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85 10/1 21-26頁
  • 整家人一同事奉上帝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整家人一同事奉上帝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5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學習聖經真理
  • 辛勤的夥伴
  • 處理難題
  • 需要付出全副精神
  • 將王國事務置於首位
  • 一同從事全時傳道工作的快樂家庭
  • 熱心的父母栽培海外傳道員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 在普世各地養育兒女——憑著愛心、管教、榜樣及屬靈的價值觀履行父母的責任
    警醒!1992年
  • 一位律師仔細「審查」耶和華見證人
    警醒!2010年
  • 為了一生從事快樂的服務而滿懷感激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4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5年
《守》85 10/1 21-26頁

整家人一同事奉上帝

由里頓巴赫(Otto Rittenbach)君自述

卡蘿和我在1951年11月結婚。次年我們的第一個孩子白蘭黛出生。在接著的六年我們生了另外五個兒女——里克在1954年7月出生,朗達在1955年6月,喬甸在1956年5月,威恩在1957年6月,凱南在1958年7月。當時我年僅27歲,卡蘿則僅是23歲。對一對青年夫婦來說,這的確帶來了沉重的家庭責任!

今日,我們很感激上帝我們整家人均在事奉上帝方面齊心一意。里克在耶和華見證人設於美國紐約州布洛克林的世界總部伯特利工作。卡蘿和我以及兩個較年輕的兒子威恩和凱南則在布洛克林之北大約95英里(150公里)的守望台農場服務。白蘭黛、朗達和喬甸從守望台基列聖經學校畢業之後成為海外傳道員——白蘭黛在中東,朗達和喬甸則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

我們從沒有預料到整家人竟能享有這些偉大的服務權利。我們只是一對有幾個兒女的年輕夫婦,盡力試圖按照我們從上帝通過他的道和顯形組織給我們的訓示而行。這樣行並非時時都很容易。我們曾經歷過一些艱難的時候。但是我們都一致同意,將上帝的工作置於首位使我們得以過一種豐富、有用的生活。現在讓我簡述一下我們的背境和養育兒女的經過。

學習聖經真理

我在1930年生於美國北達科塔州平原地帶的一個農場上,我是14個兒女中的第13個。大約四英里(6公里)之外有另一個務農的家庭,他們姓尼蘭。雖然當時他們尚未受浸,也不經常參加小組的聚會,當地的人卻把他們視為耶和華見證人。

由於照料農場的業務,我時常到他們的農場去而結識了卡蘿.尼蘭。我們的感情日深。卡蘿中學畢業之後不久,我們便結為夫婦。兩個月後,在1952年初,我被召入伍服役了兩年,包括被派駐在德國14個月。我從德國回來之後租了一個農場,離尼蘭家大約四分之一英里(4公里)。我們差不多全無積蓄,因此不得不向農業管理處貸款購得若干乳牛和一些農具。當時務農是很花時間的事。可是憑著來自卡蘿和姻親(當時他們已成為活躍的見證人)的幫助,我接受了一個家庭聖經研究。卡蘿的兄弟羅萊恩很盡責地主持這個研究。憑著來自環務監督探訪和其他見證人的屬靈幫助,我終於決定獻身給耶和華而在1956年8月受了浸。

辛勤的夥伴

在那些日子,農場上的生活還沒有現代許多方便的設備。例如我們所租的房子並沒有自來水和廁所的設備,因此我們必須到戶外打水及如廁。我們只有很少家具,但是我們卻盡量利用自己所擁有和別人送給我們的家具。卡蘿在布置家室方面很拿手,甚至房東也說我們的家看來像洋娃娃屋一般可愛。卡蘿也自製所有兒女的衣服,主要是利用別人送給她的舊衣。此外她還時常幫助我做農場上的各種雜務,包括榨牛奶在內。

