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翱翔天际的梦想
    警醒!1999年 | 3月8日
    • 翱翔天际的梦想

      “飞行器,不管是怎么样的,很快就印证我们给年轻人的一句格言:‘凡升到天上去的,都一定会掉下来’。”

      1908年5月25日,即莱特兄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作过首次著名的动力飞行后不足五年,《纽约时报》编辑在文章的引言部分这样写道。显然,编辑对这种逐渐在空中出现的新玩意并不看好,还纳罕说:“试问有多少人是真的喜欢在高空之中飘来荡去的呢。”虽然编辑不得不承认,新一代可能会对空中旅程萌生好感,但他也不忘武断地说:“能够载人作长途旅程的飞船……也许只是个永不能圆的美梦罢了。”

      这个预测可大错特错呢!今天,乘搭“能够载人作长途旅程的飞船”的人,每年逾十亿之多。不错,20世纪初叶以木材、布料制成的结构简陋的飞行器,在晃眼之间,已演变成今天外形美观、配备电脑装置的喷射客机,而且这类飞机不但在距离地面10公里的空中飞行,还能让数以百计的乘客,在温度、湿度都控制得宜的舒适环境下,给送到遥远的目的地去。航空学在区区数十年间发展神速,确实大大出乎人的意料。

      航空科技在本世纪突飞猛进之余,也使人们的生活起了不少变化。其实,人类尝试征服天空的故事,岂止是过去数十年的事?这类故事,可追溯到甚至比过去数百年更久远的时候。毕竟,古往今来,人类都梦想着终有一天能翱翔天际,乘风飞行。

  • “来!天空之门已经打开了”!
    警醒!1999年 | 3月8日
    • “来!天空之门已经打开了”!

      历史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在《航空史前史》中写道:“想飞的愿望源远流长,就像人类的历史一般古老。”不管在古希腊、埃及或亚述的史料,还是东方的神话传说,人们都不难发现一些论及君王、诸神或勇士尝试驾驭飞行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翁,又大都给说成是模仿鸟儿振翅飞翔的样子。

      举个例,相传在耶稣基督出生前二千多年,中国有个智勇双全的皇帝叫舜。据说,舜帝有次给困在一个着了火的谷仓的顶部,情急智生,即时用羽毛盖体,学鸟儿般飞行,结果成功脱险。另一次,舜帝又把两顶芦苇造的大帽子当作降落伞,从城楼一跃而下,最后也有惊无险,安全着陆。

      此外,在希腊人当中,也流传着一个据闻发生于三千年前的故事。据称,代达罗斯是当代一名伟大艺术家兼发明家,却跟儿子伊卡洛斯给放逐到克里特岛去。代达罗斯灵机一动,用羽毛、拈线和蜡造了两双翅膀,好跟儿子远走高飞。代达罗斯说:“来!天空之门已经打开了,我们就从那儿走吧!”起初,两父子像鸟儿般鼓动翅膀,飞行得十分畅快。可是,伊卡洛斯后来得意忘形,越飞越高,结果让太阳的热力把黏着翅膀的蜡熔掉,最后掉进海里给淹死了。

      这类故事引发了发明家和哲学家无穷的想象力,叫他们对实际的飞行跃跃欲试。早在公元3世纪,中国人已晓得制造风筝和进行各种实验,显示远早于欧洲人就航空原理作试验之前,人类在这方面已经稍知一二。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有个名叫乔瓦尼·达丰塔纳的医生,利用木块、纸张制成结构简单的火箭,还引爆火药,让爆炸力驱动火箭升空。大约在1420年,达丰塔纳写道:“人必定能制造出附在人体、也许得靠人力发动的翅膀,这是无庸置疑的。不但这样,这类翅膀一旦研制成功,人就能翱翔天际,任意纵横,连高山大洋也难他不倒。”

      16世纪初,意大利画家、雕刻家兼技巧卓越的机械工程师达芬奇(达文西),曾描绘过直升机、降落伞和翼尖阔大的滑翔机的草图。证据显示,达芬奇曾至少按照其中几个草图制作过一些模型。可惜的是,达芬奇的设计没有一个是实际可行的。

      随后两个世纪,有些奋不顾身的人又一一从山边或塔楼一跃而下,试图挥动缚在身上的人造翅膀乘风飞行。这些“试飞员”的前驱无疑勇气可嘉,然而都只是白费心机,劳而无功。

      热气球和“易燃气体”

