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叛道——閉塞了通往真神的途徑
1,2.(甲)為什麼基督教國最初400年的歷史如此重要?(乙)在選擇方面,耶穌宣告一項什麼真理?
為什麼基督教國最初400年的歷史如此重要?理由與嬰孩出生的最初幾年何以重要一樣——因為那幾年是為個人的未來品格奠定基礎的模鑄時期。那末,基督教國的最初幾個世紀顯露些什麼呢?
2 我們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且回憶一下耶穌基督所宣告的一項真理:「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功利主義的路是寬的,正當原則的路卻十分窄小。——馬太福音7:13,14。
3.在基督教初創立時,有兩條什麼途徑供人選擇?
3 在基督教初創立時,信奉這個不受歡迎的宗教的人有兩條途徑可供選擇——緊守基督和聖經所主張的純正道理和原則,不然就與當時的世界妥協而跟從容易行走的闊路。正如我們將會見到,最初400年的歷史表明大多數人最終選擇的是哪一條路。
哲學的誘惑
4.據歷史家杜蘭特解釋,異教羅馬對早期教會有什麼影響?
4 歷史家杜蘭特解釋說:「教會採納基督之前[異教]羅馬通行的若干宗教習俗和儀式——異教祭司的長袍和其他袍服,焚香和使用聖水洗滌,在祭壇上點燃蠟燭和長明燈,崇拜聖者,大教堂的建築風格,以羅馬法律為教會律法的根據,把大祭司長(Pontifex Maximus)的頭銜授予最高的主教,以及在第四世紀使用拉丁文。……不久之後,眾主教取代了羅馬的地方官,成為控制各城市法律與秩序的權力中心;大主教若非取代省總督便是加以支持;主教會議接替了省議會。羅馬教會與羅馬國家亦步亦趨。」——《文明的故事:第三部分——凱撒與基督》。
5.與異教羅馬世界妥協的態度怎樣與早期基督徒的寫作大相逕庭?
5 這種與羅馬世界妥協的態度跟基督和眾使徒的教訓完全相反。(可參看第262頁的附框。)使徒彼得勸戒說:「親愛的弟兄啊,……這兩封[信]都是提醒你們,激發你們誠實的心,叫你們記念聖先知預先所說的話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傳給你們的。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保羅更毫不含糊地告誡說:「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耶和華]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彼得後書3:1,2,17;哥林多後書6:14-17;啟示錄18:2-5。
6,7.(甲)早期教會的「教父們」怎樣受希臘哲學所影響?(乙)在什麼道理上希臘的影響特別顯著?(丙)關於哲學,保羅提出什麼警告?
6 儘管有這麼明確的訓諭,第二世紀的叛道基督徒依然採納羅馬異教的種種排場。他們偏離了純正的聖經始源,披上異教的羅馬式袍服和頭銜,大量吸收希臘的哲學思想。哈佛大學的沃爾夫森(Wolfson)教授在《基督教的熔爐》一書中解釋,在第二世紀,有大量「受過哲學訓練的外邦人」紛紛歸信基督教。這些人羨慕希臘人的智慧,認為希臘哲學與聖經教訓有頗多相同之處。沃爾夫森繼續說:「他們有時提出解釋,認為哲學是上帝藉著人的推理能力賜給希臘人的特殊恩賜,聖經則是通過直接啟示授予猶太人的恩賜。」他繼續說:「眾教父……開始以有系統的方式表明,在聖經慣常所用的樸實詞語後面隱藏著哲學家的主張,蘊含於他們在書院、學園、走廊[討論哲學的中心]裡鑄造出來的隱晦高深的術語中。」
7 這樣的態度正好為希臘哲學和術語開路,乘機滲進基督教國的道理中,尤以三位一體的教義和靈魂不死的信仰為然。正如沃爾夫森聲稱:「[教會]父老們開始在他們所蒐集的巨量哲學詞語中找尋兩個適當的術語,其中一個用來稱呼三位一體個別成員彼此有別的實體,另一個則用來稱呼他們骨子裡的統一。」可是,他們不得不承認,「三合一神的觀念是個神祕之謎,不是人的理智所能解開的。」但與此迥異的是,保羅清楚意識到這種腐蝕和『曲解好消息』的危險。他在寫給加拉太和歌羅西基督徒的信中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不照著基督、而照著人的傳統,和世俗的言論,藉著哲學(希臘文phi·lo·so·phiʹas)和騙人的空談,把你們擄去。」——加拉太書1:7-9;歌羅西書2:8,《新譯》;哥林多前書1:22,23。
把復活一筆勾銷
8.人類一向企圖解開什麼難解之謎?大多數宗教試圖用什麼方法解答這個問題?
