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
使徒行傳中並非直接或間接引用《舊約》但恢復使用上帝名字耶和華的經文
使徒行傳1:24「耶和華啊,你了解所有人的心」
理由:儘管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Kyʹri·os(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希伯來語經卷》常常說耶和華上帝能洞察人心。(申8:2;撒上16:7;王上8:39;代上28:9;詩44:21;耶11:20;17:10)因此在本節經文,那些說希伯來語的猶太人在向上帝禱告時使用上帝的名字是很自然的。希臘語詞kar·di·o·gnoʹstes(直譯「了解人心者」)只出現在這裡和使徒行傳15:8,而在後一節經文中這個詞很明顯指的是上帝。雖然現存的使徒行傳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Kyʹri·os,但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這句話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加上Kyʹri·os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我們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是有充分理據的。
佐證:
《耶魯綜合聖經》(The Anchor Yale Bible,第31冊,約瑟夫·菲茨邁爾編,1998)對使徒行傳1:24有以下評述:「主啊,你知道萬人的心。基督徒稱上帝為Kyrie[Kyʹri·os的一種形式],路加在別處談到《舊約》中的雅威(路加福音1:16,32,68;4:8,12;10:27;19:38;20:37,44;使徒行傳2:39;3:22;5:9)時也用了這個頭銜。」談到「知道……人心」這個詞組,這本參考書表示在原文裡「這是上帝的一個頭銜,只出現在基督教著作裡」。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24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導讀聖經》(The Companion Bible,包含埃特爾伯特·布林格的注釋,1999年印刷)這本書的附錄98「《新約》中上帝的名字和頭銜」在第143頁將使徒行傳1:24列在「LORD(主)……用來替代耶和華」這一條目下。
《阿拉米語英語對照新約》(第三版)(The Aramaic English New Testament (Third Edition),安德魯·加布里埃爾·羅思譯,2008)談到這節經文時說:「主YHWH啊,你洞察所有人的心。」經文的腳注說:「早期門徒會在禱告中呼求YHWH的名,但後來這種做法並沒有延續下去,因為人們用了某些希臘語詞作為通稱去替代YHWH這個專有名字,而這也是他作為立約者的名字。這樣做其實觸犯了法典:這話語你們不可加添也不可刪減,申4:2;不可妄稱YHWH的名,出20:7。」
參考文獻:J7,8,10,17,22,23,29,30,32,36,44,65,66,93,96,100,106,115,125,132,138,139,145-147,160,164,201,310,323,324
使徒行傳2:39「我們的上帝耶和華呼召到他那裡的所有人」
理由: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Kyʹri·os(主)。正如使徒行傳2:33-38顯示,彼得在這裡提到的「承諾」,指的是約珥書2:28-32所說的會有神聖力量傾注下來一事。因此,「我們的上帝耶和華呼召到他那裡的所有人」這句話,看來跟約珥書2:32末尾的話遙相呼應。在約珥書2:32的希伯來語原文中,上帝的名字出現了三次,而且經文明確地說呼召人的是耶和華。此外,Kyʹri·os(主)加The·osʹ(上帝)再加一個人稱代詞這種組合(這裡譯作「我們的上帝耶和華」)在直接或間接引自《希伯來語經卷》的經文中常常出現。(參看路4:8,12;10:27以及徒3:22,經文用了「耶和華你的上帝」這樣的詞組。)值得留意的另一點是,這裡的Kyʹri·os前面沒有加上本該有的定冠詞,這就等於把Kyʹri·os用作一個專有名詞。考慮到這句話跟《希伯來語經卷》關係密切,而且Kyʹri·os沒有希臘語定冠詞,加上Kyʹri·os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我們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是有充分理據的。(另見路1:6的評述)
佐證:
《使徒行傳釋義》(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理查德·倫斯基著,1934)在第110頁談到本節經文時說:「Κύριος ὁ Θεὸς [主上帝] = Yahweh Haelohim[雅威哈埃洛希姆]……這位立約的主和全能的上帝為以色列施展大能。」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2:39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耶穌」和「主」在聖經中的用法和意義》(ΙΗΣΟΥΣ ΚΥΡΙΟΣ Their Usage and Sense in Holy Scripture,赫爾曼·海因費特著,1857)將使徒行傳2:39列為「Κυριος[Kyʹri·os,主]一詞省略了定冠詞……就表明這個稱謂指全能上帝」的其中一段經文。
《耶魯綜合聖經》(The Anchor Yale Bible,第31冊,約瑟夫·菲茨邁爾編,1998)在使徒行傳1:24的一個評述裡提到,路加「在別處談到《舊約》中的雅威時」也用了Kyʹri·os[主]這個頭銜,而使徒行傳2:39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另見徒1:24的評述)
《猶太聖經全書》(The Complete Jewish Bible,戴維·斯特恩譯,1998)在本節經文用了ADONAI(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譯者在這個譯本的簡介中解釋說:「身為譯者,每當我認為kurios[主]用來替代上帝的名字(由四個希伯來字母代表),就翻譯成ADONAI。」
《導讀聖經》(The Companion Bible,包含埃特爾伯特·布林格的注釋,1999年印刷)在使徒行傳2:39的正文用了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表明這裡指的是耶和華。這本書的附錄98「《新約》中上帝的名字和頭銜」在第143頁將使徒行傳2:39列在「LORD(主)……用來替代耶和華」這一條目下。
《聖經》(The ‘Holy Scriptures’,約翰·達比譯,1949)在使徒行傳2:21的一個腳注說:「耶和華,跟39[節]一樣。」
《司可福注釋聖經》(The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賽勒斯·司可福編,1909)在使徒行傳2:39的一個旁注說:「耶和華。珥2:32。」
參考文獻:J7,8,10,17,18,22-24,32-35,37,40,41,43,44,46,48,52,61,65,66,88,90,95,100-102,105,106,114,115,117,125,138,144-147,154,163-167,172,181,185-187,201,202,223,236,243,244,271,273,275,293,306,310,323,324
使徒行傳2:47「耶和華也天天讓更多得救的人加入他們」
理由:儘管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ho Kyʹri·os(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使徒行傳第2章裡,Kyʹri·os一詞出現了8次。其中兩次顯然是指耶穌,因此譯作「主」。(徒2:34下,36)在其他6次中,有4次出現在來自《希伯來語經卷》的引語中(徒2:20,21,25,34上),而那些經文的希伯來語原文都包含上帝的名字,因此這4次都譯作「耶和華」。另一次是在使徒行傳2:39,那裡很明顯間接提到約珥書2:32的話,而上帝的名字在約珥書2:32出現了3次。在使徒行傳2:47這裡,上下文顯示Kyʹri·os指的就是上帝。此外,譯作「得救的人」的詞組跟約珥書2:32的結尾部分遙相呼應,而彼得在使徒行傳2:21則引用了經文的上半部分。因此,考慮到本節經文的上下文以及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加上Kyʹri·os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另見徒2:39的評述)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2:47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導讀聖經》(The Companion Bible,包含埃特爾伯特·布林格的注釋,1999年印刷)這本書的附錄98「《新約》中上帝的名字和頭銜」在第143頁將使徒行傳2:47列在「LORD[主]……用來替代耶和華」這一條目下。
參考文獻:J7,8,10,31-33,37,41,44,48,65,94,99-102,115,125,144-147,167,172,187,201,202,250,263,265,271,310
使徒行傳3:19「耶和華會給你們帶來安舒的時期」
理由:儘管在現存的希臘語抄本中,譯作「從耶和華面前來到」的希臘語詞組的直譯是「從主面前來到」,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本節經文中意思為「主」的希臘語詞Kyʹri·os也出現在使徒行傳3:22,那裡引用了申命記18:15,而那節經文的原文包含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另見徒3:22的注釋)彼得在這裡解釋說,如果那些出於無知而拒絕耶穌的猶太人悔改,上帝會寬恕他們。因此,使徒行傳3:17-22的上下文表明,使徒行傳3:19提到的「主」指的是耶和華上帝。在《希伯來語經卷》,意思為「耶和華面前」的詞組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臉」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出34:24;士5:5;哀2:19)雖然現存的《七十子譯本》抄本在這些經文裡寫的是Kyʹri·os,但有證據表明《七十子譯本》的早期抄本確實包含了上帝的名字。因此,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我們有理由認為這裡的Kyʹri·os是用來替代上帝名字的。
佐證:
《使徒行傳釋義》(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理查德·倫斯基著,1934)在第141頁談到本節經文時說:「安舒的時期就必從主(雅威)面前來到。」
《耶魯綜合聖經》(The Anchor Yale Bible,約瑟夫·菲茨邁爾編,1998,第31冊)在使徒行傳3:20的一個評述裡談到使徒行傳3:19這個詞組時說:「Kyrios[主]用來替代雅威,也就是《舊約》裡的上帝,跟在使徒行傳2:39和路加福音1:16,32,68;4:12;10:27;20:37中的用法一樣。」
《導讀聖經》(The Companion Bible,包含埃特爾伯特·布林格的注釋,1999年印刷)在使徒行傳3:19的正文用了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表明這裡指的是耶和華。
參考文獻:J14-18,22,23,28-32,34,35,38,40,41,43,44,46,47,52,65,88,93,95,96,100-102,105,106,114,115,138,144-147,154,167,172,186,187,201,202,250,265,271,273,275,295,306,310,323,324
使徒行傳4:29「耶和華啊,現在求你聽聽他們怎樣恐嚇我們」
理由:儘管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Kyʹri·os(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例如,這裡記錄的是門徒向「至高的主宰」(徒4:24下,譯自希臘語詞de·spoʹtes)禱告時說的一句話,而在路加福音2:29記載的禱告裡,「至高的主宰」也是用來稱呼上帝的。此外,在使徒行傳4:24下-30記載的這個禱告裡,耶穌被稱為「你聖潔的僕人」。這表明本節經文的Kyʹri·os指的不是耶穌,而是耶和華上帝。再者,門徒在禱告時引用了詩篇2:1,2,那裡的經文就使用了上帝的名字。(另見徒4:26的注釋)不僅如此,門徒求耶和華「聽聽他們[公議會]怎樣恐嚇我們」,這句話的用詞跟《希伯來語經卷》裡幾個禱告的措辭類似,例如列王紀下19:16,19和以賽亞書37:17,20,而那些經文都使用了上帝的名字。(另見徒1:24的評述)
佐證:
《詮釋者希臘語新約全書》(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羅伯遜·尼科爾著,2002,第2冊,第68頁)談到使徒行傳1:24時說:「誠然,[徒4:29]禱告中用了Κύριος[Kyʹri·os,主]一詞,而這個禱告的對象顯然是主耶和華。」
