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暴力罪行出了什麼問題?
    警醒!2003年 | 7月8日
    • 暴力罪行出了什麼問題?

      在快要天亮的一個早上,弗蘭克和加布里埃拉在美國俄勒岡州的海濱漫步,觀看紅日東昇。他們無法料到就要發生的事。幾分鐘之後,他們遭近距離槍擊頭部,當場喪生。兇徒行兇動機如何?復仇?還是因為嫉妒?兩樣都不是。槍手其實不認識死者,他只希望體驗一下殺人的感覺而已,這一直是他的夢想。

      「1996年4月28日星期天,馬丁·布賴恩特為了逞一時之快,做出了一件轟動西方社會的事。他在塔斯馬尼亞島亞瑟港徘徊,見人就開槍,殺人令他產生美妙的感覺,猶如渾身充滿力量。」(《道德淪亡》,腓力·阿特金森著)槍聲過處,35人死於非命。

      加拿大一個65歲的退休男子,清晨騎腳踏車出外。在路上,一部汽車從後撞倒他,司機認定這個男子已死,就繼續駕駛,還把男子的腳踏車拖行了700米遠。據初步研判,那是一樁意外事故,司機撞人後不顧而去;深入調查後,卻發現肇事司機駕駛的汽車是偷來的。他路上兜風的時候,遇見騎腳踏車的男子,就以車撞向他。顯而易見,以車撞人使他有「刺激好玩」的感覺。

      另類罪行?

      罪行在社會上存在多時,但提到前述的另類罪行,人們仍會仰天長嘆,不禁要問一句:「簡直沒有道理可言!人怎會做出這樣的事?」對於偷竊欺詐一類的罪行,許多人也許已經不當一回事,可是近來媒體大肆報導的那些另類罪行,卻令人摸不著頭腦,聽見的人都會對自己說:「神經病!這是什麼世界?」

      這類罪行往往駭人聽聞,犯案手法殘酷,可以自成一類。前述案例反映出,犯案的人多向無辜者下手,受害人跟他們通常並不相識。更耐人尋味的是,他們的犯案動機並不明確。這類沒有特定目標或理由的罪行,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1999年4月,美國科羅拉多州兩個學生,在學校開槍射殺12個同學和一位教師,然後自盡。1982年,加利福尼亞州一個男子死亡,因為有人在他所吃的成藥中混入了毒藥士的寧。1993年,兩歲小童詹姆斯跟母親前往英國默西賽德郡購物商場,在一家肉店裡,詹姆斯遭兩個10歲男童拐走,他們把詹姆斯帶往火車路軌上,用一條大棒打死他。

      這些毫無道理的罪行有時也涉及恐怖主義,東京地下鐵路毒氣案即是一例。1995年,有教派成員在東京地下鐵路施放毒氣,導致12人死亡,數千人受傷,事件震動日本全國。令人忘不了的,還有紐約世界貿易中心、華盛頓五角大樓遇襲,大約三千人喪命。去年發生的印尼巴里島爆炸案,也奪走近二百人的性命。

      這些反常的暴力罪行,今天已屢見不鮮,沒幾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人們無論屬於哪個社會階層,都很難不受影響。

      在有些案例中,做案的人會好像互相競逐一樣,一個想出了新點子,另一個就會力求想出更震撼的點子來。另一種情況卻與偏見有關,而且越來越常見,手法也極度殘酷,受害人惟一的「錯」,只是他們的種族、宗教或文化背景與襲擊他們的人不同而已。1994年,盧旺達約有八十萬圖西族人就因此遭到殺戮。

      許多人會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舊時是這樣的嗎?誰在幕後指使?像這樣兇殘的事會減少或終止嗎?」以下兩篇文章會解答有關問題。

      [第20頁的精選語句]

      許多暴力罪行都無特定目標,也無明確動機

  • 暴力罪行何以如此猖獗?
    警醒!2003年 | 7月8日
    • 暴力罪行何以如此猖獗?