8 正如我們從本書各章見到,自古至今,人類不斷企圖解開人何以生命短促、不免一死之謎。正如德國作家赫爾姆(Gerhard Herm)在他所著的《凱爾特人——從黑暗中出來的民族》一書中聲稱:「宗教的功用之一是使人接受人都有死去的一天這件事實,不論是藉著應許人在死後有較好的生活,抑或能夠轉世投生,甚或兩者兼得。」差不多每個宗教都倚賴人有個不死的靈魂,人死後魂在陰府繼續生存或投生為另一個人的信仰。
9.關於耶穌對復活的信仰,西班牙學者烏納穆諾作出什麼結論?
9 今日基督教國屬下差不多所有宗教都跟從這種信仰。20世紀西班牙著名學者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論及耶穌說:「他按照猶太人的信仰相信肉體復活[例如拉撒路的事例(可參看第249-52頁)],而不是按照[希臘]柏拉圖的主張相信靈魂不死。……我們從任何忠實的注釋書本中均可以見到這件事的證據。」他所下的結論是:「靈魂不死……乃是異教的哲學主張。」(La Agonía Del Cristianismo[基督教的痛苦])即使基督顯然從未有過這樣的思想,這種「異教的哲學主張」卻滲進基督教國的道理之中。——馬太福音10:28;約翰福音5:28,29;11:23,24。
10.相信靈魂不死導致一些什麼後果?
10 希臘哲學的狡猾影響乃是使徒死後發生叛道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希臘的靈魂不死主張意味到人不得不為魂安排各處歸宿——天堂、地獄永火、煉獄、極樂世界、靈薄獄等。a教士們發覺,藉著操縱這樣的道理,他們可以很容易使轄下的信徒保持順服,並且利用後者對來世的恐懼向之榨取禮物和捐獻。這把我們帶到另一個問題:基督教國的教士階級是怎樣興起的?——約翰福音8:44;提摩太前書4:1,2。
教士階級怎樣形成
11,12.(甲)當時另有什麼叛道的明證興起?(乙)耶路撒冷的眾使徒和長老擔任什麼角色?
11 叛道的另一項明證是,教會不再遵循耶穌和使徒的吩咐,讓所有基督徒均參與傳道服務;相反,這件事轉交給在基督教國內形成的教士階級和教廷去專責辦理。(馬太福音5:14-16;羅馬書10:13-15;彼得前書3:15)在第一世紀,耶穌死後他的使徒及其他具備屬靈資格的基督徒長老在耶路撒冷合力擔任訓導和指揮基督徒會眾的工作;他們當中沒有任何人操有最高的權力可以轄管其他人。——加拉太書2:9。
12 公元49年,他們有必要在耶路撒冷聚集以解決若干影響到一般基督徒的問題。聖經的記載告訴我們,作過討論之後,「使徒和長老[希臘文pre·sbyʹte-roi]並全教會定意從他們中間揀選人,差他們和保羅、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於是寫信交付他們,內中說:『使徒和作長老的弟兄們問安提阿、敘利亞、基利家外邦眾弟兄的安。』」看來眾使徒和眾長老組成一個治理機構去管理散布各地的基督徒會眾。——使徒行傳15:22,23。
13.(甲)有什麼安排存在以直接督導早期基督徒的各群會眾?(乙)會眾的長老需要具備什麼資格?
