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課本》 課題48 251頁-254頁2段
  • 情理並重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情理並重
  • 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相似資料
  • 合理的態度帶來和平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2年
  • 效法偉大的導師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2年
  • 你以有效的方式根據聖經而推理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6年
  • 培養合理的態度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4年
查看更多
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課本》 課題48 251頁-254頁2段

課題48

情理並重

目標

運用的經文、比喻、例子和問題都要合乎情理,引導人聆聽和思考。

理由

說話武斷、過於直率會惹人反感。說話時情理並重,不但促使人以開明、客觀的態度跟你交談,也引發人後來的深思,打開日後交談的機會。言之成理能使人心悅誠服。

我們認識聖經的真理後,生活更快樂、更有意義。我們為此感激上帝,但願別人也響應真理而得益。我們也深知,別人對好消息的反應關係到他們的未來。(馬太福音7:13,14;約翰福音12:48)我們希望他們接受聖經的真理。可是,我們向人作見證時,除了充滿信念、熱心積極之外,最好還要有辨識力,通達情理。

如果我們直言不諱地否定別人虔心相信的事,即使舉出一大堆經文加以支持,別人還是不會接受的。比如說,就算我們一味批評某些傳統節日源於異教,別人也不會因此改變他們對這些節日的看法。一般說來,論證時要情理並重,才能使人心悅誠服。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通情達理呢?

聖經說,「從上頭來的智慧……是促進和睦、通情達理」的。(雅各書3:17)這裡譯做「通情達理」的希臘詞的字面意思是「謙讓」。有些聖經譯本把這個希臘詞譯做「謙和」「溫柔」和「寬仁」。請留意,聖經把「通情達理」跟「促進和睦」相提並論。在提多書3:2,「通情達理」跟「溫溫和和」並列,跟「好鬥」相對。腓立比書4:5勸勉我們要讓人知道我們是「通情達理」的。通情達理的人跟別人交談時,會考慮到對方的背景、處境和感受。他會在可以讓步的時候讓步。我們通情達理,別人就會說出心底話,樂於考慮我們的觀點。當我們根據聖經跟他們推理時,他們也會更樂於聆聽。

從何入手 歷史家路加記載,使徒保羅在帖撒羅尼迦「一面解釋,一面引經證明基督必須受難,從死裡復活」。(使徒行傳17:2,3)請留意,那時保羅正身在猶太會堂,《希伯來語經卷》是公認的權威。保羅因人制宜,從聽者所接納的權威入手,跟他們推理。

保羅在雅典的亞略巴古向希臘人講話時,卻沒有引用聖經。他用聽者既熟悉又接納的事跟他們推理,促使他們注意到造物主和他的旨意。——使徒行傳17:22-31。

今天,千百萬人並不以聖經為生活指南。可是,在現行的制度下,幾乎人人都生活受壓,渴望得著紓解、得享福樂。如果你先關注他們的苦況,然後才引述聖經的評論,既通情又達理,說不定他們會因此聽聽聖經怎樣論述上帝對人類的旨意。

聖經學生可能從父母承襲了某些錯誤的信仰和習俗。學生知道這些信仰和習俗是上帝不悅的,決定擯棄錯誤的傳統,擁護聖經的真理。學生應該怎樣向父母解釋呢?父母可能會覺得,兒女擯棄他們的傳統信仰,就是背棄他們。因此,學生可能會認為,在根據聖經向父母解釋之前,有需要向父母表明,他仍然深愛和敬重他們。

何時讓步 雖然耶和華絕對有權向人發號施令,他卻極其通情達理。耶和華差遣天使把羅得一家從所多瑪救出來,那時天使催促羅得,說:「你要逃到山區去,免得同歸於盡!」羅得卻請求上帝說:「耶和華啊,求你不要這樣!」他懇求耶和華讓他一家逃到瑣珥城。耶和華體貼羅得,讓他逃到那裡。因此當上帝毀滅那一帶的城鎮時,瑣珥城得以安然無恙。後來,羅得按照耶和華原本的指示,遷往山區居住。(創世記19:17-30)由此可見,耶和華雖然知道他叫羅得逃到山區是對的,卻體恤羅得,耐心地讓他看出事實。

