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策何处寻?警醒!2000年 | 12月8日
-
-
妙策何处寻?
联合国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儿童,以及他们面对的种种问题。1946年底,联合国设立了临时机构,称为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会(英语首字母缩略词为UNICEF),为受战祸影响的儿童提供援助。
1953年,紧急基金会变成永久组织,易名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原来的英语首字母缩略词则维持不变。五十多年来,儿童基金会一直向世界各地的儿童提供粮食、衣物和医疗服务,以及力图照料儿童的基本需要。
1959年,联合国采纳了《儿童权利宣言》,进一步突显儿童的需要。(请参看第5页的附栏。)联合国期望,这份宣言能唤醒大众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促使他们在精神、金钱和其他方面予以支持,好使问题得以解决。
不过,据《1980柯里尔年鉴》说,“[采纳《儿童权利宣言》]二十年后,十五亿儿童当中不少是仍未能体现这些‘权利’的,那些跟营养、健康和物质享受有关的权利尤甚”。联合国看出要解决问题,就得再接再厉,为了贯彻《儿童权利宣言》宣示的目标,还把1979年定为国际儿童年。世界各地的政府、人民、宗教组织和慈善机构纷纷迅速响应,要找出解决办法。
“一场闹剧?”
说来遗憾,据儿童基金会一份报告显示,在国际儿童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儿童生活依然困顿。该年底,大约两亿儿童仍旧营养不良,一千五百万儿童活不到五岁,其中半数死于营养不良。同年,发展中国家每分钟有100个婴儿出生,当中15个在满一周岁前夭折。念完小学的不到百分之40。《印度快报》一篇社论曾评论这份报告,慨叹国际儿童年不过是“一场闹剧”。
有些人早就预料事情会惨淡收场。举个例,该年初,法布里齐奥·登蒂塞在《快报》周刊里写道:“要亡羊补牢,单靠国际儿童年是不行的。”杂志还评论:“落得如斯境况,全因为今天世人的生活方式;要改变的正是这种生活方式。”
1990年9月,多国领袖曾云集联合国总部举行高峰会议,好共商对策。出席是次会议的政治首脑达七十多个,人数之多,是历来数一数二的。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采纳了《儿童权利公约》,公约于翌年9月2日生效。到了该月底,对公约予以追认的国家已达到39个。这次会议,正是要跟进采纳公约以来各国儿童的实际境况。
最近,儿童基金会说:“《儿童权利公约》旋即成为有史以来最广泛认同的人权条约。这个公约推动了整个世界,为儿童谋取福利。”不错,在1999年11月,采纳公约的国家已达191个之多。儿童基金会更自诩:“采纳《儿童权利公约》后十年,在体现和维护儿童权益方面有了大跃进,这比人类历史上任何可堪媲美的时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情尽管有进展,德国总统约翰内斯·拉乌仍有感而发,说:“今时今日,我们还得人家提醒,儿童该享有若干权利,这件事委实叫人汗颜。”或者得人家提醒,才想起儿童仍厄困重重!1999年11月,儿童基金会承认:“要应付的问题还不少。据估计,每年全球有一千二百万五岁以下的孩子死去,死因大都是本可以轻易预防的。在发展中国家,大约一亿三千万儿童没上小学。……差不多一亿六千万个孩子,要不是严重营养不良,就是多少有点营养不足。……许多儿童遭人遗弃,给孤儿院或其他机构收留,日见憔悴,失学之余,也乏人护理。这些儿童还常常遭人虐待。有人估计,劳动的儿童高达二亿五千万人。”儿童基金会也提到,六亿儿童正生活在赤贫中,到了2000年底,一千三百万个孩子至少有父母一方因艾滋病逝世。
要圆满地解决问题,各国政治领袖看来有心无力。不过,发展中国家要应付儿童问题,西方国家也都一样。在西方国家里,许多儿童也在受苦,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
[第4页的精选语句]
“今时今日,我们还得人家提醒,儿童该享有若干权利,这件事委实叫人汗颜”
[第5页的附栏或图片]
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宣言》:
● 儿童应有自己的姓名和国籍。
● 儿童有权在幸福、亲爱和为人谅解的气氛中成长,享有物质保障。
● 儿童有权吸取足够营养,有安身之所,享有医疗服务。
● 残障儿童,不管是身体、精神还是社交方面有残障,都该受到特别照顾。
● 在任何情况下,儿童都有权优先获得保护和援助。
● 儿童有权受到保护,免受各种各样的忽视、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所伤害。
● 儿童有权休憩、玩耍和参与娱乐活动,以及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好使儿童能发展个人才干,成为社会的有用分子。
● 儿童有权在有自由、有尊严的环境下尽展所长。
● 儿童有权为人谅解、包容,与他人建立友谊,在四海一家、不分彼此的情况下成长。
● 不论种族、肤色、性别、宗教信仰、政治或其他见解、民族、社会出身、贫富贵贱,都有权享有上述权利。
[鸣谢]
摘录自联合国出版的《儿童权利宣言》(汉语版)
[第3页的图片鸣谢]
UN PHOTO 148038/Jean Pierre Laffont
UN photo
[第4页的图片鸣谢]
Photos on pages 4 and 5 Giacomo Pirozzi/Panos Pictures
-
-
亲亲孩子!警醒!2000年 | 12月8日
-
-
亲亲孩子!
