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沉默的殺手」警醒!2003年 | 6月8日
-
-
糖尿病——「沉默的殺手」
肯恩21歲時,不知道怎麼的常常覺得口渴難耐。此外,他也尿意頻仍。到了後來,更大約每20分鐘就要小解一次。不久,肯恩開始覺得四肢沉重乏力。他長期感到疲倦,視覺日漸模糊。
有一天,肯恩感染了病毒,疑團卻因此解開了。他去看醫生,證實他患的不只是流行性感冒,還患了第一型糖尿病(多尿症)。這個病令人體機能出現化學失調,嚴重妨礙身體吸收和利用某些養分,尤其是很難吸收一種稱為葡萄糖的血糖。肯恩在醫院住了六個星期,體內的血糖水平才穩定下來。
這已經是50多年前的事了。幾十年來,糖尿病的療法改進了很多。話雖如此,肯恩的糖尿病還沒痊癒,世上也有不少人受著糖尿病之苦。據估計,現今患糖尿病的人多達1億4000萬。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到2025年糖尿病患者的數目可能增加一倍。患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醫學專家自然很關注這個趨勢。羅賓·戈蘭醫生是美國一所糖尿病診療中心的主管,他說:「很多人患上糖尿病,我們看出糖尿病已開始成為流行病。」
以下是世界各地關於糖尿病的報導: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國際糖尿病研究所報導:「糖尿病是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大敵之一。」
印度:起碼3000萬人患了糖尿病,該國一位醫生說:「大約15年前,患糖尿病的人絕少是40歲以下的。可是,現在每兩個糖尿病患者就有一個是不到40歲的。」
新加坡:年齡介於30到69歲的人中,差不多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患糖尿病。不少患者是兒童,有些年僅十歲就得了糖尿病。
美國:全國大約有1600萬人患糖尿病,每年約有80萬宗新症。此外,許許多多美國人自己有了糖尿病也不知道。
許多人患了糖尿病很久才給診斷出來,因而大大增加了治療糖尿病的困難。《亞洲新聞》指出:「由於糖尿病的初期症狀比較不明顯,所以許多人都察覺不出自己有這種病。」因此,不少人把糖尿病稱為沉默的殺手。
糖尿病既普遍,又致命。有鑑於此,接著的幾篇文章會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 糖尿病有什麼成因?
● 患者該怎樣面對糖尿病?
[第12頁的附欄或圖片]
糖尿病何以得名
「糖尿病」的醫學名稱(diabetes mellitus)是由一個希臘詞語和一個拉丁詞語組合而成。希臘詞語的意思是「用虹吸管輸送」,拉丁詞語的意思是「甜如蜜糖」。這兩個詞語把糖尿病的病徵形容得相當貼切。糖尿病患者喝下飲料後,水分彷彿隨即就從尿道排出體外,而且患者排出的尿液含有糖分。人們曉得用更有效、 更準確的方法驗證糖尿病之前,他們採用的一個古老測試方法,是把患者的尿液倒在蟻塚附近;如果螞蟻受到吸引走近,就顯示尿液裡帶有糖分了。
-
-
治療糖尿病,困難重重警醒!2003年 | 6月8日
-
-
治療糖尿病,困難重重
糖尿病都不好應付,病情總是不輕的。——安妮·戴利,《美國糖尿病協會》
「血液測試顯示,你身體出了大問題,必須立即接受治療。」醫生這句話給德博拉沉重的打擊。她說:「那一夜,我不斷想,一定是化驗報告出了錯。我告訴自己,我沒可能生病的。」
像許多人一樣,德博拉認為自己身體很好,把一些持續出現的症狀置之不理。口渴嘛,只因服用抗組胺藥罷了;小便頻常嘛,喝水太多就會是這樣的;疲倦嘛,又要上班、又當媽媽,不筋疲力盡才怪呢?
