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什么阻止你受浸?
    守望台1989年 | 1月15日
    • 什么阻止你受浸?

      ‘看哪!这里有一片水;什么可以阻止我受浸呢?’——使徒行传8:36,《新世》。

      1.在耶路撒冷和迦萨之间的路上有什么事发生?

      耶和华的天使刚说过话,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正在耶路撒冷与迦萨之间的沙漠路上发生。一个衣索匹亚人坐在一辆疾行的马车上阅读圣经。不久之后,另有一个男子在车旁奔跑。“你实际知道自己所读的是什么吗?”他问道。衣索匹亚人回答说,“老实说,除非有人指导我,我又怎能知道呢?”奉命前往的传福音者腓利遂提供这项指导。腓利上了车之后开始解释以赛亚所写的预言,向衣索匹亚人传讲“关于耶稣的好消息”。

      2,3.(甲)衣索匹亚人对好消息有什么反应?(乙)这件事引起了一些什么问题?

      2 他们到了路上一个地方,衣索匹亚人喊道:“看哪!这里有一片水;什么可以阻止我受浸呢?”于是他吩咐马车停下来。两个人下到水里,腓利为他施了浸。然后耶和华的灵将传福音者带到别处去,衣索匹亚人便继续欢欢喜喜地上路。——使徒行传8:26-39,《新世》。

      3 你若正与耶和华见证人交往,但却尚未受浸,这些事件可能促使你问道:为什么衣索匹亚人这么快便受浸?浸礼应当怎样施行?浸礼是代表什么的象征?什么阻止我受浸呢?

      并非太快受浸

      4.这个衣索匹亚人是谁?

      4 既然衣索匹亚人“上耶路撒冷礼拜”,他是个受过割礼而归信犹太教的人。他是个“太监”,但并非在肉体上说来是如此,因为性器官残缺不全的男子是不能加入以色列会众的。(申命记23:1)在他的事例上,“太监”是指一位长官而言,因为他是“衣索匹亚女王干大基手下有权力的人,掌管女王全部国库。”——使徒行传8:27,新译。

      5.为什么衣索匹亚的太监能够这么快便受浸?

      5 衣索匹亚人是外邦人。可是,既然他已归信犹太人的宗教,他能够在王国信息于公元36年传给未受过割礼的外邦人——例如哥尼流——之前便受浸成为基督的门徒。这个衣索匹亚人既然归信了犹太教,他认识上帝和上帝的话语,虽然他仍需要获得属灵的帮助。因此腓利奉派去向这个男子传道,并且能够在好消息开始传给外邦人之前为他施浸。

      早期基督徒的浸礼

      6.衣索匹亚人以什么方式受浸?为什么你这样回答?

      6 衣索匹亚人是怎样受浸的呢?“施浸”(英文baptize)一词来自希腊文的巴普提佐(ba.pti’zo)意思是“浸,投入”。同一个字的另一个形式在希腊文的《七十人译本》的列王纪下5:14被用作“浸”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衣索匹亚人在他和腓利来到有“一片水”的地方时才请求受浸。他们在受浸时“下到水中”,事后“从水里上来”。(使徒行传8:36-39,《新译》)因此,衣索匹亚太监借着被没入水中而受浸。

      7.水浸礼有什么先例?

      7 耶稣本人也曾被没入水中而受浸。因此,他在约但河里受了浸之后,圣经说他“从水里上来”。(马太福音3:13,16)事实上,为了找一个适当的地方施行浸礼,施浸者约翰拣选了约但河谷近撒冷的一个地方。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水多。”(约翰福音3:23)因此圣经授权给人在有一片水的地方施浸。

      8.关于浸礼,我们从法利赛人和其他犹太人的习俗可以获得什么结论?

      8 我们若考虑一下法利赛人和其他犹太人的习俗,便可以对受浸一事获得正确的结论。福音执笔者马可说:“从市场上回来,[他们]若不先洒水[希腊文ran·ti’zo, 伦提佐]自洁,便不吃东西,还有其他许多传统,他们都沿袭谨守,例如浸洗[希腊文ba·pti·smous’,巴普提斯莫斯]杯、罐、铜器等。”(马可福音7:3,4,《新世》)这些人从市场回来之后故作神圣地洒水自洁,然后才吃饭。但是他们却把进食所用的各种器皿加以浸洗,意即浸入水中。

      9.特土良怎样论及受浸一事?

