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殺風氣彌漫全球警醒!2001年 | 10月22日
-
-
自殺風氣彌漫全球
「自殺是公眾衛生的大敵。」——美國衛生局局長戴維·薩切爾,1999年。
自殺給說成是大眾該共同關注的事情,這還是破題兒頭一遭。今天,美國自殺的人比被殺的更多,難怪美國參議院宣布,預防自殺是國家的當前急務。
1997年,美國的自殺率是每10萬人有11.4人自殺。a不過,這個數字仍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公布的全球自殺率——每10萬人有16人自殺。在過去的45年,全球自殺率增加了百分之60。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00萬人自殺身亡;換句話說,差不多平均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死去!
不過,這些統計數字還不足以反映現實。不少人自殺死去,但家屬卻予以否認。此外,按估計企圖自殺的人是自殺身亡的10到25倍。根據一項調查,美國百分之27的中學生承認,在過去一年中曾認真考慮自殺,百分之8的受訪者說他們曾經企圖自殺。其他研究顯示,百分之5到15的成年人也想過輕生。
文化不同,看法迥異
人們對自殺的看法各不相同,差異極大。有人認為,自殺是一種罪行,也有人覺得,自殺是懦夫所為。可是,有人卻認為以死謝罪,則雖死猶榮,以死亡喚醒世人,更是高尚的行為。人們的看法怎麼會有這樣大的分歧的呢?主要是文化不同的緣故。事實上,據《哈佛精神健康通訊》說,「自殺傾向」可能跟文化、習俗有關。
且以匈牙利這個中歐國家為例。精神科醫生佐爾坦·里默說,當地「自殺成風」,情況實在「可悲」。匈牙利國立衛生研究所所長貝洛·布達也說,當地的人一旦遭遇問題,往往想也不想,就一死了之。據布達說,「人患了癌症,就會馬上想到自殺,以此解決問題」,這種情況十分常見。
在印度,從前有個宗教習俗稱為薩蒂——亡夫火化時,寡婦就縱身跳進著了火的柴堆裡自焚,以身殉葬。這個習俗早已被禁,卻沒有完全消失。新聞報導一個婦人這樣以死殉夫後,當地不少人都加以讚揚。《今日印度》說,在這個婦人居住的地方,「25年內有差不多25個寡婦步其後塵」。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死於自殺的人是死於交通意外的三倍!《日本大事典》(英語)說:「傳統的日本人從不會強烈反對自殺這回事。在日本人眼中,切腹自盡是十分莊重的儀式。這種傳統文化是眾所周知的。」
新渡戶稻造是日本一位作家,後來成為了國際聯盟的副祕書長。他在《武士道——日本之魂》這本書裡,解釋日本人為什麼認為切腹自殺是很光榮的一回事。他說:「[切腹自盡]始於中世紀時代。武士藉著切腹來贖罪,證明自己忠君愛國,或避免落入敵人手中而受盡凌辱。」這種自殺儀式雖然已成過去,但其精神猶存,以致有些人仍舊以死亡來尋求解脫。
另一方面,一般基督教會卻一直把自殺視為罪行。到了公元6,7世紀,羅馬天主教更把那些自殺身亡的人逐出教會,並拒絕為他們舉行葬禮。在某些地方,熱中宗教的人想出各種古怪方法來懲罰自殺的人,例如把他們的屍體懸掛起來,甚至以木柱穿透心臟,這些事後來還成為習俗。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果人自殺不遂,教會也可能會把他處死。19世紀,一個英國人想割喉自盡,沒有死去,後來卻給判絞刑而「如願以償」。企圖自殺的人所遭受的刑罰隨著時間而改變,直至1961年,英國國會才宣布自殺和企圖自殺都不再是罪行了,而愛爾蘭則於1993年才取消這類刑罰。
今天,有些作家建議把自殺視為個人選擇。1991年出版了一本書,談及患了絕症的病人可考慮選擇「安樂死」,還提出若干方法供人參考。後來,沒有 患絕症的病人也使用書中的方法了結生命,數目更有所增加。
自殺真的能解決問題嗎?為什麼我們該珍惜生命呢?考慮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探討一下導致自殺的各種因素。
[腳注]
a 去年,香港的自殺率是每10萬人有13.5人自殺,而台灣是每10萬人有10.64人。
[第4頁的精選語句]
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00萬人自殺身亡;換句話說,差不多平均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死去!
