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75 12/15 743-744頁
  • 為什麼要慷慨好客?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為什麼要慷慨好客?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5年
  • 相似資料
  • 好客
    洞悉聖經(上冊)
  • 對別人表現慷慨
    王國傳道月報-1983年
  • 表現好客既重要又令人快樂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8年(研讀版)
  • 「要力行好客之道」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6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5年
《守》75 12/15 743-744頁

為什麼要慷慨好客?

「從來沒有容客旅在街上住宿,卻開門迎接行路的人。」(約伯記31:32)忠心的約伯所表現的這種慷慨好客的精神乃是上帝在古代的忠僕的一項特色。

予客旅以慷慨的款待其實是對客旅之需要飲食和居所表現仁慈的體恤。很多世紀之前,旅行者通常會在鄉村或城市停留下來,進入當地公眾匯集的廣場。這給當地居民一個機會邀請旅客到他們家中留宿一夜。

聖經所載關於以色列人在士師秉政時期一個利未人的事跡可以說明這點。他從伯利恆起程帶著僕人和妾同行;他取道經過便雅憫的基比亞,在那裡逗留一夜。我們讀到:「他們就坐在城的街上,因為無人接他們進家住宿。」——士師記19:1,2,14,15。

對一個以色列人的城市來說,這種對旅客漠不關心的精神實屬罕見。這個利未人故意避免進入一個非以色列人的城鎮。因為他以為他會從以色列人受到較佳的接待。(士師記19:11,12)最後,有一個非便雅憫支派的老年人表示慷慨好客的精神,說:「願你平安。你所需用的我都給你,只是不可在街上過夜。」——士師記19:16-20。

基比亞的人不願對陌生人表現慷慨是他們在道德上有嚴重不妥的一個證據。他們自私地吾行吾素,拒絕把握向人表示仁慈的機會。

那老年人接待了旅客進入他的家之後,該城居民的自私程度更變得顯而易見。一群暴民包圍老人的房屋,要主人交出利未人來讓他們在他身上幹不道德的事。可是老年人卻沒有順應他們的要求。可是逼於當時的情勢,結果把那利未人的妾交在他們手中。他們整夜凌辱她,以致她氣絕身亡。——士師記19:22-28。

在此之前數世紀,類似的冷漠精神也瀰漫在所多瑪城中。一夜,兩個容貌俊美的陌生人進入所多瑪城。羅得從遠處望見他們,便上前迎接他們進入自己的家,並懇請他們不要在街上過夜。這些陌生人接受了邀請。可是後來他們打算歇息時,一群人「連老帶少」包圍著羅得的住所。他們大聲呼喊,要羅得交出客人來讓他們與之行不道德的事,羅得卻堅決拒絕答允。(創世記19:1-11)這是羅得公義的明證,結果使他得以逃過上帝降於所多瑪及附近其他三個城市之上的毀滅。——申命記29:23;彼得後書2:6-9。

羅得不自覺地在家中接待了天使。希伯來書13:2指出他和其他相似的慷慨榜樣,作為對基督徒的鼓勵。我們讀到:「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促使人慷慨好客的仁慈和慷慨精神的確難能可貴。一旦缺乏這種精神便可能導致極端自私的行為,基比亞及所多瑪居民的事件足以說明這點。這乃是因為對同胞的真正愛心促使人為別人的福利著想,並且避免侵犯他人的權利。使徒保羅指出這點說:「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有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馬書13:8-10。

我們必須養成和保持那促使人表現忠誠慷慨好客的友愛精神才能贏得上帝的嘉許。這乃是因為純真崇拜最基本的要素便是對上帝和同胞的愛心。耶穌基督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

像在古代一樣,今日在上帝的百姓當中也有很多可以採取主動對人表現慷慨精神的機會。有時天災、逼害、疾病及類似的情形可能使信徒同工陷入困境。當屬靈的弟兄姐妹盡心竭力予以援手時,這是多麼可嘉的事!同樣地,有時我們可能有機會慷慨款待來訪的或周遊的監督,供給食宿或在某方面幫補他們的費用。此外,在自己的小組中也有很多機會與信徒同工一同進餐交往等。這種慷慨的表現能夠帶來彼此的造就和鼓勵。

若是別人向你表現慷慨的話,你應該留意什麼事呢?明智之舉是小心謹慎以免被人指責你佔了任何人的便宜而變成所謂的「社會寄生蟲」。在這方面使徒保羅及同工立下優良榜樣。使徒保羅提醒以弗所小組的長老們:「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使徒行傳20:34)這並不是說保羅及他的同伴拒絕所有慷慨的接待。在腓立比發生的一件事證明他們接受誠意的款待。在那城呂底亞和她一家接受了基督教。後來她懇求保羅和他的同伴:「你們若以為我是真信主的,請到我家裡來住。」如此開心見誠的慷慨好客實在是無法拒絕的。使徒行傳的執筆者路加醫生補充說:「[她]強留我們」。——使徒行傳16:14,15。

一旦接納了別人的慷慨接待,我們便有義務要作一個有體會之心的客人。耶穌基督吩咐門徒要留意這點:「你們要住在那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不要從這家搬到那家。」(路加福音10:7)耶穌的這番話清楚表明門徒不應毫沒體會地離開慷慨接待他們的家庭,遷到另一個能夠供給較舒適享受和美食的家庭。根據耶穌這項勸告的原則,我們可以看出若僅是為了一個後來的邀請提供較優的物質享受就把原本已答允的邀請取消的話那便是不仁慈了。

鑑於聖經所說,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希望因為對耶和華及同胞懷有深摯的愛而慷慨好客。即使我們家道不豐,這也不能奪去我們慷慨的精神——真誠地關懷別人的福利。當別人對我們作真心的慷慨施與時,我們則應該將其視為友愛的表現而感激接受。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