13 既然耶路撒冷的治理機構是早期基督徒用來統管所有基督徒的安排,那末當地的各群會眾又有什麼指揮的安排呢?保羅致提摩太的信清楚表明各會眾均設有監督(希臘文e·piʹsko·pos, 以辟斯高普斯);這些人是屬靈的長老(希臘文pre·sbyʹte·roi),在行為上和靈性上均具備資格去教導他們的基督徒同工。(提摩太前書3:1-7;5:17)在第一世紀,這些男子並沒有構成一個與別不同的教士階級。他們沒有穿著任何特殊的袍服。靈性成熟便是他們的標誌。事實上,每群會眾均有一個包括若干成員(監督)的長老團而非受君主制的一人統治。——使徒行傳20:17;腓立比書1:1。
14.(甲)基督徒監督怎樣終於被基督教國的主教所取代?(乙)誰力圖在主教當中取得最高地位?
14 直至後來,以辟斯高普斯b(希臘文e·piʹsko·pos, 監督、監察者)這個字詞才改變成「主教」(英文bishop),意思是在教區內對其他神職人員操有管理權的教士。正如西班牙耶穌會教士盧爾卡(Bernardino Llorca)解釋說:「起初,主教與長老(英文presbyters)之間的區別並不清楚明確,當時的注意只集中在字詞的意思方面:『主教』等於監督;『長老』則相當於長者。……但區別逐漸變得較為清楚,擁有『主教』名稱的是較重要的監督,他們擁有至高的教士權威,有資格行按手禮和委任教士。」(Historia de la Iglesia Católica[天主教會的歷史])事實上,主教開始實行一種君主制度,尤其自第四世紀初期以降。教廷制度——由教士團施行統治的安排——於是確立起來。後來羅馬的主教自稱是彼得的繼承者,許多人遂承認他是至高的主教和教皇。
15.早期基督徒的領導層與基督教國的領導層之間有什麼巨大鴻溝存在?
15 今日,在基督教國各教會中,主教居於聲勢烜赫的地位,通常薪酬豐厚,往往被視為屬於國家的統治階層。可是,我們若把教會的位高勢雄與基督和眾長老(監督)治下早期基督徒會眾的簡樸組織比較一下,便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其實有天淵之別。關於彼得與他所謂的繼承人——在梵蒂岡的堂皇府第中掌權的教皇們——之間的巨大鴻溝,我們可以說些什麼呢?——路加福音9:58;彼得前書5:1-3。
教皇的權力與威望
16,17.(甲)我們怎麼知道早期的羅馬會眾並非在主教或教皇控制之下?(乙)使用「教皇」的頭銜一事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16 早期的各會眾均接受耶路撒冷眾使徒和長老的指揮,其中之一是羅馬的會眾。基督教的真理可能在公元33年五旬節之後不久傳達羅馬。(使徒行傳2:10)像當時的其他基督徒會眾一樣,羅馬會眾也有長老團擔任監督的職分,但其中並沒有一位成員操有最高的權力。羅馬會眾的早期長老中絕沒有任何人被當代的人視作主教或教皇,因為當時羅馬君主制度的主教安排仍未設立。君主制度(一人統治)的主教團安排肇始於何時頗難確定。證據表示它是在第二世紀開始發展的。——羅馬書16:3-16;腓立比書1:1。
17 在公元最初兩個世紀,「教皇」(英文pope, 源於希臘文paʹpas, 父)的頭銜尚未受人採用。前度耶穌會教士沃爾什(Michael Walsh)解釋說:「羅馬主教初次被人稱為『教皇』看來是第三世紀的事,這個頭銜最初授予教皇卡利斯圖斯(Callistus)。……到第五世紀末葉,『教皇』一詞通常僅是指羅馬主教而言。可是,直到十一世紀,教皇才能夠堅持這個頭銜只可應用在他一人身上。」——《圖解教皇歷史》。
18.(甲)最先獨攬大權的羅馬主教之一是誰?(乙)教皇擁有至高權力的聲稱以什麼為根據?(丙)馬太福音16:18,19的正確了解是什麼?