《耶魯綜合聖經》(The Anchor Yale Bible,約瑟夫·菲茨邁爾編,1998,第31冊)對使徒行傳4:29有以下評述:「參看王下19:19。這些基督徒祈求上帝留意公議會怎樣恐嚇彼得、約翰以及其他所有同道。他們懇求上帝因他們受到的『恐嚇』而顧念他們。」列王紀下19:19就包含了上帝的名字。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4:29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參考文獻:J7,8,10,29-36,40,41,43,46,61,65,66,88,93,100-102,114,115,132,145-147,222,237,250,265,271,275,283,295,306,310,323,324
使徒行傳5:9「耶和華的神聖力量」
理由:儘管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to pneuʹma Ky·riʹou(主的普紐馬),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同一個詞組也出現在路加福音4:18,經文引自以賽亞書61:1,在那節經文的希伯來語原文裡,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跟譯作「神聖力量」的希伯來語詞是一起出現的。(另見路4:18的注釋)「耶和華的神聖力量」這個詞組在《希伯來語經卷》常常出現。(以下是一些例子:士3:10;6:34;11:29;13:25;14:6;15:14;撒上10:6;16:13;撒下23:2;王上18:12;王下2:16;代下20:14;賽11:2;40:13;63:14;結11:5;彌3:8)在《希伯來語經卷》裡,譯作「神聖力量」和「主」的兩個希伯來語詞同時出現的情況只有一次。但即使在那一次,這兩個詞也是跟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一起出現的,譯作「至高主宰耶和華的神聖力量」。(賽61:1)值得留意的另一點是,使徒行傳5:9這裡的Kyʹri·os(主)前面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加上希臘語定冠詞,這就等於把Kyʹri·os用作一個專有名詞。由於本節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關係密切,而且Kyʹri·os前面沒有加上本該有的定冠詞,可見這裡的Kyʹri·os是用來替代上帝名字的。
佐證:
《耶魯綜合聖經》(The Anchor Yale Bible,約瑟夫·菲茨邁爾編,1998,第31冊)談到使徒行傳5:9時說:「《舊約》裡就有『試探』上帝的記載,例如出17:2和民20:13,24(以色列人在荒漠反叛上帝),以及詩106:32。路加用的動詞(peirazein)跟申33:8(《七十子譯本》)談到以色列人時用的動詞一樣。Kyrios[主]指的是耶和華,他的靈受到試探。」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5:9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談到哥林多後書3:17出現的同一個詞組,瑪格麗特·思羅爾在她的著作《哥林多後書考證解經評注》(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裡說:「這是[保羅]唯一一次將聖靈描述為πνεῦμα κυρίου[pneuʹma ky·riʹou,主的普紐馬],這表明他當時想到了《舊約》中的相關記載,因為πνεῦμα κυρίου在《七十子譯本》裡常常出現,用來翻譯ruaḥ yhwh,即雅威的靈。」
《「耶穌」和「主」在聖經中的用法和意義》(ΙΗΣΟΥΣ ΚΥΡΙΟΣ Their Usage and Sense in Holy Scripture,赫爾曼·海因費特著,1857)將使徒行傳5:9列為「Κυριος[Kyʹri·os,主]一詞省略了定冠詞……就表明這個稱謂指全能上帝」的其中一段經文。
《導讀聖經》(The Companion Bible,包含埃特爾伯特·布林格的注釋,1999年印刷)在使徒行傳5:9的正文用了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表明這裡指的是耶和華。這本書的附錄98「《新約》中上帝的名字和頭銜」在第143頁將使徒行傳5:9列在「LORD[主]……用來替代耶和華」這一條目下。
參考文獻:J7,8,10,15-18,22-24,29-34,40-43,46,47,52,61,65,66,88,93-96,100-102,106,114,115,132,145-147,154,187,201,222,250,265,271,273,290,293,323,324
使徒行傳5:19「耶和華的天使」
理由:儘管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主的天使」,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這個詞組在《希伯來語經卷》中常常出現,第一次是在創世記16:7。在原文裡,這個詞組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天使」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這個詞組在《七十子譯本》早期抄本裡的寫法是,先有希臘語詞agʹge·los(意思是「天使」或「使者」),接著是用希伯來字母書寫的上帝的名字。在以色列猶地亞沙漠的納里耳赫貝耳(Nahal Hever,又譯「哈弗乾河」)的一個洞窟裡,發現了一份年代介於公元前50年到公元50年之間的《七十子譯本》殘片。根據這份古卷,這個詞組在撒迦利亞書3:5,6就是這樣寫的。值得留意的是,《七十子譯本》的後期抄本在本節經文以及其他許多經文中用Kyʹri·os(主)一詞替代上帝的名字時,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在這個詞前面加上定冠詞,這就等於把Kyʹri·os用作一個專有名詞。因此,考慮到本節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有密切關係,而且Kyʹri·os沒有定冠詞,《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一些聖經譯本在翻譯本節經文中「耶和華的天使」這個詞組時也保留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談到「主的天使」這個詞組,《聖路加福音書釋義》(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Luke’s Gospel,理查德·倫斯基著,128-129頁)在路加福音2:9有以下評述:「Κύριος[Kyʹri·os,主]這個希臘語詞用來跟雅威對應,而且用的是名詞所有格的形式(主的),跟沒有定冠詞的名詞構成一個整體概念:『耶和華(的)天使』和『耶和華(的)榮耀』。……這位像閃電一樣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耶和華的天使。」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頁)把使徒行傳5:19;8:26;12:7,23列為Kyʹri·os(主)一詞「在《新約》裡用來替代雅威/上帝」的經文。
參考文獻:J7,8,10,15-18,22-24,28-35,41,43,46,47,52,61,65,66,88,93-95,100-104,106,114,115,117,128,132,138,144-147,154,164,165,187,201,202,237,250,265,271,273,290,310,322-324
使徒行傳7:31「耶和華的聲音」
理由:儘管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pho·neʹ Ky·riʹou(主的聲音),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司提反在這裡(徒7:30-34)提到的是出埃及記3:2-10記載的事。從那個記載的上下文可以清楚看出,是耶和華通過他的天使在說話。根據出埃及記3:6,耶和華跟摩西說的話就是後來使徒行傳7:32引述的內容。意思為「耶和華的聲音」的希伯來語詞組(中文往往譯作「耶和華……的話」)經常出現在《希伯來語經卷》中,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聲音」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以下是一些例子:創3:8;出15:26;申5:25;8:20;15:5;18:16;26:14;27:10;28:1,62;書5:6;撒上12:15;王上20:36;詩106:25;賽30:31;耶3:25;但9:10;亞6:15)值得留意的是,在《七十子譯本》的一份早期殘片(屬於《福阿德紙莎草紙殘片266號》)裡,當「耶和華的聲音」這個詞組出現在申命記26:14;27:10;28:1,62的時候,上帝的名字都是用方體希伯來字母書寫的,夾在希臘字母之間。這份殘片的日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此外,在公元9世紀末期的一份冊式抄本(代號為Ambrosian O 39 sup.)中,「耶和華的聲音」這個詞組也出現在詩篇29:3。這份抄本現藏於意大利米蘭的安布羅斯圖書館。抄本的文字分為5欄,內容來自《希伯來語經卷》的不同希臘語譯本。在每一欄的文字裡,上帝的名字都以四個希伯來字母的形式出現,用方體希伯來字母()書寫,夾在希臘字母之間。值得留意的另一點是,在使徒行傳7:31這裡,Kyʹri·os(主)前面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加上希臘語定冠詞,這就等於把Kyʹri·os用作一個專有名詞。因此,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加上在抄本中看到這個詞組在古譯本中的譯法,而且Kyʹri·os前面沒有希臘語定冠詞,《新世界譯本》有充分理據在這裡使用上帝的名字。
佐證:
《耶魯綜合聖經》(The Anchor Yale Bible,第31冊,約瑟夫·菲茨邁爾編,1998,第31冊)談到使徒行傳7:31時說:「直譯『有主的聲音出現』。再一次,Ky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7:31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新約詞語選釋》(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阿奇博爾德·托馬斯·羅伯遜著,1930,第3冊)對本節經文有以下評述:「在這裡,第30節提到的耶和華的天使被描述為耶和華本身。」
《詮釋者希臘語新約全書》(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羅伯遜·尼科爾著,2002,第2冊,191頁)對使徒行傳7:30有以下評述:「……否則我們只能說,是耶和華通過天使在說話。」
《「耶穌」和「主」在聖經中的用法和意義》(ΙΗΣΟΥΣ ΚΥΡΙΟΣ Their Usage and Sense in Holy Scripture,赫爾曼·海因費特著,1857)將使徒行傳7:31列為「Κυριος[Kyʹri·os,主]一詞省略了定冠詞……就表明這個稱謂指全能上帝」的其中一段經文。
《導讀聖經》(The Companion Bible,包含埃特爾伯特·布林格的注釋,1999年印刷)在使徒行傳7:31的正文用了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表明這裡指的是耶和華。這本書的附錄98「《新約》中上帝的名字和頭銜」在第143頁將使徒行傳7:31列在「LORD[主]……用來替代耶和華」這一條目下。
《猶太聖經全書》(The Complete Jewish Bible,戴維·斯特恩譯,1998)在本節經文用了ADONAI(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譯者在這個譯本的簡介中解釋說:「身為譯者,每當我認為kurios[主]用來替代上帝的名字(由四個希伯來字母代表),就翻譯成ADONAI。」
《聖經》(The ‘Holy Scriptures’,約翰·達比譯,1949)在使徒行傳7:31的一個腳注說:「這句話裡沒有定冠詞,因此意思更明顯。『主』是個非常莊重的頭銜。這句話的意思相當於『有耶和華的聲音傳來』。」
參考文獻:J11,12,14-18,22-24,28-36,38,40-44,46,47,52,61,65,66,80,88-90,93-96,100-103,105,106,114,115,117,125,130,132,144,146,152,154,160,167,172,181,185-187,199,201,217,222,243,244,246,250,265,268,271,273,275-277,283,290,293,295-297,306,310,323,324
使徒行傳7:33「耶和華對他說」
理由:儘管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ho Kyʹri·os(主),但考慮到司提反這番話(徒7:30-34)跟《希伯來語經卷》的關係,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司提反在這裡提到的是出埃及記3:2-10記載的事,而那段記載清楚表明,通過天使跟摩西說話的就是耶和華。使徒行傳7:33,34裡的引文主要取自出埃及記3:5,7,而第7節裡介紹說話者的部分在希伯來語原文中的字面意思是「耶和華說」。因此,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加上Kyʹri·os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我們有理由認為這裡的Kyʹri·os是用來替代上帝名字的。
