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理之水令你的親屬舒暢
所羅門說:「有好消息從遠方來,就如拿涼水給[疲乏]的人喝。」(箴言25:25)對一個疲乏的人來說,聽見關於在將臨的樂園裡享永生的好消息是多麼令人振奮的經驗!這樣,你的口便成了「生命的泉源」。——箴言10:11;以賽亞書52:7。
水滲進土壤裡,使植物發芽茁長;但水災卻會對植物造成莫大的損害。照樣,一杯冰涼的水令人心曠神怡;但有誰喜歡受暴風雪或冰雹所吹襲呢?既然聖經將我們所說的話比作水,我們就必須謹慎留意自己的教訓。(提摩太前書4:16)特別在我們向親屬傳道時,我們更當特別留意這「水」所造成的不同影響。
對親屬施行「灌溉」
在古代,喇合曾為家人打開逃生的出路,哥尼流則曾向親屬作見證。(約書亞記2:13;6:23;使徒行傳10:24,30-33)彼得的兄弟安得烈曾幫助彼得成為耶穌的門徒。(約翰福音1:40-42)今日,有許多耶和華見證人也向他們的親屬傳講聖經的真理。箴言11:25應許說:「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在歐洲,一個女子渴望與她那住在菲律賓的父母及兄弟姊妹分享自己新近尋得的信仰。她報導說:「我每次寫信都向他們談及聖經的真理。在我受浸之前,我更將一些書刊寄給他們,並且問他們是否喜歡有耶和華見證人上門探訪他們。」令她喜出望外的是,他們同意如此行。現在,他們當中已有八個人事奉耶和華了。有些見證人則訂閱《守望台》及《儆醒!》雜誌送給他們的親屬閱讀而獲得優良結果。
但家庭分子若表示不感興趣又如何?耶穌也曾面對這樣的情勢,因為有一個時期「連[他]的弟弟也不信[他]」。可是,後來這些親屬卻與使徒們「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約翰福音7:5,《新譯》;使徒行傳1:14)何以他們會回心轉意?耶穌在升天之前看來曾給予他們幫助。他怎樣行呢?他向他的同母異父弟雅各顯現,藉此幫助他們獲得信心。(哥林多前書15:7)因此,千萬不要在幫助親屬方面半途而廢。許多見證人曾耐心等候適當的時機,終於能夠成功地向不信的親屬談論聖經的真理。
可是,對親屬施行「灌溉」絕非意味到要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南斯拉夫的一對夫婦評論說:「我們常有說教過甚的危險。」一位周遊監督也評論說:「弟兄們往往在這方面過猶不及而表現出一種錯誤的熱心。」路德維格憶述他起初研讀聖經的時候說:「當時我總是向母親說個不停,有時達數小時之久,幾乎將自己從聖經學得的所有知識和盤托出,結果往往導致爭辯,特別是與我的父親發生衝突。」
要作「智慧的來源」
我們從聖經讀到,「智慧人的舌善發知識;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義人的心,思量如何回答。」(箴言15:2,28)我們的言談若要為人帶來舒暢和造就,健全的頭腦、智慧和辨識力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知道應當在什麼時候發言、說些什麼、以及說多少也相當重要。
例如,在炎熱的日子,一杯清涼的水會令口渴的人感到多麼舒暢!(馬太福音10:42)可是,我們絕不會想到把一桶水朝著對方迎頭淋下!以上引述的環務監督評論說:「向親屬作見證獲得最佳結果乃是說話適可而止、能夠引發對方的好奇心的人。」反對的親屬一旦想知道多一點而開始提出問題,就往往能夠導致富於成果的聖經討論。
一位名叫赫莉依的土耳其籍見證人在這方面相當成功。她在家裡將聖經書刊打開,顯示一些可能激發她那不信丈夫的興趣的資料。她將聖經故事讀給兒女聽;丈夫若在場聆聽,她便解釋一些對他有益的資料。有時她僅是問丈夫說:「我今日從研讀中獲知這件事,你認為怎樣?」她也把一些行為律則緊記在心:「要心平氣和,不要惱怒或生氣,也不要自以為無所不知。反之要謙卑自抑、虛懷若谷。」她的丈夫終於接受王國的真理,現在正以全時傳道員的身分服務。
