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善用比喻和例子
    神圣教育使你得益——传道训练班课本
    • 的富翁有很多羊;另外有个穷人,只有一只母羊羔,穷人对它爱护备至。大卫既然当过牧羊人,自然明白那个穷人对羊羔的感情有多深厚。当大卫听见富翁竟然强夺穷人的至爱时,不禁义愤填膺。就在这个时候,拿单向大卫王说:“你就是那个富翁!”大卫顿时心如刀割,深深痛悔。(撒母耳记下12:1-14)只要我们多多练习,就能善用例子作教导,哪怕是解释敏感的问题,对方也会乐意接受。

      事实上,圣经记载的真人真事,就是最有效的例子。耶稣说,“你们要记住罗得的妻子”,简单的一句话,已经一针见血。(路加福音17:32)此外,耶稣预告他临在的征象时,拿“挪亚的日子”以古喻今。(马太福音24:37-39)在希伯来书11章,使徒保罗举出16个古代人物,作为忠信的榜样。随着你越来越熟悉圣经,你也能引述恰当的圣经事例来教导别人。——罗马书15:4;哥林多前书10:11。

      有时候,举个现代的例子来解释论点也有好处。可是,不要用任何未经证实、可能叫听者感到尴尬,或者会引起不必要争议的例子。此外,要记住,例子都是为了达成明确目的才引用的。不要细谈枝节,以免本末倒置,令听者抓不住要点。

      别人能明白吗? 无论你运用比喻还是例子,都应该有明确目的。你如果不说明提出比喻或例子的用意,听的人能明白要点吗?

      耶稣称门徒为“世界的光”,略提灯的用途,然后指出门徒负有什么责任。(马太福音5:15,16)说完寻回绵羊的比喻后,耶稣评论说,天上也会为一个悔改的罪人而喜乐。(路加福音15:7)另外,耶稣总结良善的撒马利亚人的故事时,针对听者的情况问了一个问题,然后直接提出劝勉。(路加福音10:36,37)另一次,耶稣讲完了几种土壤和毒麦的比喻后,却没有向群众说明寓意,只向后来谦卑求教的人阐释比喻的意思。(马太福音13:1-30,36-43)耶稣死前三天,说了一个比喻,谈到葡萄园的恶毒农户。当时,耶稣没有解释比喻的含意,因为根本没有必要解释,正如圣经报道:“众祭司长和法利赛派的人……看出耶稣在说他们。”(马太福音21:33-45)由此可见,比喻是否需要解释、需要解释得多详尽,主要看比喻的性质、对象以及你要达成什么目的而定。

      要掌握运用比喻和例子的技巧,是要花时间的。尽管这样,你付出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经过精心设计和挑选的比喻既能启发思想,又能触动感情。这样,你就能以更有力的方式传达信息,效果远胜于平铺直叙!

  • 比喻和例子适合听者
    神圣教育使你得益——传道训练班课本
    • 课题46

      比喻和例子适合听者

      目标

      要用听者所熟悉的活动和事情来做比喻和例子。

      理由

      比喻和例子如果取材于听者熟悉的情况,就能引起共鸣,打动人心。

      无论你选用什么比喻和例子,切题十分重要。但比喻要发挥最大的效力,题材适合听者也同样重要。

      听者的背景跟比喻和例子的选材有什么关系呢?耶稣用什么事来打比方呢?耶稣无论对群众还是对门徒说话,都没有用以色列人所不熟悉的事做例子。例如,他没有用埃及的宫廷生活或印度的宗教习俗来打比方。尽管这样,耶稣的比喻却不是只适用于一时一地的。举例说,耶稣用补衣服、做买卖、失掉宝物以及出席婚宴等日常活动作为比喻的题材。由于他充分了解处于这些环境中的人有什么心态和反应,所以他的话能引起共鸣。(马可福音2:21;路加福音14:7-11;15:8,9;19:15-23)既然耶稣的传道对象主要是以色列人,他最常运用当地人生活中的大小事情来打比方。例如,他的比喻谈到耕种、绵羊跟随牧人的引领,以及用皮袋装酒等。(马可福音2:22;4:2-9;约翰福音10:1-5)此外,他也引用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做例子,比如:人类受造、挪亚洪水、所多玛和蛾摩拉城被灭和罗得妻子之死等。(马太福音10:15;19:4-6;24:37-39;路加福音17:32)你像他一样,根据听者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来选用适合他们的比喻和例子吗?

      如果你只是向一个或者几个人说话,你应该用什么比喻呢?你应该选用最适合这些人的比喻。有一次,耶稣在叙加城的雅各泉旁向一个撒马利亚妇人作见证。当时,他运用“活水”“永远不渴”“泉源”“不断涌出水来,叫人得着永生”等一语双关的词语来打比方。这些话都跟妇人正在做的事有关。(约翰福音4:7-15)另一次,他对一些渔夫说话时,看见他们在清洗鱼网,于是就地取材,用打鱼做比喻。(路加福音5:2-11)在以上两个场合,既然听者生活在农业社会里,耶稣本可以用农事为喻,但他刻意以听者正在从事的活动作为比喻的题材。结果,听者的心就更受打动了!你正努力效法耶稣的榜样吗?

      耶稣奉差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绵羊那里去”,而使徒保罗不单奉差向以色列人传道,也向外邦人传道。(马太福音15:24;使徒行传9:15)既然传道的对象不同,保罗讲话的方式有没有相应地改变呢?有的。保罗给哥林多的基督徒写信,提到赛跑、吃祭过偶像的食物以及凯旋队伍,因为这些都是外邦人所熟悉的事物。——哥林多前书8:1-10;9:24,25;哥林多后书2:14-16。

      你也跟耶稣和保罗一样,仔细挑选适合听者的比喻和例子吗?你根据听者的背景和日常活动来打比方吗?诚然,今天的世界跟公元1世纪大不相同。一般人都可以从电视知道世界各地的新闻,所以外地的情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既然这样,引用外地的情况来打比方也无不可。然而要记得,最能引起共鸣的,往往是跟人有切身关系的事,例如住房、家庭、工作、饮食和当地天气等。

      如果你说完比喻后,不得不详细解释一番,这个比喻就可能不适合听者了。这样的比喻只会喧宾夺主,使本来要讲解的重点变得模糊。结果,听的人也许清楚记得比喻的内容,却无法领略真正重要的圣经真理。

      耶稣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物作为比喻的题材,没有用高深复杂的比喻。他的话深入浅出,以小喻大。耶稣巧妙地把日常生活的事情跟圣经真理联系起来,让人能够领悟和铭记重要的属灵教训。在运用比喻和例子方面,耶稣立下了多么优秀的榜样!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