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受到經濟大衰退影響
    警醒!2011年 | 9月
    • 受到經濟大衰退影響

      《大英線上》形容最近全球的經濟衰退,說:「這是本世代最差的經濟情況。」2007年,美國陷入經濟低迷,情況非常嚴重,很多國家都受到影響,人們就稱這個特殊情況為「經濟大衰退」。

      是什麼原因造成「經濟大衰退」呢?《新聞週刊》(英語)簡單地指出,「都是因為人們不負責任地瘋狂借貸」。但為什麼人們會瘋狂地借貸,來買一些他們付不起的東西呢?

      你很可能也發覺,是因為這個世界的經濟制度使人變得很貪婪,毫無節制,人們才瘋狂地借貸。這個經濟制度給人的信息就是:不論你有沒有錢,都要「買買買,不停地買!」經濟學家克里斯·法雷爾在他的書《精打細算新方法》中說:「這一代人是從痛苦中學到,借太多錢是危險的。」

      很多國家都因經濟大衰退而受到嚴重的影響。去年南非《星期日時報》的一則頭條新聞報導,「經濟雖然有些復甦的跡象,但很多消費者……都要很辛苦賺錢才能養家糊口」。這份報紙又說:「[南非]差不多有300萬個消費者手上的賬單已超過三個月逾期未繳,而過去兩年,大約有25萬個中產階級的人失業。」

      近年來失業人數高達千百萬。有些報告說,美國的經濟有些復甦的跡象,但《金融時報》(英語)就開玩笑地說:「由2009年6月開始的經濟復甦應該叫做『經濟大失望』……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大眾為了還清貸款,國家的消費增長會有好幾年沒有什麼起色。」

      如果你也是經濟大衰退的受害者,一定會對戴維·貝亞爾這位作家的話產生共鳴,他在一篇文章中說:「看來很多人都在談論世界的經濟問題,卻很少提出解決的方法。」

      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是專為幫助債務纏身的人而寫的。這些文章會回答以下的問題:存錢有什麼好處?要是你債務纏身該怎麼辦?你該怎樣好好處理自己的金錢?

  • 為什麼要多存錢少花錢?
    警醒!2011年 | 9月
    • 為什麼要多存錢少花錢?

      很多人都說:「把錢存起來一點意思也沒有,把錢用來買衣服、買電子產品和其他東西有多開心啊!」

      不論你是否受到全球經濟低迷所影響,多想想該怎樣小心地花錢以及把錢存起來,對你一定有幫助的。過去幾千年來,有千百萬人都因聽從一本可靠的書的勸告,而能夠應付生活上的經濟難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中的一些勸告。

      三則古老的智慧之言

      拿撒勒人耶穌曾提到一個比喻,指出一個跟處理金錢有關的重要原則。這個比喻中提到一個主人對僕人說:「你就該把我的銀錢存入銀行,等我來到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才對。」(馬太福音25:27)耶穌說的話對今天的人特別適用,為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

      近年來,在一些國家存一筆錢大約十年的話,所得到的利息就會比存入的本金還多。但今天很少銀行能提供這麼高的利息來吸引人,還有投資者往往也無法得到自己所期望的高回報率。不過,存一筆錢以備不時之需總是好的。

      聖經也支持這個說法,經文說:「智慧能保護人,就像金錢能保護人一樣」。(傳道書7:12)但要是你沒有存錢,口袋空空的,金錢也沒辦法保護你!聖經鼓勵人:「你們每一個人應當按自己的收入……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哥林多前書16:2,《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怎樣省錢?

      第一,在買貴重的東西之前,先想想是否真的 需要這個東西。

      第二,如果你真的需要買某個東西,可以看看哪裡有減價的貨品或比較好的二手貨。埃斯彭和妻子雅納住在挪威,他們要為自己的孩子丹尼爾買一個嬰兒車,結果他們買到一個差不多全新的二手貨,而價錢只有原價的一半。埃斯彭說:「如果丹尼爾以後不需要再用這個嬰兒車,可以再賣出去,還可以賣到好價錢。」不過他提醒人說:「想要找到價錢便宜的好東西是要花很多時間的。」a

      第三,想買某個東西時不要太衝動,先睡一覺第二天起來再說。如果你想清楚後還是覺得這個東西很重要的話,你可以考慮找一些價格較便宜的類似貨品或二手貨。如果你不買名牌貨的話,也可以省一些錢。還有,與其到高級服裝店買最新款式的童裝,不如給孩子穿別人送的舊衣服。

      同樣的,如果家裡有嬰兒,媽媽可以考慮使用布尿片而不是紙尿片。丹尼絲·錢伯斯在她的書《做預算——謹慎理財是應付金融風暴的要訣》中說:「給嬰兒用紙尿片兩年的話,大概要花2000多美元,但用布尿片兩年的話……只要300-500美元。」她又說:「現在的新式布尿片是很容易清洗和使用的,而且又很環保!」

      第四,你知道嗎,買菜回來自己做飯往往比到餐廳吃飯便宜。如果你的孩子還在上學,可以考慮教孩子自己做三明治或便當,這樣就不用給他們錢買比較貴的食物來吃。還有,與其買很貴的飲料來喝,不如喝水好了,這樣做比較健康而且也不會那麼傷你的荷包。

      不久之前,很多家庭都會自己種菜來吃。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種一些菜來吃呢?很多住在公寓、大廈或小房子裡的人,都會自己種一些菜來吃。你可能會很驚訝,小小的地方也是可以種出很多菜的!

