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試過與人和解嗎?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詩篇133:1,3)見到一家人或一個基督徒小組的成員和睦共處,相親相愛,的確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是,由於人性的不完美,要保持這樣的情形卻並非時時都是易事。有時我們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且以一件實際發生的事去說明這點:有一個十人樂隊經常一同演奏,樂隊中有一個生性詼諧的蘇格蘭人彈中提琴,另有一個性格嚴肅的德國人彈大提琴。他們相反的性格有時會造成衝突,然後逐漸有一度藩籬在兩人之間形成。看來大提琴手使中提琴手感覺不滿。有一段時期大提琴手對事情並不重視;他對自己說:『耶穌說,你的弟兄若得罪你,便去對他說。既然這樣,我若得罪了他,他可以來對我說。』但後來有一天大提琴手閱讀聖經,他留意到耶穌的這段話:「你在祭壇上獻供物的時候,如果在那裡想起你得罪了弟兄,就當在壇前放下供物,先去與弟兄和好,然後才來獻你的供物。」——馬太福音5:23,24,《新譯》。
這段話對大提琴手有如當頭棒喝一般。他不再能夠將和解的責任推在他弟兄中提琴手的身上了。反之他覺得自己有義務要首先採取行動。因此他立即去見他所得罪的弟兄。他發覺後者正在做什麼呢?他正在寫信給組織的社長,將他對大提琴手所感的不滿列舉出來!他們作了一番坦白的討論,結果兩人得以和好如初。大提琴手多麼高興,他在那天早上讀到該節經文,並且立即採取行動!
有義務要設法與人和解
既然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不和是必定會發生的。也許在你的事例上不是你得罪了別人而是別人得罪了你。問題是:你會怎樣處理這件事呢?你會設法與人和解嗎?
你是否不再與得罪你的人說話或你對他十分冷淡呢?你晚上睡不著時是否想到你的鄰人對你多麼不仁慈而耿耿於懷呢?你可能納罕為什麼他沒有為他對不住你的地方向你道歉。若然,你便很可能傷害你自己更甚於你的鄰人傷害你了。他甚至很可能並不察覺他使你感覺如此不悅。誠然,他可能意識到他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並不很仁慈,但卻沒有想到你的生活受到這麼嚴重的影響。
為什麼你要讓這種不和延續下去,以致令你失去喜樂呢?要記得,對上帝的僕人來說,『耶和華的喜樂乃是他們的力量。』(尼希米記8:10)你若在禱告中將事情告訴上帝,並且試圖饒恕對方及將事情恝然置之,但卻發覺你無法如此行,或者看來繼續有事令你感覺不滿,這樣你就必須去見你的弟兄及設法與他和解。上帝的道說你必須採取主動:「你就去見他,指出他的錯誤……假如他聽了你的勸告,你便贏得了你的弟兄。」(馬太福音18:15-17,《現譯》)雖然這項勸告特別適用於非常嚴重的事端,這也是一個可以讓基督徒在並不十分嚴重的事上跟從的通則。
什麼可以幫助人採取步驟
我們可以說,在基本上這是個溝通的問題。溝通在你們兩人之間破壞了,難題是怎樣將其重新建立起來。這種溝通的損壞若在兩個基督徒當中發生,則其中一個應當願意作出努力加以補救。
誠然,在這件事上採取主動並不容易。什麼可以幫助你如此行呢?一項幫助是謙卑。為什麼謙卑可以有所幫助呢?因為時常阻止我們將損壞的溝通恢復過來的乃是自驕心。你需要有足夠的謙卑才能到得罪你的人那裡去,設法向他解釋他在什麼地方做錯了,以及你怎樣受他所傷害。有許多情人的口角從未獲得和解,僅因為受到傷害的一方過於驕傲而不願意承認。
可以幫助你的另一件事是體恤之心。根據一本字典所作的定義,這意味到「憑著想像力完全進入另一個人的感覺或動機之中。」換句話說,要為別人設身處地著想。不錯,你可以想像自己處於別人的地位。假設你得罪了某個人,但卻不察覺,你豈不希望別人向你指出這件事嗎?
