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輕易懷疑別人動機不良守望台1997年 | 5月15日
-
-
不要輕易懷疑別人動機不良
一個著名的電視佈道家痛斥同工與人通姦。可是不出一年,他自己卻因召妓而被捕。
在另一個事例上,一個世界大國一方面派遣使節到外國調解糾紛,力圖化干戈為玉帛,一方面卻暗中差軍火商向其他國家推銷巨額的戰爭武器。
偽善行為正越來越普遍,越來越明目張膽,難怪世人彼此猜忌,不再互相信任。對許多人來說,懷疑別人的動機已變成本能的反應了。
基督徒必須小心不要讓懷疑的態度影響到他們和忠信同工之間的關係。雖然耶穌基督提醒我們,在仇敵當中要「像蛇一樣謹慎」,但他絕沒有說我們應該懷疑他的真正跟從者。(馬太福音10:16)輕易懷疑別人動機不良,究竟有什麼害處呢?我們需要在哪幾方面留意避免這種傾向呢?我們可以怎樣跟同工保持良好關係?
前車可鑑
沒有真憑實據就懷疑他人動機不良,其實等於論斷人,等於預先斷定對方內心詭詐惡毒,言行虛偽。但正如聖經在約書亞記第22章的記載表明,問題的癥結往往是當事人對事情懷有錯誤的看法。
當時,以色列人征服了應許之地,各部族剛剛分了土地。呂便部族、迦得部族和瑪拿西半個部族的人在約旦河邊築了一座壇,「那壇看著高大」。其餘的部族一聽聞這件事,就斷定三個部族背叛耶和華,認為他們打算用這座高大的壇來獻祭,而不是按上帝吩咐到示羅的帳幕獻祭。他們於是立即準備出兵討伐三個部族。——約書亞記22:10-12。
值得稱讚的是,他們在攻打三個部族之前,先派非尼哈率領代表前往跟弟兄對話。三個部族聽到弟兄指責自己不忠、造反、背叛耶和華,馬上解釋建壇的原因。他們指出建壇的目的不是為了獻祭,而是要「作證據」,證明他們跟以色列各部族一起崇拜耶和華。(約書亞記22:26,27)部族的代表獲悉弟兄其實動機純正之後,就各自返回自己的地業去,避免了一場內戰和流血衝突。
這個事例教訓我們,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懷疑人動機不良!許多時,我們只看事情的表面,滿以為自己對事情已瞭如指掌,但經過仔細探究之後,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在基督徒生活的許多方面,情形都是這樣。
對長老的看法
長老的職責是「牧養上帝的會眾」;為了履行責任,長老有時不得不向會眾的個別成員提出勸告。(使徒行傳20:28)舉個例,如果長老告訴我們,我們的兒女有不良交往或跟異性有不正當的行為,我們會有什麼反應呢?我們會認為長老動機不良嗎?我們會不會對自己說,『他一向都不喜歡我們的家庭』?要是我們讓這樣的感覺支配自己,日後就會後悔莫及了。孩子的靈性福利可能正岌岌可危,我們應該賞識長老根據聖經向我們提出的忠告才對。——箴言12:15。
要是會眾的長老向我們提出勸告,不要總是認為對方別有用心。相反,要認真想想,我們可以怎樣從他那基於聖經的勸告得益。使徒保羅寫道:「人受管教,當時自然不會喜樂,反而覺得憂傷;後來卻為從中受訓練的人,結出和平的果實,就是正義。」(希伯來書12:11)所以,要感激長老的幫助,客觀地考慮他們的勸告。要記住,長老提出勸告,往往跟我們接受勸告一樣困難。
對父母的看法
許多年輕人由於父母定出若干限制,就懷疑父母的動機。有些青年也許抱怨說:「為什麼父母要定下這麼多規條?他們一定是不想我活得開心。」可是,年輕人在作出這樣的結論之前,應該客觀地分析一下實際情況。
父母花了多年心血養育兒女,在物質上和其他方面都犧牲了不少。我們有理由認為,父母竟希望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不快樂嗎?認為父母為了愛兒女,才採取行動保護兒女,為他們操心,不是更合理嗎?如果父母愛兒女,他們不是會定下某些限制,幫助孩子應付青少年時期的種種困難嗎?懷疑父母動機不良既不是仁慈的做法,也缺乏感恩之心。——以弗所書6:1-3。
對基督徒同工的看法
許多人都傾向於預先判斷人,對人有先入為主的看法。要是我們也有類似的傾向,對某些人心存懷疑,那該怎麼辦呢?我們正受到世界的精神所影響嗎?