      舉凡罪行,都是令人髮指的。但有一點叫人摸不著頭腦的是,有些罪行根本沒有明確動機,就連查案人員也茫然不解。人們對於這類駭人聽聞的罪行,過往或會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但近年傳媒威力巨大,有關罪行只要一經傳媒報導,在數小時內,千千萬萬的人就可以得知一切。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沒有任何大洲、國家和社區是能夠遠離暴力的。」

      即使過去可算比較安全的地方,近年也發生較多無特定目標的暴力罪行。日本的暴力罪案一向較少,但在2001年6月,池田市有個男子拿著屠刀走進學校,見人就砍,15分鐘內,他已殺了8個小童,另外砍傷15個。同類案例還有不少,據報,有些青少年為逞一時之快,專揀陌生人來殺。只要把這些案件歸類,就可以發現,世界真的每況愈下。

      就連在罪行已相當猖獗的國家,公眾對某些反常的暴力行為仍難以接受。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遇襲後,人們的感覺正是這樣。心理學家傑勒德·貝勒說:「事件令人覺得,世界已不再是我們熟悉的世界,我們失去了安全感。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實在難以預料。」

      他們怎能做得出來?

      沒有任何單一的理由,能夠解釋各種反常的暴力行為是怎樣發生的。有些罪行令人覺得難以理解,就是因為根本毫無道理可言。例如,人很難明白,一個人為什麼會走到陌生人身旁,然後無端端把他刺死;又或者有人會駕車到一所屋子附近,跟著亂槍掃射。

      有人聲稱,喜愛暴力是與生俱來的。有人則持不同意見,認為人性本惡不能解釋反常的暴力行為。(參看附欄「天生嗜殺?」)

      不少專家相信,那些毫無道理可言的暴力行為,是由許多複雜因素和環境配合促成的。美國聯邦調查局學院提交的報告至今只能說:「殺人的事,不是理性冷靜的人會做的。」政府機關未必都同意報告的用詞,但許多人都同意話裡暗含的意思。那些人做出這麼反常的事,思想必然出了問題。只有在邏輯思維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下,他們才會做出匪夷所思的事。關於這些影響,就讓我們看看專家怎樣說。

      家庭破裂

      菲律賓國家調查局發言人,馬里亞尼托·藩加尼萬回應《警醒!》撰稿人的提問時,談及嚴重罪行犯人的生活背景。他說:「他們有些來自破碎家庭;有些缺乏別人的關愛;有些因為社會道德淪亡,得不著指引,結果誤入歧途。」許多對問題有研究的人指出,在兇悍的罪犯當中,大多數都跟家人的關係疏離,而且家中經常充滿火藥味。

      美國國立暴力罪行研究中心的一個報告,列出一些因素,幫助我們確認,怎樣的青少年可能會在校園裡嚴重傷人。就家庭方面,報告列出的因素包括:親子關係惡劣,經常吵鬧;父母對兒女的難題一無所知;感情淡薄;父母沒有約束兒女的行為;孩子有太多私人空間,使他們容易在父母面前隱瞞自己,過著陽奉陰違的生活。

      家庭破碎,令許多兒童吃盡苦頭。有些父母沒時間關懷兒女,下一代得不到適當的家庭教育,長大後往往道德觀念模糊。某些專家認為,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兒童,很難與人維繫感情。他們心腸剛硬,容易傷害別人,而且通常沒有悔意。

      煽動仇恨的團體和教派

      有些團體或教派煽動仇恨,特別容易成為某類罪行的導火線。在美國印第安納州,一個19歲黑人男子從購物商場步行回家途中,一顆子彈射進他的腦袋,就橫屍於人行道旁。他遭到一個跟他同齡的男子射殺,兇手並無特定目標,只是隨意向人開槍。他為什麼這樣做呢?據說,如果他能殺死一個黑人,就有資格加入一個白人至上的組織,並得到一個蜘蛛網的紋身作為獎勵。

      1995年東京地下鐵路的神經毒氣襲擊案;圭亞那瓊斯敦集體自殺案;69個太陽神殿教徒在瑞士、加拿大和法國死亡案,都涉及教派的唆使。上述例子說明,某些教派能夠影響人的思想到什麼地步。魅力十足的教派領袖拿出一些所謂好處作餌,就可以令別人做出「難以想像」的事。