      如果你有手機,可以只在緊急時才使用嗎?手機可以用預付卡或儲值卡來限制使用時間嗎?你是不是可以盡量少用乾衣機呢?也許可以把部分或全部洗好的衣服掛起來晾乾。你也可以盡量少開冷氣機或暖氣機,開這些設備之前請想想:「現在的天氣真的需要開嗎?」還可以問問別人是如何節約用電的。

      開一個儲蓄賬戶也是好的。希爾頓是南非的一位志願人員,他說:「聰明人不會『把蛋全部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有時銀行和金融機構也會倒閉,我們也曾碰過這樣的情形。」所以,要選擇存款受政府保障的銀行,這樣即使銀行倒閉了你也可以拿回存款。

      如何還清貸款

      第一,信用卡、貸款等賬單,每個月都有「最低還款額」,試試看你能不能繳得比這多一點。

      第二,要設法先把利率最高的貸款還完。

      第三,要克制自己的花錢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

      你是否也曾被很有吸引力的廣告所影響呢?丹尼是個家主,住在瑞典,他也承認自己曾被廣告引誘。他本來有一個盈利不錯的生意,但為了償還信用卡的欠款,只好把生意賣掉。他終於學到教訓,現在他知道該怎樣使用金錢。他提醒人:「不要貪心!要量入為出,這樣就可以學會知足。」

      明智地借貸

      很少人買房子或公寓時能一次付清所有的錢,所以很多人買房子時都會向銀行借錢,而每個月還給銀行的貸款就好像交房租一樣。不過,一段時間之後錢還完了,房子就是他們自己的了。

      此外,很多人也會向銀行借錢來買一輛省油的汽車,並盡快還完錢,之後這輛汽車就變成一個有價值的資產,以後需要錢的時候也可以賣掉來套換現金。b有些人發現買一輛保養得不錯、使用里數不多的二手車,也是個聰明的做法。有些人會搭乘公共汽車或騎腳踏車來節省金錢。

      無論什麼情況,都要現實地來看看你想買的東西,要知道自己的經濟能力,之後小心地做決定。毫無節制地花錢可能會變成一種習慣,也會帶來很多煩惱。所以要小心謹慎地用錢,這樣你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如果你希望養成存錢的習慣,但又希望省錢的同時也可以保持快樂,那麼,你一定要知道該怎樣好好處理自己的金錢,下一篇文章就會討論這個問題。

      [腳注]

      a 為了避免買到贓貨,聰明的做法是,買東西後記得要拿收據,收據上必須有賣方的名字和地址。

      b 要記住,如果你突然沒有收入,無法付貸款,你的房子或車子就會被沒收,而你之前付出的金錢也就無法拿回來。

      [第5頁的附欄]

      幾個省錢的方法

      找找看有沒有減價的貨品

      買二手衣或到價格較便宜的商店買衣服

      教孩子自己做飯

      [第6頁的圖片]

      可以種一些蔬菜來減少食物的花費,也可以把衣服晾在外面來節省電費

  • 如何處理自己的金錢?
    警醒!2011年 | 9月
    • 如何處理自己的金錢?

      一般來說,錢財的處理方法大致有這三種:(1)用掉,(2)存起來,(3)送給別人。我們現在先討論怎樣明智地用錢。

      我們從經濟大衰退中學到一個很重要的教訓就是,要按照一個詳細的預算來生活,這是很有智慧的做法。那麼預算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政府、公司、家庭或個人怎樣使用收入的計劃。

      全家一起做預算

      你該怎樣做家庭預算呢?丹尼絲·錢伯斯在《做預算》這本書中說:「全家人都要一起參與家庭預算的討論,這樣每個人都會覺得有責任要按照這個預算來用錢。」全家人還要不時一起檢討一下這個預算是否符合實際的需要。如果全家合作做出一個好的家庭預算,這是有好處的,因為每個人都會努力量入為出不超出預算。

      有些人會用電腦來做預算,有些人就只用紙和筆來做預算,並把紙劃分為兩欄,一欄是收入,另一欄是支出。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有些費用是每年支付一次的,例如所得稅(薪俸稅)和度假的費用,所以做預算時別忘了把這筆錢加入每個月的支出欄裡。

      一個很有效的做預算方法就是「信封預算法」,每個信封上寫下不同的費用名稱,例如「食物費」「房租」「交通費」「電費」「醫療費」等等。以前,人們會根據預算將每個月要花的現金,分別放在不同的信封裡。現在,很多人覺得將錢存在銀行裡,需要時再提出來,這樣比較方便又安全。

