻會有什麼遭遇呢?

      且以拉里為例。他是個美國人,受聘於美國的一間日本公司。他不計酬勞地為公司超時工作,結果使工廠的生產量增加了百分之234。這有為他帶來成功和快樂嗎?「他簡直瘋了!」他妻子在法庭與他離婚時憤然說。

      更不幸的一個事例是,一位日本籍的商行主管每天早上五時上班,晚上九時後才回家。後來他的妻子開始酗酒。一天,這位男子因妻子縱酒而跟她發生爭執,結果在氣憤之下把妻子勒死。後來法官判他犯了殺人罪,並說:「由於過度沉迷於工作,你跟本沒有留意到妻子的寂寞,也沒有盡力使她享有人生樂趣。」

      誠然,勒死自己配偶是個極端的結局,但工作過勞的確可以在其他方面把家庭生活扼殺。倘若丈夫星期天留在家裡,他也許只是懶洋洋地在電視機前坐著,觀看自己喜歡的體育節目,整個下午都在打瞌睡。這些丈夫並不意識到自己與生活的其他方面如何脫節。由於沉迷於工作,他們忽略了生活上一件最寶貴的東西,就是他們的家庭。既然無視與家人溝通的需要,他們正為自己退休後的寂寞生活鋪路。

      年華老去,意興闌珊

      《工作》一書在序言裡提出警告說:「在我們的社會裡,……工作、自尊和社會地位之間的連繫如此牢固,以致有些人在退休之後發覺,要適應一種脫離以往工作角色的生活,是極之困難的事。」那些以工作為生活重心的人必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一旦失去工作,我還剩下什麼呢?』請記住,人一旦退休,他的生活便可能要集中於家庭和社區之上了。

      人若忽略了與家人和鄰人的溝通,一旦退休,便不知要與別人談什麼才好。「他們以往埋首工作,對其他事情一概不理。現在他們不得不自食其果了,豈不是嗎?」日本一位在幫助中年夫婦方面有豐富經驗的顧問說,「他們的生活缺乏了人性的層面。他們認為自己既掙錢養家,其他一切事就自然不應有問題了。然而,他們退休時發覺,看來事事都不如理想。」

      男子認為自己為了家人的好處付出了三四十載的辛勞,但最後卻可能只是為人作嫁。一個早作夜息、作工養家活口的人,經過多年的勞碌工作之後,現在卻被家人視為「工業廢物」或「潮濕的落葉」,這是多麼可悲。日本人用「潮濕的落葉」一詞來描述退休後的丈夫;他們無所事事,終日只是與妻子一起消磨時間。他們就像潮濕的落葉黏在掃帚上,揮之不去,令人生厭。

      考慮過以上的危險之後,我們自然會問,我們怎樣才能使勞碌工作成為一件真正的好事呢?世上有一種工作能夠為人帶來真正的滿足嗎?下一篇文章會討論這些問題。

      [第6頁的附欄]

      適時的警告

      「假若你的丈夫食慾不振、失眠、拒絕談話,他就正在發出警告訊號了。要勸他設法從工作以外的活動尋得樂趣,並且鼓勵他與公司以外的人交往。」——關谷透醫生,東京關谷神經病院。

      「我喜歡用很長的時間工作,但假若你這樣做便會失去你的丈夫或家人,就本末倒置了。孤單單的一個人點數自己的金錢,有什麼樂趣可言呢。」——瑪麗·凱·阿什,瑪麗·凱化妝品公司的主席。

      [第5頁的圖片]

      工作過勞時常會導致嚴重難題

      [第7頁的圖片]

      家主廢寢忘餐地工作,時常把那些本應與他們最親密的人的生活毀了

  • 勞碌工作——何時才是好事?
    警醒!1994年 | 2月8日
    • 勞碌工作——何時才是好事?

      在東南亞各地,許多年輕女傭暫時放下廚房的工作,坐在電視機前,全神貫注地觀看一套日本製作的連續劇。這套連續劇描述一個家道寒微的女子,在經歷多年的艱苦奮鬥後,終於能夠獲致成功。這些女孩子看得熱淚盈眶,因為她們覺得自己的身世與劇中的女主角頗相似。劇中的情節看來給她們所需的鼓勵,使她們有力量面對另一天的勞碌工作。

      不錯,人若一天復一天地辛苦勞碌,甚至達到危害自己健康和生命的地步,他們必然有充分的理由才會這樣做。那末,他們營營役役究竟為了什麼理由呢?像亞洲區的女傭一樣,推使許多人勞碌工作的一個常見理由無疑是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這對他們成為一股強大的推動力。可是,物質上的酬報顯然並非惟一的理由。

      「經濟報酬的確對人有激勵作用,但卻不是主要的動機。」論到日本人的工作道德觀,斯蒂芬·D·科恩這樣寫道。那末,究竟什麼推使日本人工作得如此勤奮呢?「公司的業績比同行的敵手優勝乃是極度自豪和滿足的來源。勤懇工作所帶來的這項成果,本身便是莫大的報酬了,」科恩解釋。在另一方面,對公司的忠誠也是推使雇員勤懇工作的一個理由;工作本身變成了他們用來顯明自己的價值的惟一途徑。此外,渴望晉升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盼望有一天得以飛黃騰達繼續是促使人勤懇工作的強大動機。

      值得為此犧牲健康嗎?

