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洗礼!洗礼!洗礼!——但为了什么?
    守望台1993年 | 4月1日
    • 洗礼!洗礼!洗礼!——但为了什么?

      论到自己在印度特拉文哥尔国的工作,耶稣会的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写道:“仅在几个月间,我已为万多名男女和孩童施洗。我周游各村,使村民归信基督教。每到一处,我总留下一份用当地语文写成的祷文和诫命。”

      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对方济各·沙勿略的信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下令全国各地的教堂都要在讲坛上宣读这些书信。刚才引录的信写于1545年1月,这封信甚至获准出版。结果怎样?曼弗雷德·巴塞尔在《耶稣会教士——耶稣会的历史和传说》一书中写道:“不久,许多‘屈膝祷告、热泪盈眶’的欧洲学生都嚷着要去印度,使异教徒归信基督教。”他补充说:“看来,当时很少人想到,要使整个国家归信并非仅是几个洒圣水的人和一袋传单就可以成就的事。”

      这种集体归信实际达成了什么呢?耶稣会教士尼古拉斯·兰西洛托现实地向罗马汇报:“大多数领洗的人都是别有用心的。阿拉伯人的奴隶和印度教徒希望凭着领洗重获自由,或得到保护免受主人所欺压;有些人则仅为了得到一件新衣或一块缠头巾而受洗。不少人领洗是为了逃避某些刑罚。……若有人是由于信念而向我们的道理求助,别人便会将他视作疯子。许多人在领洗后不久就变成叛道者,再次从事他们以往的异教崇拜。”

      那个时代的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都抱着使异教徒归信和为他们施洗的热望。据报哥伦布在加勒比海遇见第一批“印第安人”,便为他们施洗。《牛津图解基督教历史》一书说:“西班牙政府的官方政策是,使原住民归信基督教乃是首务。到十六世纪末,西班牙帝国属下的700万印第安人至少在名义上是基督徒。我们所获得的归信者数字(查理五世的亲戚甘特加入传道工作,他声称自己仅在一名助手协助下便替1万4000人施行洗礼)显示,接受领洗的人看来根本没有受过任何认真的初步教导。”许多时,原住民是在苛刻、残酷的虐待下作出这样的表面归信的。

      洗礼所受到的重视推使这些探险家和传教士勇往直前。1439年,教皇犹金四世于佛罗伦萨会议中颁布一项通谕:“圣洗礼在诸圣礼中居于首位,因为这是通往属灵生命的门户;借此我们得以加入教会,成为基督的肢体。既然由于第一个人的缘故,死亡临到众人,除非我们借水和圣神重生,否则我们就不能进入天国。”

      尽管如此,究竟谁的洗礼才有效这个问题仍然引起了争论。《宗教百科全书》评论说:“由于洗礼同时是加入教会的基本仪式,因此,若干敌对的教会遂声称洗礼是他们的专有特权。每个教会都以正统教会自居,并指控其他教会是异端和分离派系。各教派分别修订洗礼仪式乃是无可避免的事。”

      可是,洗礼的习俗却始于基督教之前的日子。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均采用这样的仪式,人们认为尼罗河冰冷的水能增强力量及予人不死性。希腊人也相信洗礼会使人重获新生,或使领洗者获得不死性。库姆兰的犹太教派以洗礼作为入教仪式。教条规定归信的外邦人要受割礼,并于七日之后在旁观的证人面前受洗。

      显然,自古至今洗礼一直十分受人重视。但今日的情形又如何?洗礼在现代仍是必需的吗?若然,为什么呢?不错,你应该受浸吗?

  • 你应该受浸吗?
    守望台1993年 | 4月1日
    • 你应该受浸吗?

      过去三年,耶和华见证人曾为差不多一百万人施浸。这个数目相当于平均每日824人,或每7分钟便有4个人受浸。这仅是15、16世纪宗教狂热的现代副本吗?