佐證:見徒7:31的評述。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7:33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新英王欽定本》(The New King James Version,1979年首次印刷)在使徒行傳7:33的正文裡用了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這部聖經譯本的前言解釋說:「在《英王欽定本》的《舊約》裡,上帝作為立約者的名字從希伯來語翻譯過來時通常譯作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本譯本保留了這個傳統。在現在這個譯本裡,每當《新約》引用的《舊約》經文裡包含這位立約者的名字,都會使用全部字母大寫的LORD。」
《NLT研讀本聖經》(The NLT Study Bible,第2版,2008)在使徒行傳7:33的正文裡用了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這個英語譯本(New Living Translation)在簡介中有以下解釋:「我們把希臘語詞kurios一律譯作Lord[主],但如果《新約》的經文明顯引自《舊約》,而這個詞在那裡是全部字母大寫的,就譯作LORD。」關於這個做法的重要性,簡介也說:「一般來說,我們把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YHWH)一律譯作the 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這也是英語譯本中常見的譯法。」
參考文獻:J11,12,14-18,22,23,27-36,38,40-44,46,47,52,61,65,66,80,88,93-95,100-102,105,106,114,115,117,130,132,144,146,152,154,160,164-167,172,181,185-187,199,201,217,222,243,244,246,250,265,271,273,275-277,283,290,293,295-297,300,306,323,324
使徒行傳7:60「耶和華啊,求你不要追究他們犯的這個罪」
理由:儘管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Kyʹri·os(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司提反在這裡說的話跟耶穌在路加福音23:34對天父說的話很相似,耶穌說:「父親啊,求你寬恕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路加在使徒行傳7:2-53記述司提反的話時,總共在三個地方使用了Kyʹri·os一詞,這三個地方都直接引用或間接提到《希伯來語經卷》的經文,而那些經文談論的很明顯都是上帝。(另見徒7:31,33的評述以及徒7:49的注釋)很多聖經評注家和譯者都同意,這三個地方的Kyʹri·os指的都是耶和華。儘管有些人聲稱,由於Kyʹri·os一詞出現在使徒行傳7:59,而司提反在那裡清楚表示他說的是「主耶穌」,因此使徒行傳7:60裡的Kyʹri·os指的也是耶穌,但這個說法的依據並不充分。事實上,在第59節和第60節司提反說的這兩句話之間,有個自然的停頓。司提反本來是站著的,後來卻跪了下來,他這樣做很可能是為了向耶和華禱告。(參看路22:41;徒9:40;20:36;21:5,在那些經文裡,跪下這個舉動都是跟向上帝禱告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司提反離世前的最後一句話,看來是他向全能的上帝耶和華說的禱告。此外,使徒行傳7:56說,司提反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上帝右邊」,所以他對耶穌說話(第59節)之後轉而對耶和華說話(第60節),是很自然的。《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在第60節使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但在翻譯第59節中「主耶穌」這個詞組時卻沒有這樣做。
佐證:
《詮釋者希臘語新約全書》(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羅伯遜·尼科爾著,2002,第2冊,第204頁)對司提反說的整段話有以下評述:「這段話在一開頭就表明,耶和華是榮耀的上帝。」
談到使徒行傳7:59,60中希臘語詞Kyʹri·os(主)的用法,一本關於使徒行傳的德語聖經評注(Kommentar und Studien zur Apostelgeschichte [Wissenschaftliche Untersuchungen zum Neuen Testament, 22],奧托·鮑爾法因德著,1980,第120頁)說:「κύριος[主]一詞在第59節指耶穌,在第60節則可能指上帝。」
參考文獻:J17,18,22,23,41,46,95,96,100,101,132,145,147,310,323,324
使徒行傳8:22「懇切祈求耶和華」
理由:許多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u Ky·riʹou(主),其他抄本寫的則是「上帝」,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本節經文的上下文表明,西門需要懇切祈求的對象是上帝。西門想要買「上帝無償給人的禮物」(徒8:20及腳注),彼得就說他「在上帝眼中心術不正」(徒8:21)。此外,譯作「懇切祈求」的希臘語動詞也出現在《七十子譯本》中,包含這個詞的經文總是跟人們向耶和華禱告、請求和懇求有關。那些經文的希伯來語原文常常包含上帝的名字。(創25:21;出32:11;民21:7;申3:23;王上8:59;13:6)《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古譯本在這裡用了「上帝」一詞,《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則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因此,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經文的用詞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我們有理由認為這裡的tou Ky·riʹou指的是上帝,是用來替代上帝名字的。(另見徒8:24的評述)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8:22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參考文獻:J18,22,23,36,43,46,48,65,94,95,100,101,125,132,146,275,306,323,324
使徒行傳8:24「請為我懇切祈求耶和華」
理由:許多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n Kyʹri·on(主),其他抄本寫的則是「上帝」,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而本節經文的上下文表明,這裡的「主」指的是上帝。(另見徒8:22的評述)《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古譯本在本節經文用了「上帝」一詞,《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則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因此,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經文的用詞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我們有理由認為這裡的ton Kyʹri·on指的是上帝,是用來替代上帝名字的。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8:24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耶穌」和「主」在聖經中的用法和意義》(ΙΗΣΟΥΣ ΚΥΡΙΟΣ Their Usage and Sense in Holy Scripture,赫爾曼·海因費特著,1857)談到使徒行傳8:24時說:「這裡的上下文並不支持以下理解:西門認為自己得罪了耶穌,或者認為自己應該向耶穌禱告(參看第22節),求耶穌寬恕他心裡的想法。」
參考文獻:J7,8,10,15-18,22,23,36,43,46,65,94,95,100,101,132,201,237,250,310,323,324
使徒行傳8:25「耶和華的話語」
理由:許多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n loʹgon tou Ky·riʹou(主的話語),有幾個抄本寫的則是「上帝的話語」,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使徒行傳也用了一個意思相同的詞組「上帝的話語」,這表明使徒行傳8:25的Kyʹri·os指的就是上帝。(徒4:31;6:2,7;8:14;11:1;13:5,7,46;17:13;18:11)「主的話語」和「上帝的話語」這兩個詞組都源自《希伯來語經卷》,但「耶和華的話語」出現的次數比這兩個詞組多得多。「耶和華的話語」這個詞組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話語」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在希伯來語原文中,這個詞組出現在大約200節經文裡,中文譯作「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說的話」等,以下是一些例子:撒下12:9;24:11;王下7:1;20:16;24:2;賽1:10;2:3;28:14;38:4;耶1:4;2:4;結1:3;6:1;何1:1;彌1:1;亞9:1)在死海附近的猶地亞沙漠的納里耳赫貝耳(Nahal Hever,又譯「哈弗乾河」),發現了一份年代介於公元前50年到公元50年之間的《七十子譯本》殘片。根據這份古卷,這個詞組在撒迦利亞書9:1(「耶和華斥責……」,直譯「耶和華有話針對……」)的寫法是:先有希臘語詞loʹgos(意思是「話語」),接著是用古希伯來字母書寫的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在本節經文使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考慮到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以及上面提到的抄本證據,也考慮到Kyʹri·os一詞的背景以及這個詞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另見附錄C1),《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頁)把使徒行傳8:25列為Kyʹri·os(主)一詞「在《新約》裡用來替代雅威/上帝」的經文。
參考文獻:J7,8,10,17,18,32,41,43,46,61,65,66,95,100,101,106,114,115,132,145-147,167,187,201,271,310,323,324
使徒行傳8:26「耶和華的天使」
理由:這個詞組在《希伯來語經卷》中常常出現,第一次是在創世記16:7。在《七十子譯本》的早期抄本裡,這個詞組的寫法是:先有希臘語詞agʹge·los(意思是「天使」或「使者」),接著是用希伯來字母書寫的上帝的名字。值得留意的是,《七十子譯本》的後期抄本在本節經文以及其他許多經文中用Kyʹri·os(主)一詞替代上帝的名字時,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在這個詞前面加上定冠詞。本節經文以及其他經文的Kyʹri·os沒有定冠詞,這可能是另一個證據,表明Kyʹri·os是用來替代上帝名字的。
佐證:見太1:20;路1:11;徒5:19;12:11的評述。
參考文獻:J7,8,10,15-18,22-24,28-36,40-43,46,47,61,65,66,88,90,93,95,100-103,106,114,115,117,125,128,132,144-147,187,201,250,263,265,271,273,290,310,322-324
使徒行傳8:39「耶和華的神聖力量」
理由:儘管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pneuʹma Ky·riʹou(主的普紐馬),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同一個詞組也出現在路加福音4:18,經文引自以賽亞書61:1,在那節經文的希伯來語原文裡,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跟譯作「神聖力量」的希伯來語詞是一起出現的。(另見路4:18的注釋)「耶和華的神聖力量」這個詞組在《希伯來語經卷》常常出現。(以下是一些例子:士3:10;6:34;11:29;13:25;14:6;15:14;撒上10:6;16:13;撒下23:2;王上18:12;王下2:16;代下20:14;賽11:2;40:13;63:14;結11:5;彌3:8)在《希伯來語經卷》裡,譯作「神聖力量」和「主」的兩個希伯來語詞同時出現的情況只有一次。但即使在那一次,這兩個詞也是跟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一起出現的,譯作「至高主宰耶和華的神聖力量」。(賽61:1)值得留意的另一點是,使徒行傳8:39這裡的Kyʹri·os(主)前面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加上希臘語定冠詞,這就等於把Kyʹri·os用作一個專有名詞。由於本節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關係密切,而且Kyʹri·os前面沒有加上本該有的定冠詞,可見這裡的Kyʹri·os是用來替代上帝名字的。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8:39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耶穌」和「主」在聖經中的用法和意義》(ΙΗΣΟΥΣ ΚΥΡΙΟΣ Their Usage and Sense in Holy Scripture,赫爾曼·海因費特著,1857)將使徒行傳8:39列為「Κυριος[Kyʹri·os,主]一詞省略了定冠詞……就表明這個稱謂指全能上帝」的其中一段經文。
