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家人長期害病時……
    警醒!2000年 | 5月22日
    • 家人長期害病時……

      迪圖瓦一家相親相愛、幸福洋溢,教旁人無不為之動容,沾上絲絲喜悅。看他們這麼樂融融的,任誰也想不到他們曾吃盡苦頭、飽嘗艱辛。

      起初,是大女兒米歇爾才兩歲,布拉姆和安就發現她害了慢性的遺傳病,肌肉一天比一天衰弱。

      母親安說:「事情來得突然。我一下子就得學會應付這種慢性疾病。我知道一家人的生活跟以前再不會一樣了。」

      但禍不單行,安又生了一子一女後,悲劇再度重演。一天,孩子在外頭玩耍,兩個女兒忽然跑回家來,喊道:「媽!媽!你快來看。尼爾有點兒不對勁!」

      安連忙衝了出去。她看到尼爾的頭乏力地垂在一旁,無法自行扶正過來。當時尼爾才三歲。

      安回想當日的情景,說:「那真是晴天霹靂!我登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尼爾這孩子健康活潑,卻偏偏害了跟姐姐一樣的病,得跟病魔糾纏度日,叫我好不難過。」

      父親布拉姆說:「一家幾口子本來健康快樂,可從此就得咬緊牙關,面對生命中最嚴峻的考驗。」

      儘管醫生已盡力診治米歇爾,她卻始終敵不過疾病引起的併發症,最後在14歲那年病逝了。至於小弟尼爾,則繼續對抗病魔,直到今天。

      迪圖瓦一家的經歷不禁叫人想道:人長期害病,他的家人可以怎樣應付呢?要知道答案,我們得先分析一下長期害病會怎樣影響一家人的生活。

  • 長期害病牽連一家
    警醒!2000年 | 5月22日
    • 長期害病牽連一家

      簡單來說,慢性病就是持續多時的病。一位教授也說,慢性病就是「健康狀況起了不利的變化,不是單靠簡單的手術程序,或者短期的藥物治療,就可以康復過來的」。慢性病及其影響不好應付,不僅在於害病或者要接受治療,也在於病情會持續多時,令病人飽受折磨。

      再說,人長期害病,受苦的往往不只自己。《運動神經元病——一家人的事》這本書說:「人多半都有家人。病人內心的衝擊、焦慮,跟他親近的人也同樣感受得到。」一個婦人的女兒害了癌症,她也證實這點,說:「全家上下都受到影響,不管他們知不知道,有沒有表露出來。」

      當然,反應是因人而異的。不過,病人一家明白到慢性病一般對人有何影響,應付考驗時很可能會從容一點。至於同事、同學、鄰居和朋友等外人,如果認識慢性病所生的影響,也就較能真的幫上一把,體恤扶持病人一家。你往下看他們受到的各種影響時,請記住這點。

      作客他鄉

      人長期害病,他一家的境況跟人到外地旅遊相似。在外地,有些事物跟家鄉的大同小異,有些則相當陌生,甚至大不相同。同樣,當家裡有人長期害病,一家人的生活方式仍然大致相同,但有些事情則很不一樣。

      首先,家人害病也許使家庭的生活常規有變,以致全家人都得調整一下。海倫今年14歲,母親害了嚴重的慢性抑鬱症。她說:「我們每天怎麼過,要看媽媽當天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來決定。

      治療固然能緩解病情,但也能進一步干擾病人一家的生活常規。請看看上文提到的布拉姆和安的經歷。布拉姆說:「由於孩子要接受治療,我們得大大調整原來的生活常規。」安也說:「我們每天都要往返醫院。另外,由於患病使病人營養不良,所以醫生建議孩子少吃多餐,一天得吃六次,以補充所需的營養,因此,我的烹飪方式也得完全改變過來。」這還不止,安要協助孩子做醫生指定能強化肌肉的運動,才叫她最是苦惱。安說:「那時候,我的意願和理智每天都要鬥爭一番。」

      隨著病人逐漸適應治療和檢查身體帶來的不適或痛楚,他對家人的依賴,不管是實際協助還是感情支持,都會愈來愈大。結果,家人要學習照顧病人的技巧之餘,他們的觀點、感覺、生活方式和常規也得一一調整。