19世纪的英国作家兼评论家罗斯金曾写道:“多爱孩子,多有回报。”为人父母的大概都同意,疼爱孩子是值得的,这不光是因为孩子会感恩图报,更重要的,是因为爱能够对孩子发挥正面的影响。
且举个例。《爱及其在自然界的作用》这本书说,孩子没人疼爱,“就很容易活不下去”。英国出生的阿什利·蒙塔古是著名的人类学家,也说:“没人疼的孩子,在生化、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跟有人疼的孩子很不一样,就是在发育成长方面,两者也迥然有别。”
《多伦多星报》曾报道一项研究,研究所得的结论也大同小异。报道说:“在成长期间,儿童没经常给人搂抱、爱抚,……他们的应激激素水平就会异常地高。”不错,襁褓中的婴儿缺乏肉体接触,“对其学习和记忆能力可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结果正好说明,孩子需要父母陪伴左右。要不然,父母又怎能跟孩子培养牢固的亲子关系呢?说来遗憾,就是在富裕国家里,父母也常常以其他东西取代自己,以别的方式来供应孩子所需。父母把孩子送上学、上主日学、干活儿或到夏令营去,或者给他们零用,叫他们玩耍去。由于远离家庭核心,跟父母关系疏离,许多儿童也许不自觉地产生了这个印象:爸妈不疼自己,家不是家,成人世界充满敌意。据估计,德国柏林有三千个孩子终日流连街头,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儿童都觉得家庭欠缺温暖。米夏是小孩子,情况像他的大不乏人。他说:“爸妈都不要我了。”同样,一个九岁的男孩子也怄气地说:“我宁愿做家里的狗。”
虐待儿童形形色色
漠视儿童就是虐待儿童,这正好证明了圣经的话——不少人都缺乏“亲情”。(罗马书1:31;提摩太后书3:3)漠视儿童能触发其他形式的虐待;这些虐待方式往往更难于察觉。例如,打从1979年(即国际儿童年)起,人们对儿童遭虐待或淫辱的问题已更为关注。当然,准确的统计数字得来不易,情况有多严重也因地区而异。话虽如此,儿童遭受性虐待,身心受创,留下抹不掉的烙印,会伴随他们一生,则是毫无疑问的。
不管遭受哪种虐待,儿童都会觉得自己没人疼爱。问题看来更日益严重。据德国《世界报》报道,“愈来愈多儿童长大后不善交际”。报道也说:“儿童缺乏家庭温暖。据[汉堡一个儿童指导中心的主管格尔德·罗迈克]说,亲子关系愈来愈脆弱,也许父母根本从没有跟孩子建立关系。这些儿童觉得自己备受冷落,渴求安全感,却无法如愿。”
儿童理当受人疼爱。没人疼的孩子难免觉得抑郁不平,拿冷落他们的人或甚至社会出气。十多年前,加拿大一个专门工作小组的报告说,人们得立刻进行补救,免得“认为受社会漠视”的年轻一代全给毁了。
年轻人缺乏爱和关注,就可能离家出走,借此逃避难题。很可惜,他们往往发现社会充斥着罪行、毒品、性不道德,问题比原来面对的要严重得多。事实上,二十多年前,美国警方估计在某大城市里,就有两万个16岁以下离家出走的少年。有人说,他们是“破碎家庭和暴虐行为的产品,父母往往不是嗜酒,就是吸毒。这些年轻人只好出卖肉体,沦落风尘,却又给皮条客打,自尊尽失,想跳出火坑,又怕遭人报复”。说来遗憾,人们已努力改善情况,问题却仍旧存在。
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儿童,长大后往往情绪不稳,无法好好把自己的儿女抚养成人。由于不曾受人疼爱,他们对儿女也冷若冰霜,让儿女跟他们一样,觉得爸妈不疼自己。德国一个政治家言简意赅地说:“少时没人疼,大时满怀恨。”