可是,血液測試證實,這些症狀都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要德博拉接受這個現實,談何容易呢!她說:「我沒有把事情告訴任何人。晚上,當家人都睡了,我卻無法入睡,有時更禁不住流下淚來。」像德博拉一樣,有些人發現自己患上了糖尿病,情緒變得起伏不定,有的抑鬱難平,有的滿腔怨憤。卡倫指出:「有一段時間,我拒絕接受現實,經常以淚洗臉。」
碰到看來不公平的際遇,面對那麼沉重的打擊,上述的反應都很自然。然而,只要得到協助和鼓勵,糖尿病患者是能夠應付過來的。卡倫說:「護士幫助我適應過來,使我明白流淚是人之常情。流淚能緩解痛苦的情緒,幫助我應付悲痛。」
何以是痼疾?
糖尿病又可稱為「身體重要機能失調症」,這樣說不無道理。如果身體未能代謝葡萄糖,一些重要機能就會出毛病,嚴重的甚至足以致命。哈維·卡策夫醫生說:「糖尿病本身不會致命,但患者可能死於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就預防併發症而言,我們應付裕如;但在治療併發症方面,我們卻力不勝任。」a
對於受到糖尿病困擾的人來說,解決有望嗎?的確有。關鍵在於了解身體機能失調的嚴重程度,並且接受適當的治療。b
飲食與運動
第一型糖尿病是無法預防的,但科學家正研究遺傳基因的影響,並嘗試找出方法,防止免疫系統出錯,以免細胞轉而侵害自體器官。(參看第16頁「葡萄糖的功用」附欄)。《治療糖尿病——情緒與健康》一書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情況比較樂觀。他們大都是由於遺傳而患上這種病,但只要飲食均衡、經常運動,保持身體健康和控制體重,就能減低病發的機會」。c
《美國醫學協會雜誌》進行了一項關於女性身體狀況的研究,確定運動的價值。研究發現,「每天做點運動,體內細胞在超過24個小時裡,通過胰島素吸收的葡萄糖就會相應提高」。因此,報告總結說,「步行和劇烈運動,足以減低女士患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建議,盡可能每天做至少30分鐘適當運動,簡單如步行都可以。《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指南全集》指出,步行「很可能是最佳、最安全、最便宜的運動」。
然而,患上糖尿病的人做運動時,必須在醫護人員督導下進行。原因是糖尿病會損害人的血液系統和神經,因而影響血液循環及知覺。有時,病人也許不察覺下肢的皮膚給擦傷了,結果傷口受到感染,變成潰瘍。要是傷口處理不當,在嚴重情況下,更可能要把肢體截除。d
除此之外,適當的運動也有助控制病情。上文提及的《糖尿病指南全集》指出,「研究人員越深入探討經常運動所帶來的裨益,就找到越多證據,證明運動大有好處」。
注射胰島素
除控制飲食和經常運動外,許多糖尿病患者要每天測試血糖水平,並注射幾次胰島素。有些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由於小心飲食和經常做運動,身體狀況日見好轉,至少可以暫時停止注射胰島素。e卡倫患上第一型糖尿病,她發覺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的療效。結果,她得以把每天的胰島素劑量減低百分之20。
即使身患糖尿病而需注射胰島素,也不用灰心沮喪。瑪麗·安是照顧糖尿病患者的註冊護士,她說:「注射胰島素並不表示你自己不中用。無論患上哪一型糖尿病,只要小心控制血糖水平,就能預防日後出現其他健康問題了。」事實上,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把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患上糖尿病引發的眼睛、腎臟和神經毛病的機會,就可大大減低」。以眼疾(視網膜病)為例,發病機會可減低百分之76!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小心控制血糖水平,病情也能大大減輕。
注射胰島素通常用上注射器和胰島素筆,這些用具裝置了細小的針頭,減輕病人在注射時的痛楚。瑪麗·安說:「第一次注射通常是最辛苦的,但許多病人都說,過後就沒什麼感覺了。」其他注射胰島素的用具包括:自動注射器——可無痛地把針頭刺入皮膚;噴射式注射器——利用壓力快速把胰島素注入皮膚內;輸送管——利用特製導管輸注胰島素,這種導管可連續使用兩三天。此外,近年越來越多病人使用一種如傳呼機大小的胰島素唧筒。這個微型唧筒預設了程式,根據病人每天的身體需要,把適量的胰島素通過導管輸注體內。這樣一來,注射胰島素就更方便,注射的劑量也更恰當了。
加深認識糖尿病
歸根結底,治療糖尿病並沒有靈丹妙藥。每個病人都要考慮種種因素,自己決定接受什麼治療。瑪麗·安說:「雖然有醫護人員照顧你,但你才是掌舵人。」正如《治療糖尿病》期刊指出:「任何關於糖尿病的治療,要是沒有教曉病人保持起居有序、周全地照顧自己,就可算是不合標準了。」
病人對糖尿病認識越深,就越懂得怎樣照顧自己的身體,活得更健康、更長久。不過,學習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有耐性才見成效。《治療糖尿病——情緒與健康》一書解釋:「試圖一下子學曉所有東西,就只會弄巧成拙,根本不能把知識用得其法。再者,很多管用的東西是無法從書本或手冊裡找得到的。這關乎……你的血糖水平通常受什麼因素影響而上升或下降。這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掌握,在學習期間也難免會碰壁。」
舉個例,要小心觀察你的身體對壓力有什麼反應。壓力足以使血糖水平急速上升。肯恩說:「我患上糖尿病已50年了。我很明白身體發出什麼信號。」肯恩細心留意身體的信號,結果受益不淺,雖已年過七十,他仍能全時工作!