18 最先獨攬大權的羅馬主教之一是教皇利奧一世(公元440-461年)。沃爾什進一步解釋說:「利奧採用一度屬於異教的大祭司長(Pontifex Maximus)頭銜。這個頭銜至今仍為各教皇所採用,但在第四世紀末葉之前一向是羅馬皇帝所持有的。」利奧一世的行動據稱以天主教對馬太福音16:18,19耶穌的話所作的解釋為根據。(可參看第268頁的附框。)他「聲稱既然聖彼得是使徒之首,聖彼得的教會也應該在各教會中居首位。」(《人類的宗教》)藉著這項行動,利奧一世清楚表明,雖然東方君士坦丁堡的羅馬皇帝執掌世俗權柄,他卻從西方的羅馬執掌屬靈權柄。教皇利奧三世在公元800年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加冕時,這種權力更進一步顯示出來。
19,20.(甲)現代一般人對教皇懷有什麼看法?(乙)教皇擁有一些什麼官銜?(丙)我們可以在教皇與彼得的行為之間見到什麼鮮明的對照?
19 自1929年以來,羅馬教皇一直被世上各政府視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梵蒂岡城——的統治者。因此,羅馬天主教會與別的宗教組織不同,它可以差遣外交代表——教皇使節——到世界各政府去。(約翰福音18:36)教皇擁有許多榮銜,例如耶穌基督的代理人、使徒領袖的繼承人、公教的最高元首、西方大主教、意大利大主教、梵蒂岡城的君主等。他受到隆重、鋪張的接待。他享有一國之君的尊榮。但在另一方面,請留意他們所謂的第一任教皇兼羅馬主教的彼得,當羅馬百夫長哥尼流俯伏在他腳前下拜時有什麼反應:「彼得卻拉他,說:『你起來,我也是人。』」——使徒行傳10:25,26;馬太福音23:8-12。
20 如今的問題是,早期叛道的教會是怎會獲得這麼巨大的權力和聲勢的?基督和早期基督徒的簡樸、謙卑是怎會轉變成基督教國的驕橫豪奢的呢?
基督教國的奠基
21,22.據稱君士坦丁的一生發生過什麼重大改變?他怎樣利用這件事?
21 這個新興宗教在羅馬帝國的轉捩點是公元313年,即君士坦丁大帝據稱歸信「基督教」的日子。他究竟是怎會「歸信」的?公元306年,君士坦丁繼承父位,終於與李錫尼(Licinius)一起成為羅馬帝國的聯合統治者。他的母親虔信基督教,他本人則相信神靈保護。這兩件事對他有頗深的影響。公元312年,在出師羅馬附近的米爾維恩橋作戰之前,他聲稱在夢中受命要在兵士的盾上劃上「基督教的」交織字母——希臘字母khi和rho,基督的希臘文名字的首兩個字母。c藉著這個『神聖的護身符』,君士坦丁的軍隊擊敗了仇敵馬克森提(Maxentius)。
22 君士坦丁在戰勝後不久就自稱已成為信徒,雖然他等到大約24年後臨死之前才受浸。他贏得了帝國中一般所謂基督徒的支持,因為「他採用[希臘字母]Chi-Rho[插圖——希臘字母]作為徽號。……可是,這兩個希臘字母在異教和基督教當中均已被人採用作為連字。」——《基督教的熔爐》,湯因比編。
23.(甲)據一位注釋家說,基督教國開始於什麼時候?(乙)為什麼我們可以說基督並沒有建立基督教國?
23 結果,基督教國遂奠定了根基。正如英國廣播員馬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在《基督教國的末日》一書中寫道:「基督教國開始於君士坦丁大帝。」不過,他也作了一項深具洞察力的評論:「你甚至可以說,基督在基督教國尚未開始之前就已親自廢棄了這個組織,因為基督宣告他的王國不屬這個世界。這項宣告乃是基督最重要和影響最廣遠的言論之一。」但這也是最受基督教國各宗教和政治領袖普遍無視的聲明之一。——約翰福音18:36。
24.隨著君士坦丁的「歸信」,教會發生了什麼改變?
24 憑著君士坦丁的支持,基督教國的宗教遂成為羅馬欽定的國教。宗教教授帕吉爾斯解釋說:「基督教的眾主教一度是受拘捕、刑訊和處決的對象,如今卻一躍而獲得免稅特權、皇帝賞賜、威望、甚至法庭也受其影響;他們轄下的教會如今財雄勢大,地位顯赫。」他們已成為皇帝的朋友,羅馬世界的朋友。——雅各書4:4。
君士坦丁、異端與正統
25.(甲)到君士坦丁的日子,有什麼神學上的爭論激烈進行?(乙)在第四世紀之前,關於人們對基督與父的關係的了解,有些什麼情形存在?