《司可福注釋聖經》(The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賽勒斯·司可福編,1909)在使徒行傳8:39的一個旁注說:「耶和華。」
參考文獻:J15-18,22-24,28-34,36,40-42,46,47,52,61,65,66,88,93-96,100-102,106,114,115,125,128,132,145-147,187,201,202,222,236,237,243,250,263,265,271,273,322-324
使徒行傳9:31「對耶和華的敬畏之心」
理由: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i phoʹboi tou Ky·riʹou(敬畏主)。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可是,考慮到這個詞組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對耶和華的敬畏之心」這個詞組也可以翻譯為「敬畏耶和華」。意思為「敬畏耶和華」的詞組多次出現在《希伯來語經卷》中,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敬畏」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以下是一些例子:代下19:7,9;詩19:9;111:10;箴2:5;8:13;9:10;10:27;19:23;賽11:2,3)另一方面,「敬畏主」這個詞組從來沒有出現在《希伯來語經卷》的原文中。儘管《七十子譯本》早期抄本的譯法是跟希伯來語原文一致的,也包含上帝的名字,但這個名字在後期抄本中常常被Kyʹri·os(主)一詞取代。這表明Kyʹri·os後來常被用來替代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在這裡也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耶魯綜合聖經》(The Anchor Yale Bible,約瑟夫·菲茨邁爾編,1998,第31冊)對使徒行傳9:31有以下評述:「這段對基督教會的描述引入了一個新的元素,即《舊約》中「敬畏主」這個概念(箴1:7,29;2:5;9:10;19:23;詩19:9)。」在希伯來語原文裡,這裡列出的每一節經文都包含上帝的名字。
參考文獻:J7,8,10,15,16,18,22,32,40-43,65,66,96,100,101,106,114,115,132,144-147,172,187,271,293,306,310,322-324
使徒行傳10:33「耶和華吩咐你說的」
理由:儘管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tou Ky·riʹou(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本節經文的上下文表明,這裡的Kyʹri·os(主)指的是上帝。根據使徒行傳10:31,天使說「上帝……看到了」哥尼流常常接濟窮人。彼得之前說:「上帝已經對我說,不可以把任何人視為污穢不潔。」(徒10:28)後來哥尼流說,「我們都在上帝面前」,想要聽他吩咐彼得說的一切。(徒10:33)有些希臘語抄本在本節經文用了The·osʹ(上帝)一詞,這是另一個證據,表明這裡的Kyʹri·os指的是上帝。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在這裡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因此,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也為了避免指代不明,《新世界譯本》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耶魯綜合聖經》(The Anchor Yale Bible,第31冊,約瑟夫·菲茨邁爾編,1998)談到使徒行傳10:33時說:「Kyrios[主]也許指已經升天的基督,但由於這句話出自還沒有聽到基督教信息的哥尼流之口,可能更正確的理解是指雅威。另見2:20,36的注釋。」這本書在使徒行傳2:20的注釋說:「Kyrios用來替代雅威,跟《七十子譯本》的用法一樣。」
《使徒行傳釋義》(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理查德·倫斯基著,1934)在第417頁談到本節經文時說:「在場的人很想聽從主(這裡指上帝)將要通過彼得告訴他們的話。」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0:33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參考文獻:J17,18,23,33,40,43,48,65,94,95,100,101,125,132,145-147,163,167,275,323,324
使徒行傳11:21「耶和華支持」
理由:「耶和華支持他們」,又譯「耶和華的手與他們同在」。「耶和華的手」這個詞組在《希伯來語經卷》的原文中常常出現,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手」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一些例子包括:出9:3;民11:23及腳注;得1:13;撒上5:6,9;7:13;12:15;拉7:6;伯12:9;賽19:16;40:2;結1:3及腳注)儘管使徒行傳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Kyʹri·os(主),但考慮到本節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學者們留意到,使徒行傳11:21的Kyʹri·os前面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加上希臘語定冠詞,這就等於把Kyʹri·os用作一個專有名詞。這一點值得留意,因為儘管《七十子譯本》的早期抄本包含上帝的名字,這個譯本的後期抄本用Kyʹri·os替代上帝的名字時,往往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在這個詞前面加上定冠詞。(上面列出的經文就是這樣。)本節經文的Kyʹri·os前面沒有加上本該有的定冠詞,這是另一個證據,表明Kyʹri·os是用來替代上帝名字的。此外,意思為「耶和華的手」的希臘語詞組,也出現在路加福音1:66和使徒行傳13:11的原文裡。(另見路1:6,66的評述)
佐證:
《使徒行傳釋義》(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理查德·倫斯基著,1934)在第451頁談到本節經文時說:「這是因為『主的手』。沒有定冠詞的Κύριος[Kyʹri·os,主]指的是雅威。路加把這個Κύριος跟之前和之後帶有定冠詞的Κύριος區別開來。」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頁)把使徒行傳11:21列為Kyʹri·os(主)一詞「在《新約》裡用來替代雅威/上帝」的經文。
聯合聖經公會出版的《使徒行傳翻譯手冊》(A Translator’s Handbook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巴克利·紐曼與尤金·尼達著,1972)對使徒行傳11:21有以下評述:「『主的力量』譯自《舊約》中的一個詞組『主的手』,其中『主』指的很可能是天父上帝而不是耶穌。不過,在『歸附主』這個詞組裡,『主』指的是主耶穌。」
《「耶穌」和「主」在聖經中的用法和意義》(ΙΗΣΟΥΣ ΚΥΡΙΟΣ Their Usage and Sense in Holy Scripture,赫爾曼·海因費特著,1857)將使徒行傳11:21列為「Κυριος[Kyʹri·os,主]一詞省略了定冠詞……就表明這個稱謂指全能上帝」的其中一段經文。
參考文獻:J7,8,10,15-18,22,23,28,29,32,34,41,47,65,93,95,96,100-102,106,115,132,146,187,201,310,322-324
使徒行傳12:7「耶和華的一個天使」
理由:儘管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agʹge·los Ky·riʹou(主的天使),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這個詞組在《希伯來語經卷》中常常出現,第一次是在創世記16:7。在原文裡,這個詞組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天使」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這個詞組在《七十子譯本》早期抄本裡的寫法是,先有希臘語詞agʹge·los(意思是「天使」或「使者」),接著是用希伯來字母書寫的上帝的名字。在以色列猶地亞沙漠的納里耳赫貝耳(Nahal Hever,又譯「哈弗乾河」)的一個洞窟裡,發現了一份年代介於公元前50年到公元50年之間的《七十子譯本》殘片。在這份抄本的撒迦利亞書3:5,6,這個詞組就是這樣寫的。值得留意的是,《七十子譯本》的後期抄本在本節經文以及其他許多經文中用Kyʹri·os(主)一詞替代上帝的名字時,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在這個詞前面加上定冠詞,這就等於把Kyʹri·os用作一個專有名詞。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在這裡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考慮到本節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有密切關係,而且Kyʹri·os沒有定冠詞,《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從下面列出的譯本可見,不少聖經譯本在翻譯本節經文時也保留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見太1:20;路1:11;徒5:19;12:11的評述。
參考文獻:J7,8,10,15-18,22-24,28-34,36,41-43,47,61,65,66,88,90,93,95,100-102,104,106,114,115,117,125,128,132,139,144-147,185,187,201,202,250,265,271,273,290,306,310,322-324
使徒行傳12:11「耶和華派他的天使」
理由:儘管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Kyʹri·os(主),但我們有不少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第一,正如使徒行傳12:7的評述所說,將那節經文裡的Kyʹri·os一詞理解為用來替代上帝的名字是很恰當的。因此,既然本節經文中的Kyʹri·os出現在同一個語境並描述同一個事件,它也理應被視為上帝名字的對應詞。第二,「派他的天使」這個詞組讓人想到《希伯來語經卷》中關於上帝僕人獲得拯救的類似記載。例如,但以理書3:28;6:22說,上帝「派天使」救了但以理和他的同伴。(參看詩34:7)第三,在一些古代的權威希臘語抄本裡,本節經文的Kyʹri·os前面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加上定冠詞。這是另一個證據,表明這裡的Kyʹri·os可以視為替代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在這裡也用了上帝的名字。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加上Kyʹri·os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新世界譯本》在這裡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使徒行傳釋義》(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理查德·倫斯基著,1934)在第475頁談到本節經文時說:「Κύριος[Kyʹri·os,主](雅威)確實派出了他的天使。」