家人扶持必不可少
治療糖尿病時,千萬別低估家人的扶持。一份參考資料指出,對患上糖尿病的兒童或青年來說,「家庭生活的素質,也許對療效影響最大」。
家人深入了解糖尿病,甚至輪流陪病人看醫生,是大有好處的。他們加深認識糖尿病,就能曉得怎樣扶助病人,也可認出種種症狀,知道該如何應變。特德的妻子打從四歲起就受第一型糖尿病所苦,他說:「芭芭拉的血糖過低時,我立即就看得出來。她突然停止說話,渾身是汗,又無緣無故的大動肝火。她的反應也會緩慢下來。」
同樣,肯恩的妻子凱瑟琳也很了解肯恩的病況。她看見肯恩臉色蒼白、全身發冷、情緒行徑有點異常時,就給他出一條簡單的數學題。要是肯恩的答案模模糊糊,凱瑟琳就知道要迅速行動,幫肯恩一把了。身邊所深愛、所信任的人,如此了解自己的病況,實在叫肯恩和芭芭拉感激不盡。f
糖尿病患者的家人要有耐性,體恤扶助患病的人。這樣有助病人克服生活的挑戰,甚至使他們的病情好轉。卡倫的丈夫經常向她表示愛意,這對卡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她回想說:「奈杰爾跟我說:『人人都靠食物和水才能生存,你也一樣,只是你還需要一點胰島素罷了。』這些話暖人心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正正是我很需要的。」
家人和朋友也得明白,血糖水平的轉變會影響病人的情緒。一個女子說:「當我因血糖過低而感到消沉時,便會沉默不言,情緒很不穩定,動不動就發脾氣。看到自己這麼缺乏自制,真的討厭極了。我已盡力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是知道其他人明白箇中原因,我心裡就會好過一點。」
糖尿病是可以應付的,尤其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合作扶持,這個難關定能熬過。此外,聖經的原則也能幫助人對抗糖尿病。怎樣幫助呢?
[腳注]
a 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包括心臟病、中風、腎臟功能衰退、外周血管疾病和神經受損。此外,下肢血液流量不足可能引致潰瘍,在嚴重情況下,病人也許需要截除病肢。糖尿病也是導致成年人失明的一個常見原因。
b 《警醒!》並不推薦任何一種特定的療法。懷疑自己患上糖尿病的人,應該找個在預防和治療糖尿病方面經驗豐富的醫生,聽聽他們的專業意見。
c 腹部脂肪過多(蘋果形身材)的人,看來比臀部脂肪過多(梨形身材)的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d 患上糖尿病的吸煙者,情況更加危險。抽煙會損害心臟和循環系統,導致血管收窄。一本書指出,患上糖尿病而結果要截肢的病人當中,百分之95是吸煙者。
e 糖尿病也可靠口服藥物治療。有些藥物目的是刺激胰臟製造更多胰島素,有些可減慢血糖的增加速度,另一些則減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抗性。(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不會使用口服藥物。)目前來說,胰島素是不能內服的,因為這種蛋白質來不及送進血液裡,就會給消化過程破壞了。不過,無論是注射胰島素,還是口服藥物,都無法取代適量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
f 醫學權威人士建議糖尿病患者隨身攜帶識別卡或套上識別手鐲、項鏈。在危急情況下,這些東西可以救回性命。畢竟,血糖過低的種種症狀,往往會錯誤地診斷為別的疾病或跟酗酒有關。
[第14頁的附欄或圖片]
糖尿病患者年輕化?