      9 甚至在背教的势力兴起之后,“教会父老”特土良(约公元160-230年)仍论及浸礼说:“上帝作为的简单从这项行动的可见部分足以见之,但应许产生的影响却极为重大。既然这件事如此简单,没有任何铺张,也没有任何新奇的准备工夫,最后也不用什么花费,只是将人浸入水里,说几句话,洒点水,然后再次从水里出来,并不因此比以前洁净多少(或与以前一样),却足以使人获致永恒的生命,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令人固执地将事情视为无法置信。”请留意特土良说,“将人浸入水里,……然后再次从水里出来。”

      10.关于基督徒最早的受浸方式,学者们怎样说?

      10 学者们也指出基督徒原本以完全没入水中的方式为人施浸。一本著名的法国百科全书说:“最初的基督徒在有水的地方以没入水中的方式受浸。”《天主教百科全书》则说:“通常使用的最古老形式无疑是浸入水中。”——第二卷,261页(1907年版)。

      教人和为人施浸

      11.耶稣将什么任务授予门徒?

      11 人在受浸之前必须获得确切的知识,并且将所得的知识付诸实行。基督对门徒所说的话很清楚地表明这点,他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国的人成为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浸,我吩咐你们的一切,都教导他们遵守。看哪!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事物制度的终结。”——马太福音28:19,20,《新世》。

      12.‘奉父的名’受浸是什么意思?

      12 ‘奉父的名’受浸的意思是受浸者承认上帝的地位和权威。我们要承认耶和华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造物主和宇宙的主宰。(诗篇83:18;36:9;列王纪下19:15)受浸的人也承认耶和华是他的审判者、赐法律者和君王。——以赛亚书33:22;诗篇119:102;启示录15:3,4。

      13.‘奉子的名’受浸意味到什么?

      13 ‘奉子的名’受浸意味到承认基督的地位和权威,同时承认他是上帝所赐的“对应的赎价”。(提摩太前书2:5,6,新世)耶稣紧守忠诚至死之后,“上帝将他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凡是受浸的人都必须承认基督“是主,使荣耀归于父上帝”。(腓立比书2:9-11,《新世》)他们也必须承认耶稣是耶和华所立的“忠心的见证人”和“万王之王”。——启示录1:5;19:16,《新世》。

      14.人必须怎样才能‘奉圣灵的名’受浸?

      14 人也必须‘奉圣灵的名’受浸。他必须意识到圣灵并不是一位个体而是上帝的动力,上帝曾运用这种力量从事创造,感示圣经的执笔者等。(创世记1:2;撒母耳记下23:1,2;彼得后书1:21)我们若要明白“上帝深奥的事”和表现“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等敬虔的果子,就必须承认耶和华的灵是不可或缺的。(哥林多前书2:10;加拉太书5:22,23)此外,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需要上帝的灵才能继续执行宣扬王国的工作。——约珥书2:28,29。

      浸礼象征什么

      15.为什么基督徒的浸礼并不会把罪洗去?

      15 施浸者约翰凭着圣灵的支持为人施浸。(使徒行传13:24)他为别人施浸不是要洗去他们的罪,而是要象征他们的悔改。(使徒行传19:4)约翰也为耶稣施浸,而耶稣“并没有犯罪”。(彼得前书2:22)亚拿尼亚敦促大数城的扫罗说:“起来受浸吧;求告[耶稣]的名,就能洗去你的罪。”(使徒行传22:12-16,《新世》)因此,基督徒的水浸礼并不会将罪洗去。使赦罪成为可能的不是浸礼而是倾出耶稣的血及“求告他的名”。——希伯来书9:22;约翰一书1:7。

      16.(甲)既然浸礼并不会把罪洗去,这件事象征什么?(乙)比喻地说来,人受浸时有什么事发生?

      16 虽然基督徒的浸礼并不会将罪洗去,这件事却是个象征,表示受浸的人已通过耶稣基督对耶和华上帝作了一项无条件的献身。(可参阅马太福音16:24。)呈献的意思是“宣布、证实、献出”。献身给上帝是指一项行动,凭此献身的人借着基督与上帝协议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分别出来去遵行上帝的旨意。受浸者暂时“埋”入水中,然后从水里出来;比喻地说来,这表示他对以前的途径已经死去,起来要过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毫无保留地遵行耶和华的旨意。——可参阅罗马书6:4-6。

      17.为什么婴儿受浸是不对的?