25 君士坦丁的「歸信」何以有這麼重大的意義呢?因為當時「基督」教會正受教義之爭所分裂,君士坦丁既是皇帝,對教會的事務操有強大影響。他希望帝國能團結起來。那時說希臘語和拉丁語的主教們正在大起爭論:「化身為耶穌的『上帝』『兒子』或『道』與現在稱為『父』的上帝本身——他的名字雅威已普遍被人遺忘——兩者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哥倫比亞世界史》)有些人贊成聖經所支持的觀點,認為「羅格斯」(希臘文Loʹgos)基督是被造的,因此地位次於他的父。(馬太福音24:36;約翰福音14:28;哥林多前書15:25-28)這批人包括埃及亞歷山大的教士阿里烏(Arius)在內。事實上,神學教授漢森(R. P. C. Hanson)聲稱:「在阿里烏的爭論[於第四世紀]爆發之前,東方或西方教會的神學家都無一例外地在某些方面承認子的地位低於父。」——《尋求基督教對上帝的主張》。
26.到第四世紀初期,關於三位一體這個道理,當時的情況如何?
26 其他的人則認為基督居於從屬地位的主張乃是異端,他們較傾向於崇拜耶穌為「上帝的化身」。可是,漢森教授指出,在這段時期(第四世紀),「情形並不是一種公認的正統道理[三位一體]受到公開的異端[阿里烏的主張]所攻擊而必須加以防衛。關於當時備受討論的問題,其實還未有什麼正統主張。」他繼續說:「各方面都相信自己受聖經權威所支持。各人都把對方形容為不合乎正統、違反傳統和不符合聖經。」在這個神學爭論上,宗教的各階層均徹底分裂。——約翰福音20:17。
27.(甲)為了平息有關耶穌本性的爭論,君士坦丁怎樣行?(乙)教會有多少代表出席尼西亞會議?(丙)尼西亞信經有平息與當時正在發展中的三位一體道理有關的爭論嗎?
27 君士坦丁希望四境團結,因此在公元325年於尼西亞召開主教會議。尼西亞位於帝國東部說希臘語居民的地區,與新城市君士坦丁堡隔著博斯普魯斯海峽遙遙相對。據說各地前來參加會議的主教有250至318位不等,佔全數的三分之一,大多數來自說希臘語的地區。但甚至教皇西爾維斯特一世也告缺席。d經過激烈爭辯之後,這個缺乏代表性的會議產生了大大偏袒三位一體思想的尼西亞信經。但它並沒有平息教義上的爭執,也沒有澄清聖靈在三位一體神學上所擔任的角色。在隨後數十年間,人們繼續為此爭辯不休,結果需要召開更多會議,訴諸多個皇帝的權威和使用放逐手段才在最後達成一致意見。在這場鬥爭中,神學獲得勝利,敗北的是跟從聖經的人。——羅馬書3:3,4。
28.(甲)三位一體的道理造成了一些什麼後果?(乙)為什麼尊崇馬利亞為「真神之母」是沒有聖經根據的?
28 經過多個世紀之後,三位一體道理所造成的結果之一是,獨一的真神耶和華被埋沒在基督教國那「上帝即基督」的神學泥淖裡。e按照這種神學理論,耶穌若真的是「上帝的化身」,按理說來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顯然就是「真神之母」了。因此在隨後的日子,多種不同形式的馬利亞崇拜遂應運而生,儘管聖經除了表示馬利亞是耶穌卑微的生母之外絕沒有提及她擔任任何重要角色。f(路加福音1:26-38,46-56)多個世紀以來,「真神之母」的道理由羅馬天主教會加以發展和潤飾,結果天主教徒對馬利亞的崇拜遠超乎對耶和華上帝的崇拜。
基督教國的分裂
29.保羅曾警告人提防什麼發展?