-
-
為何萌發輕生之念?警醒!2001年 | 10月22日
-
-
為何萌發輕生之念?
「自殺的原因或動機各不相同。箇中原因只有當事人才知道,旁人無從了解。不過,當事人往往是感到苦不堪言,生不如死,才萌發輕生之念。」——精神科醫生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
「活著就是痛苦。」芥川龍之介是日本作家,在20世紀初頗受歡迎,後來卻自殺死去。他自殺前不久寫了以上的話,不過,這句話的上文是:「我不是不想活,只是……。」
一位心理學教授說,許多尋死的人都像芥川一樣,並非真的想死,而是渴望「解脫」。他們的臨終遺言,往往透露了這種想法。像「我已經受夠了」「我幹嗎要活下去呢?」一類的話,都顯示當事人覺得現實殘酷,很想加以擺脫。可是,正如一位專家說,以自殺解決問題,「就像用核子彈治療感冒一樣」,實在划不來。
自殺的理由因人而異,但若干事情卻常常是導火線。
導火線
年輕人遭遇挫折,感到絕望無助,繼而輕生,這是挺普遍的。有時候,事情在旁人眼中只不過是小事一樁。有些年輕人感情受創,而自己又無能為力,也可能會以自殺來報復那些傷害自己的人。日本的稻村博專門輔導有自殺傾向的人。這位專家說:「孩子認為,自殺可以讓折磨他們的人感到內疚。」
英國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兒童一旦受人欺壓,企圖自殺的可能性就會跳升六倍左右。這些兒童遭受的感情傷害,可不是構想出來的。一個13歲的男孩子懸梁自盡,留下了一封遺書,指名道姓的提到五個同學。這些人曾對他百般虐待,又向他敲詐金錢。他在遺書上寫著:「請救救其他孩子吧。」
在學校惹上麻煩、犯了法、失戀、成績欠佳、面對考試壓力,或者對未來感到徬徨,也可能會使人走上自殺這條不歸之路。有些人學業成績優異,要求事事完美,一旦遭遇挫折,不管是真是假,也可能萌生自殺念頭。
至於成年人,經濟或者跟工作有關的問題常常是自殺的導火線。在日本,經濟長年不景氣,自殺人數最近攀升到每年三萬人。《每日新聞》說,在自殺身亡的中年男子當中,差不多四分之三「都是因為負債、生意失敗、貧窮和失業」。此外,家庭問題也是自殺的誘因。芬蘭一份報紙說,「剛離婚的中年男子」屬於高危的一群。匈牙利一項調查發現,想輕生的女孩子多半都是來自破碎家庭的。
退休、患病也是自殺的主要誘因。在老一輩當中,情形尤為明顯。有些病人覺得自己受盡煎熬,痛不欲生,儘管患的不是絕症,也往往一死了之。
可是,人面對上述問題,也不一定會以死解決的。就算情況不妙,或問題不小,大部分人也絕不會輕言放棄生命。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自殺視為解決方法呢?