      可想而知,病人一家得耐著性子,應付種種改變。一個女孩害了癌症,要留院接受治療。她的母親說,一家人「疲於奔命,那種苦況任誰也想像不了」。

      前景難料

      《應付慢性病——克服無助感》說:「慢性病反覆無常,前景難料,叫人惶恐不安。」家人試著適應新生活時,情況也許再起變化,而且往往更為不利。病情可能時好時壞,或急轉直下,連治療也不管用。療法也許要定期改變,或導致併發症,這是很難預料的。家人也許不知所措、心力交瘁,病人對他們的依賴卻愈來愈大,結果家人本已控制下來的不快情緒可能一觸即發。

      病情的發展、治療的效用常常難以預料,家人不免會想:「這個病會延續多久?病情會壞到哪個地步?我們還能撐得住嗎?」如果病情進入末期,人也自然會想:「病人還可以活多久呢?」

      不過,生病、接受治療、身心疲憊、前景難料等因素,還引致另一個後果,是人始料不及的。

      社交生活起變化

      凱瑟琳的丈夫患了慢性抑鬱症。她說:「當時,我覺得自己孤零零的,好像給困在籠裡一樣,我不得不克服這些感覺。」她還說:「我們的境況委實不好受。請朋友來家作客不行,就是人家叫我們去,我們也去不了。後來,我們跟人家差不多都沒有來往了。」許多人像凱瑟琳一樣,由於不能招呼親友或赴約,心裡好不難過。為什麼會這樣呢?

      人可能受病情或治療的副作用影響,不便參與社交活動。病人一家也許認為害病是不體面的,或害怕引起尷尬。害抑鬱症的人也許覺得自己配不上朋友,家人也可能身心疲憊,對社交活動提不起勁。基於種種理由,長期病患者一家往往很容易感到孤單、寂寞。

      再者,不是人人都善於交際,曉得怎樣跟身罹殘疾的人相處的。(請參看11頁的附欄「你可以怎樣予以扶持」。)安說:「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不一樣,人家往往會打量一番,說一些無心的話。老實說,父母常常因孩子害病而責怪自己,這些衝口而出的話只會教人更加難受。」安的話觸及長期病患者一家很可能面對的另一個問題。

      深具破壞力的情緒

      一個研究人員說:「病情剛診斷出來,家人多半會大吃一驚、難以置信,繼而加以否認。這個打擊真的太大了。」不錯,知道自己所愛的人罹患惡疾,健康每況愈下甚至可能死去,打擊確實不輕。家人也許覺得他們的夢想、冀望通通幻滅,前景難料,損失慘重,悲從中來。

      誠然,許多人看到家人長期不適、受盡折磨,卻不知就裡,病情一旦診斷出來,可能會舒一口氣。但有些人的反應卻不一樣。南非一個母親說:「最後,醫生終於能告訴我孩子害了什麼病,我覺得痛苦極了。老實說,我倒希望自己沒聽到診斷的結果。」

      《特殊兒童——如何跟害病或殘障孩子生活》這本書解釋,「適應期間……思緒紛亂是人之常情。有時候,強烈的情緒縈繞心頭,揮之不去,教你害怕自己熬不過去」。這本書的作者黛安娜·金普頓,自己兩個兒子都患上囊腫性纖維化。回憶當初,她說:「我害怕自己的感覺,我需要知道這些痛苦、悲傷的感覺其實沒什麼不對。」

      家人感到恐懼是人之常情。未知的事、害病、治療、痛楚、死亡,通通都叫人害怕。孩子所受的影響尤其大,如果父母沒合理地向他們解釋一番,他們心底裡很可能害怕得很,卻不會說出來。

      另外,家人也常常會生氣。南非一份雜誌(TLC )說:「病人常有可能拿家人來出氣。」於是,家人也可能生氣,怪醫生沒早點發現問題,氣自己把缺陷傳給孩子,惱病人沒好好照顧自己,恨撒但使人遭殃,甚至生上帝的氣,怪他讓人生病。內疚是另一種常見的反應。《癌症兒童——給父母的全面指南》說:「孩子患上癌症,他的父母以至兄弟姊妹差不多全都會責怪自己。」

      感情飽受衝擊往往多少導致抑鬱症。一個研究員寫道:「抑鬱這種反應大概是最普遍不過的。我有個文件夾,裡面的信全都可以證明這點。」

      病人一家能應付過來!