29 叛道的另一特色是導致分裂和派系。使徒保羅曾預言說:「我知道,我去之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保羅給予哥林多人清楚的勸諭,說:「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但是,儘管保羅提出規勸,叛道和分黨別派的形勢不久就生了根。——使徒行傳20:29,30;哥林多前書1:10。
30.在早期教會中不久便有什麼情況形成?
30 眾使徒死後僅數十年,基督徒當中顯然已發生了嚴重分裂。杜蘭特說:「塞爾蘇斯[Celsus,第二世紀的基督教反對者]本人曾譏嘲地指出,基督徒『分裂成這麼多的派系,人人都想有自己的黨派』。大約在[公元]187年,伊里奈烏斯(Irenaeus)列出當時有二十個基督教派系。大約在[公元]384年,伊皮凡尼烏斯(Epiphanius)則計算過當時有八十個派系之多。」——《文明的故事:第三部分——凱撒與基督》。
31.天主教會的一項嚴重分裂是怎樣形成的?
31 君士坦丁喜歡他帝國東部說希臘語的部分,因此在今日的土耳其地方興建了一座巨大的新京城。他名之為君士坦丁堡(現代的伊斯坦布爾)。結果,在其後的許多世紀,天主教會按照語言和地理而分裂為兩個陣營——西方說拉丁語的羅馬與東方說希臘語的君士坦丁堡對峙。
32,33.(甲)有些什麼進一步的因素促成了基督教國的分裂?(乙)關於在崇拜中使用偶像,聖經怎樣說?
32 對於當時尚未發展完備的三位一體教義,爭論仍持續不休,結果使基督教國大受困擾。公元451年,教會在卡爾西頓召開另一個會議去界定基督的「本性」。雖然西方接納該會議所頒布的信經,東方各教會卻表示不服,以致後來在埃及和阿比西尼亞組成埃及土語教會,又在敘利亞和亞美尼亞組成「詹姆斯派」的各教會。在深奧難解的神學問題上,天主教會不斷受到分裂所威脅,特別以有關三位一體道理的定義為然。
33 使天主教會分裂的另一個原因是崇拜偶像。在第八世紀,東方的各主教起來反對偶像崇拜,因而進入了所謂打倒偶像時期。但過了相當時間之後,他們卻恢復使用聖像。——出埃及記20:4-6;以賽亞書44:14-18。
34.(甲)什麼導致天主教會內部的重大決裂?(乙)這項決裂最後導致什麼結果?
34 在第六世紀,西方教會決定把拉丁文的“filioque”(意思是「及出自子」)一詞附加在尼西亞信經之上,藉此表示聖靈同時出自父和子。這項行動帶來了另一場重大考驗。這次改動結果導致東西方的決裂。「在公元876年,君士坦丁堡的[主教]會議因教皇的政治活動及沒有糾正『及出自子』這句話而加以譴責。這項行動進一步表明東方教會完全拒絕教皇自認有權管理全教會的聲稱。」(《人類的宗教》)1054年,教皇的代表把君士坦丁堡的教長逐出教會,後者則把教皇置於咒詛之下作為報復。分裂的結果導致各東正教會——希臘、俄羅斯、羅馬尼亞、波蘭、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其他的自治教會——相繼成立。
35.韋爾多派的信徒是什麼人?他們在信仰上怎樣與天主教會大為不同?
35 另一項運動也開始使教會遭受困擾。在12世紀,來自法國里昂的韋爾多(Peter Waldo)「安排了一些學者把聖經翻譯為法國南部的『當地語言』(langue d’oc)。他熱心研究譯本,並且認為基督徒應該像使徒一般過活——沒有私人財產。」(《信心的時代》,杜蘭特著)他開始了一項以韋爾多派為人所知的傳道運動。這一派人反對天主教的祭司制度,也不接受免罪、煉獄、化體及天主教的其他傳統習俗和信仰。他們把信仰傳播到其他國家。1229年,圖盧茲會議企圖制止他們擴展,下令禁止人擁有聖經書籍。人只准持有與禮拜儀式有關的書籍,而且必須是用死語言拉丁文印行的。可是,還有更多的宗教分裂和迫害來臨。
阿爾比教派大受迫害
36,37.(甲)阿爾比派信徒是誰?他們相信什麼?(乙)阿爾比教派怎樣受到壓制?