《詮釋者希臘語新約全書》(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羅伯遜·尼科爾著,2002,第2冊,第275頁)談到使徒行傳12:11時說:「Κύριος[Kyʹri·os,主],見校勘注釋,如果沒有定冠詞......就是指耶和華上帝。」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2:11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耶穌」和「主」在聖經中的用法和意義》(ΙΗΣΟΥΣ ΚΥΡΙΟΣ Their Usage and Sense in Holy Scripture,赫爾曼·海因費特著,1857)將使徒行傳12:11列為「Κυριος[Kyʹri·os,主]一詞省略了定冠詞……就表明這個稱謂指全能上帝」的其中一段經文。
參考文獻:J7,8,10,15,16,18,23,28-34,36,41,42,47,61,65,66,88,93,95,96,100-102,106,115,132,139,144-147,187,201,202,250,265,271,306,310,323,324
使徒行傳12:17「耶和華帶他離開監牢」
理由:儘管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ho Kyʹri·os(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正如使徒行傳12:7的評述所說,將那節經文裡的Kyʹri·os一詞理解為用來替代上帝的名字是很恰當的。因此,既然本節經文中的Kyʹri·os出現在同一個語境並描述同一個事件,它也理應被視為上帝名字的對應詞。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在這裡也用了上帝的名字。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加上Kyʹri·os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新世界譯本》在這裡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2:17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參考文獻:J7,8,10,28-32,41,65,93,100-102,106,115,132,144-147,187,201,310
使徒行傳12:23「耶和華的天使」
理由:這個詞組在《希伯來語經卷》中常常出現,第一次是在創世記16:7。在《七十子譯本》的早期抄本裡,這個詞組的寫法是:先有希臘語詞agʹge·los(意思是「天使」或「使者」),接著是用希伯來字母書寫的上帝的名字。值得留意的是,《七十子譯本》的後期抄本在本節經文以及其他許多經文中用Kyʹri·os(主)一詞替代上帝的名字時,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在這個詞前面加上希臘語定冠詞。本節經文以及其他經文的Kyʹri·os前面沒有加上定冠詞,這也許是另一個證據,表明Kyʹri·os是用來替代上帝名字的。
參考文獻:J7,8,10,15-18,22-24,28-36,41-43,47,48,65,66,88,90,93,95,96,100-102,104,106,114,115,117,125,128,132,138,144-147,163,167,187,201,250,265,271,273,275,293,310,322-324
使徒行傳12:24「耶和華的話語」
理由:一些古抄本和譯本在這裡寫的是「主的話語」,其他一些寫的則是「上帝的話語」。無論如何,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這兩個詞組都源自《希伯來語經卷》,但「耶和華的話語」出現的次數比這兩個詞組多得多。「耶和華的話語」這個詞組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話語」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在希伯來語原文中,這個詞組出現在大約200節經文裡,中文譯作「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說的話」等。(以下是一些例子:撒下12:9;24:11;王下7:1;20:16;24:2;賽1:10;2:3;28:14;38:4;耶1:4;2:4;結1:3;6:1;何1:1;彌1:1;亞9:1)在死海附近的猶地亞沙漠的納里耳赫貝耳(Nahal Hever,又譯「哈弗乾河」),發現了一份年代介於公元前50年到公元50年之間的《七十子譯本》殘片。根據這份古卷,這個詞組在撒迦利亞書9:1(「耶和華斥責……」,直譯「耶和華有話針對……」)的寫法是:先有希臘語詞loʹgos(意思是「話語」),接著是用古希伯來字母書寫的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在本節經文使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因此,考慮到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以及上面提到的抄本證據,也考慮到Kyʹri·os一詞的背景以及這個詞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另見附錄C1),《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頁)把使徒行傳12:24列為Kyʹri·os(主)一詞「在《新約》裡用來替代雅威/上帝」的經文。
參考文獻:J7,8,10,23,32,33,37,48,65,94,100,101,115,125,132,144,146,163,310
使徒行傳13:2「他們為耶和華服務」
理由:儘管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toi Ky·riʹoi(為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在本節經文中,譯作「為……服務」的希臘語詞lei·tour·geʹo應該按照這個詞在《希伯來語經卷》的用法來理解。《七十子譯本》用這個詞來描述祭司和利未族人在聖幕的服務以及後來在聖殿的服務(出28:35;民8:22;王上8:11)時,同一段經文的希伯來語原文往往包含上帝的名字。歷代志下13:10;35:3就是兩個例子。《七十子譯本》在翻譯這兩節經文中意思為「敬奉耶和華」的希伯來語詞組時,用的希臘語詞組跟使徒行傳13:2中譯作「為耶和華服務」的希臘語詞組是一樣的。(參看撒上2:11;3:1;結45:4;珥2:17)值得留意的是,《七十子譯本》也用了這個希臘語詞組來翻譯申命記18:5中意思為「奉耶和華的名執行職務」的希伯來語詞組,而在一份公元前1世紀的《七十子譯本》殘片(屬於《福阿德紙莎草紙殘片266號》)裡,經文中上帝的名字是用方體希伯來字母書寫的,夾在希臘字母之間。因此,考慮到本節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以及這個詞組在古代聖經譯本中的譯法,加上Kyʹri·os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3:2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早期基督徒崇拜耶穌嗎?》(Did the First Christians Worship Jesus?,詹姆斯·鄧恩著,2010)談到本節經文時說:「這裡的『主』指的是耶穌(使徒行傳裡常見的用法)嗎?還是路加在說對主上帝的崇拜呢?這一點難以斷定。但就像使徒行傳其他關於『主』=上帝的經文一樣,考慮到《舊約》對路加用詞的影響,看來他當時想到的是對上帝的崇拜。」
《使徒行傳評注本》(The Acts of the Apostles—A Commentary,恩斯特·亨興著,1971)談到這個詞組時說:「關於『事奉主』這個詞組,路加其實借用了《七十子譯本》中一個特別莊重的用語,目的是讓人想到這主要跟禱告有關。」這個評述在腳注裡列出了以下經文:代下5:14;13:10;35:3;珥1:13;2:17;結40:46;44:16;45:4;但7:10。
《耶魯綜合聖經》(The Anchor Yale Bible,約瑟夫·菲茨邁爾編,1998,第31冊)對使徒行傳13:2中的這個詞組有以下評述:「再一次,Kyrios[主]一詞用來指以色列的上帝,而不是已經升天的基督。」
參考文獻:J7,8,10,15-18,22,23,32,34,41,43,65,95,100,101,106,115,125,132,145-147,201,219,250,310,322-324
使徒行傳13:10「耶和華正確的道理」
理由:儘管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Kyʹri·os(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使徒行傳13:10,11記載了保羅對巫師巴耶穌說的話。學者們留意到,保羅在對這個猶太人說話時用的幾個詞組,跟《希伯來語經卷》中的一些詞組類似,以下是兩個例子。本節經文中譯作「歪曲……道理[又譯『道路』]」的希臘語詞組,也出現在《七十子譯本》的箴言10:9(「行走歪路」)。「耶和華正確的道理」這句話的希臘語原文中的一些字眼,也出現在《七十子譯本》的何西阿書14:9,那節經文的希伯來語原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耶和華的道路是正直的」)。學者們也留意到,一些權威希臘語抄本在使徒行傳13:10的Kyʹri·os前面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加上希臘語定冠詞,這就等於把Kyʹri·os用作一個專有名詞。不僅如此,Kyʹri·os一詞也出現在接下來的使徒行傳13:11中「耶和華下手[又譯『耶和華的手』]」這個顯然源自《希伯來語經卷》的詞組裡,可以視為上帝名字的對應詞。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也在本節經文用了上帝的名字。因此,考慮到本節經文的上下文(這句話是對一個猶太人說的)以及經文的用詞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新世界譯本》有充分理據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
佐證:
《使徒行傳考證解經手冊》(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海因里希·奧古斯特·威廉·邁爾著,1884)談到使徒行傳13:10時說:「Κυρίου[Kyʹri·os(主)的一個詞形]指的不是基督而是上帝,魔鬼的兒子對抗的就是他,這一點可以從第11節得到證實。」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頁)把使徒行傳13:10列為Kyʹri·os(主)一詞「在《新約》裡用來替代雅威/上帝」的經文。
《新英語譯本》(The NET Bible, New English Translation,1996)對使徒行傳13:10「主的道」這個詞組有以下評注:「這句譴責的話跟《舊約》中一些先知說過的話類似:耶5:27;創32:11;箴10:7;何14:9……。第10節最後的質問(『你怎麼還不停止……?』)顯示,他[以呂馬]當時極力跟上帝的道對抗。」
《耶魯綜合聖經》(The Anchor Yale Bible,約瑟夫·菲茨邁爾編,1998,第31冊)對使徒行傳13:10有以下評述:「Kyrios[主]:或指上帝,或指已經升天的基督;很可能指前者,就像在第11節一樣。」
《「耶穌」和「主」在聖經中的用法和意義》(ΙΗΣΟΥΣ ΚΥΡΙΟΣ Their Usage and Sense in Holy Scripture,赫爾曼·海因費特著,1857)將使徒行傳13:10列為「Κυριος[Kyrios,主]一詞省略了定冠詞……就表明這個稱謂指全能上帝」的其中一段經文。
《聖經》(The ‘Holy Scriptures’,約翰·達比譯,1949)在使徒行傳13:10中「主的正道」這個詞組的一個腳注裡說:「可能指『耶和華』。」
參考文獻:J7,8,10,15-18,22,23,28-34,42,43,47,65,66,93-96,100-102,106,114,115,132,144-147,154,163,167,172,187,201,250,273,293,310,323,324
使徒行傳13:11「耶和華下手」
理由:「耶和華下手」,又譯「耶和華的手」。「耶和華的手」這個詞組在《希伯來語經卷》的原文中常常出現,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手」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一些例子包括:出9:3;民11:23及腳注;得1:13;撒上5:6,9;7:13;12:15;拉7:6;伯12:9;賽19:16;40:2;結1:3及腳注)儘管使徒行傳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Kyʹri·os(主),但考慮到本節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學者們留意到,使徒行傳13:11的Kyʹri·os前面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加上希臘語定冠詞,這就等於把Kyʹri·os用作一個專有名詞。這一點值得留意,因為儘管《七十子譯本》的早期抄本包含上帝的名字,這個譯本的後期抄本用Kyʹri·os替代上帝的名字時,往往沒有按照標準語法的要求在這個詞前面加上定冠詞。(上面列出的經文就是這樣。)本節經文的Kyʹri·os前面沒有加上本該有的定冠詞,這是另一個證據,表明Kyʹri·os是用來替代上帝名字的。此外,意思為「耶和華的手」的希臘語詞組,也出現在路加福音1:66和使徒行傳11:21的原文裡。
佐證:
