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称为“洋泾滨”的语言
《儆醒!》杂志驻几内亚通讯员报导
新几内亚岛位于澳洲之北,面积仅次于世界最大岛屿格陵兰。这里通常用作交谈的一种语言称为“洋泾滨”;或者更准确地,称为“洋泾滨马里尼西亚”语。
这是一种比较新近的语言,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这种语言全部不及2,000字,因此你可能以为它会词不达意。可是,若能将适当的马里尼西亚洋泾滨字眼加以活用,则它是很富于表达能力的。
这种语言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有什么用途?在谈及某个话题时这种语言若没有适当的字眼可用又怎么办呢?各种人对马里尼西亚洋泾滨语的态度如何呢?
起源
洋泾滨语的形成主要由于通商,“洋泾滨”(Pidgin)一词据说是英文“生意”(business)的讹音。最初在十七世纪英国商人与中国沿海的人通商时形成了一种“洋泾滨”。时日一久,许多洋泾滨土语在各地纷纷形成,大都为了同一目的。
1788年英国移民抵达澳洲,不久便有澳洲洋泾滨话产生,用来与当地土人交谈。关于这种语言的流传,《大英百科全书》说:
“既然洋泾滨语在十八世纪于澳洲东岸产生而远在太平洋各岛开始通商之前,澳洲必须被视为太平洋洋泾滨语的发源地。……澳洲和新几内亚的洋泾滨语颇为相近;而新几内亚居民的字汇中有许多字眼是由澳洲传入的。”
新几内亚岛在近百年来才为外间世界所知。可是那时便有大量的商人、传教士和殖民涌入。这时马里尼西亚洋泾滨语开始诞生。这种语言包括许多讹音英文字和借用德文、马里尼西亚文、玻里尼西亚文和马来文的字语。
价值
洋泾滨言语由于有“杂乱无章”的本质,很久以来一直有人企图加以取缔。可是在十九世纪末叶,德国商人发现它在新几内亚已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当地居民拒绝说德语。这使希土·城德男爵大感不悦,他极力主张这种“无意义的洋泾滨”应该以“有意义的德语”取而代之。可是,在这方面努力一番的结果仅使一些德文字眼加入洋泾滨里而已。
今日洋泾滨语在新几内亚学校里仍然禁用。政府继续努力取缔这种语言。可是,尽管有人反对,无可否认马里尼西亚洋泾滨语仍然颇为实用。何以故呢?试想想僻远地方的情形。
新几内亚岛有许多高山,高原和幽谷,其中许多地方从来没有白人到过。许多不同的部落散处期间。他们所说的语言超过500种!有些语言仅在少过5,000人的部落通用。
在较早的时候这些部落之间极少彼此通商。不错,那时常有部落战争发生而很少文化交流。但现在的时代不同了。现在他们需要一种可以很快和很易学会的交谈工具。马里尼西亚洋泾滨语正合所需。这种语言逐渐蔓延到新几内亚最僻远难行的地方,使愈来愈多的部落居民可以彼此交谈。在短短时间他们便学会了这种话,但一种较复杂的语言却较难学会。
活用有限的字汇
马里尼西亚洋泾滨的字眼正在增加中,但依然仅有2,000个字左右。较老的言语通常拥有较此多许多倍的字汇。但即使字汇有限,它仍然有相当大的表达能力,只要学会将有限的字汇安加以活用就行了。
关于字汇的运用,我们且以英文面包一字及与之有关的东西为例。马里尼西亚洋泾滨呼面包为“面饱”。既然字汇中没有面包店一词,于是改称“面饱屋”。面包师是“属于面饱工作的人”。一块面包简称“半面饱”,这并不是指半块面包,而是指“一块”面包。薄片面包又如何呢?这便是“先前切好的面饱。”
即使许多事物在马里尼西亚洋泾滨语中没有正确的字眼去称呼,通常也可以将思想表达出来。因此,即使没有“造物主”一字,而这个字所暗示的意思亦未尝不可表达,那便是,“造出所有东西的那一位。”
将言语写下来
将书籍译成马里尼西亚洋泾滨语牵涉到若干难题。可是,一部分圣经已被译成这种文字。这些部分包括四福音、使徒行传和使徒保罗的一些书信。新几内亚人对这些书籍都很热心购取和研读。
马里尼西亚洋泾滨文的书籍日渐增多。政府的公布和小册子现在都以马里尼西亚洋泾滨文刊出,报纸和书籍亦然。此外,在洋世各国销行的《守望台》杂志也用马里尼西亚洋泾滨文刊印,每期印行3,800本。
今日全人类的一切种族和国家之间正急切需要互相沟通以消除误会,称为“洋泾滨”的语言便是达到这目的的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