      17 显然,浸礼是个严肃的步骤。为婴孩施浸是不对的,因为婴儿根本无法明白,作出决定成为基督的门徒。(马太福音28:19,20)腓利在撒玛利亚传道时,受浸的是‘男人和女人’而非仅是婴孩。(使徒行传8:4-8,12)浸礼是为了那些年纪大到足以学习、相信而怀具信心的人而设的。(约翰福音17:3;使徒行传5:14;18:8;希伯来书11:6)论到这件事,宗教历史家尼安达(Augustus Neander)写道:“信心和洗礼总是相辅并行的;因此极可能……为婴儿施洗一事在这段时期[第一世纪]尚未发生过。……这件事到第三世纪才被人认为是使徒的传统;至于是否使徒的主张,这其实是不利而非有利的证据。”——《使徒培育基督教会的历史》(纽约,1864年),162页。

      18.(甲)按圣经来说,人需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成为耶和华见证人?(乙)什么显示信心的证据表明人可以受浸?(丙)讲者怎样向打算受浸的人强调对赎价的信心?

      18 圣经屡次提及信徒受浸一事。(使徒行传4:4;5:14;8:13;16:27-34;18:8;19:1-7)因此,人若要成为耶和华见证人,就必须是个信徒——一个怀具信心而受浸的人。甚至在受浸之前,这样的信心已借着敬虔的行为、对耶和华的信赖、参加宣扬王国的工作和接受耶稣的赎价祭物而表现出来。浸礼演讲的讲者也向打算受浸的人强调对赎价的信心,因为他向他们提出的两个问题中的第一个是:“根据耶稣基督所献的祭物,你是否已对自己的罪衷诚悔悟,并且将自己呈献给耶和华以遵行他的旨意?”打算受浸的人必须回答‘是’,并且了解到他的献身受浸表明他是与上帝那受圣灵指引的组织交往的耶和华见证人之一,然后他才有资格受浸。

      在祷告中作出献身

      19.为什么人要在祷告中对耶和华作出献身?

      19 受浸的人必须对上帝和基督怀具信心。但是为什么耶和华见证人说人应当在祷告中对上帝作出献身呢?因为既然我们决定要将耶和华所配得的专一效忠献给他,在祷告中将这个决定向耶和华表达出来是再适当不过的事。(申命记5:8,9;历代志上29:10-13)看来耶稣在祷告中将他渴望对天父作专一的神圣服务一事告诉上帝。(希伯来书10:7-9)事实上,耶稣受浸时‘正在祷告’!(路加福音3:21,22)因此显然人应当在祷告中对上帝作出献身。

      20.为什么很可能早期的基督徒嘱咐新门徒要在祷告中对上帝作出献身?

      20 早期的基督徒显然促请新门徒在祷告中作出献身,因为甚至在稍后的时期,特土良说:“打算受浸的人应当再三禁食,屈膝向上帝祷告。”在较早时候,殉道者游斯丁(约公元100-165年)写道:“我也要叙述当我们借着基督而更新之后将自己呈献给上帝的方式。……凡是被说服去相信我们所传讲的道理,并且能够按之而生活的人,均受到嘱咐要禁食向上帝祷告,祈求他赦免他们在以往所犯的罪,而我们也与他们一起祷告禁食。”

      21.即使我们在若干年前受浸时讲者并没有强调在祷告中向上帝献身一事,情形却很可能是怎样?

      21 我们若在多年前受了浸,而当时讲者并没有强调在祷告中献身一事,这并不一定使我们的浸礼成为无效。甚至在那些日子,无疑也有许多人像一位在40多年前受浸的男子一般;他现今仍能够清楚记得当时他仍是个少年,但却跪下来在热切的祷告中对耶和华作出献身。在那些日子,即使一个人没有在较早的时候以正式的祷告作出献身,事情仍然牵涉到祷告,因为在他受浸的日子,当讲者作出浸礼演讲时,打算受浸的人和其他的人都一同祷告。

      为什么有些人迟迟不受浸

      22.为什么有些人迟迟不愿受浸?