《「耶穌」和「主」在聖經中的用法和意義》(ΙΗΣΟΥΣ ΚΥΡΙΟΣ Their Usage and Sense in Holy Scripture,赫爾曼·海因費特著,1857)將使徒行傳13:11列為「Κυριος[Kyrios,主]一詞省略了定冠詞……就表明這個稱謂指全能上帝」的其中一段經文。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3:11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聖經》(The ‘Holy Scriptures’,約翰·達比譯,1949)在使徒行傳13:11中「主的手」這個詞組的一個腳注裡說:「可能指『耶和華』。」
參考文獻:J7,8,10,15-18,22-24,28-34,36,42,43,47,65,66,93-96,100-102,104,114,115,132,144-147,154,172,187,201,219,250,273,293,310,322-324
使徒行傳13:12「學到的關於耶和華的事」
理由:「學到的關於耶和華的事」,又譯「耶和華的教導」。儘管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tei di·da·kheiʹ tou Ky·riʹou(主的教導),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在之前的兩節經文裡,Kyʹri·os一詞總共出現了兩次,指的都是上帝,都可以視為替代上帝的名字。(另見徒13:10,11的評述)「耶和華的教導」這個詞組跟使徒行傳13:5中「上帝的話語」意思相同。那節經文記載,保羅和同伴到了塞浦路斯後,「就在猶太人的各個會堂裡宣講上帝的話語」。結果,行省總督士求·保羅「非常渴望聽到上帝的話語」。(徒13:7)因此,合理的結論是:士求·保羅在聽到看到使徒保羅說的話和做的事後,對自己學到的關於耶和華的事以及來自耶和華的教導都驚嘆不已。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也在這裡使用了上帝的名字。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這個詞組的背景,加上Kyʹri·os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新世界譯本》在這裡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3:12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根據古代東方文獻翻譯的聖經——喬治·萊姆塞譯自阿拉米語《伯西托本聖經》》(Holy Bible From the Ancient Eastern Text—George M. Lamsa’s Translation From the Aramaic of the Peshitta)在本節經文用了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並在一個腳注裡說:「使徒行傳13:10,11,12,49:上帝名字在敘利亞語和阿拉米語中的寫法是Mar-Yah或Mor-Yah,字面意思是Lord Yah[主耶和華],跟Yahweh[雅威]和YHWH一樣。」
參考文獻:J7,8,10,29-31,41,43,93,100,101,106,132,144,146,187,201,250,310
使徒行傳13:44「耶和華的話語」
理由:許多早期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n loʹgon tou Ky·riʹou(主的話語),有一些抄本寫的則是ton loʹgon tou The·ouʹ(上帝的話語),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使徒行傳(例如徒13:46)也用了一個意思相同的詞組「上帝的話語」,這是一個證據,表明第44節這裡的Kyʹri·os指的就是上帝。(這個詞組也出現在以下經文:徒4:31;6:2,7;8:14;11:1;13:5,7;17:13;18:11)「主的話語」和「上帝的話語」這兩個詞組都源自《希伯來語經卷》,但「耶和華的話語」出現的次數比這兩個詞組多得多。「耶和華的話語」這個詞組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話語」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在希伯來語原文中,這個詞組出現在大約200節經文裡,中文譯作「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說的話」等。(以下是一些例子:撒下12:9;24:11;王下7:1;20:16;24:2;賽1:10;2:3;28:14;38:4;耶1:4;2:4;結1:3;6:1;何1:1;彌1:1;亞9:1)在死海附近的猶地亞沙漠的納里耳赫貝耳(Nahal Hever,又譯「哈弗乾河」),發現了一份年代介於公元前50年到公元50年之間的《七十子譯本》殘片。根據這份古卷,這個詞組在撒迦利亞書9:1(「耶和華斥責……」,直譯「耶和華有話針對……」)的寫法是:先有希臘語詞loʹgos(意思是「話語」),接著是用古希伯來字母書寫的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在本節經文也使用了上帝的名字。因此,考慮到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以及上面提到的抄本證據,也考慮到Kyʹri·os一詞的背景以及這個詞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另見附錄C1),《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3:44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參考文獻:J17,22,32,33,37,48,65,94,100,101,115,125,146,167,322,324
使徒行傳13:47「耶和華曾經吩咐我們」
理由: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ho Kyʹri·os(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接下去的引文引自以賽亞書49:6,那節經文上下文的希伯來語原文清楚表明,說話的是耶和華。(賽49:5;參看賽42:6)這個預言的應驗跟耶和華的「僕人」耶穌基督和耶穌門徒所做的工作有關。(賽42:1;另見路2:32的注釋)因此,本節經文中的Kyʹri·os肯定是指上帝。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也為了避免指代不明,《新世界譯本》在這裡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使徒行傳釋義》(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理查德·倫斯基著,1934)在第551頁談到本節經文時說:「他們必須先向那位偉大的Ebed Yahweh(『耶和華的僕人』)交帳,他親自說明了耶和華吩咐他的話……。現在耶穌的眾使者就開始按照耶和華的旨意去做了。」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3:47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使徒行傳詳解》(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Explained,第三版,約瑟夫·艾迪生·亞歷山大著,1872)在談到本節經文時說:「『主』,按照在《新約》裡的用法,也許可以理解為是指主耶穌基督……。但由於接下來的話是對彌賽亞說的,這裡的『主』可以視為『耶和華』這個名字的常見譯法。」
《使徒行傳評注》(The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the Acts,弗雷德里克·布魯斯著,1954,283頁)在談到本節經文以及引自以賽亞書49:6的引文時說:「值得留意的是,在這個預言(第二首『僕人之歌』)的上下文裡,以色列國族起初被稱為耶和華的僕人……。但以色列國族以整體而言是個叛逆不忠的僕人,所以預言主要是應驗在彌賽亞身上的。」
《猶太聖經全書》(The Complete Jewish Bible,戴維·斯特恩譯,1998)在本節經文用了ADONAI(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譯者在這個譯本的簡介中解釋說:「身為譯者,每當我認為kurios[主]用來替代上帝的名字(由四個希伯來字母代表),就翻譯成ADONAI。」
參考文獻:J7,8,10,17,22,23,32,35,41,43,65,68,94,100,101,106,114,115,117,132,138,144,146,201,251,256,257,293
使徒行傳13:48「耶和華的話語」
理由: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n loʹgon tou Ky·riʹou(主的話語),有一些抄本寫的則是ton loʹgon tou The·ouʹ(上帝的話語),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本節經文的上下文表明,這裡的「主」指的是耶和華上帝。在上一節經文裡,Kyʹri·os一詞用來指以賽亞書49:6中發出帶有預言性質的命令的那一位,即耶和華。(另見徒13:47的評述)正如使徒行傳13:44的評述提到的,還有其他理據支持在「耶和華的話語」這個詞組中使用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在本節經文使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頁)把使徒行傳13:48列為Kyʹri·os(主)一詞「在《新約》裡用來替代雅威/上帝」的經文。
參考文獻:J7,8,10,15-17,22,23,32,33,37,41,42,65,66,94,96,100,101,106,114,115,125,132,144,146,163,167,201,250,310,323,324
使徒行傳13:49「耶和華的話語」
理由: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ho loʹgos tou Ky·riʹou(主的話語),但正如使徒行傳13:44,48的評述所說,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也在本節經文使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頁)把使徒行傳13:49列為Kyʹri·os(主)一詞「在《新約》裡用來替代雅威/上帝」的經文。
《根據古代東方文獻翻譯的聖經——喬治·萊姆塞譯自阿拉米語《伯西托本聖經》》(Holy Bible From the Ancient Eastern Text—George M. Lamsa’s Translation From the Aramaic of the Peshitta)在本節經文用了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並在一個腳注裡說:「使徒行傳13:10,11,12,49:上帝名字在敘利亞語和阿拉米語中的寫法是Mar-Yah或Mor-Yah,字面意思是Lord Yah[主耶和華],跟Yahweh[雅威]和YHWH一樣。」
參考文獻:J7,8,10,15-18,22,23,28-32,41,65,66,93-95,100,101,106,114,115,125,132,144,146,167,201,250,293,310,323,324
使徒行傳14:3「憑著耶和華賜的權力」
理由:直譯「在主上面」,又譯「靠著主」。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Kyʹri·os(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本節經文的上下文表明,這裡的「主」指的是上帝。在使徒行傳裡,「分外恩典」這個詞組常常跟上帝聯繫在一起(徒11:23;13:43;14:26;20:24),而且使徒行傳20:32提到「上帝和他分外恩典的話語」。另外,使徒行傳15:12表明,施行「神跡奇事」的是上帝。(參看徒2:19;19:11)學者一般認為,希臘語介詞e·piʹ(「在……上面」或「靠著……」)在使徒行傳14:3用來表示某個行動(即門徒勇敢傳道)的根據或基礎。從經文的後半部分可以看出,上帝為門徒作了見證,證明他們傳講的信息確實是他的話語,也證明他們這樣做是受他認可和支持的。(參看徒4:29-31)在《七十子譯本》中,意思為「依靠主」的希臘語詞組也用來翻譯一些在原文裡包含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的詞組,而且往往用來表達「信賴耶和華」的意思。(詩31:6[在《七十子譯本》裡是30:7];耶17:7)有些學者因此認為,這個希臘語詞組在使徒行傳14:3表達的意思也包括傳道時「依靠耶和華」。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Kyʹri·os一詞的背景,《新世界譯本》在本節經文的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參考文獻:J7,8,10,15-18,23,29-31,41,93-95,100,101,106,132,146,201,310,323,324
使徒行傳14:23「把這些長老託付給……耶和華」