卡蘿的母親是個教師,在訓練兒女方面十分能幹。除此之外,閱讀聖經和《守望台》的書刊使我們深深意識到從嬰孩時期便訓練兒女的重要性。(提摩太後書3:15)因此,經常每個早上從大約9時半至11時,我們那細小的廚房的一端權充學校。兒女所懷的最早記憶之一便是環繞著黑板坐在紅色的小凳上。今日兒女們仍然很喜歡回憶這些往事。年紀仍然十分幼小的孩子則學會叉起手來靜坐一小時。在此之後他們會作午前經常的小睡。

到孩子大約一歲半時,他們已積極參加學習。卡蘿教他們學會英文字母,並且用自製的識字卡教他們寫讀。她也幫助孩子們記得重要的經文以及12使徒的名字,並且向他們敘述聖經故事,使他們從故事學得切合實際的教訓。觀察孩子們在很年幼的時候便能夠學會很多事實在令人驚奇。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難以置信,孩子們在一歲半的時候已能夠背出聖經66本書的名字,兩、三歲便已識字。

除此之外,我們也舉行一個經常的家庭研究,與兒女一同準備在小組聚會中所研讀的資料。當然,這意味到將資料簡化使孩子能夠明白,特別是當我們研讀《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和後來《願你的名成聖》這兩本書及《守望台》雜誌的課文時。這種訓練幫助兒女不但在靈性上不斷長進,在學校裡也成績優良。

處理難題

可是,雖然我們作了很大的努力,卻並非凡事都一帆風順。例如白蘭黛第一天上學回家之後,我們興奮地問她在學校裡做些什麼事。我們提及的問題之一是對國旗敬禮。她回答說,「我沒有向國旗行敬禮;我只是誦念效忠國家的誓詞。」顯然我們的教導有點欠缺的地方!

有一次,在感恩節假期之前不久,學校午餐的主菜是火雞。當時里克讀小學一年班,他拒絕吃午餐。教師花了許多唇舌解釋那天並不是感恩節,所吃的也不是感恩節午餐,並且與卡蘿通了電話之後,里克的良心才容許他吃午餐。

此外還有另一種性質的難題。我們很難相信這樣的難題會發生,但它們卻足以說明年輕人具有行差踏錯的傾向。(創世記8:21;箴言22:15)朗達在三年班時看來很想有一件買來的外衣。於是她偽稱教師說她必須在5月1日之前買一件!我們幾乎相信了她的話。

此外還有偷竊的問題。當威恩和凱南讀小學二年和一年班時,他們竊取教師桌上的糖果。我們獲悉這件事之後與他們推理,試圖探知究竟他們心裡的什麼念頭促使他們做出這件壞事來。我們也要他們作出賠償,買些糖果給教師及向教師認錯。一旦發現孩子心裡懷有不良的動機,我們便會與他們推理以期將壞的動機鏟除而代之以純潔、良好的動機。

需要付出全副精神

我們很早便意識到教養家人為耶和華服務是一件需要付出全副精神的事。我們發覺兒童需要保持忙碌,並且養成做事有條不紊的習慣。他們需要知道早上在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小睡,什麼時候進食等。父母需要從兒女的嬰孩時期便教導他們這些事,並且要貫徹始終,隨著兒女年歲漸增而將職責加以擴大。

我們從兒女的嬰孩時期便教他們服從。每逢我們吩咐他們做事,即使只是「叉起手來」或「坐下」這麼簡單的事,我們均期望他們立即服從,而他們亦的確如此行。我們留意使他們執行每個吩咐。由於自嬰孩時期直至成年均對兒女施行有益的控制和指導,這使日後的難題大為減少。當兒女是嬰孩時,我們的習慣之一是在兒女就寢時用布包著他們,正如耶穌的父母在他是嬰孩時所為一般。(路加福音2:7)這幫助孩子感覺安全,於是差不多立刻就睡著了。

我們從兒女很細小的時候開始便教他們辛勤工作。在妻子的督導之下,他們學會收拾東西、洗碟、摺衣。後來他們學會補襪、縫鈕扣、製麵包、在花園裡種花及除草,幫助父母將蔬果裝在瓶裡密封存儲及冷凍。男孩和女孩均學會做所有這些事。他們也學會在家裡作細小的維修,油漆及使園子保持美觀。我們教導兒女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徹底和做得好,我們也留意督促他們如此行。這種訓練需要相當多的時間,但卻在日後帶來豐富的酬報。