      22 既然作耶和华手下献了身的见证人是这么宝贵的权利,为什么有些人迟迟不愿受浸呢?缺乏真正的爱心是原因之一。由于这缘故,有些人没有顺从上帝的话语,跟从耶稣的榜样毅然受浸。(约翰一书5:3)当然,未受浸的人通常不会说他们不愿跟从耶稣的榜样或不愿服从上帝。他们只是继续忙于照料世俗的事务,以致他们很少时间留意属灵的事。这若是你的难题,毅然改变自己的喜好、兴趣和愿望岂不是明智之举吗?真正爱上帝的人不能也同时爱这个世界。(约翰一书2:15-17)也不要容许自己被‘钱财所迷惑’,以致怀有错误的安全感。(马太福音13:22)真正的安全惟独借着与耶和华上帝缔结献身的关系才能获致。——诗篇4:8。

      23.为什么另一些人不愿献身给耶和华及以水浸礼象征这件事?

      23 还有些人自称爱上帝,但却不愿献身,因为他们觉得只要他们尚未献身,他们便可以逃避责任而无需对上帝负责。他们想生活在乐园里,但却至今还没有在这方面作出什么努力。(箴言13:4)这样的人其实无法避免对上帝负责,因为当他们听见耶和华的话语时,责任便临到他们身上了。(以西结书33:7-9)他们若要作出献身,就必须表明他们明白上帝的旨意,并且渴望加以遵行。这样的服从并不会为他们带来更沉重的负担,反而会赢得耶和华的祝福而为他们带来喜乐,因为他们不是只声称爱上帝,而且也切实如此行。

      24.还有些人则为了什么理由迟迟不愿受浸?

      24 还有些人则由于感觉他们知识不够,无法解释某些经文而不愿受浸。但是衣索匹亚的太监仅在马车上与腓利作了一次讨论便乐于以浸礼象征自己献身给上帝了。无疑这个衣索匹亚人在起初无法回答他向之传讲真理的人所提出的一切问题。但是由于他深深体会所听见的真理,他心里洋溢着感激;他绝没有因为恐惧而畏缩不前。“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约翰一书4:18)促使人献身给上帝而受浸的并不是满脑袋的知识而是一颗充满挚爱的心。——路加福音10:25-28。

      25.耶和华上帝期望一切自称爱他的人怎样行?

      25 你若尚未受浸,请问问你自己:耶和华期望那些说他们爱上帝的人怎样行呢?他要求人对他作专一的效忠,而且他正在找寻那些愿意“用心灵按真理”敬拜他的人。(约翰福音4:23,24,《新译》;出埃及记20:4,5,《新世》;路加福音4:8)衣索匹亚太监便对上帝作这样的崇拜,他一有机会受浸便绝不耽延。你岂不应当现在就为献身给耶和华这件事热切祷告,并且问问自己:“什么阻止我受浸”吗?

  • 受浸可以怎样拯救我们
    守望台1989年 | 1月15日
    • 受浸可以怎样拯救我们

      “浸礼……拯救我们。”——彼得前书3:21,《显明新约》。

      1,2.人受浸前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耶和华为一切寻求救恩的人定下明确的条件。他们必须获得确切的知识,表现信心,对所犯的罪衷诚悔悟,改过自新,献身给上帝,然后以信徒的身分接受浸礼。(约翰福音3:16;17:3;使徒行传3:19;18:8)打算受浸的人必须公开承认他们已根据耶稣所献的祭物对自己的罪衷诚悔悟,并且决心将自己呈献给耶和华。他们也必须意识到,献身受浸标明他们是耶和华见证人。

      2 整个受浸的安排,包括这项公开表达信心的行动在内,乃是得救的必需条件。(罗马书10:10)使徒彼得所写的话证实了这点,他说:“浸礼……拯救我们。”(彼得前书3:21,《显明新约》)但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上下文表明什么?

      浸礼怎样拯救人

      3.你可以怎样以自己的话简述彼得前书3:18-21的意思?

      3 彼得表示耶稣复活成为灵体之后向监狱里的邪灵宣讲一个定罪的信息;这些鬼灵被留在永久的约束下,等候耶和华大日子的判决执行。他们违反了上帝的命令,擅自披上血肉的躯体与地上的女子同居,“当时上帝的耐心正在挪亚的日子等待着,方舟则正在建造,在其中只有几个人,共八个魂[挪亚、他的妻子、儿子们和媳妇们],得以安然渡过洪水。”彼得补充说:“与此相当的东西现在也正借着耶稣基督的复活拯救你们,那便是浸礼,(不是[仅]要除去肉体的污秽,而是向上帝提出请求要有一个清白的良心。)”——彼得前书3:18-21,《新世》;创世记6:1,2;彼得后书2:4;哥林多后书7:1。

      4.彼得说“与此相当的东西”是指什么而言?