      媒體與暴力

      五花八門的現代傳播媒體,可能也是暴力行為的幫兇。證據顯示,電視、電影、電子遊戲和互聯網,都不乏描繪暴力的內容,人要是經常接觸這些內容,良心就會變得麻木,也獲得犯罪的靈感。美國精神病學協會主席達尼埃爾·博倫斯坦醫生說:「經過三十年以上的研究,至今有超過一千個案例反映出,有些兒童的暴戾行為,跟傳媒渲染暴力有關。」博倫斯坦醫生對美國參議院作證說:「我們深信,那些以暴力做題材的娛樂,公眾要是不停地觀賞,就必損害健康。」(參看附欄「醫生論標榜暴力的電腦遊戲」)

      有些具體例子經常被人引用,以證明這是合理的推斷。上篇文章提及的槍擊案中,一對夫婦在海灘觀看日出時遭無情射殺。控方提出的證據顯示,兇手曾重複地觀賞一部渲染暴力的電影,這令他對殺人產生興奮的感覺。在一宗導致15人死亡的校園槍擊案中,犯案的兩個學生據說愛玩內容充滿暴力的電子遊戲,每天一玩就是多個小時;此外,他們也不停觀賞那些美化暴力和殺戮的電影。

      濫用藥物

      在美國,青少年犯謀殺罪的比率在八年間增加了兩倍。當局歸咎什麼原因?幫會,特別是那些參與霹靂可卡因買賣的幫會。警方表示,最近在洛杉磯發生的五百多宗殺人案中,「百分之75是幫會做的」。

      在美國聯邦調查局學院發表的報告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在兇殺案中,很大部分的疑犯都是癮君子或有吸毒前科。」有些人的思想受毒品影響,失控殺人。也有人因為爭奪販毒利益,互相廝殺。毒品能夠叫人做出不少可怕的事,其威力顯而易見。

      殺人武器,唾手可得

      上一篇文章提及的獨行槍手,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連環開槍,打死35人,打傷19人。槍手持有的半自動武器,是軍隊所用的類型。許多人就說,大殺傷力武器唾手可得,也會導致暴力罪行增加。

      一份報告顯示,1995年日本只有32宗槍殺案,大多是幫會間的仇殺,但同年美國卻有超過一萬五千宗槍殺案發生。差別這樣大,是什麼原因?有人指出,日本槍殺案明顯較低,是因為日本法例對擁有槍械管制較嚴。

      無力應付難題

      一聽到發生駭人聽聞的事,有些人可能說:「那人真是發神經!」但不是每個犯罪的人都有精神病的。許多罪犯其實都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專家指出,極端行為可能跟人的性格缺陷有關,包括:缺乏學習和社交能力;受過性侵犯;反社會傾向;憎恨某個群體,例如女性;犯過後沒有悔意,以及操控別人的慾望。

      無論他們的難題是哪一樣,有些人因為應付不來,思想起了變化,就會做出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事來。例如,一個看護很想別人注意她,這種慾望強烈到不正常的程度,結果她給幼童注射一種肌肉弛緩藥,使他們停止呼吸。然後她把小孩逐個「救回」,這樣,她就得到別人的注意,因而心滿意足。很不幸,她無法幫助所有孩子恢復呼吸,最後她因謀殺獲罪。

      由此可見,暴力罪行的成因不一而足。但有一個更重要的成因,是絕對不能遺漏的。

      聖經的答案

      聖經使我們了解,今天的情況怎會變成這樣,怎會有人做出這些極度非理性的事。聖經以準確報導之筆,描述今天常見的情形。例如,在提摩太後書3:3,4,我們讀到,人會「沒有親情」,也「漫無自制,兇悍,不愛良善」以及「剛愎自用」。聖經的另一處則引述耶穌的話,說:「大多數人的愛都冷淡下來。」(馬太福音24:12)

      聖經說:「到了最後的日子,必有難以應付的非常時期。」(提摩太後書3:1)我們所見的事,證明我們正生活在這個制度的末期中。世界的情形和人們的態度,都越變越壞。問題會立即解決嗎?聖經的答案是:「邪惡的人和冒名騙子必越來越壞」。(提摩太後書3:13)

      這樣說來,暴力罪行是否就永無終止之日呢?下一篇文章會探討這個問題。

      [第22頁的附欄]

      天生嗜殺?