我們也看出兒女需要有消遣的活動。可是,我們的消遣很少包括看電視在內。事實上,我們一家人共同決定不買電視機。我們的消遣大部分是一同做事情——玩遊戲、野餐、參加小組的各種活動及參加大會。當我們前往外地參加大會時,我們時常安排度假而前往一些有趣的地方觀光。

我們總是將屬靈的活動置於生活上的首位。起初我們必須每程駕駛55英里(90公里)才能抵達王國聚會所,而北達科塔州的冬天氣溫相當寒冷。但是藉著作出合理的預防措施,而且健康還不錯,我們很少錯過聚會。在我們的生活上,環務大會是個真正的高潮,有時需要我們駕駛250英里(400公里)的路程前往參加為期三日的環務大會。

即使氣溫降至華氏零下20度(攝氏零下29度),我們仍然每個週末經常參加組外傳道。有些人可能認為在這樣的氣候中帶兒童出外傳道未免有點極端,但這樣行卻有助於使兒女深深體會到我們不應當讓任何事妨礙我們事奉耶和華。

將王國事務置於首位

1961年我們面對一個重大決定,因為我們所租用的農場的業主要將其出售。我應當購下農場抑或另覓不同的職業?農場生活對兒女很有益;兒子們長大之後,務農可以成為他們謀生的工具。可是若要好好地幹,務農會佔去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我們認為這可以對我們成為一個網羅。在較早時候父親遺下了一塊土地給我,但其實卻不足供務農之用。於是我將土地賣去,購置了一個鋤頭和有關的工具,然後開始從事挖掘的工作。

我們遷到鄰近的北達科塔州布特鎮,人口大約有200。我為人挖掘地窖及裝設農場的下水道,我也學會砌水泥磚及裝設鉛管。為了幫補頗為微薄的收入,我也駕駛接送學生的公共汽車。可是只要我們一家人將屬靈的事置於首位,我們時刻均能感覺到耶和華的照顧和幫助。雖然我們家裡人數不少,也相當貧窮,而且有時需要應付嚴寒的氣候,我們卻總是能夠參加小組的聚會和不時舉行的大會,也能夠經常參加組外傳道。後來我們有能力買下一間舊屋;憑著卡蘿的父親的慷慨資助,我們將其裝修為一間雖然樸素但卻非常美觀的住宅。在我們的地區裡有一個小組設立起來,我們有權利協助建築一間細小的王國聚會所。由於這緣故,我們只需駕駛15英里(25公里)而非以前的55英里(90公里)去參加聚會。既然小組的人數不多,我們每週都在聚會中擔任節目;這使我們為了準備節目而保持忙碌。

我們在許多方面感覺到耶和華的照顧。且舉個例:1965年3月,我應邀參加在紐約州南蘭星鎮舉辦的王國傳道訓練班;當時社方對基督徒長老提供一項為期一個月的訓示課程。但是我們的汽車已很陳舊,在我離家之際可能不足以經常運送家人前往參加聚會及出席一個環務大會。於是我們到鄰近最大的市鎮搜購一輛汽車。我們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仍然找不著一輛適合的。在我必須返家駕駛學校公共汽車之前大約45分鐘,我再參觀多一間汽車行。

售貨員將我帶到一個陰暗的地下車房,給我看一輛我認為適合我們的車。試駛過之後我發現它的性能良好,但是售貨員說車價是300美元——遠超過我所能負擔。當我打算離去時,售貨員請我稍等待一下,他會問經理最低的價格是什麼。經理躊躇了一會兒,然後勉強說,150美元。於是我們立即將車買下駛回家中。

後來在該年春天,我們手頭頗為拮据。我剛參加完王國傳道訓練班回家。由於地上仍然結冰,所以還未適宜開始戶外的工作。我有一宗工程,為對面街的一個顧客挖掘水線和下水道,並且裝設浴室和水管。但我還需等一個多月才能開工。可是有一天,出乎我意料之外,我的鄰居打電話給我。他說他願意預支給我500美元!