      喬納森和妻子安妮以及兩個女兒一起住在南非,他們通常都使用「信封預算法」。喬納森說:「如果你的薪水是存入銀行帳戶裡,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銀行裡的錢一定要按照預算來使用。例如,你要是把買肉的錢用光了,就不可以把打算儲蓄的錢用來買肉。」

      喬納森以前有自己的生意,但現在他和家人都成為志願人員,幫忙建造崇拜上帝的場所。他們很希望繼續從事這份志願工作,所以比以前更需要按照預算來生活。這家人會經常討論他們的預算是否符合實際的需要,必要時也會調整預算。

      你可以更快樂

      有些研究顯示,一個人要是把自己的東西用來幫助別人,這些東西包括自己的時間、精力和一些金錢,這個人就會更快樂。如果環境允許的話,可以把錢用來幫助別人,這是文章開頭提到的三種處理方法中最好的一個。

      克里斯·法雷爾在《精打細算新方法》中說,要存錢「才會有錢可以用」。他建議:「把自己的錢給有需要的人,是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做法。」a他又說:「當你思考人生中什麼是最有意義的事時,通常都不是金錢和資產,而是跟別人有好的關係,有美好的人生經歷,以及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

      經濟學家邁克爾·瓦格納看來也同意以上的說法。他寫了一本書《你的金錢,第一天》,這本書是要鼓勵年輕人養成儲蓄的好習慣。他說:「你表現仁慈慷慨,主動幫助一些困乏的人時,會在很多方面得到回報,但最好的回報就是由於幫助別人而感受到的快樂。」

      聖經也同意,施與能為人帶來快樂。上一篇文章指出,聖經中的一些智慧之言可以幫助你好好地處理自己的金錢,現在會繼續討論另外七則智慧之言。

      [腳注]

      a 你買禮物給別人或對人表現慷慨,例如為朋友或家人做一餐飯,這些都是把錢送給人的方法。

  • 七則智慧之言
    警醒!2011年 | 9月
    • 七則智慧之言

      有一本古老的書記載了很多實用的話,到現在還很適用,下面所引錄的話都是出自這本書。我們來看看這些話可以怎樣幫助我們處理自己的金錢。

      1.「貪愛銀子的人,有了銀子也不滿足;貪愛錢財的人,收入再多也不知足。」(傳道書5:10)說這句話的人並不是一個嫉妒有錢人的窮人,而是歷史上一個非常富有的人,他就是以色列王所羅門。所羅門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對世事的觀察之後,才說出以上這番話的。無獨有偶,近代有些富豪也說過類似的話。

      2.「只要有衣有食,就該知足。可是一心要發財的人,就落入引誘」。(提摩太前書6:8,9)這番話是使徒保羅所寫的。為了跟從耶穌基督,保羅願意放棄自己的事業,而這份事業從世人看來是很有前途的。保羅教導了很多人,也接觸到不少人,但他絕沒有從這些人那裡收取財物,他跟現今的一些宗教領袖多麼不同!所以,他可以良心無愧地說:「我從沒有貪圖人的金銀衣服。你們自己也知道,我這雙手照顧了我和同伴的需要。」(使徒行傳20:33,34)

      3.「你們想蓋一座塔樓,有誰不先坐下計算費用,看能不能蓋成呢?」(路加福音14:28)耶穌這個比喻也適用於以下情況:當你想買東西時,特別是手上有信用卡時,你會衝動地買下你想要的東西還是會先等一等計算一下費用呢?你是否真的需要這個東西?你付得起嗎?

      4.「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箴言22:7)最近的全球金融風暴顯示,人使用信用卡來付款以及用其他方式借錢以致欠債纍纍,這樣做多麼愚蠢。《你的金錢,第一天》這本書在2009年出版,作者邁克爾·瓦格納在書中指出:「今天,[在一些國家裡]有個情況很常見,就是平均每個人手上有四張以上的信用卡,總共欠下9000多美元。」

      5.「惡人借債,不肯償還;義人卻恩待人,賙濟人。」(詩篇37:21)有些人欠錢無法償還,他們覺得最容易的解決方法就是宣告破產。但是,想繼續跟上帝有良好關係的人不但會盡力還錢,還會慷慨地幫助別人。

      6.「我從前年輕,現在年老,從未見過義人完全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子孫討飯。」(詩篇37:25)這番話是一個飽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所寫的。他有很多年的時間都在逃亡,有時住在山洞裡,有時逃到外地避難,這個到處逃難的人就是大衛,他後來成為古代以色列人的君王。他從自己一生的經歷,體驗到以上的話是十分真實的。

      7.「施與比接受更快樂。」(使徒行傳20:35)這句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耶穌說的。「他因為擺在前頭的喜樂」,在地上的時候就用一生來為人服務。現在,他已返回天上,是個靈體,在「快樂的上帝」耶和華的右邊享有不死的生命。(希伯來書12:2;提摩太前書1:11)

      我們效法耶穌的榜樣,竭盡所能用自己的一生來為人服務,人生沒有其他事比這更有意義了。相信你一定會同意這一點:明智地存錢、慷慨地幫助別人,比毫無節制地花錢好得多!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