      幸好,許多家庭發現情形並不像起初看來那麼困難。黛安娜·金普頓安慰說:「你想像的要比現實可怕得多。」黛安娜是過來人,她發現「前景多半不會像當初所想的那麼不濟」。你大可以放心,許多家庭都能熬過難關,你也一定可以。不少人認為,單是知道其他人能應付過來,已叫他們舒一口氣,對前景樂觀一點。

      話說回頭,這樣的家庭自然會想:「我們到底可以怎樣 應付呢?」下一篇文章會探討一些可行的方法。

      [第5頁的精選語句]

      家人要照顧病人之餘,也要調整個人的觀點、感覺和生活方式

      [第6頁的精選語句]

      病人一家的感情都大受衝擊

      [第7頁的精選語句]

      別灰心喪氣。其他家庭能應付得來,你也可以

      [第7頁的附欄]

      長期害病帶來的考驗

      • 認識家人所害的病,學會怎樣應付

      • 改變生活方式、常規

      • 應付不再一樣的社交關係

      • 盡量維持正常的生活,駕馭生活

      • 因害病造成的損失而悲痛

      • 處理難以應付的情緒

      • 對前景保持樂觀

  • 齊心合力,共度時艱
    警醒!2000年 | 5月22日
    • 齊心合力,共度時艱

      「應付」其中一個定義是「成功處理壓力的能力」。(《泰氏醫學百科詞典》)因此,如果長期病患者能夠至若干程度駕馭生活、保持內心安寧,就可算是應付得法了。既然長期害病牽連一家,家人一旦害病,家裡上下就得同舟共濟、互相扶持才行。請看看一些應付方法。

      知識就是力量

      一句古老箴言說:「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箴言24:5)不錯,痼疾也許根治不了,但曉得應付方法,害病對思想、情緒所造成的影響就能大大減少。那麼病人一家可以向誰請教呢?

      首先,要找個樂於助人的醫生,肯騰出時間、不厭其煩地對病人一家解釋跟病情有關的種種事情。《特殊兒童》說:「具備所需的醫學技術,又顧及病人一家感受的醫生,就最理想不過了。」

      其次,要不斷提出明確的問題,直至你已盡全力了解病人的境況為止。可要記住,人跟醫生一起的時候,往往心情緊張、思緒紛亂,把原來要提出的問題忘了。因此,要預先把問題寫下來。你也許特別想知道疾病對病人的影響、治療方法,以及你可以做些什麼。——請參看附欄「家人可以向醫生提出的問題」。

      孩子長期害病,父母尤其要向其他孩子清楚解釋一番。一個母親說:「要從病人發病初期開始解釋。孩子不曉得發生了什麼事,就很容易覺得自己給當成外人了。」

      有些家庭也做點研究,往本地的圖書館、書店裡跑,或上網搜尋,結果找著詳細、管用的資料。

      生活素質維持合理水平

      很自然的,家人都希望病人的生活素質能維持合理水平。就以第一篇文章提到的尼爾·迪圖瓦為例。他至今仍然受著疾病折磨,但他每個月都花七十小時向鄰舍傳講聖經希望;這是他深愛的工作。尼爾說:「在會眾裡提出聖經訓示,也叫我內心很是滿足。」

      活得好也包括能夠向人家表示愛意、被愛、參加愉快的活動和繼續懷持希望。病人也喜歡在病情和治療容許的範圍內享受生活的樂趣。有個家庭面對家人長期害病的問題超過二十五年,當父親的說:「我們很喜歡戶外活動,但兒子害病,不能遠足,我們就改變一下,參加一些不怎麼費勁的戶外活動。」

      不錯,病人是可以活得挺好的。誠然,病人的情況各不相同,但不少病人看到如畫的風光、聽到悅耳的聲音,都會心情舒暢。病人越是覺得自己能駕馭生活,活得快樂滿足的機會就越大。

      處理難以應付的情緒

      應付長期患病的另一個要訣,是學會控制有害的情緒。憤怒是其中一種。聖經表示,人生氣也許不是全無道理的,但聖經也敦促我們,不要「輕易發怒」。(箴言14:29)平息怒氣為什麼是明智的呢?據一份參考文獻說,憤怒「能蠶食人。這樣的人動不動就發脾氣,或說出傷害人的話來,令自己後來懊悔不已」。即使人偶爾一次大動肝火,造成的創傷也可能要很長時間才康復過來。