      1783年,航空史上出现一大突破,使法国举国上下,尤其是住在巴黎的人,都为之震惊。约瑟夫-米歇尔和雅克-艾蒂安·蒙戈尔费埃两兄弟发现,自制的小型纸气球一旦充满热空气,就能轻悠悠地飘上天空。于是,两兄弟再接再厉,利用纸张和亚麻布,建造了第一个当时所谓的大型热气球,还生了一场大火,让气味难闻的烟充满气球,好驱动气球升空。结果,结构简陋的热气球不负所望,在首航时升上逾1800米的高空。同年11月21日,气球载着两个当时称为气球驾驶员的人,在巴黎上空飞行了25分钟。发明家雅克·夏尔在同年发明了世上第一个氢气球。当时的人把氢气叫做“易燃气体”。

      随着制造气球的技术日益精良,“天空之门”迅速向富冒险精神的航空人员“打开”。到了1784年,气球已可以升到逾3400米的高空。仅在一年之后,让-皮埃尔-费朗索瓦·布朗夏尔就坐着氢气球,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运送了有史以来第一批航空邮件。1862年,航空人员已作过多次横越欧洲和美国大陆的旅程,还在地面以上8公里的空中飞行!

      不过,早期的航空人员都得仗赖风力,无法控制气球的航向和速度。19世纪后半期,人们发展出由气油和电力发动且可操纵的飞艇,使航空学又向前迈进一步。可是,这些外形像肉肠、轻于空气的飞艇速度缓慢,时速一般只有10至30公里。如果人类要像达丰塔纳预告一般,“翱翔天际,任意纵横”,就不得不从另一方面入手了。

  • 飞机发展史
    警醒!1999年 | 3月8日
    • 飞机发展史

      发明家最终怎样设计出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呢?归根究底,发明家都不得不从研究真正的飞行高手——雀鸟——入手。德国工程师奥托·利林塔尔,曾一度仔细观察鹳鸟的飞行习性,还在1889年出版了《雀鸟飞行——航空学的基础》。两年后,利林塔尔就自制了第一架结构简单的滑翔机。可是,利林塔尔进行过大约两千次滑翔飞行后,在1896年一次驾驶单翼滑翔机时不幸意外身亡。之后,法国出生的美裔工程师奥克塔夫·夏尼特,把利林塔尔的设计加以改良,发展出双翼滑翔机,标志人类在设计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方面又跨进另一大步。

      接踵而来的就是莱特兄弟了。奥维尔和威尔伯·莱特本是美国俄亥俄州代顿的自行车制造商。1900年,两兄弟以利林塔尔和夏尼特的设计为基础,展开滑翔飞行试验。随后三年,莱特兄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反复地作了多次实验飞行。他们的新发明配备风洞装置;第一个风洞更是用洗衣粉盒子做的。莱特兄弟首次作动力飞行时,自制了一副具四个气缸、十二匹马力的引擎,装在新飞机的下层机翼上。引擎驱动两个木制的螺旋桨,而螺旋桨则分别置于飞机后舵的两端。

      1903年12月14日,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首次从木制的跑道升空,在半空中停留了三秒半!三日后,两兄弟再度出动。这次,飞机在空中盘旋了接近整整一分钟,还飞行了260米。莱特兄弟终于成功了。a

      出乎意料的是,这项划时代的创举当时竟没引起多少人的注意。1906年1月,《纽约时报》终于登载了莱特兄弟的故事。然而,文章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莱特兄弟在高度保密之下发明了自己的“飞行器”,1903年“在空中飞行方面弄出一点成绩来”。其实,奥维尔在作过历史性飞行后的那个晚上,已经向父亲发了电报,请他赶快通知新闻界,好把消息公诸于世。可是,当时美国只有三份报章愿意刊登这则新闻。

      飞行器无利可图?