我們可以用一個極為簡單的事例去說明這件事:假設你因為碰巧手上不夠錢而向人借了一點錢,也許僅是五塊錢。但事後你卻完全忘記了這件事而沒有償還。你豈不會感激對方機巧地向你提及這件事嗎?當然會!耶穌說我們若得罪了別人,我們便在實際上等於欠了這人的債。因此別人若得罪了你,你豈不應當去見他,並且在未有確據之前假定他無罪,使他可以解決你們兩人之間的事端嗎?他可能會十分高興你如此行。
最重要的是,不自私和基於原則的愛心可以幫助你與人和解。你自然不想見到弟兄變成自私自利,粗心大意,行事的方式為自己和別人均招惹越來越多的麻煩,對嗎?(利未記19:17)你若以他最大的屬靈福利為念,就會不怕麻煩盡力給他所需的幫助。正如使徒描述,不自私的愛心會恆久忍耐,不謀求自己利益,不計較所受的損害,喜歡真理而非喜歡不義。真正的愛心會「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除此之外,這樣的愛是永不會止息的。這樣的愛會推使你與人和解。——哥林多前書13:4-8。
怎樣著手
你們作的努力會多成功很可能有賴於你怎樣處理這件事,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懷著仁愛的精神如此行,不是要證明對方不對和自己有理,而是要促成和解;正如聖經說,這樣你便可能將對方「贏」回來。要留意保持鎮靜和自制。要等到你並非感情激動的時候才如此行。如果你的感情十分激動,你若獲得一個感情激動的不利反應,那就只能怪你自己了。不錯,我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感情,要力求平心靜氣。
我們也需要表現機巧。我們可以從拿單先知學得一個教訓;他曾往見大衛王,以機巧的方式告訴大衛耶和華對他與拔示巴所犯的罪有什麼感覺。拿單在開始時使用一個比喻,使大衛能夠對事情有客觀的看法。拿單若一見到大衛就直言他的罪在上帝眼中多麼可憎,大衛就很可能為自己辯護,告訴拿單不要多管閒事或甚至恐嚇要加害他了!——撒母耳記下12:1-15。
你也可以從以斯帖皇后學得教訓。她在鼓勇對她的丈夫亞哈隨魯王提出關係重大的懇求之前先作過良好準備。(以斯帖記5:3-8;7:1-10)誠然,你的處境與她的並不相同;你的生命和你同胞的生命並沒有受到威脅。但是基本的原則仍然一樣,那便是,你若十分關注事情的結果(你的確應該關心這件事),你就應該留意以最有利的方式提出你的請求。
我們可以用另一個真實的故事為例去說明這件事:一位樂隊指揮有一個鋼琴家朋友,這個朋友很有天才,而且極為忠貞,但不幸的是,她非常敏感,而且脾氣暴烈。她若受到批評,便很可能「大發雷霆」。因此,每逢樂隊指揮有些建設性的批評想提出,他通常會先輕鬆地談談一些彼此感興趣的事,然後當雙方都處於一種友善、寧靜的情緒時,他便機巧和仁慈地將需要留意的事向鋼琴家提出。
但你的弟兄若不肯聽又如何呢?這樣你就必須決定事情至什麼程度牽涉到原則以及至什麼程度你能夠讓『愛遮掩許多的罪』。事情若真正嚴重,你就需要按照耶穌的訓示帶兩個見證人與你同去。但時常你都無需採取這個步驟。——馬太福音18:16;彼得前書4:8。
當然,情形若剛相反,你若有理由相信你得罪了別人,像上述的大提琴手得罪了中提琴手一般,以上的原則亦同樣適用。事實上,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更應當聽從上述的勸告。假設有人得罪了你,他若採取主動來見你而使你無需找他商量以便將事端解決,你豈不會為此而高興嗎?
在這種情形之下,一個敏感的良心特別會對你有所幫助。這意味到具有敏銳的是非感,並且渴望做對的事。我們若得罪了別人,我們就欠了他的債,我們應當渴望忠實地償還債務,將兩者之間的爭端解決。——馬太福音6:12。
但是也許你所作的努力未能成功。箴言說:「弟兄結怨,勸他和好,比取堅固城還難。」(箴言18:19)也許他誤解了你的動機,而你無法使他對你諒解。若然,視乎事情的嚴重程度而定,你可以決定你是否想請基督徒小組的一位長老幫忙你解決事端。
在我們和基督徒同工之間若有不和存在,我們的確應該力求達成和解。老實說,基督徒試圖應付這個邪惡的世界,撒但的詭計和他們自己自遺傳所得的弱點已夠吃力了,何必再彼此相爭而加重負擔呢?我們若對別人有所不滿,雖然我們作過禱告及試圖饒恕對方及將事情恝然置之,但卻未能使情況有所改善,我們就必須設法補救了。你若得罪了別人,可以應用馬太福音5:23,24的訓示。別人若得罪了你,而且過犯相當嚴重;則可以運用馬太福音18:15-17。你若這樣行,便可以盡一份力促進弟兄之間和睦共處,相親相愛的快樂。你同時可以藉此證明自己是基督的門徒。——約翰福音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