      4 彼得提及“与此相当的东西”,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基于信心的浸礼相当于挪亚和他的家人得蒙保全,他们得以安全渡过把方舟外面的人完全消灭的洪水。正如挪亚需要有信心才能建造方舟,所有成为耶稣基督手下受了浸的门徒及耶和华见证人的人必须有信心才能抵抗他们所受的种种压力。这些压力是由这个毫无信心的世界及世界的神魔鬼撒但加于他们身上的。——希伯来书11:6,7;约翰一书5:19。

      5.上帝怎样“借着耶稣的复活拯救”人?

      5 能够拯救人的并不是浸礼本身。虽然我们必须“除去肉体的污秽”,仅这样行尚不足以拯救我们。其实,拯救是“借着耶稣基督的复活”而成就的。打算受浸的人必须坚信,惟独由于上帝的儿子牺牲生命作祭物,然后复活过来,他们才有得救的可能。他们必须也承认耶稣是他们的主,是有权威审判死人和活人的。彼得说:“他在上帝的右边,因为他已经往天上去,众天使和有权威的、有能力的,都被置于他之下。”——彼得前书3:22,《新世》。

      6.打算受浸的人必须已怎样行才能获得清白的良心?

      6 彼得也将浸礼与“向上帝提出请求要有一个清白的良心”一事相提并论。为了获得清白的良心,打算受浸的人必须对自己的罪衷诚悔悟,改过自新,然后在祷告中借着耶稣基督向耶和华上帝作-项毫无保留的献身。受了浸的人若紧守上帝的标准而保持良心清白,他便留在得救的情况中而不致遭受耶和华定罪的判决。

      具备受浸的资格

      7.关于洗礼,基督教国的传教士怎样行?

      7 耶稣吩咐跟从者为门徒施浸时并没有指示他们以洒水的形式为数以千计的不信者施洗。但是基督教国的传教士怎样行呢?论到印度,耶稣会的传教士沙勿略(Francis Xavier)在1545年写道:“在特拉文哥尔国,……仅在数月之内我为一万多个男女儿童施洗。……我周游各村,使他们成为基督徒。”这绝不是耶稣‘使人成为基督徒’的方法。人必须具备受浸的资格才行。

      8.关于希望受浸的人,所谓的保罗正典怎样说?

      8 甚至某些在使徒之后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也相信受浸的人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论到打算受浸的人,某些不属于圣经正典而被人误以为是使徒保罗所写的著作说:“要探知他们的行事方式和生活。……他们若未婚,就应当学会不犯奸淫,而要缔结合法的婚姻。……若有娼妓归信,就得终止卖淫,不然就当加以拒绝。若有制造偶像的人归信,除非放弃这门职业,不然就不会受接纳。……人若犯了没有指明的罪,……行魔术、巫术、观星、占卜、使用符咒、……制造幸运符、施行迷术、行法术、占卦、观掌。……这些人要先受试验一段时期。……他们若弃绝这些行为,就可以接纳;他们若不愿如此行,就要加以拒绝。”

      9.为什么会众的长老会与渴望受浸的人作讨论?

      9 耶和华见证人并不跟从以上所引的一类并非来自圣经的著作,但是长老们却会与希望受浸的人作详细讨论。为什么呢?为要肯定这些人真正是信徒,符合上帝所定的条件而对耶和华作了献身。(使徒行传4:4;18:8;帖撒罗尼迦后书3:2)与当事人讨论《组织起来完成我们的传道职分》一书所列出的许多问题有助于决定一个人是否具备受浸的资格。他对某些要点若不清楚,或尚未使自己的生活与上帝的标准一致,长老们会很乐于提出属灵的协助。

      10.我们若想受浸,就应当怀有什么态度?

      10 我们若感激上帝仁慈地帮助我们认识他的旨意,我们就会好像保罗在小亚细亚安提阿向之传道的人一般。虽然受到犹太人所反对,“各国的人听见这话,就开始欢欣,荣耀耶和华的话语,所有宜于得永生的人都成为信徒。”(使徒行传13:48,《新世》)这些信徒都受了浸。

      年轻时受浸

      11.年轻人献身给上帝是适当的事吗?为什么你这样回答?