      不然。这些人既不是被迫在集体浸礼中领洗,也不是被布道家的大声疾呼所影响而受浸。他们受浸是因为他们的主和基督徒的领袖耶稣基督吩咐他们要这样行。耶和华见证人遵从耶稣的指示,这些步骤和程序是由耶稣亲自拣选和训练的使徒们加以落实的。

      耶稣复活之后,在他升返天上之前,他对跟从者颁布了以下这项临别的使命:“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19,20)从那时起,这乃是惟一蒙上帝认可的水浸礼。

      由于这缘故,圣经告诉我们,基督的早期门徒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耶稣]的见证”。(使徒行传1:8)正如耶稣预言,他们所执行的传道和教人任务最后使相信的人受浸成为基督的跟从者。

      关于这件事,圣经所载的第一个例子于公元33年五旬节的日子在耶路撒冷发生。当时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向聚集的群众论及弥赛亚耶稣。圣经的记载告诉我们,彼得的话使他们“觉得扎心”,于是问彼得他们应当怎样行。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结果,“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使徒行传2:14-41)接着的报道清楚表明,门徒受浸前均听到基督教的信息;他们相信好消息,于是幡然悔改。——使徒行传8:12,13,34-38;10:34-48;16:30-34;18:5,8;19:1-5。

      以什么方式受浸?

      可是,这些新门徒以什么方式接受用水施行的洗礼呢?是洒水礼(将水洒在受洗者身上)、浇水礼(淋水在头上),还是水浸礼(完全浸入水里)?圣经的记载表明什么?既然耶稣为我们留下榜样,要我们“跟随他的脚踪行”,耶稣是以什么方式受洗的呢?——彼得前书2:21。

      圣经表明耶稣在约旦河——一条大河——里受浸。受浸之后,他“随即从水里上来”。(马可福音1:10;马太福音3:13,16)因此,当时耶稣实际被浸没在约旦河里。约翰为他施浸。为了要有适当的施浸地点,约翰拣选了约旦河谷近撒冷的一处地方,“因为那里水多。”(约翰福音3:23)因此,将整个人浸没在水里乃是耶稣的跟从者所采用的标准受浸方式。我们从衣索匹亚太监的话便足以见之。他对腓利的教训作出回应,说:“看哪,这里有水!有什么能拦阻我受洗礼呢?”接着,我们留意到“[他们]两个人都下水”,然后他们“从水里上来”。——使徒行传8:36-39,《吕译》。

      世俗历史也有显示水浸礼是基督徒所采用的受洗方式吗?不错。饶有趣味的是,在若干国家地区,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不少适合施行水浸礼的大受浸池。《神职》月刊说:“考古学已充分证实,在最初的十至十四个世纪期间,水浸礼是惯常使用的洗礼形式。”该份刊物补充说:“从早期基督教建筑物遗下的瓦砾,以及目前仍受人使用的古老教堂,我们能够看出基督教浸礼的历史痕迹。陵墓和教堂的壁画、地板、墙壁和天花板上的图案,浮雕及新约古抄本中的图画,向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历史细节。……除了基督教教父的写作以外,我们由此获得额外的证据,证明水浸礼乃是早期教会最常使用的洗礼形式。”

      《新天主教百科全书》承认说:“显然,早期教会的洗礼方式是水浸礼。”因此,我们在报章读到以下报道时并不感到意外。“天主教徒恢复施行水浸礼”(1983年9月24日加拿大《埃德蒙顿新闻报》),“水浸礼大受天主教徒欢迎”(1985年4月7日《圣路易邮报》),“不少天主教徒选择以水浸礼受洗”(1989年3月25日《纽约时报》),“水浸礼再次流行”(1991年8月24日《休斯敦纪事报》)。

      为了什么目的?

      为什么耶稣要门徒受浸呢?因为浸礼是代表他们全心将自己呈献给耶和华的适切象征。既然‘好消息’要传遍普世各地,耶稣的门徒自然由‘万国的人’所组成。(马太福音24:14;28:19)这意味到,虽然犹太人生来便属于一个献了身给上帝的民族,上帝已不再惟独与他们交往了。哥尼流和他的家人是首批接受关于耶稣的真理而毅然受浸的外邦人(意即非犹太人)。

      浸入水里表明对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途径来说,受浸者已经死去。他们从水里上来则象征他们现在已活过来以遵行耶和华的旨意,并将这件事置于生活上的首位,正如耶稣所行一般。(马太福音16:24)“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表示受浸者认识和接受有关这三者的真理,并承认三者的地位。(马太福音28:19;可参阅使徒行传13:48。)因此,浸礼仅是个开始的步骤,表明受浸者决心要服从上帝和顺服他的旨意。