舉例說,假設一位弟兄擁有漂亮的房子和名貴的轎車,我們會貿然認為,這人過度追求物質,沒有把上帝的王國置於生活上的首位嗎?有些基督徒也許有能力買精美的東西,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懷有自私的動機,沒有「不斷首先尋求王國」。他們也許在屬靈的活動上十分忙碌,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慷慨捐輸,運用物質資財去促進王國權益。——馬太福音6:1-4,33。
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會眾裡有各種類型的人,有的貧窮,有的富有。(使徒行傳17:34;提摩太前書2:3,4;6:17;雅各書2:5)既然上帝不按人的經濟情況判斷人,我們也不該這樣做。要對證明忠信的同工表現愛心,『做事不要抱有個人的偏見』。——提摩太前書5:21。
在撒但的影響下,偏見和懷疑充斥世界,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影響人。例如,有些人只因為出身的緣故,就被視為強暴或崇尚物質。可是,基督徒必須避免這種態度。偏見和多疑在耶和華的組織裡是沒有立足之地的。所有真正基督徒都該效法耶和華上帝;他「沒有不義,不偏待人」。——歷代志下19:7;使徒行傳10:34,35。
受愛心推動
聖經清楚表明,「所有人都犯了罪,不能完全反映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因此,我們要把信徒同工視為跟我們齊心一意、努力事奉上帝的人,他們的服務也是蒙上帝悅納的。要是猜疑或消極的看法影響到我們跟某個屬靈弟兄姊妹的關係,就要禱告求上帝幫助我們克服這樣的態度,以免落入撒但的網羅。(馬太福音6:13)撒但騙倒夏娃,使她相信耶和華居心不良,漠視她的福利,剝奪她的快樂和自由。(創世記3:1-5)因此,如果我們輕易懷疑弟兄動機不良,就落入撒但的圈套了。——哥林多後書2:11;彼得前書5:8。
要是我們發覺自己動不動就懷疑弟兄的動機,請考慮一下耶穌基督的榜樣。耶穌是上帝完美的兒子,但他沒有刻意找尋門徒的不良動機。相反,耶穌留意他們的優點。門徒曾屢次為了競逐顯要地位而爭執,耶穌卻沒有因此斷定門徒跟從他是出於自私動機,另選12個新使徒。(馬可福音9:34,35)既然使徒是不完美的人,他們也許受到叛道的猶太教所影響。當日的猶太教十分重視個人的榮耀,有強烈的階級觀念。雖然這樣,耶穌知道門徒做事的基本動機是出於對耶和華的愛。他們對耶和華表現愛心,緊緊跟從耶穌,結果獲得豐盛的獎賞。——路加福音22:28-30。
帶著懷疑的眼光看忠心的信徒同工,就像用哈哈鏡看人,永遠無法看到真實的情況。因此,讓我們懷著愛心看弟兄。這樣,我們就會見到數不勝數的證據,證明忠心的基督徒同工深愛我們,配受我們親切的關懷。(哥林多前書13:4-8)所以,願我們向弟兄表現愛心,而不是輕易懷疑他們動機不良。
[第26頁的圖片]
你對忠心敬拜上帝的同工有怎樣的看法?
[第27頁的圖片]
耶和華見證人互相信任尊重,是個快樂的大家庭
-
-
『他們按著所受的宗教訓練而生活』守望台1997年 | 5月15日
-
-
『他們按著所受的宗教訓練而生活』
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市有個女子致函當地一份報章,她寫道:「12月10日,我的兒子在露天市場被扒手偷去錢包。錢包裡有他的駕駛執照、社會保障卡,以及260美元。
「他向市場經理報失之後就回家。黃昏時候有個說西班牙語的女子打電話來,接線生權充她的翻譯員;她告訴我兒子,她找到了他的錢包。
「她留下地址。……把錢包交還他,錢包裡的東西完全沒有動過,包括260美元。
「原來她看見扒手偷我兒子的錢包,於是大叫起來。扒手丟下錢包就跑掉了。這時候,她已看不到我兒子的蹤影,於是只好把錢包帶回家,然後打電話給他。
「這個女子和她一家人都是耶和華見證人。顯然,他們都按著自己所受的宗教訓練而生活。」
耶和華見證人保持忠實不是為了贏得別人的稱讚。(以弗所書6:7)相反,他們一心渴望為天父耶和華帶來讚美。(哥林多前書10:31)愛上帝和愛鄰人的心推使他們宣講上帝王國的「好消息」。(馬太福音24:14)上帝應許通過這個王國把地球轉變為一個美麗的樂園。屆時地球不僅是個景色優美的地方,同時地上的人也會永遠過著忠實正直、道德高尚的生活。——希伯來書13:18;彼得後書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