36 12世紀開始的另一項運動發生於法國南部——阿爾比教派(Albigenses, 亦稱為清潔派[Cathari])。這個教派從阿爾比(Albi)鎮得名,他們在當地有許多信徒。他們有自己的獨身教士階級,而後者期望受人所崇敬。他們認為耶穌在最後晚餐論到餅時所說的話——「這是我的身體」——是象徵性的。(馬太福音26:26)他們反對三位一體、處女生子、地獄永火和煉獄等教義。因此他們積極使人懷疑羅馬的教理。教皇英諾森三世下令逼迫阿爾比教派。他說:「若有必要,便用刀劍鎮壓他們。」
37 教會於是發動十字軍去打擊「異端者」。天主教十字軍在法國的貝濟耶屠殺了2萬男、女和兒童。經過一場大流血之後,和平在1229年來臨,阿爾比教派一敗塗地。納博訥會議(Council of Narbonne)決定「禁止平信徒擁有聖經的任何部分」。對天主教會來說,難題的根源看來是聖經有人民通用語言的版本存在。
38.異端裁判所是什麼?它怎樣運作?
38 教會採取的另一步驟是設立異端裁判所;這是用來壓制異端的審判機構。當時一般人被一種不容異己的精神所控制;他們耽於迷信,動輒以私刑拷打和殺害所謂的「異端者」。13世紀的這種情況容許教會大大濫用權力。可是,「教會把定了罪的異端者交給『世俗之臂』——當地政府——去活活燒死。」(《信心的時代》)藉著把實際的處決交給世俗政府辦理,教會佯作自己沒有犯流血罪。異端裁判所開始了一段宗教迫害時期,結果造成了許多虐待、誣告和匿名指控、謀殺、搶劫、拷打,千千萬萬敢在信仰上與教會不同的人慢慢被折磨至死。宗教自由已被扼殺。尋求真神的人有任何希望嗎?第13章會解答這個問題。
39.第七世紀有什麼宗教運動開始?怎樣開始?
39 這一切事在基督教國裡發生之際,中東有個阿拉伯人獨自採取立場,要把自己同胞當中的宗教冷漠和偶像崇拜消除。他在第七世紀開始了一項宗教運動,今日差不多有10億教徒受其指揮。這項運動便是伊斯蘭教。我們在下一章會考慮它的先知兼創立者的歷史,並且解釋這位教主的若干教訓及其來源。
[腳注]
a 「靈魂不死」、「地獄永火」、「煉獄」、「靈薄獄」等詞語在原本的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聖經中從沒有出現過。相反,「復活」一詞的希臘文(a·naʹsta·sis)卻出現過42次。
b 希臘字「以辟斯高普斯」(e·piʹsko·pos)的實際意思是『監視的人』。它在拉丁文變成「episcopus」,在古英文變成「biscop」,後來在中世紀的英文則轉變成「bishop」(主教)。
c 流行的傳說聲稱君士坦丁在異象中看見一個十字和拉丁文的「憑此標記征服」(In hoc signo vinces)等字樣。有些歷史家則說它較像希臘文的「憑此征服」(En toutoi nika)。有些學者因為這個傳說年代錯誤而對之表示懷疑。
d 關於西爾維斯特一世,《牛津教皇辭典》聲稱:「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期間(306-37年),雖然西爾維斯特作教皇差不多有二十二年之久,但在這段目擊教會經歷戲劇性發展的時期中,他在當時所發生的大事上只擔任無關重要的角色。……君士坦丁把若干主教視作親信,他無疑與這些主教共同議定他的教會政策;但[西爾維斯特]卻不是他的親信之一。」
e 若要詳細考慮三位一體的爭論,請參看1989年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32頁冊子《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f 四福音中有24節不同的經文曾提及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的名字或她作耶穌母親的身分,在使徒行傳則只有一次。使徒的任何書信均沒有提及馬利亞。
[第262頁的附欄]
早期基督徒與異教羅馬
「隨著基督教的運動在羅馬帝國境內興起,它也向歸信的異教徒提出挑戰,要求他們改變以往的態度和行為。對不少出身於異教家庭的人來說,他們一向把婚姻僅看作一種社交和經濟安排,同性戀關係則是男性教育所預期的事,而賣淫——無論男女——是正常和合法的活動,離婚、墮胎、避孕和拋棄不受歡迎的嬰兒[至死]都是切合實際的權宜之計,但現在他們竟毅然接受反對這一切惡行的基督教信息,以致令家人大感驚訝。」——《亞當、夏娃與蛇》,帕吉爾斯著。