潛在因素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說:「人決意尋死,跟他對事情的看法大有關係。」她還補充:「精神健全的人,通常不會把任何事情看得過於嚴重,以致覺得死亡是惟一的出路。」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的伊芙·莫希齊茨基說,自殺成因複雜;有些因素一直存在,對人影響甚大,卻不怎麼明顯,像精神病、癖嗜(例如酗酒或吸毒)、遺傳和腦部分泌失調,就是這一類因素。我們且逐一看看。
精神病,例如抑鬱症、躁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以及癖嗜,是上述頭兩個因素。在美國和歐洲兩地的研究顯示,逾百分之90自殺身亡的案件都涉及這兩類問題。事實上,瑞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沒有精神病或沒有酗酒吸毒的男子當中,自殺率是每10萬人有8.3人自殺,但在抑鬱症患者當中,數字卻大幅度增加,每10萬人有650人!專家也說,在東方國家,導致自殺的因素大同小異。話雖如此,就算人患了抑鬱症,又面對種種困難,自殺也不一定是無可避免的。
賈米森教授本人也曾企圖自殺。她說:「看來只要人心裡認定,情況日後會有所改善,那麼目前的苦惱、不快,也總是能熬過去的。」可是她發現,如果人接二連三地遭受打擊,愁緒鬱結在心,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這時候,精神系統壓抑自殺衝動的能力就會漸漸衰退。賈米森教授說,這種情形就像汽車的制動器長期受壓,結果制動襯面愈來愈薄。
人陷於困境,意志日漸消沉,就可能萌生「去」意。旁人意識到這件事是很重要的,因為抑鬱情緒並非醫治不了,無助感也可以緩解下來。如果旁人找出根本原因,對症下藥,當事人面對誘發自殺的打擊或壓力時,反應就可能不同了。
有人認為,自殺跟家族遺傳不無關係。無可否認,人的脾氣性格,深受遺傳影響,而且有研究顯示,有些家族的自殺率比其他家族要高,但賈米森說:「人就算有潛在的自殺傾向,也不一定非自殺不行。」
腦部分泌失調也可能是潛在的因素。人腦有數十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以電化學方式彼此溝通。神經纖維的末梢呈現樹枝形狀,末梢與末梢之間有空隙,稱為突觸,而神經遞質就在這裡以化學方式把信息傳送開去。血清素是一種神經遞質,其多寡也許跟自殺的可能性有關。《腦內乾坤》這本書說:「血清素水平低……能叫人快樂全失、厭世,以及增加患抑鬱症和自殺的危險。」
儘管這樣,沒有人是注定 要自殺的。生活的種種打擊、壓力,許多人都能應付過去,沒走上輕生一途。自毀生命,往往是對壓力的想法、感覺 有所偏差的緣故。要預防自殺,得處理的不光是眼前的導火線,還包括各種潛在的因素。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夠幫助人積極展望未來,重拾生趣,熱愛生命呢?
[第6頁的附欄]
性別與自殺
在美國進行的研究發現,女性企圖自殺的人數是男性的兩三倍,男性自殺身亡的人數卻是女性的四倍。女性患抑鬱症的風險至少比男性大一倍,這大概是女性企圖自殺的比率高於男性的緣故。雖然女性比男性易患抑鬱症,她們的病情也許不及男性那麼嚴重。所以,她們的自毀行為不一定是致命的。相比之下,男性要是有心尋死,就會採用致命的方法自盡。
話雖如此,中國女性自殺身亡的人數卻比男性要多。研究顯示,在中國,自殺而死的女性以農村婦女居多,約佔全球女性自殺案件的百分之56。婦女因一時衝動而企圖自殺,卻不幸死去,據說一個原因是,致命的農藥垂手可得。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自殺與寂寞
孤寂能誘發抑鬱症和自殺行為。約科·倫奎斯特曾負責探討芬蘭人自殺的問題。他說:「[自殺身亡的人]大都覺得,生活孤單寂寞。他們的社交圈子很小,常常在家閒著沒事做。」日本濱松醫科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大原健士郎指出,當地中年男子的自殺人數近來急劇上升,背後原因是「孤寂難耐」。
[第5頁的圖片]
以成年人來說,經濟或者跟工作有關的問題常常是自殺的導火線
-
-
求助有門警醒!2001年 | 10月22日
-
-
求助有門
「49顆安眠藥就在眼前,真的要吞下去嗎?」一個男子在自忖著。他是瑞士人,才28歲,但已經妻離子散,又患了嚴重抑鬱。他把藥吞了以後,卻跟自己說:「不!我要活下去!」可幸的是,他到底沒有死去,還能夠道出事情的始末。由此可見,一時衝動要自尋短見的人,也可能會回心轉意,結果死裡逃生。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亞歷克斯·克羅斯比,談到少年尋死的問題時,說:「如果人能夠及時阻止,就算只是拖延幾個小時,當事人就會打消自殺的念頭。要是有人伸出援手,不少在死亡邊緣徘徊的人都可以給拉回來,不致白白送命。你是能夠幫上一把的。」
黑澤尚教授曾在日本醫科大學緊急救援中心工作,幫助了幾百人重拾生趣。真的,如果有人提供支援,就往往能夠阻止悲劇發生。那麼,我們可以怎樣給予援手呢?