紐約西奈山醫學院院長兼著名內分泌科醫生阿瑟·魯本斯坦說,糖尿病患者「逐漸年輕化」。糖尿病的平均發病年齡確實正逐漸下降。糖尿病專家魯賓·戈蘭醫生在談及第二型糖尿病時說:「十年前我們教醫科學生的時候會說,40歲以下的人不會有這種病。現在我們卻看見一些不到10歲的病患者。」
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患糖尿病呢?有時候是病人本身的遺傳基因使他較容易患病。不過,體重和環境也可能是病因之一。過胖兒童的數目在過去20年來增加了一倍。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威廉·迪茨醫生說:「進食習慣和生活模式在過去20年來經歷若干轉變。越來越多人經常上館子吃飯,越來越多人不吃早餐,越來越多人喝汽水吃快餐。學校的體育課減少,學校裡的小休也少了。」
糖尿病是無法根治的。所以,明智之舉是聽聽這個只有十多歲的患者的一句肺腑之言:「零食不要碰,身體要保持健康。」
[第16,17頁的附欄或圖片]
葡萄糖的功用
葡萄糖為全身億萬個細胞提供燃料。葡萄糖要靠胰島素這把「鑰匙」,才能「打開」細胞的「鎖」,進入細胞裡面。胰島素是胰臟分泌出來的化學物質。第一型糖尿病的產生原因是體內缺乏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則是胰島素相對不足,g而細胞又出現胰島素阻抗性,拒絕讓胰島素進入。這兩種糖尿病的症狀都一樣:細胞飢餓;血糖過高,達到危險水平。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β細胞,這種細胞是產生胰島素的。因此第一型糖尿病其實是免疫系統的疾病,有時這種糖尿病叫做免疫紊亂型糖尿病。人體受病毒入侵,或受有毒化學物質和某些藥物的影響,免疫系統就會發揮作用。遺傳基因也可能是問題所在,第一型糖尿病常在家族成員中遺傳,這個情況在白種人中尤其普遍。
第二型糖尿病的遺傳因素更為明顯,以非白種人的患者較多。澳洲土著和美洲原住民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數最多,尤以美洲原住民患病的比率最高,為世界之冠。研究人員正試圖找出遺傳因素和過度肥胖之間的關係。他們也致力研究,為什麼脂肪過多看來讓易受遺傳因素影響的人產生胰島素阻抗性。h跟第一型糖尿病不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年過40歲的人。
[腳注]
g 約有九成糖尿病患者患了第二型糖尿病。以往這種病症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成年型糖尿病」。可是這些名稱並不正確。因為有多達四成的第二型患者需要注射胰島素。除此之外,第二型患者的年齡逐漸下降,令人憂心,有些患者甚至只是十餘歲的少年。
h 人的體重要是超過理想體重百分之20,就是過度肥胖。
[圖片]
葡萄糖分子
[鳴謝]
Courtesy: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第17頁的附欄]
胰臟的功用
胰臟跟香蕉差不多大,位置在胃的後面。據《糖尿病簡介》(英語)指出,「健康的胰臟整天忙個不停,不斷工作令血液糖分保持平衡。當血液中葡萄糖水平上升或下降的時候,胰臟就會釋放出胰島素,分量不多也不少,剛好令血糖水平保持均衡、穩定」。胰島素這種荷爾蒙,是由胰臟的β細胞製造的。
如果β細胞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葡萄糖就會在血液中積累,結果令血糖過高。反之,如果血糖不足,就會造成低血糖。肝臟跟胰臟分工合作,把過多的葡萄糖以糖原的形式貯存起來,也可以控制血糖。如果胰臟發出指令,肝臟就會把糖原還原成葡萄糖,以供身體使用。
[第17頁的附欄或圖片]
糖分的功用
很多人都有個誤解,以為糖分吃多了,就會患上糖尿病。不過醫學研究顯示,易受遺傳因素誘發而患病的人,要是過胖就不管吸收多少糖分,都會大大增加患上糖尿病的機會。儘管這樣,吃糖過量仍然是有損健康的,因為糖分的營養價值不高,還令人發胖。