1967年,我有機會在一個大約100英里(160公里)外的市鎮獲得一份職業。我決定接受。原因之一是我的挖掘業務使我需要離家越來越遠,當時我若繼續下去便需要擴展業務,以致不得不犧牲屬靈的活動。因此我們將房子賣掉,遷往北達科塔州的新洛克福,我成為一間農具店的批發肥料售貨員。雖然這份新工作使我不再能享有自己安排業務的自由,我卻決定接受,因為現時兒女已經較大而在基督徒的道路上站立穩固了。

一同從事全時傳道工作的快樂家庭

由於兒女在畢業時拒絕接受獎學金,學校的教師和社區中其他的人都認為他們浪費了自己的天資。可是,雖然受到壓力要他們繼續追求俗世的教育,每個兒女均在中學畢業之後便開始以先驅身分參加全時的傳道工作。

白蘭黛在1970年開始先驅工作,接著里克在1972年步她後塵。他在同年12月被召到伯特利服務。次年朗達和我的妻子開始作先驅。1974年喬甸和我也參加先驅的行列,次年的春天威恩使我們的家庭裡總共有六位先驅。1976年威恩前往守望台農場服務,但凱南在那一年畢業,因此得以使家裡作先驅的人數保持六個。

當我決定作先驅時,我請求雇主容許我做部分時間的工作,但雇主不肯應允我的請求,於是我便辭去在農具店的差事。我的下一份差事是駕駛燃油貨車,但後來雇主堅持要我參與不忠實的行為,於是我便辭職不幹。可是,這時我已與卡蘿和兒女一同從事先驅工作;這乃是我一生所渴望做的事,因此我絕不願讓任何事阻止我。

辭職之後不及一個星期,另一位雇主打電話給我,問我是否能夠在冬季每週工作兩日去維修火爐。令人驚奇嗎?其實並不然,因為上帝豈不是應許我們,人若將王國的事務置於首位,他便會照顧他們嗎?(馬太福音6:33)這時每個兒女都有部分時間的工作;由於他們幫補家裡的開銷,遂使我們能夠整家人一同作先驅。

後來在1977年6月,卡蘿、我和凱南應邀前往守望台農場工作。我的妻子很捨不得撇下三個疼愛的女兒在家。但是她認為這是耶和華的指引,而且真正是一項無價的權利。女兒們亦對此懷有同一的看法,她們鼓勵我們接受。次年夏天我們回家度假,將房子和其他物質東西賣去,然後幫助女兒們遷到大約100英里(160公里)之外,她們的第一個特別先驅委派地區去。

女兒們在紐約州的格蘭島作特別先驅,後來在1981年8月被召到守望台農場與我們一同工作,直至她們在同年的10月進入基列學校的第72屆受訓。次年3月她們從學校畢業,不久之後三人均被派往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從事海外傳道工作。

朗達和喬甸仍然在哥倫比亞,但是白蘭黛則在1983年3月與一位基列學校的同班同學結為夫婦,然後與丈夫一同到中東服務。後來在1984年3月,朗達與一位基列畢業生結婚,後者也被派到哥倫比亞服務。此外,每個男孩均娶了一位可愛的先驅姊妹,現在他們若非在布洛克林的伯特利便是在守望台農場服務。因此我們的先驅家庭現在已增至13個成員,包括妻子和我在內。

我們所有人都十分高興能夠對我們的上帝耶和華作全時的服務。作為一個家庭,我們深知若要繼續享有這些工作權利,就必須在行為上與福音相稱。(腓立比書1:27)我們很感激耶和華通過他的顯形組織給我們許多優良的勸告;藉著將這些勸告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今日我們才能夠整家人享有目前光榮的服務權利。

[第22頁的圖片]

喬甸、白蘭黛和朗達很年幼便學會聖經的故事

[第23頁的圖片]

威恩、里克和凱南——現今都在伯特利服務

[第25頁的圖片]

今日里頓巴赫家庭的一部分——全都從事全時服務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