      圣经并不支持流行的宗教主张,认为浸礼是一项圣礼,是能够将若干功德,包括恩宠、圣洁或属灵裨益,归予受浸者的。例如,上篇文章曾引述的教皇犹金四世的诏书论及浸礼说:“这项圣礼具有除去一切罪孽的功效,原罪和实际的罪均包括在内;罪所招致的一切惩罚亦同样被消除。由于这缘故,受浸者无须受制于以往的过犯。他们若没有犯什么罪便死去,就能立刻升到天国,得见上主。”

      可是,虽然耶稣“并没有犯罪”,他却受了浸。(彼得前书2:22)再者,根据圣经所载,赦罪是惟独通过耶稣基督所献的赎价祭物而来的。亚拿尼亚敦促大数城的扫罗说:“起来受洗,求告[耶稣]的名,洗净你的罪。”(使徒行传22:12-16,《新译》)不错,惟有借着耶稣流出的宝血,并且怀着信心“求告他的名”,我们才可以得救。——希伯来书9:22;约翰一书1:7。

      既然如此,彼得在彼得前书3:21所说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他说:“这水预表的洗礼,现在也拯救你们:不是除去肉体的污秽,而是借着耶稣基督的复活,向上帝许愿常存纯洁的良心。”(《新译》)彼得将浸礼与挪亚所经历的洪水相提并论。(第20节)挪亚全心相信上帝,建造方舟,使自己一家得以保全性命。(希伯来书11:7)同样,借着对耶和华,以及对他通过基督耶稣所提供的赎价安排怀具信心,今日的人能够获得拯救,渡过这个邪恶世界的毁灭。然而他们也必须按着信心采取行动。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罪幡然悔悟,从错误的途径转回,毫无保留地在祷告中将自己献给耶和华,借此向他祈求有一个纯洁无亏的良心。可是,惟独根据耶稣所献的祭物,以及他在复活之后升到天上,将赎价的价值呈交给上帝,人才有可能蒙上帝赦罪而赢得救恩。——彼得前书3:22。

      你会怎样行?

      你已跟耶和华见证人交往了一段日子吗?也许你已按着圣经的原则在生活上作出所需的改变,但尚未采取献身受浸的步骤。你也许渴望遵行上帝的旨意,但又害怕受浸会为你带来责任。因此,你宁愿暂时规避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去年出席主的晚餐纪念仪式的人接近1150万,可是在整年间参与传讲好消息的工作的最高人数却不及450万人。这意味到,大约有七百万人对上帝的真理表现若干体会,但却不是受了浸的耶和华见证人。当然,这些人当中有些是年轻的儿童和新近感兴趣的人士。但是,有些已经参与传道工作的人却至今尚未受浸。仍有许多人对圣经获得了正确的认识,但却没有毅然受浸以充分善用上帝所提供的拯救安排。

      我们要记住的一个重要之点是,你一旦获悉上帝对人的要求,你便要向他负起义务了。雅各书4:17说:“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以西结书33:7-9表明,人若听见上帝所发出的诫命和训示,就有责任要加以执行。因此问题是,人是否对上帝怀有真挚的爱而渴望取悦他。人若对耶和华上帝怀有这样的爱心,并且渴望与他缔结特殊的关系,就会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呈献给他。浸礼乃是这项献身的外在象征,是得救的必需步骤。因此,真正的信徒会毅然献身受浸。——使徒行传8:12。

      上帝在将临的新世界为手下忠心的献身仆人预备了伟大的前途。与这个希望比较,旧制度看来能向人提供的短暂利益实在渺不足道。我们只要想到上帝的大能之手,对人的恐惧便一扫而空了。(哥林多前书10:22;彼得前书5:6,7)不错,正如衣索匹亚太监问腓利说:“有什么能拦阻我受洗礼呢?”现在便是你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适当时候了!

      [第7页的图片]

      衣索匹亚的太监问道:‘有什么能阻止我受浸呢?’你有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吗?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