另一個常見的誤解,就是以為糖尿病患者會對糖分有病態的需求。其實,他們對甜食的需要跟其他人分別不大。如果糖尿病的病情沒有受到控制,患者會感到飢餓,可是病者不一定想吃甜的東西。雖然他們還是可以吃點甜食,但在制定整體的飲食計劃時,就該限制糖分的攝取量。
最近在動物身上進行的研究顯示,不管牠們體重多少,如果攝取過量果糖,即使是來自蔬果的糖分,也會令身體產生胰島素阻抗性,甚至患上糖尿病。
[第16,17頁的圖解或圖表]
糖尿病淺說
胰臟
健康的人
進食後,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上升,胰臟隨即分泌適量的胰島素
胰島素分子附在肌細胞和其他細胞表面的受體上。這會刺激細胞孔吸收葡萄糖分子
肌細胞吸收、燃燒葡萄糖,於是血液的葡萄糖水平回復正常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
胰臟裡負責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受到免疫系統侵襲,因此製造不了胰島素
由於沒有胰島素的幫助,葡萄糖分子不能進入肌細胞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大多數病例都是胰臟製造胰島素不足所致的
如果受體對胰島素反應減弱,細胞孔就不會吸收血糖
血糖水平不斷上升,會阻礙身體進行一些重要的運作過程,也會損害血管壁
[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細胞
受體
細胞孔
胰島素
細胞核
葡萄糖
[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血管
紅細胞
葡萄糖
[鳴謝]
人: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Illustration/J. G. Heck
[第15頁的圖片]
適當的飲食對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
[第18頁的圖片]
糖尿病患者也可參與正常的活動
-
-
聖經原則對糖尿病患者很管用警醒!2003年 | 6月8日
-
-
聖經原則對糖尿病患者很管用
糖尿病患者只要保持自制,思想積極,仍能活得快樂。此外,別人給與持續不斷的支持,有助於患者培養這些美好特質。因此,患者的家人、親友不該對他們說:「沒事的,就這麼吃一次吧」,於是把一些美味卻有損健康的食物給他們吃。哈里得了心臟病和第二型糖尿病,他說:「妻子給我很大的支持,她會把我不能吃的東西放好。但其他人不明白,也不清楚,美食當前,病人就很難保持自制了。」
如果你有親友患了糖尿病,要記住以下兩項實用的聖經原則:「各人要時刻求別人的益處,不要老是求自己的益處。」「愛……不求自己的利益」。(哥林多前書10:24;13:4,5)
關心健康的人總該注意飲食,不能吃喝無度。聖經指出人需要養成自制。你決心這樣做嗎?(加拉太書5:22,23)聖經的例子能給你力量,使徒保羅就是個好例子。一個糖尿病患者說,「保羅要應付肉體的刺,仍能忠貞不二地事奉上帝。我也能夠像他一樣!」
沒錯,保羅接受患病的現實,結果在海外的傳道工作上卓然有成。(哥林多後書12:7-9)18歲的達斯廷天生瞎眼,12歲時已患了糖尿病。他說:「世事怎麼會盡如人意呢?當上帝的新世界來到時,我就不會再有糖尿病了。這個病不過是暫時的,可能比感冒難一點治癒,但總會好過來的。」
達斯廷所說的希望是有聖經根據的:在上帝王國治下的樂園裡,人能享有完美的健康。(啟示錄21:3,4)聖經應許,屆時「居民必不說:『我有病。』」(以賽亞書33:24;馬太福音6:9,10)你想進一步認識聖經這個應許嗎?請聯絡本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或寫信到第5頁合適的地址。
[第20頁的圖片]
自制和積極的態度至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