要針對潛在的問題
上一篇文章曾指出,研究人員說在自殺的人當中,百分之90不是患了精神病,就是有酗酒、吸毒等惡習。因此,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的伊芙·莫希齊茨基說:「不管是什麼年紀的人,要預防自殺,最管用的方法就是預防精神病,以及吸毒、嗜酒等問題。」
很可惜,許多精神病患者或癮君子都不願意向人求助。原因是什麼呢?東京都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的高橋祥友說:「因為社會大眾強烈歧視這樣的人。」他還說,由於這個緣故,一些人就算隱約地知道身體有點不對勁,也遲遲不願求診。
不過,有些人卻沒有諱疾忌醫,或者對問題羞於啟齒。小川宏是日本著名的電視廣播員,主持個人節目達17年之久。他公開承認自己患了抑鬱症,更曾經瀕臨自殺邊緣。小川說:「有人把抑鬱症比作精神上的流行性感冒。」他也說,人人都可能患上抑鬱症,但這種病絕不是康復無望的。
要向人傾訴
先前引述的匈牙利衛生官員貝洛·布達說:「人要是把煩惱憋在心裡,就往往把問題看得像天一樣大,解決不來似的。」這番話證明聖經的一句古老箴言的確很有道理:「孤立自己的人只求滿足自私的心願,並違背一切實用智慧。」——箴言18:1。
要聽取這番雋語箴言。千萬不要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裡獨自掙扎。尋找一些你認為靠得住的人,一些可讓你訴訴心事的人。不過,你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傾訴對象。精神科醫生佐藤直紀說,不少人也有同感。他也說,病人不願意向別人傾訴,也許是不想暴露個人弱點的緣故。
想找人訴訴心事,有什麼辦法沒有?不少地方都有防止自殺機構,或提供求助熱線。有些醫生善於治療情緒問題,也不妨找他們談談。不過,有些專家意識到其實宗教對人也大有幫助。宗教能怎樣幫助人呢?
絕處逢生
馬林是保加利亞人。他身罹殘疾,很想一死了之。一天,馬林偶爾看到《守望台》這份宗教雜誌(由耶和華見證人出版)。他接受了雜誌的建議,請耶和華見證人登門探訪。結果怎樣呢?馬林說:「我跟他們學習聖經之後,知道生命是來自天父的。蓄意傷害自己或了結生命都是不對的。於是,我打消了自殺的念頭,重拾生趣,熱愛生命!」當地的基督徒會眾也大力扶助馬林。雖然殘障如舊,但馬林說:「日子過得很平靜、很快樂。有那麼多有意思的事情等著做,我覺得時間還不夠呢!我真的很感激耶和華和他的見證人。」
文章起頭提到的瑞士男子,同樣得到了耶和華見證人的幫助。他說,最初有一個基督徒家庭向他伸出了援手,把他當家人一樣。他也補充:「後來,[耶和華見證人]會眾裡的分子也一個又一個地請我吃飯。他們不光招待我,還讓我訴訴苦,叫我心裡舒服多了。」
這個男子學習聖經,知道真神耶和華深愛世人,大感振奮。(約翰福音3:16)不錯,你向耶和華「傾心吐意」,他絕不會掩耳不聽。(詩篇62:8)「耶和華的眼目環顧全地」,不是要找人的錯處,而是「要顯大能幫助那些全心歸向他的人」。(歷代志下16:9)耶和華向我們保證,說:「你不要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你不要四顧張望,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要使你堅強。我必定幫助你,也必定用正義的右手扶持你。」——以賽亞書41:10。
上述男子也說:「我本來很煩惱,知道上帝應許的新世界快要來到之後,就好像放下了包袱一樣,心裡寬暢不少。」在聖經裡,新世界的希望稱為「生命的錨」;這個希望實現時,地球是一片樂土,人還可以在地球上永遠享受生命。——希伯來書6:19;詩篇37:10,11,29。
家人朋友珍惜你
有時候,你可能覺得自己孑然一身,就算死去,也沒有人會傷心流淚。但請記住:感覺孤單 和孤立無援 是大有分別的。據聖經說,以利亞先知也經歷過人生的低潮。他跟耶和華說:「他們用劍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以利亞先知覺得孤單無助,不是沒道理的。當時,許多先知已遭人殺害,還有人說要把他置於死地,以利亞先知只好慌忙逃命。不過,他真的在孤軍作戰嗎?不。耶和華告訴他,在這段黑暗的歲月裡,大約有七千人仍然像他一樣,盡力忠心地事奉上帝。(列王紀上19:1-18)但你又怎麼樣呢?你覺得孤單,但真的是這樣嗎?