      聖經說:「不要到日落還在動怒。」(以弗所書4:26)日落固然無法拖延,但人卻能叫心境盡快平復,不致繼續傷害自己或其他人。人冷靜下來後,往往能更恰當地處理問題。

      人生的起伏是免不了的,你的一生也一樣。許多人覺得,向家人或者能體恤同情的人傾訴一下會有點兒幫助。凱瑟琳的經歷正好說明這點。起初,她的母親害了癌症,然後丈夫又患上慢性抑鬱症,後期更害了早老性痴呆病。她說:「跟知己談談,他們會安慰我,讓我心裡好過一點。」羅斯瑪麗曾照顧母親兩年,她也說:「向知心朋友傾訴,教我心裡踏實一點。」

      不過,你要是邊說邊哭,也不用大驚小怪。《特殊兒童》一書說:「流淚能緩解緊張、痛苦的情緒,幫助人應付悲痛。」a

      態度要積極

      睿智的君王所羅門寫道:「求生的意志使人忍受病痛。」(箴言18:14,《現代中文譯本》)今天,研究人員發現病人對未來的看法,不管積極、消極,往往能影響療效。但長期病患者一家怎可以對未來保持樂觀呢?

      家人留意病人的情況之餘,也該想想自己仍然可以做什麼。一個父親說:「你可能覺得情況很糟、毫無希望,但你得知道你擁有的還不少。你還有生命,有家人,有朋友。」

      長期病患者一家固然要正視問題,但養成幽默感卻於身心有益,使人不易流於悲觀。迪圖瓦一家常說說笑笑,就是個好例子。尼爾的小妹科萊緹說:「有些情況,我們已學會了怎樣應付,所以,有些問題也許叫人家很苦惱,我們卻能一笑置之。事事處之泰然,的確能緩解緊繃的情緒。」聖經也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言17:22。

      屬靈的觀點最重要

      真基督徒要保持靈性健康,一個要訣是「藉著禱告和懇切祈求……把[他]們的呼籲告知上帝」。聖經應許說:「這樣,上帝那超越一切意念的和平,就會……守衛你們的心和你們的思考力。」(腓立比書4:6,7)一個母親照料兩個長期害病的孩子差不多三十年,她說:「我們看出耶和華真的幫助人,叫人能應付過來。他真的扶持我們。」

      再者,聖經應許地球將成為樂園,不再有傷心痛苦的事,也使許多人勇氣力量大增。(啟示錄21:3,4)布拉姆說:「由於家人長期害病,上帝所應許的『瘸子必跳躍像鹿;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對我們意義更深。」迪圖瓦一家跟許多人一樣,都在熱切期待樂園的應許實現,到時「城內居民必不說:我病了」。——以賽亞書33:24;35:6。

      要鼓起勇氣。今天,教人透不過氣的痛苦、災殃就是證據,證明情況快要好轉過來。(路加福音21:7,10,11)至於目前,許多病人和照顧他們的人都能作證,證明耶和華確實「是溫柔慈悲的父親,賜一切安慰的上帝。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都安慰我們」。——哥林多後書1:3,4。

      [腳注]

      a 想進一步認識怎樣應付疾病造成的心理影響,請參閱「照顧長期病患者——如何肩負這個擔子」,《儆醒!》1997年2月8日刊3-13頁。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家人可以向醫生提出的問題

      • 病情發展下去會怎樣?結果怎樣?

      • 有哪些病徵?可以怎樣加以控制?

      • 可選擇哪些療法?

      • 不同療法可能有什麼副作用、風險或好處?

      • 要改善病情,我們可以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

      [第11頁的附欄或圖片]

      你可以怎樣予以扶持

      對於長期病患者一家,有些人也許不曉得該說什麼、做什麼,因此不敢貿然探訪或主動提出幫忙。另一些人則可能越俎代庖,把自以為有益的建議強加於人,卻反倒給人家增添壓力。那麼,人可以怎樣幫上一把,又不會干擾人家的私生活呢?