[第266頁的附欄]
基督教與基督教國的對照
第三世紀來自泰爾的哲學家兼基督教反對者波菲利(Porphyry)提出質疑,「認為是否耶穌的跟從者,而非耶穌本人,必須對基督教的獨特形式負責。波菲利(和尤里安[第四世紀的羅馬皇帝兼基督教反對者])根據新約聖經表明,耶穌並沒有自稱為上帝,他不是傳自己而是傳一位單一的上帝,萬人的上帝。但他的跟從者卻捨棄了他的教訓,引進他們自創的新主張,以耶穌(而非以單一的上帝)為敬拜和尊崇的對象。……[波菲利]指出令基督教思想家不安的一個問題:基督徒的信仰應該寄託於耶穌所傳的教訓,抑或寄託於耶穌的門徒在他死後數百年才編造出來的主張之上?」——《羅馬人眼中的基督徒》。
[第268頁的附欄]
彼得與教皇地位
在馬太福音16:18,耶穌對使徒彼得說:「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希臘文Peʹtros,柏特勞斯],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希臘文peʹtra,柏特拉]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天主教會根據這節經文聲稱耶穌將他的教會建造在彼得之上。他們說彼得就是第一位羅馬主教,在他以後一脈相傳的羅馬主教都是他的繼承人。
耶穌在馬太福音16:18所指的磐石是誰?指彼得抑或指耶穌自己?上下文表明,當時所談及的問題乃是,正如彼得本人承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16:16)因此,按理說來,教會的磐石根基是耶穌自己而不是後來三次不認基督的彼得。——馬太福音26:33-35,69-75。
我們怎麼知道基督才是磐石根基呢?憑著彼得自己的證言,他寫道:「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上帝所揀選、所寶貴的。……因為經上說: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保羅也指出:「[你們]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彼得前書2:4-8;以弗所書2:20。
在聖經和歷史上都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彼得被人視為在同輩中居首位。彼得在自己所寫的書信中絕沒有提及這件事,而其他三本福音書——包括馬可福音(顯然是彼得向馬可敘述的)——甚至沒有提及耶穌對彼得說過這段話。——路加福音22:24-26;使徒行傳15:6-22;加拉太書2:11-14。
我們甚至沒有任何絕對肯定的證據證明彼得曾經去過羅馬。(彼得前書5:13)保羅探訪耶路撒冷時,「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磯法[彼得]、約翰」曾經予以支持。因此當時彼得不過是會眾中至少三根柱石之一而已。他絕不是「教皇」,也從沒有以這樣的地位或耶路撒冷首席「主教」的名稱為人所知。——加拉太書2:7-9;使徒行傳28:16,30,31。
[第264頁的圖片]
基督教國三位一體的神祕三角形
[第269頁的圖片]
梵蒂岡(旗幟見下圖)派使節到世界各政府去
[第275頁的圖片]
尼西亞會議為後來的三位一體教義奠下根基
[第277頁的圖片]
對抱子馬利亞的崇拜(中圖)反映出遠較古老的異教女神崇拜左圖:埃及的伊希斯與何露斯;右圖:羅馬的母神
[第278頁的圖片]
東正教會——保加利亞首府索非亞的聖尼古拉教堂及(下圖)美國新澤西州的聖弗拉基米爾教堂
[第281頁的圖片]
「基督教」十字軍組織起來,不但要從回教徒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而且大舉屠殺「異端者」,例如韋爾多教派和阿爾比教派
[第283頁的圖片]
多米尼加僧人托爾克馬達(Tomásde Torquemada)領導殘酷的西班牙異端裁判所,實施嚴刑迫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