世上總有些人是關心你的。想想你的父母、配偶、孩子或朋友啊。耶和華見證人的會眾裡也有些成熟的基督徒。他們會關心你,耐心地聽你傾訴,也會跟你一起禱告和為你祈禱。(雅各書5:14,15)不過,即使人人都叫你失望,耶和華也決不會離棄你。古代的大衛王曾說:「就算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也必收留我。」(詩篇27:10)真的,耶和華「關心你」。(彼得前書5:7)千萬不要忘記,你在耶和華眼中是非常寶貴的。
生命是上帝的恩賜。不錯,有時候,人可能覺得生命是負累而不是恩賜。但請想想,如果你把一份貴重的禮物送給人,對方沒怎麼使用過就棄掉了,你有什麼感覺呢?我們這些不完美的凡人,其實還說不上真的活得很充實、很豐足。聖經說,在上帝眼中,我們現在的生命根本不是「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書6:19)真的,沒多久,我們的生活就會豐富充實得多,快樂得多。為什麼呢?
聖經說:「上帝要擦去他們的所有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慟、呼號、痛苦。從前的事已經過去了。」(啟示錄21:3,4)想想看,這番話應驗的時候,生活會多麼美好。要花點時間,在腦海裡好好的構想出一整幅色彩繽紛的圖畫。這幅圖畫絕不是空中樓閣罷了。你要是細想一下,耶和華過去怎樣善待他的子民,你對他就會更有信心,這幅圖畫也會更加真實。——詩篇136:1-26。
要重拾生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繼續向「賜一切安慰的上帝」禱告,「我們遭遇各樣患難的時候,[他]都安慰我們」。(哥林多後書1:3,4;羅馬書12:12;帖撒羅尼迦前書5:17)耶和華會支持你,給你力量,也會讓你明白,生命無價,值得好好珍惜。——以賽亞書40:29。
[第9頁的附欄或圖片]
怎樣扶助有輕生傾向的人?
要是有人向你透露他想自殺,那該怎麼辦呢?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疾病控制中心)的專家建議:「要認真聽聽他說什麼。」不錯,讓他盡情傾吐好了。有自殺傾向的人大多把自己孤立起來,不願向人傾訴心事。你可以指出,知道他的確很痛苦、很絕望。假如你以關懷、仁慈的口吻表示你注意到,他的行為、舉止跟往常有點不一樣,他也許會受到打動,把心底話說出來。
在聽對方傾訴時,要盡可能易地而處,理解他的感受。疾病控制中心指出:「你該清楚表示,你跟其他人都很珍惜他,希望他也珍惜自己的生命,這點非常重要。」同時,你要讓他知道,他一旦去世,你和其他人都會悲痛難當。要盡量幫助對方看出造物主很關心他。——彼得前書5:7。
不少專家建議,要把一切可以用來自殺的器具拿走,槍械就更不用說了。要是情況看來不簡單,你也許要勸對方看醫生。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你可能別無選擇,只好向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的部門求助。
[第11頁的附欄]
「上帝會寬恕我嗎?」
由於跟耶和華見證人來往,不少曾想過自殺的人都打消了輕生的念頭。事實上,今天誰也免不了生活的壓力,以及情緒低落的困擾。基督徒要是有過輕生的念頭,就通常會有強烈的罪咎感。這樣的罪咎感只會令他們更難受。要是人有這樣的感覺,他可以怎樣做呢?
