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人介紹冊子以找出感興趣的人月報1993年 | 7月
-
-
向人介紹冊子以找出感興趣的人
1 冊子是有力的工具。一本僅32頁的冊子,就能夠牢牢地把聖經真理確立起來,同時把一些與上帝的知識背道而馳的想法和教訓推翻。——林後10:5。
2 一名男子讀完《耶和華見證人——在普世團結一致地遵行上帝的旨意》這本冊子後,受到感動寫道:「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組織。……在這個時代,宗教偽善大行其道,能夠有些人把上帝的旨意看得這麼認真,實在令人驚訝。」非洲一位巫醫研讀《永遠在地上享受生命!》這本冊子。冊子對他產生了什麼影響?他放棄巫醫的行業,與同居的女子分手,只留下第一個妻子,並與她正式結婚。
3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這本冊子提出充分的文件證據和合乎邏輯的論據,的確是倡導真理的有效工具。西印度群島牙買加《新聞集錦週刊》的一位宗教作家論及這本冊子說:「這本刊物是見證人的傑作,如今再沒有任何相信三位一體或兩位一體的人可以感覺安全了。這本冊子援引了一本復一本的歷史和神學著作作為佐證,表明三位一體的教義絕非來自聖經。……對我這個宗教作家來說,我很難看出一般信徒——甚或知識水平較高的教會分子——怎可能駁倒見證人為了推翻耶穌就是上帝這個見解而列舉的如山論據。」
4 好好運用冊子:如果要發揮功效,我們必須把這些吸引人而深具權威性的工具分發到願意閱讀的人手裡。既然我們有多款冊子,每本討論不同的主題,我們就應該向傳道對象介紹我們認為對他最適合的冊子。因此,我們要熟悉冊子的內容,同時帶備不同的冊子;這樣,不論在外勤服務上、在家裡,或者在其他地方,我們能夠較易於充分利用冊子。
5 例如,對方若對基督教國的三位一體教義感到困惑,或者相信耶穌就是上帝,你會選用哪本冊子呢?對方如果質問,仁愛的上帝為什麼容許人受這許多苦,哪本冊子會滿足他的需要?人如果關心需要有個造益人民的政府,哪本冊子會對他最適合?
6 除了懂得選用冊子之外,還要設法引起住戶的屬靈食慾,激發他對冊子內容的興趣。如果環境容許,可指出冊子裡一項評論或一幅插圖,務求引起他閱讀資料的興趣。或者你可以與對方一起讀一兩段課文,查閱列出的經文,並且討論一下其中的資料。很多人都用這種方法建立起聖經研究來。
7 冊子既向人提供聖經的答案,也對那些為世上許多可憎的事痛苦嘆息的人提出希望。(可參閱以西結書9:4。)綿羊般的人會回應這些書刊的信息。我們無疑享有很大的特權,能夠在傳道工作的各方面充分運用冊子把感興趣的人找出來。
-
-
要好好運用《守望台》和《儆醒!》月報1993年 | 7月
-
-
要好好運用《守望台》和《儆醒!》
1 在今日人能讀到的一切刊物中,《守望台》和《儆醒!》乃是最有價值和最有益的雜誌。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所載的屬靈真理能夠對人的生活產生永久的有益影響。可是,很多人並不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靈性需要,或者並不知道該向何處尋求滿足。我們享有很大的特權,能夠效法使徒保羅的榜樣,幫助人把屬靈的眼睛張開。——太5:3;徒26:18。
2 要積極及作好準備:你的地區裡無疑有些綿羊般的人會回應真理。有些人可能僅需要別人仁慈地鼓勵他們閱讀雜誌。因此,要積極以具有說服力的方式向人介紹《守望台》和《儆醒!》。要帶備充足的雜誌,把握每個機會向人分發。即使在分發其他書刊的運動裡,也可以向人分發雜誌。
3有些什麼方法可以使我們更有效地分發雜誌呢?首先,我們自己必須賞識雜誌的價值。我們應該熟悉所分發雜誌的文章,這樣做會加強我們向人介紹雜誌的信心和熱心。研讀雜誌的時候,要把這點謹記在心。要敏於留意一些你可以在傳道工作上強調的要點。問問自己:『這篇文章會對什麼人特別有吸引力?家庭主婦、年輕人,甚或做生意的人,會欣賞這篇文章嗎?這個論點會吸引學生、已婚的人、關心環境的人嗎?』如果我們要真正有效地分發雜誌,就應該根據自己對其中適時的文章的了解和賞識向別人推薦。
4 好好運用較舊的雜誌:要記住,即使《守望台》和《儆醒!》沒有在出版的一兩個月內給通通分發出去,它們並沒有失去本身的價值。雜誌所載的資料並沒有隨著時間過去而不再重要。因此,如果雜誌仍保存得相當好,我們就不應猶豫不願分發較舊的雜誌。積存較舊的雜誌而不加以運用,只顯示人沒有對這些深具價值的工具表現體會而已。每本雜誌都含有使人省察及滿足人的靈性食慾的真理。與其把較舊的雜誌擱置一旁、淡然忘懷,不如作出額外努力,把雜誌分發到感興趣的人手裡,或者至少把它們留在沒有人在家的門口的不顯眼地方。這豈不好得多嗎?
5 對於很多起初看來沒有屬靈傾向的人,《儆醒!》雜誌曾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靈性需要。《守望台》是耶和華的子民獲得屬靈餵養的主要工具。這兩本雜誌彼此互為補足,在傳揚好消息的工作上都擔任重大角色。
6 我們應該把握每個機會分發雜誌,深信它們對於滿足綿羊般的人的靈性需要確有實效。我們必須保持積極的態度,作好充分準備,同時經常參與傳道工作。身為好消息的傳道員,願我們大家經常好好運用《守望台》和《儆醒!》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