      有些人認為,人類生來就愛殺戮。贊同進化論的人主張,人類是由野獸進化而來的,難免也有野獸的殘暴天性。這樣的理論等於告訴我們:殘暴的事會繼續發生,終止無望。

      可是,實情反映的,往往卻是另一回事。上述那些理論,沒有解釋為什麼在不同社會中,暴力罪行發生的頻繁程度和方式,差異會如此明顯。它們沒有說明,為什麼有些社會看來傾向把暴力當做閒事,而有些社會卻甚少暴力事件發生,謀殺更是絕無僅有。對於有理論提出,我們的侵略傾向是天生的,是從靈長類動物遺傳得來的;心理分析家埃里希·弗羅姆指出這種理論的漏洞。他說,雖然有些靈長類動物為求生存或自衛,會變得兇悍,但只有人類才會單純為求刺激和快感而殺戮。

      詹姆斯·艾倫·福克斯和傑克·萊溫兩位教授在他們合著的《殺之而後快——無心實有心》一書中有這樣的陳述:「有些人特別喜愛動武,但這不等於他們沒有選擇。他們受到內在及外在各種環境因素影響,覺得不殺不痛快,但人既有自由意志,他們還是可以選擇是否這樣做的。因此,人們必須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

      [第23頁的附欄或圖片]

      醫生論標榜暴力的電腦遊戲

      理查德·科爾倫醫生是美國醫學協會的前會長。有一次,他在美國費城一個醫生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論及那些鼓吹暴力的電腦遊戲。在某些遊戲中,使對手受傷就可以得分,用槍擊中身體得分多一點,要是擊中頭部得分更多。屏幕上,只見對手鮮血噴湧,腦漿四濺。

      科爾倫醫生指出,雖然法律禁止兒童駕駛和喝酒精飲品,年紀太輕的也不許吸煙,「可是,我們卻讓他們學習射擊。事實上,兒童還未能控制自己的衝動。他們不夠成熟,也欠缺適當的督導,難以安全地使用他們當作玩具的武器。……從一開始我們就必須讓孩子知道,不管什麼時候,使用暴力,後果嚴重」。

      可悲的是,成人不但沒有讓兒童知道,使用暴力後果非輕,兒童更淪為暴力罪行的無辜受害者。據統計,美國每天有十個兒童遭槍殺。科爾倫醫生說:「美國兒童遭槍殺的比率是全球之冠。」他有什麼結論呢?「槍械暴力正威脅我國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這是不爭的事實。」

      [第25頁的附欄]

      引致暴力罪行的因素

      很多專家認為,以下因素能導致人在無明確目的之情況下犯罪:

      家庭破裂

      與仇恨團體及極端分子來往

      加入危險教派

      觀看或參與含暴力成分的娛樂

      活在暴力充斥的環境中

      濫用藥物

      無力應付難題

      殺人武器,唾手可得

      患上某類型的精神病

      [第24頁的圖片]

      菲律賓的奎松市受到五次炸彈襲擊,其中一次導致至少12人喪生,逾80人受傷

      [鳴謝]

      AP Photo/Aaron Favila 2000年12月30日

      [第24頁的圖片]

      在美國科羅拉多哥倫拜恩中學,兩個學生殺死一位教師,12個同學,然後自盡輕生

      [鳴謝]

      AP Photo/Jefferson County Sheriff’s Department 1999年4月20日

      [第24,25頁的圖片]

      在印度尼西亞巴里島的一個夜總會裡,一枚汽車炸彈爆炸,導致至少182人喪生,逾132人受傷

      [鳴謝]

      Maldonado Roberto/GAMMA 2002年10月12日

  • 消滅罪行絕非空想
    警醒!2003年 | 7月8日
    • 消滅罪行絕非空想

      在現代社會,罪行彷彿是個揮之不去的噩夢。 這邊廂,懷著好意的社會工作者、執法人員和協助感化罪犯的人員,在崗位上盡心盡力;那邊廂,罪行卻越來越猖獗。真有解決的辦法嗎?