理由: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i Ky·riʹoi(給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本節經文的上下文表明,這裡的「主」指的是上帝。使徒行傳14:26用了類似的詞組,譯作「祈求上帝賜給他們分外恩典」,又譯「把他們交託在上帝的分外恩典裡」。使徒行傳14:23這裡的希臘語動詞,也出現在使徒行傳20:32「我把你們託付給上帝」這個詞組裡。一本詞典對這個詞組有以下定義:「把一個人託付給某個個體去照顧或保護……指受到上帝的保護……徒14:23;參看徒20:32。」同一個動詞還出現在路加福音23:46,用來翻譯耶穌說的話:「父親啊,我把我的生命託付在你手裡。」耶穌的話引自詩篇31:5,《七十子譯本》在翻譯那節經文(《七十子譯本》的詩30:6)時就用了跟這裡相同的希臘語詞去表達「託付」的意思,而那節經文後半部分的希伯來語原文包含上帝的名字。在《希伯來語經卷》中,把自己託付給耶和華這個概念出現過好幾次。(詩22:8;37:5;箴16:3)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加上Kyʹri·os一詞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新世界譯本》在本節經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也在這裡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參考文獻:J7,8,10,15,16,41,65,100,101,106,132,163,167,201
使徒行傳15:17上「讓餘下的人……懇切尋求耶和華」
理由: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n Kyʹri·on(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在使徒行傳15:14,雅各提到西門詳述了「上帝……眷顧外族人」的事,他在第19節也提到「歸附上帝的外族人」。在本節經文,雅各引用的是阿摩司書9:11,12的話。在那兩節經文的希伯來語原文裡,上帝的名字出現了一次,就是在「這是耶和華宣告[又譯『說』]的」這個詞組裡。儘管在希伯來語原文裡沒有一個跟Kyʹri·os直接對應的詞,但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以及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加上《七十子譯本》使用了Kyʹri·os一詞,《新世界譯本》有充分理據在本節經文第一次出現Kyʹri·os的地方使用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5:17上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使徒行傳考證解經手冊》(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海因里希·奧古斯特·威廉·邁爾著,1884)談到使徒行傳15:14-17時說:「阿摩司預告……外族人會加入[大衛的神治國],轉而崇拜耶和華。……耶和華曾經遠離自己的子民,但現在他通過先知承諾:我會回來重建大衛那因荒涼而倒塌的帳幕。」
《哲羅姆聖經評注》(The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雷蒙德·布朗、約瑟夫·菲茨邁爾與羅朗德·墨菲編,1968)談到使徒行傳15:17時說:「這句源自《舊約》的話(參看代下6:35;7:14)表達的意思是把自己奉獻給雅威。因此阿摩司說的是屬於上帝的國族。」
《新英王欽定本》(The New King James Version,1979年首次印刷)在使徒行傳15:17的正文裡用了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這本書的前言解釋說:「在《英王欽定本》的《舊約》裡,上帝作為立約者的名字從希伯來語翻譯過來時通常譯作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新英王欽定本》保留了這個傳統。在這個譯本裡,每當《新約》引用的《舊約》經文裡包含這位立約者的名字,都會使用全部字母大寫的LORD。」
《NLT研讀本聖經》(The NLT Study Bible,第2版,2008)在使徒行傳15:17的正文裡用了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這個英語譯本(New Living Translation)在簡介有以下解釋:「我們把希臘語詞kurios一律譯作Lord(主),但如果《新約》的經文明顯引自《舊約》,而這個詞在那裡是全部字母大寫的,就譯作LORD。」關於這個做法的重要性,簡介也說:「一般來說,我們把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YHWH)一律譯作the 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這也是英語譯本中常見的譯法。」
參考文獻:J11,12,14-18,22,23,28-31,34,35,38,41-43,47,59,61,65,66,88,90,93,94,96,100-102,104-106,114,115,126,132,145-147,149,154,164,178,186,187,201,228,236,244,250,265,267,271,273,275,283,290,293,295-297,300,306,310,322-324
使徒行傳15:35「耶和華話語」
理由: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n loʹgon tou Ky·riʹou(主的話語),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使徒行傳也用了一個意思相同的詞組「上帝的話語」,這表明使徒行傳15:35的Kyʹri·os指的就是上帝。(徒4:31;6:2,7;8:14;11:1;13:5,7,46;17:13;18:11)「主的話語」和「上帝的話語」這兩個詞組都源自《希伯來語經卷》,但「耶和華的話語」出現的次數比這兩個詞組多得多。「耶和華的話語」這個詞組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話語」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在希伯來語原文中,這個詞組出現在大約200節經文裡,中文譯作「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說的話」等,以下是一些例子:撒下12:9;24:11;王下7:1;20:16;24:2;賽1:10;2:3;28:14;38:4;耶1:4;2:4;結1:3;6:1;何1:1;彌1:1;亞9:1)在死海附近的猶地亞沙漠的納里耳赫貝耳(Nahal Hever,又譯「哈弗乾河」),發現了一份年代介於公元前50年到公元50年之間的《七十子譯本》殘片。根據這份古卷,這個詞組在撒迦利亞書9:1(「耶和華斥責……」,直譯「耶和華有話針對……」)的寫法是:先有希臘語詞loʹgos(意思是「話語」),接著是用古希伯來字母書寫的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也在本節經文使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敘利亞語《伯西托本聖經》在這裡用的是「上帝的話語」。考慮到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以及上面提到的抄本證據,也考慮到Kyʹri·os一詞的背景以及這個詞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另見附錄C1),《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頁)把使徒行傳15:35列為Kyʹri·os(主)一詞「在《新約》裡用來替代雅威/上帝」的經文。
《新約簡易英語譯本》(The New Testament in Basic English,1946)說:「上帝的話語。」
參考文獻:J17,18,22,23,31,32,41,65,66,94,95,100,101,106,115,132,146,201,310,323,324
使徒行傳15:36「耶和華話語」
理由: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n loʹgon tou Ky·riʹou(主的話語),但正如使徒行傳15:35的評述所說,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耶和華話語」這個詞組裡使用上帝的名字。本節經文的上下文表明,這裡提到的話語源自耶和華。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在本節經文使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敘利亞語《伯西托本聖經》在這裡用的是「上帝的話語」。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頁)把使徒行傳15:36列為Kyʹri·os(主)一詞「在《新約》裡用來替代雅威/上帝」的經文。
《新約簡易英語譯本》(The New Testament in Basic English,1946)說:「上帝的話語。」
參考文獻:J7,8,10,17,18,22,23,32,41,65,66,94,95,100,101,106,115,132,146,201,310,323,324
使徒行傳15:40「祈求耶和華賜給……分外恩典」
理由:「祈求耶和華賜給……分外恩典」,又譯「把……交託在耶和華的分外恩典裡」。許多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u Ky·riʹou(主的),其他一些抄本寫的則是「上帝的」,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本節經文的上下文表明,這裡的「主」指的是上帝。在使徒行傳裡,「分外恩典」這個詞組最常跟上帝聯繫在一起。(徒11:23;13:43;20:24)使徒行傳14:26也包含一句類似的話「祈求上帝賜給……分外恩典」,又譯「把……交託在上帝的分外恩典裡」。此外,一些古抄本和翻譯成其他語言的譯本在這裡寫的是The·osʹ(上帝)而不是Kyʹri·os(主),這表明「分外恩典」指的是來自上帝的分外恩典。《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也在這裡用了上帝的名字。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也考慮到Kyʹri·os一詞的背景以及這個詞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另見附錄C1),《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5:40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正統猶太聖經》(The Orthodox Jewish Bible,2011)在使徒行傳15:40用了Hashem一詞來代表上帝的名字。Hashem源自意思為「那個名字」的希伯來語詞hash·Shemʹ,常被猶太人用來替代YHWH。
參考文獻:J17,18,22,32,48,65,94,95,100,101,115,125,132,144,146,167,322-324
使徒行傳16:14「耶和華敞開她的心」
理由:儘管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ho Kyʹri·os(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本節經文的上下文表明,這裡的「主」指的是耶和華上帝。經文說呂底亞「向來崇拜上帝」,這表明她可能是個歸信了猶太教的人。(參看徒13:43)在安息日,呂底亞和其他婦女聚集在腓立比城外的河邊禱告。(徒16:13)呂底亞可能是在家鄉推雅推拉認識耶和華並崇拜他的,那裡有很多猶太人,也有一個供猶太人聚集的地方。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和呂底亞的背景,加上Kyʹri·os一詞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也在這裡使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6:14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正統猶太聖經》(The Orthodox Jewish Bible,2011)在使徒行傳16:14用了Hashem一詞來代表上帝的名字。Hashem源自意思為「那個名字」的希伯來語詞hash·Shemʹ,常被猶太人用來替代YHWH。
參考文獻:J7,8,10,17,18,23,32,33,48,65,94,95,100,101,105,106,115,125,130,144,146,163,167,201,250,310,323,324
使徒行傳16:15「對耶和華有信心」
理由: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i Ky·riʹoi(對主),有幾個抄本寫的則是「對上帝」,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本節經文的上下文表明,這裡的「主」指的是上帝。正如使徒行傳16:14的評述所說,呂底亞很可能是個歸信了猶太教的人,因此當她說這句話時想到的理應是耶和華。她剛剛才從保羅那裡聽到關於耶穌基督的事,還沒有表明自己是忠於耶穌的人。因此合理的推論是,呂底亞是說她忠於自己向來崇拜的耶和華,對他有信心。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和呂底亞的背景,也考慮到Kyʹri·os一詞的背景以及這個詞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另見附錄C1),《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6:15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正統猶太聖經》(The Orthodox Jewish Bible,2011)在使徒行傳16:15用了Hashem一詞來代表上帝的名字。Hashem源自意思為「那個名字」的希伯來語詞hash·Shemʹ,常被猶太人用來替代YHWH。
