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散月
(Nisan)
月份名稱;猶太人獲釋回鄉後才採用的,即猶太聖曆一月,相當於公曆3月下半月和4月上半月之間。(尼2:1;斯3:7)尼散月起初叫「亞筆月」(即民曆七月),看來就是創世記8:4所說的月份。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時候,耶和華把這個月定為「每年的聖曆一月」。(出12:2;13:4;民33:3)此後,以色列人就採用了兩套曆法,一套是耶和華定立的聖曆,一套是自古沿用的民曆。(見曆法;亞筆月)
尼散月是春季的月份,天氣通常乍暖還寒,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晚間會生火取暖。(約18:18)耶路撒冷也曾遲至4月還下雪,就如1949年4月6日那一次。尼散月開始於雨季快要結束的時候,農夫指望這些春雨滋潤土地,使作物完全長成,預備收割。(申11:14;何6:3;耶5:24)每年這個時間,約旦河上漲。(書3:15;代上12:15)沿岸平原的農夫開始收割大麥;在亞熱帶氣候的約旦河谷地,小麥也日趨成熟。(得1:22;2:23)大約是在這個時候,住在耶利哥的喇合將以色列的探子藏在她的屋頂,用收割好的麻稭遮蓋他們。(書2:6;4:19)
調整陰曆年的計算 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在尼散月(亞筆月)十六日獻上一捆最早的收成,在這日之後的第五十日再次獻上穀祭。兩次獻祭的日子相當於收割大麥和小麥的時令。按照這個獻祭的規定,以色列人有必要調整他們所用的陰曆年。由於陰曆年比較短,跟太陽年相差了11 1⁄4天,以色列人必須彌補不足的日數。不然的話,三年之內,尼散月就會提早33天,即春季前來到,並遠早於收割大麥的時令。聖經沒有明確說以色列人最初用什麼方法去調整日數上的差異。但有證據顯示,他們每兩三年就加一個月(第十三個月),使一年中的四季回復正常的月份。看來他們僅憑簡單地觀察新月和春分(約在每年的3月21日)的差距去決定調整的日數。尼散月(亞筆月)一般開始於新月;如果新月出現的日子跟春分相距很遠,那麼相差的日數或月份就算作第十三個月,在曆法中稱為「閏月」,下一次新月出現時才算作尼散月的開始。直到公元4世紀,猶太人才使用標準的曆法。
尼散月第一個節日是逾越節,最初在埃及舉行,日期是當月十四日,這天以色列人會宰殺一隻綿羊羔。(出12:2-14;利23:5;申16:1)在次日開始的,是為期七天(當月十五至二十一日)的無酵節。當月十六日,祭司會獻上一捆最早收割的大麥。(出12:15-20;23:15;34:18;利23:6-11)
創立主的晚餐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一千五百多年後,耶穌於公元33年尼散月十四日跟十二使徒聚集在耶路撒冷,一同慶祝最後一次仍然有效的逾越節。接著,耶穌遣走叛徒猶大,創立了記念他死亡的晚餐,稱為「主的晚餐」。(太26:17-30;林前11:23-25)尼散月十四日還沒結束,耶穌就以上帝的綿羊羔的身份死去。尼散月十六日,即祭司在聖殿中把最早收割的大麥來回搖動那天,耶穌復活,成為長眠的人當中最早的收成。(路23:54-24:7;林前15:20)
耶穌吩咐門徒:「你們要不斷這樣做來記念我。」因此,基督徒聽從耶穌的吩咐,繼續在尼散月十四日舉行主的晚餐,記念他的死亡,直到今天。(路22:19,20;見主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