值得注意的是,聖經時代有一些忠心事奉上帝的人,也曾感到生無可戀。利百加是族長以撒的妻子,她一度為了家庭問題而灰心沮喪,甚至說:「我……實在不想活了。」(創世記27:46)約伯家破人亡,健康、財富、地位,一夜之間通通化為烏有。他說:「我厭惡自己的生命。」(約伯記10:1)摩西曾經向上帝呼求,說:「求你乾脆殺了我。」(民數記11:15)上帝的先知以利亞也說:「耶和華啊,我所受的已經夠了!求你現在取我的性命。」(列王紀上19:4)還有,約拿先知也曾反覆地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約拿書4:8。
耶和華有沒有因為這些人有過這樣的想法,就定他們的罪呢?沒有。他甚至讓人把他們的話記下來,收錄在聖經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些忠僕當中,沒有一個讓這些低落的情緒支配他們,最後自殺死去。耶和華很珍視他的僕人,他想他們活下去。其實,上帝甚至也關心惡人的生命。他促請他們改弦易轍,「得以活下去」。(以西結書33:11)你既然敬拜上帝,力求取悅他,上帝自然更希望你能夠活下去!
上帝賜下了他的兒子作贖價犧牲,也賜給我們基督徒會眾、聖經,以及禱告的權利。上帝讓人通過禱告跟他溝通,這個溝通渠道絕不會由於線路繁忙而接不通。凡誠心、謙卑地尋求上帝的人,他一定會垂聽他們的禱告。「所以我們應該靠近施恩的寶座,坦然傾訴,好叫我們蒙慈悲,獲得分外恩典,作為合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16。
[第12頁的附欄]
你有親人摯友自殺身亡嗎?
人自殺死了,死者的親人和摯友都激動不已,情緒久久不能平復下來。他們往往把死者自殺一事歸咎於自己,說:「如果當日我能多花點時間陪陪他就好了!」「要是我當時閉上了嘴就好了!」「如果我能對他多關心一點兒就好了!」他們的意思是:「要是我能這樣那樣,我的親人摯友就不會死去了。」別人自殺身亡,你卻怪到自己頭上來,這樣做合理嗎?
老實說,事後看出死者有輕生的意圖往往不難,但在死者自殺之前就辨明徵兆,卻是另一回事。聖經說:「人的苦楚,只有自己心裡知道;心中的喜樂,外人也不能分享。」(箴言14:10,聖經新譯本)要洞悉別人的思想,了解別人的感受,有時候比登天還難。有自殺傾向的人,許多都不善於表達內心感受,就連向親人傾訴心事也有困難。
《苦不堪言》一書論到人自殺前的種種徵兆時,說:「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徵兆一般都是很難辨明的。」同一本書又指出,就算你看出當事人有輕生的意圖,你也不能保證,你一定能阻止對方自殺。那麼,你又何必自責呢?聰慧的所羅門王說:「活人知道自己必死,死人卻毫無知覺。」(傳道書9:5)明白這一點,你的心情就會平靜下來。你的親人摯友不是在烈火熊熊的地獄裡受苦。不管他生前經受過多少精神痛苦、多少感情打擊,他死後這一切就一了百了。他已經安息,不再痛苦了。
現在你該做的,就是對仍然活著的人多加關注,包括你自己在內。所羅門進一步指出,人在有生之年,「凡[他]的手能做的事,都要盡力去做」。(傳道書9:10)耶和華「是慈悲的父親,也是賜一切安慰的上帝」。(哥林多後書1:3)所以,你可以放心,自殺的人前景怎樣,盡在耶和華的掌握之中。a
[腳注]
a 關於自殺的人會有怎樣的前景,《守望台》1991年4月15日刊「自殺者——有復活希望嗎?」一文,提出了平衡合理的看法。
[第8頁的圖片]
要向人傾訴心事
[第10頁的圖片]
家人朋友珍惜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