為了跟人保持和睦,我們也須要通情達理。我們也許深知別人的觀點是錯的,並且在心裡想出了很多有力的論據去反駁他。可是,有時我們最好不要據理力爭。通情達理不等於捨棄耶和華的標準。我們謝謝對方表達意見,沒有糾正對方每一個錯誤言論,只把話題集中在正面的事上,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成果。即使他斥責你的信仰,也不要反應過激。你可以問他為什麼有這樣的看法,留心聽他的解釋,從而洞悉他的想法,為日後的討論鋪路。——箴言16:23;19:11。

耶和華賦予人選擇的自由。儘管人可能選擇不當,上帝仍然讓人有選擇的自由。約書亞是耶和華的代言人,他憶述上帝怎樣恩待以色列人以後,說:「你們要是認為事奉耶和華不好,今天就只管選擇你們所要事奉的,或是你們祖先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或是你們所住之地的亞摩利人的神。至於我和我家,我們要事奉耶和華。」(約書亞記24:15)今天,我們的任務是向人「作見證」。(馬太福音24:14)我們雖然懷著信念發言,卻不會強迫別人歸信。他們必須自己選擇,我們不會剝奪他們這個權利。

運用問題 在跟人推理方面,耶穌的榜樣尤其傑出。耶穌從別人的背景出發,運用比喻和例子打動人心。耶穌也善用問題,讓別人有機會表達意見,披露他們內心的想法,同時也合理地想想討論的事情。

一個通曉律法的男子問耶穌說:「老師,我該做什麼才可以領受永生呢?」耶穌本可以直截了當地回答對方,但他沒有這樣做,反而請對方先發表意見,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 念的是怎樣的話呢?」男子的回答很正確。事情就到此為止嗎?不,耶穌讓那人說下去,那人後來提出的問題顯示,他要自顯為義。那人問:「誰是我要愛的人呢?」耶穌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猶太人大多對外邦人和撒馬利亞人心存成見,那人可能會出於這種成見而提出異議。耶穌倒舉出一個例子跟那人推理。他敘述有一個猶太人遭強盜搶劫和打傷,事後一個祭司和一個利未人都見死不救,一個好心的撒馬利亞人卻伸出援手。耶穌為了叫那人明白這個例子的要旨,就問了他一個簡單的問題。耶穌論證時情理並重,使聽者領會到「愛人如己」的真諦,是那人從沒有意識到的。(路加福音10:25-37)耶穌的論證方法確實值得我們效學!我們說話滔滔不絕,實際上只會叫別人不假思索,與其這樣,不如學會善用問題、比喻和例子引導對方思考。

提出理由 使徒保羅在帖撒羅尼迦的會堂講話時,不只是把聽眾所尊重的《希伯來語經卷》的經文朗讀出來就了事。路加記載,保羅解釋、引證和應用他所朗讀的經文。結果,「有些人就成了信徒,跟保羅和西拉在一起」。——使徒行傳17:1-4。

無論你向親戚作見證,還是跟同學或同事交談,無論你向陌生人傳道,或主持聖經研究,還是向會眾發表演講,上述的論證方法都派上用場。當你朗讀一節經文時,在你看來,經文的意思可能清楚不過,在別人看來卻可能不然。你對經文的解釋和應用因此可能聽來有點武斷。從經文挑出一些重要字眼加以解釋會有所幫助嗎?你能舉出佐證,比如那節經文的上下文或另一節相關的經文嗎?你能用比喻或例子表明你的話言之成理嗎?運用問題會有助於你跟聽者推理嗎?這樣合乎情理的論證方法,不但給人留下好印象,而且激發別人深思。

要訣

  • 決定怎樣開始論證以前,要考慮到聽者的背景和看法。

  • 無需糾正對方每一個錯誤言論。

  • 要懷著信念發言,但要記得,別人跟我們一樣,有選擇信仰的自由。

  • 與其匆匆回答別人的問題,不如運用問題、比喻或例子跟對方推理。

  • 要習慣根據聖經跟人推理,解釋經文的主要字眼,說明經文的上下文或其他經節怎樣顯出經文的意思,舉例說明怎樣應用經文。

作業(1)你向一個堅持己見的人作見證後,分析一下自己的應對:你舉出什麼論據?用過什麼比喻、例子和問題?有沒有考慮到對方的背景和感受?假如你在傳道時沒有遇見這樣的住戶,可以請一位傳道員加以模擬,一起練習。(2)假設你知道一個同輩或小孩打算做一件不當的事,試想想你會怎樣跟他推理。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