      聖經指出, 社會快要經歷重大的改變,卻不是依靠人類政府的努力而達成的。人類統治者或許懷有崇高的理想,無奈他們全都能力有限, 根本就沒有本領和資源去根除罪惡,也不能使社會長治久安。

      聖經所說的改變是造物主定意要促成的。他創造了宇宙萬物,人類做不到的事,他自然有權和有能力去達成。聖經說,造物主「貶低居高位的,使他們變得微不足道,又使地上的審判官有如虛象。」又說他「力量強大」。(以賽亞書40:23-26)上帝應許會帶來什麼改變呢?他的應許是我們真正的希望嗎?

      詩篇37:10透露上帝的應許:「還有片刻,惡人就不再存在;你到他的地方找他,也找不到了。」上帝定意鏟除怙惡不悛,無可救藥的惡人。但他不會消滅全人類。那些樂意改變自己,態度虛懷若谷、謙卑溫和的人,詩篇執筆者向他們保證說:「要仰望耶和華,謹守他的道,他就抬舉你,讓你得著大地。惡人被剪除的時候,你必看見。」惡人被剪除以後,人就能「大享平安」,活在一個完全沒有罪行的世界裡。(詩篇37:11,34)

      改變思想和性情

      要徹底消滅罪行,單單鏟除惡人、拯救好人是不夠的。人所以犯罪,是因為思想和性情受到不良的薰染。上帝的管治無比優越,他所立的政府能提供實用的教育,使人喜愛正義。一如以賽亞書54:13所說:「你的兒女都要受耶和華教導,你的兒女必大享平安。」

      這個教育安排必定成效卓著!一度兇暴如獸的人,性情也會大大改變。聖經以生動的筆觸來形容這件事,「豺狼必留在綿羊羔身邊,豹子必臥在山羊羔身旁。牛犢、壯獅、肥畜都能同群」。為什麼呢?「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必遍滿大地,就像水彌漫海洋一樣。」(以賽亞書11:6,9)然而,你和家人不用等到將來才見得到這樣的改變。以下就是原因。

      現在就能得益

      有些人現在就作出所需的改變,準備在一個沒有罪行的世界裡生活。他們不斷培養新品格,因為生活在上帝新世界裡的人,上帝都要求他們具備這些品格。(彼得後書3:13)為了培養新品格,他們把聖經原則應用在生活之上。請留意聖經怎樣形容新品格:「要更新你們思想背後的動力,並且穿上新品格。這新品格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創造的,體現真實的正義和忠貞。」(以弗所書4:23,24)

      許多誠心正意的人現正培養美好的品格。歌羅西書3:12-14進一步描述這些品格,說:「你們既然是上帝所揀選的人,是聖潔蒙愛的,就要穿上憐恤之情、仁慈、謙卑、溫和、堅忍。無論誰有理由對人不滿,都要繼續彼此包容,彼此甘心寬恕。耶和華怎樣甘心寬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甘心寬恕人。除了這一切之外,還要穿上愛,因為愛能完美地維繫團結。」

      你希望得到幫助,好穿上基督徒的新品格嗎?藉著經常參加耶和華見證人在王國聚會所舉行的聚會和出席大會,全球各地有幾百萬人得以培養新品格。哪怕是強暴的罪犯,也能學會培養和平的性情。a如果你也想從這個成效非凡的聖經教育計劃得益,歡迎你聯絡本出版社。我們很樂意提出協助,讓你在今天跟其他人一起作好準備,將來能夠生活在上帝的新世界裡,遠離一切罪行。

      [腳注]

      a 例子見《警醒!》2001年5月8日刊8-10頁。

      [第26頁的圖片]

      數百萬人現正接受教育,以求生活在一個沒有罪行的世界裡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