      11 “宜于得永生的人”包括有些年轻人在内。我们要指出,虽然撒母耳和施浸者约翰在未出生之前即已属于上帝,父母却无法为儿女作出献身的决定。(撒母耳记上1:11,24-28;2:11,18,19;路加福音1:15,66)但是,由于受过优良的圣经训练,许多年轻人进至受浸的地步。一位海外传道员姊妹十余岁便受了浸,她写道:“看来我一意识到有上帝存在,我就决定献身事奉我的造物主了。但是随着我对他和他的旨意获得确切的认识之后,我渴望受浸以便在外表上为这件事实作证。可是母亲怀疑我是否清楚知道自己做着什么事,因此她提议我等到有其他人受浸时才一起如此行。”后来有一个女人想受浸,这位姊妹补充说:“在那些日子,虽然,社方所任命的服务指导员……仁慈地对我谈及我所采取的步骤的严肃性,社方却没有举办任何特别的训练班去帮助打算受浸的人。我热切同意所订的一切条件,于是在1921年5月一个晴朗的星期日早上,[那女人]和我一同受了浸。”

      12.罗素弟兄对一个未成年的人的献身怀有什么看法?

      12 C.T.罗素(当时守望台社的社长)在1914年收到一封信,一位基督徒同工在信中问罗素他是否应当鼓励他那12岁的儿子献身给上帝。罗素回信说,“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强迫他献身,但是我却会向他指出,对一切认识上帝和他的仁爱旨意的聪慧人士来说,献身乃是惟一的正当途径。……没有人可以不献身而赢得永生。……献身不会对你的儿子有什么害处,反可以对他大有帮助。……谁能够肯定说一个十岁的孩子在思想和言行上未能完全体会献身的意义呢?回顾以往,我可以看出我在十二岁之后不久便初次作了献身。”

      13.本刊在94年前对年轻人怎样说?

      13 1894年7月1日的《守望台》说:“有许多儿童和年轻人将自己的心献给上帝,天天努力跟从耶稣,《守望台》向所有这些人致意。我们知道有些很年幼的孩子已深爱耶稣,并且不害怕在其他不爱耶稣也不想取悦他的儿童当中采取立场拥护耶稣;这些孩子勇敢地对上帝保持忠诚,向同学传讲王国的好消息,即使被同学耻笑及视为怪人亦甘愿忍受。我们很高兴见到有些年轻人勇敢地舍弃俗世及其种种野心和享乐;在把自己一生呈献给主的人当中,这些年轻人居于最忠心者之列。我们有些办事人员和许多成功的派书者均相当年轻。”即使你仍然年轻,何不对父母谈及献身给耶和华上帝呢?

      父母所担任的角色

      14.献身给耶和华的年轻人享有什么裨益?

      14 请考虑一下,儿女若受父母指引进至受浸的地步,这些青年人可以享有些什么裨益。(以弗所书6:4)思念属灵的事可以帮助他们避开世俗的种种网罗和缠绕。(约翰一书2:15-17)他们不致遭受‘顺着肉体撒种’而招致的恶果。(加拉太书6:7,8)既然他们受到教导过敬虔的生活,他们表现上帝圣灵的果子。(加拉太书5:22,23)由于献了身给上帝,他们与他享有亲密的关系。既然他们已学会‘信赖耶和华’,他们受到属天智慧所指引而行走和平安乐的正途。——箴言3:5,6,13,17。

      15.基督徒父母可以怎样行以模铸儿女的一生?

      15 既然献身给耶和华对年轻人这么有益,基督徒父母应当尽力模铸儿女的生活。像提摩太一样,年轻人时常可以从婴孩时期便受到圣经的教导,使他们能够‘继续紧守所学习和确信的事’。(提摩太后书3:14,15)敬虔的父母可以使儿女深受他们本身堪作模范的生活所影响;他们可以按照自己与上帝的关系、一生的经历和成熟的判断予年轻人以所需的训示。若受到适当的指引,这种努力必然会对年轻人有相当的影响。——箴言22:6。

      16.儿女应当从你的榜样和教诲见到什么?