      可是,這一切是人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置於險地的正當理由嗎?論到為物質財富而勞碌的人,聖經指出,「[他的]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最後這人也許納罕:「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為誰呢?」(傳道書4:8)那些營營役役、力求致富的人看來根本不曉得應當在何時停下來以及在哪裡停下來。他們陷入一個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裡,只曉得工作、工作、更辛勤工作。聖經率直地警告說:「不要勞碌求富。」——箴言23:4。

      人對公司的忠誠又如何?雖然這可以有點好處,但我們必須考慮到工作過勞可能產生的影響。「倘若有人工作得精疲力竭,」一間美國公司的總經理說:「我就寧願他不在我手下工作了。」一位「公司戰士」未滿40歲便因工作過勞去世,他的妻子後來致信報館說:「他們說,『失去這樣一個人才實在是公司的莫大損失。』我們究竟可以從這樣的聲稱獲得什麼安慰呢?那些公司烈士一旦殉職,他們就只被當作『用後即棄的貨物』一樣。」

      人即使不致工作得精疲力竭或死於工作過勞,他到退休時又如何呢?「他們雖然曾為公司拼命工作,」日本廣播員山根基世說,「他們現在卻看出,公司已不再需要他們了,他們已對公司毫無用處了。」在缺乏人性的公司看來,勤懇工作的雇員只是公司的運作大輪上的小嵌齒而已;小嵌齒一旦損壞,就會被更換了。難怪許多日本人正開始對雇用自己的公司失去信心!他們開始意識到,他們對公司的忠誠只是一廂情願的痴心而已。

      那末,公司裡的晉升機會又如何?那些已爬到中級管理階層的人不久便看出,並非人人都可以躋身於最高階層的。於是他們便怎樣呢?既然晉升無望,他們就開始另找出路了。他們對公司的忠誠亦隨之而逝!

      對勞碌工作懷有平衡觀點

      人若僅為了貪財、忠於公司或出於競爭精神而勞碌工作,到頭來只會為自己帶來挫折和失望而已。可是聖經並沒有抹殺勤懇工作的價值。「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上帝的恩賜。」(傳道書3:13)聖經讚許人享受自己勞碌得來的成果。對於勞碌工作,究竟什麼才是適當的觀點,這節經文給我們一項提示。

      日本的衛生福利部(厚生省)最近建議,工人應當「下班之後便拋開工作,(並且)與家人共進晚膳」。有些商界領袖顯然賞識這項勸告所含的智慧。例如,一間業務蒸蒸日上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董事長宣布說:「我希望所有員工都把好好照顧家人置於一切之先。畢竟,他們在公司裡工作只是為求達到這個目的而使用的方法而已。」

      不錯,良好的家庭關係無疑是個值得努力追求的目標。若果工作使溫暖的家庭氣氛受到破壞,或使你的健康受到損害,你的辛勞工作就對你沒有好處了。

      但在另一方面,在受資歷制度所支配的日本社會裡,有些人養成了這種態度:「不缺席,不遲到,也不拼命工作。」他們假裝勤懇,在工作地方逗留到很晚,但其實只是等待主管回家而已。健二便懷有這種心態。他是廣島一間室內設計公司的推銷員。他在工作上懶懶散散,並且常在工作時間到咖啡室或彈球中心流連。

      這種態度能夠為人帶來快樂嗎?聖經的一句箴言說:「懶怠的人必致作苦工」。在今日,人也許不會由於懶惰而實際被迫做苦工。可是,對他們來說,工作卻可能變得十分單調乏味,彷彿在精神上作苦工一般。但在另一方面,同一句箴言指出勤懇的裨益:「殷勤人的手必管轄人。」(箴言12:24,《呂譯》)即使你並非掌管一個國家或一間公司,至少你會贏得家人的尊重,並且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除此之外,你也能夠贏得雇主的信任,以及享有清白的良心。

      健二後來也看出勤懇工作的價值。他決定研讀聖經,結果,他的生活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藉著在工作地方實行忠實的原則,」他說,「我開始在工作上表現認真盡責的態度,不論上司在不在場都一樣盡力工作。結果我贏得了上司的信任。」

      勞碌工作是好事的時候

      事實上,工作若要有意義,就必須能夠對別人有所造益。『使人稱心滿意的工作,』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