馬里詹曾幫助過好幾位親屬接受他的信仰。他提出的忠告是:「不要強迫對方聽,要等候適當的時機。對方若要求我們不要向他們談論真理,就當尊重他們的意願。我們必須保持忍耐,表現愛心。」傳道書3:7說:「靜默有時,言語有時。」這個原則在對待反對的親屬方面特別適用。這暗示要樂於傾聽,切勿打斷別人的談話,並要尊重別人的看法。曾一度猛烈反對真理,但後來卻完全改變態度的彼得說:「與親屬談話時,大動肝火是沒有用的。」
以行為感化人
有多年的時間,一位不信的丈夫曾向他的基督徒妻子大施壓力,有時甚至鎖上門不讓她回家。有一次,他在暴怒之下將妻子忘記藏起來的一本書撕爛。什麼使他的態度改變過來呢?他解釋說:「我不斷問自己,何以妻子會如此堅定,繼續信靠耶和華。我無法找出她的錯來,因為她將家裡料理得井井有條,她確實是個賢妻良母。」有一日,丈夫要找尋資料準備在研討會中作五分鐘的演說。妻子趁機將兩本《儆醒!》雜誌交給他。他勉強打開雜誌看看。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他發現了一些有關製造鉛筆的資料對他頗有用,由此遂引起他對雜誌的興趣。今日,這個家庭已團結一致地事奉耶和華了。
使徒彼得勸勉作妻子的可以藉著『貞潔的品行和深深的尊重,不用一句話』便將不信的丈夫感化過來。同一的原則對家庭的其他成員也同樣適用。(彼得前書3:1,2,《新世》)一對羅馬尼亞籍的夫婦不再跟從父母相信一些與聖經不符的傳統和宗教之後受到家人的猛烈反對。妻子甚至遭家姑襲擊,後者企圖將她殺死。尼科利爾報導說:「我們絕沒有讓這種情形使我們灰心或惱怒。我們將一切憂慮都卸給耶和華。」十一年之後,他的父母,連同兩個妹妹和妹夫,均受浸成為見證人。什麼使情形開始好轉呢?「優良的榜樣和基督徒的好行為。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花許多時間向他們談論真理,只是盡力將真理付諸實行。」
不要灰心喪氣!
看見親屬開始敬拜真實的上帝的確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但是他們若繼續反對真理,那又如何?你應當對此有什麼反應?耶穌曾預告純真的崇拜有時會在親屬當中造成嚴重的分裂。(馬太福音10:34-37)瑪麗嘉成為耶和華見證人時,所有家人都離棄她。雖然她並沒有在崇拜方面妥協,她卻承認「親屬有權持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樣的態度使她終於復得家人的尊重。
路德維格看出即使父母揀選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有責任要愛他們。他經常想及一些與此有關的聖經經文,諸如:「要孝敬父母」;「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以及「主的僕人不可爭競」等。(以弗所書6:2;歌羅西書4:6;彼得前書3:15;提摩太後書2:24)他說:「我每次與父母通電話或去探訪他們時,都祈求耶和華賜我智慧。漸漸,我們的關係緩和下來,比以前友善得多。」
永不要灰心喪氣,以為真理的種子不會有希望在你的親屬心裡發芽生長。一位在妻子受浸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之後31年才受浸的丈夫評論說:「回顧以往,我必須承認,內子實在非常容忍我。我意識到她時常為我向耶和華禱告。」
但願你口裡所出的話總是像新鮮的水一般對人具有解渴提神的作用!不錯,要與所有人——包括你的親屬在內——分享『快樂上帝榮耀的好消息』。(提摩太前書1:11,《新世》;啟示錄22:17)這樣,耶穌的話便會對我們適用:「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翰福音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