      16 要以榜样和教诲帮助儿女看出在耶和华的组织和撒但的组织之间界限如何分明。向他们表明基督徒绝不可与这个世界妥协,必须摈弃世上种种卑鄙的事,无神的享乐、野心和交往。(哥林多前书15:33;哥林多后书4:2)以你的态度、教诲和榜样让年轻人看出世俗的享乐是多么空虚,世上的人与耶和华见证人比较是多么大谬不然。向他们解释上帝怎样借着圣灵指引你,使你不致误入导致痛苦的歧途,并且在艰难忧伤的日子扶持你。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即使你容许你的孩子跟从世俗那种自高自大、野心勃勃、空虚无聊、愚昧不智的途径,他们仍然会成为信徒。不要让这个世界将你的儿女诱入它的种种陷阱中;相反,要保护他们不致受俗世的邪恶影响所感染,并且帮助他们将感情和希望集中于耶和华之上。

      受浸以后的日子

      17.(甲)为什么有些受了浸的基督徒在灵性上软弱下来?(乙)我们对自己的献身应当怀有什么看法?

      17 不论年轻抑或年老,受浸的人无疑渴望对耶和华保持忠贞。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受了浸的基督徒后来在灵性上软弱下来呢?虽然事情可能牵涉到各种不同的因素,看来却有一个基本原因——当事人未能了解献身的一切意义。我们并非献身给一件工作。这样行可以使我们保持忙碌,但却不会使我们成为属灵的人。我们须要记得,我们不是献身给一件工作而是献身给一位个体——耶和华上帝。这帮助我们避免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以为献身只是在投入工作之前必须循例采取的步骤。反之我们应当将献身视为缔结一种至为重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我们必须时刻加以保护和维持的。在这方面,我们有耶稣基督所立的榜样。他将自己呈交给耶和华时以一段含有预言性的话将他心里所怀的衷诚态度表达出来:“我来了!……我的上帝阿,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里。”——诗篇40:6-8;希伯来书10:5-10。

      18.上帝的律法怎样在耶稣“心里”?

      18 耶和华的律法怎样在耶稣的“心里”呢?他告诉一个犹太文士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独一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神;借此他强调耶和华的至高地位。然后耶稣指出上帝律法的精髓在于全心全意全力爱耶和华,同时爱人如己。(马可福音12:28-34)这便是耶稣能够说‘我乐意遵行上帝的旨意’的基本理由。他虽然受到最大的考验和痛苦,却能够忠心地紧守他一生的途径,不是仅因为他看出这是一件善工,而是因为他与耶和华上帝具有亲密的关系。我们若同样地承认耶和华的至高地位,以至死不渝的感情爱戴他,我们就能够履行献身受浸的意义。

      19.我们与耶和华的关系怎样与我们所做的工作有关?

      19 当然,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和我们所致力的工作是不可分的。我们借着从事宣扬王国的工作表现对耶和华的挚爱。论到这件事,已故的格兰·苏特——耶和华见证人治理机构的前任成员——有一次写道:“当我聆听[一位周游监督]讲述事奉耶和华的权利和这件事所牵涉到的责任时,我意识到自己应当怎样行和渴望做些什么事。因此我向耶和华作了一项个人的献身;与此同时,我的家人亦同样行。1926年10月10日,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约瑟市,我们整家人借着水浸礼象征我们献身给耶和华。……浸礼完毕,……父亲向主持浸礼的长老说:‘你们都带着书刊出去传道,岂不是吗?我们现在也要做这件工作。’这样,我们全家便开始参加组外传道工作。”今日,具备资格的人甚至在受浸之前已开始在组外传道方面作有意义的参与。

      受浸可以拯救我们

      20,21.(甲)耶和华手下的奴仆以什么方式画有记号?(乙)这个“记号”是什么?拥有这个记号意味到什么?

      20 我们可以凭着行为表明‘我们属于耶和华。’事实上,得救有赖于献身成为耶和华的奴仆而忠贞不二地努力工作!(罗马书6:20-23;14:7,8)在古代,奴仆时常在额上作有记号。借着今日的传道工作,属于实体的‘身穿细麻衣的人’——耶稣的受膏门徒的余民——正在为那些会渡过旧制度末日的人‘画记号’。在这件工作上,受膏的余民正受到他们那属于‘另外的羊’阶级的大群同工所协助。(以西结书9:1-7;约翰福音10:16)“记号”是什么呢?便是表明我们献了身给耶和华,成为耶稣手下受了浸的门徒而具有与基督相若的品格的证据。

      21 现在我们特别急需画有“记号”和保持这个记号,因为我们已达到“末时”的最后阶段了。(但以理书12:4)我们若要得救,就必须“忍耐到底”直至我们现今生命的末了或这个制度的尽头。(马太福音24:13)惟独我们继续忠贞地作耶和华手下的见证人,受浸才会拯救我们。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