      懷著同情心聽對方傾訴。雅各書1:19說:「要快一點聽。」如果長期病患者的家人想 訴訴苦,你願意耐心聆聽,這就是關心他們了。他們看出你真的「體恤別人」,也許就會更樂於向你傾訴。(彼得前書3:8)可要記住:人們對長期患病反應不一。凱瑟琳曾先後照顧母親和長期害病的丈夫。她說:「如果你對病情或當事人的處境不真的那麼了解,就不要提什麼意見好了。」(箴言10:19)也要記得,就算你對疾病確實有點認識,病人一家也許已拿定主意,不聽取或接受任何人(包括你)的建議。

      提出實際的幫助。雖然你得謹言慎行,避免干涉病人一家的私生活,但他們真的需要你的時候,就要樂於提出幫助。(哥林多前書10:24)這幾篇文章常常提到的布拉姆說:「信徒同工大大幫了我們一把。例如,當米歇爾病情危殆,我們得在醫院裡過夜的時候,準會有四到六個弟兄姊妹跟我們一起,直坐到天亮。我們一需要人幫忙,信徒同工就來了。」布拉姆的太太安也說:「當時是隆冬。那兩個星期內,他們每天都給我們煮點湯,款式更天天不同。熱騰騰的湯、暖洋洋的愛,教我們精神不禁為之一振。」

      一起禱告。有時候,你也許幫不了什麼忙。不過,跟病人一家談談能振奮人心的聖經思想,或者跟他們一起衷心禱告,都能叫他們振作起來。(雅各書5:16)尼古拉斯今年18歲,母親害了慢性抑鬱症。他說:「千萬別低估禱告的力量。跟他們一起禱告也好,為他們禱告也好,對他們都大有好處。」

      不錯,人扶持得法,就能大大幫助病人一家,叫他們能應付長期害病造成的種種壓力。聖經這麼說:「朋友乃時常相愛;弟兄是為應付患難而生的。」——箴言17:17,《聖經》,呂振中譯。

      [第12頁的附欄或圖片]

      病入膏肓時

      即使家人病重垂危,時日無多,有些家庭也許還是對事情諸多迴避、不願多談。不過,《照料病人——如何著手》這本書指出,「人多少有點心理準備,知道接著會怎樣、自己又該怎麼辦,對於緩解緊張的情緒也許會有點幫助」。當然,人實際要採取哪些步驟因地方法律、習俗而異,只是人如果在家裡照顧垂危的家人,他也許 喜歡考慮以下的建議。

      臨終前

      1.向醫生請教病人臨終前的徵兆,病人要是在晚上死去又該怎樣辦。

      2.開列要知會死訊的親友的名單。

      3.考慮治喪方式:

      • 病人的意願是什麼?

      • 土葬還是火葬?比較一下不同的喪葬承辦者提供的服務和收費。

      • 葬禮該什麼時候舉行?要顧及住得較遠的親友,讓他們來得及出席。

      • 誰主持葬禮或追悼儀式?

      • 在哪裡舉行?

      4.病人即使注射了鎮靜劑,也許仍意識到身邊人的一言一行。因此,要留意別在他面前說一些你不想他聽見的話。握著他的手、語調平和地跟他說話,能叫他安心一點。

      病逝後

      其他人可扶助遭喪的家庭,藉著:

      1.讓他們跟剛病逝的親人獨處一段合理的時間,好接受病人已死亡的事實。

      2.跟他們一起禱告。

      3.他們的情緒平復一點後,也許喜歡人幫忙通知以下的人:

      • 醫生,好證實病人已死去,並簽發死亡證書。

      • 喪葬承辦者、殯儀館或火葬場,前來照料遺體。

      • 親朋好友。(你可以把話說得得體一點,例如:「我打電話來,是想告訴您[病人的名字]的事。真抱歉,我得告訴您一個壞消息。您知道他害了[疾病的名稱]有些日子了,他[何時何地]去世了。」)

      • 如果想刊登訃聞,可以聯絡報館。

      4.治喪家庭也許希望有人陪伴,協助他們決定葬禮的種種細節。

      [第9頁的圖片]

      家人該盡力使生活素質維持合理水平

      [第10頁的圖片]

      跟長期病患者一家一起禱告,有助他們應付問題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