      在航空技术发展初期,一般人对航空事业的前景都不甚看好。即使赫赫有名的飞行先驱夏尼特,也曾在1910年扬言:“有见识的专家认为,飞行器根本无利可图。毕竟,飞行器的载量有限,现在如是,将来亦然,是不可能作载客或运货之用的。”

      话虽如此,莱特兄弟作过处女飞行后,航空技术在接着的日子进展神速。不出五年,莱特兄弟就建造了一架双人的双翼飞机,时速71公里,离地面43米飞行。1911年,有人作了首次横越美国大陆的飞行:从纽约飞到加利福尼亚,历时约49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的时速更由100公里进至230公里以上,而飞行高度也旋即增至9000米。

      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在航空技术方面不断刷新记录,常常成为报章热门的头条新闻。1923年,两个美国军官花了少于27小时,进行首次横跨大陆的不停航飞行。四年后,飞行员林白单枪匹马,从纽约直飞巴黎,全程历时33小时20分钟,因而一举成名。

      与此同时,新兴的民用航空公司也开始想法子招揽生意。到了1939年底,美国的航空事业已经相当蓬勃,每年运载接近三百万名乘客。在30年代下半期,标准的民用客机是DC-3型,载客量21人,时速只有270公里。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用航空飞机已把载客量大大提升,马力也更为强劲,时速超过480公里。1952年,英国的涡轮喷气式民用飞机开始投入服务。1970年,像载客量达400人的波音747一类的珍宝型喷气式客机也正式面世了。

      1976年,航空技术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当时,英法两国的工程师共同研制出机翼呈三角形的协和式喷气客机,能载客100人,时速逾2300公里,即音速的两倍。不过,这类超音速客机经营成本高昂,因此还未能普及使用。

      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方向

      即使你从没有坐过飞机,高速发展的航空技术也大概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你的生活。环球的空运事业发达;人们吃的穿的,家里或工作用的东西,往往都是借助飞机横跨大陆或甚至越洋运送而至。凭着空邮服务,信件、包裹不一会儿就送到身处异地的人的手上,而商业世界则依赖往来飞行的信使,好日复一日地进行贸易活动。全赖空运,人们才购买得到若干货品,享有某些服务,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品的价钱自然也受空运的成本影响。

      除此之外,航空技术也令人类社会起了不少转变。毫无疑问,多亏有航空事业,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只要负担得来,就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飞到几乎世上任何角落去。消息迅速传播,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大大拉近。

      进步的代价

      不过,在这一切有利发展的背后,人不得不付出代价。随着航空交通越来越繁忙,有些人担心飞行旅程会变得越来越不安全。每年,私人或民航飞机失事的事件时有所闻,而且往往夺去不少人的性命。《财富》杂志说:“由于行内竞争激烈,许多航空公司已不再采取以往一直沿用的特别安全措施。其实,它们是可以把额外成本转嫁到顾客身上的。”杂志还报道,负责确保美国航运安全的联邦航空局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拨款不足,人手短缺,管理欠佳”。

      此外,航空交通日益繁忙,空气和噪声污染随之增加,也令越来越多环保人士大感不安。《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说:“在世界民用航空方面,(噪声污染)是相当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

      不但这样,机群开始老化的情况也使问题雪上加霜。1990年,每四架美国飞机当中,就有一架是使用了超过二十年的。另外,三分之一的飞机的使用时间,更超出了制造商为飞机预定的“安全使用年限”。

      因此,航空工程师正面对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成本上涨、人们环保意识日增的情况下,设计出载客量更大、安全度更高而造价又划算的飞机。

      有些人已想出一些降低成本的方法。吉姆·埃里克森在《亚洲新闻》中写道,英法两国共同组成的航天小组和英国的航天学会,正计划设计一种新式飞机,载客量预期可高达三百人,并且以音速两倍的速度飞行。由于载客量大,乘客的平均成本和耗费的燃料会相应减少。另外,为了解决不少机场过度拥挤的问题,一些有远见的工业家建议开创新纪元,使用载客量为100人的巨型直升机,作短途旅程之用。这些工业家相信,现在由机翼固定的飞机运载的短途旅客,日后很可能改乘这类飞行交通工具,从而大大减少现行飞机的使用量。

      在未来的日子,巨型直升机和超音速客机能真正解决航空工业的燃眉之急吗?让我们在人类不断“开拓天空”之际,继续拭目以待吧!

      [脚注]

      a 有些人声称,侨居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德国人古斯塔夫·魏斯科普夫,早在1901年就已驾驶自己发明的飞机,在空中飞行。可是,人们却找不着图片加以证实。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