參考文獻:J7,8,10,32,41,65,94,100,101,106,115,144-147,172,201,250,310
使徒行傳16:32「耶和華的話語」
理由:大多數古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n loʹgon tou Ky·riʹou(主的話語)。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儘管上一節經文提到耶穌時用了ton Kyʹri·on I·e·sounʹ(主耶穌)這個詞組,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本節經文使用上帝的名字。有幾個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n loʹgon tou The·ouʹ(上帝的話語)。在使徒行傳裡,「主的話語」和「上帝的話語」這兩個詞組的意思是相同的,這是一個證據,表明使徒行傳16:32這裡的Kyʹri·os指的就是上帝。(徒4:31;6:2,7;8:14;11:1;13:5,7,46;17:13;18:11)「主的話語」和「上帝的話語」這兩個詞組都源自《希伯來語經卷》,但「耶和華的話語」出現的次數比這兩個詞組多得多。「耶和華的話語」這個詞組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話語」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在希伯來語原文中,這個詞組出現在大約200節經文裡,中文譯作「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說的話」等。(以下是一些例子:撒下12:9;24:11;王下7:1;20:16;24:2;賽1:10;2:3;28:14;38:4;耶1:4;2:4;結1:3;6:1;何1:1;彌1:1;亞9:1)在死海附近的猶地亞沙漠的納里耳赫貝耳(Nahal Hever,又譯「哈弗乾河」),發現了一份年代介於公元前50年到公元50年之間的《七十子譯本》殘片。根據這份古卷,這個詞組在撒迦利亞書9:1(「耶和華斥責……」,直譯「耶和華有話針對……」)的寫法是:先有希臘語詞loʹgos(意思是「話語」),接著是用古希伯來字母書寫的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也在本節經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考慮到經文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以及上面提到的抄本證據,也考慮到Kyʹri·os一詞的背景以及這個詞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另見附錄C1),《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16:32列為Kyʹri·os(主)一詞可能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參考文獻:J7,8,10,17,18,22,23,28-30,32,41,65,66,93-95,100,101,106,115,146,163,167,310,323,324
使徒行傳18:21「如果是耶和華的意思」
理由: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話的字面意思是「[如果]上帝願意」,有些譯本把這個詞組翻譯為「如果這是上帝的旨意」或「如果上帝願意」。這類詞組出現在《希臘語經卷》裡時,原文寫的有時是Kyʹri·os(主),有時是The·osʹ(上帝)。(徒21:14;林前4:19;16:7;來6:3;雅4:15)在《七十子譯本》裡,當這裡譯作「是……的意思」的希臘語動詞和譯作「旨意」的希臘語名詞用來翻譯《希伯來語經卷》中一些經文時,那些經文往往包含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也在本節經文使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因此,考慮到經文的用詞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也考慮到《希臘語經卷》中的類似詞組,《新世界譯本》在這裡使用上帝的名字是恰當的。(另見徒21:14的評述)
佐證:
聯合聖經公會出版的《雅各書手冊》(A Handbook on the Letter From James,駱維仁與霍華德·哈頓著,1997)對雅各書4:15中「主若願意」這個詞組有以下評述:「主若願意……這不僅僅是一種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而是一種信念,承認上帝對萬事萬物都操有最終決定權,也承認未來掌握在上帝手中。……跟2:1不同,這裡的主不是指耶穌,而是指上帝。」
參考文獻:J17,32,33,37,48,65,94,100,101,115,125,144-147,163,167,323,324
使徒行傳18:25「耶和華的道路」
理由:儘管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ten ho·donʹ tou Ky·riʹou(主的道路),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本節經文的上下文表明,這裡的「主」指的是上帝。使徒行傳18:26使用了一個意思相同的詞組,即「上帝的道路」。從使徒行傳的記載可以看出,基督徒的人生道路(生活方式)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崇拜獨一的真神耶和華,以及信從他的兒子耶穌基督。使徒行傳把這種生活方式稱為「主道」。(徒19:9,23;22:4;24:22;另見徒9:2的注釋)另外,在福音書的記載裡,譯作「耶和華的道路」的詞組(在希臘語原文中沒有定冠詞)出現了四次,全都引自以賽亞書40:3,而那裡的希伯來語原文就使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另見太3:3;可1:3;路3:4;約1:23的注釋)「耶和華的道路」這個詞組還出現在士師記2:22和耶利米書5:4,5。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也把本節經文的這個詞組譯作「耶和華的道路」,其中包含上帝的名字,或者等同於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的詞。考慮到本節經文的上下文以及經文的用詞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頁)把使徒行傳18:25列為Kyʹri·os(主)一詞「在《新約》裡用來替代雅威/上帝」的經文。
《根據古代東方文獻翻譯的聖經——喬治·萊姆塞譯自阿拉米語《伯西托本聖經》》(Holy Bible From the Ancient Eastern Text—George M. Lamsa’s Translation From the Aramaic of the Peshitta)在本節經文用了LORD(主,全部字母大寫)一詞,並在一個腳注裡說:「上帝名字在敘利亞語和阿拉米語中的寫法是Mar-Yah或Mor-Yah,字面意思是Lord Yah[主耶和華],跟Yahweh[雅威]和YHWH一樣。」
參考文獻:J7,8,10,15,16,24,29,30,32,41,42,48,65,93,94,96,100,101,115,125,132,144,146,172,201,310
使徒行傳19:20「耶和華的話語」
理由: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tou Ky·riʹou(主),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使徒行傳也用了一個意思相同的詞組「上帝的話語」,這是一個證據,表明使徒行傳19:20的Kyʹri·os指的就是上帝。(徒4:31;6:2,7;8:14;11:1;13:5,7,46;17:13;18:11)「主的話語」和「上帝的話語」這兩個詞組都源自《希伯來語經卷》,但「耶和華的話語」出現的次數比這兩個詞組多得多。「耶和華的話語」這個詞組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話語」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在希伯來語原文中,這個詞組出現在大約200節經文裡,中文譯作「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說的話」等。以下是一些例子:撒下12:9;24:11;王下7:1;20:16;24:2;賽1:10;2:3;28:14;38:4;耶1:4;2:4;結1:3;6:1;何1:1;彌1:1;亞9:1)在死海附近的猶地亞沙漠的納里耳赫貝耳(Nahal Hever,又譯「哈弗乾河」),發現了一份年代介於公元前50年到公元50年之間的《七十子譯本》殘片。根據這份古卷,這個詞組在撒迦利亞書9:1(「耶和華斥責……」,直譯「耶和華有話針對……」)的寫法是:先有希臘語詞loʹgos(意思是「話語」),接著是用古希伯來字母書寫的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也在本節經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通俗拉丁文本聖經》和敘利亞語《伯西托本聖經》在這裡寫的是「上帝的話語」。考慮到經文的用詞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以及上面提到的抄本證據,也考慮到Kyʹri·os一詞的背景以及這個詞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另見附錄C1),《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頁)把使徒行傳19:20列為Kyʹri·os(主)一詞「在《新約》裡用來替代雅威/上帝」的經文。
《正統猶太聖經》(The Orthodox Jewish Bible,2011)在使徒行傳19:20用了Hashem一詞來代表上帝的名字。Hashem源自意思為「那個名字」的希伯來語詞hash·Shemʹ,常被猶太人用來替代YHWH。
參考文獻:J7,8,10,15-18,23,31,32,41,48,65,94-96,100,101,115,125,146,323,324
使徒行傳21:14「願耶和華的旨意實現」
理由: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主的旨意」,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在正文使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經卷》裡,Kyʹri·os(主)有時指耶和華上帝,有時指耶穌基督,至於具體指哪一位就要視上下文而定。意思為「旨意」的希臘語詞theʹle·ma在《希臘語經卷》出現時,最常用來指上帝的旨意。(太7:21;12:50;可3:35;羅12:2;林前1:1;來10:36;彼前2:15;4:2;約一2:17)因此,合理的結論是:這個詞組中的Kyʹri·os指的就是上帝。《七十子譯本》在翻譯談及上帝的旨意或上帝喜歡的事的經文時,常常會使用希臘語詞theʹle·ma,而那些經文或其上下文的希伯來語原文往往包含上帝的名字。(詩40:8,9[在《七十子譯本》裡是39:9,10];103:21[在《七十子譯本》裡是102:21];143:9-11[在《七十子譯本》裡是142:9-11];賽44:24,28;耶9:24[在《七十子譯本》裡是9:23];瑪1:10)因此,考慮到意思為「旨意」的希臘語詞在聖經中的用法以及這個詞組跟《希伯來語經卷》的密切關係,也考慮到Kyʹri·os一詞的背景以及這個詞可以指代不同的對象(另見附錄C1),《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此外,《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也在本節經文使用了上帝的名字。
佐證:
《耶魯綜合聖經》(The Anchor Yale Bible,約瑟夫·菲茨邁爾編,1998,第31冊)對使徒行傳21:14有以下評述:「在這裡,Kyrios[主]指的是天父上帝。」
《新約希臘文辭典》(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1,第2冊,329-330頁)把使徒行傳21:14列為Kyʹri·os(主)一詞用來「替代雅威」的經文。
《新約簡易英語譯本》(The New Testament in Basic English,1946)說:「願上帝的旨意成就。」
《正統猶太聖經》(The Orthodox Jewish Bible,2011)在使徒行傳21:14用了Hashem一詞來代表上帝的名字。Hashem源自意思為「那個名字」的希伯來語詞hash·Shemʹ,常被猶太人用來替代YHWH。
參考文獻:J7,8,10,17,18,23,32,43,65,94-96,100,101,115,132,144-147,167,187,201,310,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