话说回来,许多父母都尽力让孩子知道父母疼爱他们,而且坐言起行,对他们关怀备至。然而问题依旧,也就说明了有的问题,绝非人凭一己之力就解决得了。且举个例,某些地方由于经济和政治制度欠善,未能向儿童提供足够的健康护理、适当的教育、充足的食物,又或者对儿童保护不周,让他们沦为童工,或在恶劣的环境下生活。成人贪婪腐败、自私自利,往往令问题雪上加霜。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提到今天儿童面对的主要问题时,写道:“千百万儿童仍然贫无立锥,数十万受着各种冲突和经济不稳冲击。成千上万的孩童因战争落得终身残废,还有许许多多父母双亡,或者死于艾滋病毒。”
全都是坏消息?也不尽然!联合国机构,例如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一直致力于改善儿童福利。安南说:“今天,生下来健康的孩子比以前多,孩子的免疫力也提高了。能读能写的、有自由学习、玩耍和过着儿童应该过的生活的都增加了,这样的成果,就是短短十年前也没想过的。”不过,他还是警告说:“我们绝不能沾沾自喜,停步不前。”
该特别关注的一群
有的儿童应当特别受人关注。20世纪60年代初,据报在十多个国家出生的数千个婴儿,是所谓的酞胺哌啶酮孩子;消息让举世震惊。酞胺哌啶酮是镇静安眠药,孕妇服后,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生下来的婴儿有的四肢萎缩,有的缺肢。这些婴儿的臂和腿,往往只像鳍状肢般大。
四十年后的今天,残害儿童的罪魁大概就是地雷a了。据估计,世界各地布设了六千万到一亿一千万个具杀伤力的地雷。每年,大约二万六千人要不是给炸死,就是落得终身残废,当中不少是儿童。打从1997年以来,也就是乔迪·威廉斯因发起禁雷行动,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一年,问题就一直大受关注。可是,布雷区仍旧存在。一个德国政治家就扫雷行动评论说:“目前的情况,就像人一茶匙、一茶匙地把浴缸里的水往外泼,但水龙头却没关掉。”
另一群该特别关注的,是那些无父无母的儿童。人类的创造者耶和华上帝原来的旨意是,家庭里父母双全,儿童在父母的呵护荫庇下茁壮成长。孩子是需要也应该得到“双亲”的爱和关注的。
孤儿院、儿童收容所都试着照料无父无母的儿童。很可惜,有的儿童或害病,或有学习障碍,或肢体残障,又或者有外国血统,本来就境况堪怜,亟须人家收养,却偏偏最受冷落。
另外,有些机构则呼吁人定期捐款,助养贫困国家的儿童。捐款常用来支付儿童的教育或购买日用品。捐款人可以跟受助养的儿童通信或交换照片,巩固联系。这样的安排不无好处,但到底仍不是上上之策。
以下是另一个扶助孤儿,蛮有意思的例子。1999年,这项活动才刚庆祝过五十周年纪念。
救助儿童村
1949年,赫尔曼·格迈纳在奥地利伊姆斯特镇创办了救助儿童村。当时一个小小的儿童村不断扩展,时至今日,儿童村已增加到接近一千五百个,甚至在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合共131个国家,也有着同类机构。
格迈纳依循四个方针办儿童村——母亲、兄弟姊妹、家和儿童村。每个“家”有“妈妈”,以及五到六个或更多个的孩子。“妈妈”跟孩子住在一块儿,试着像亲妈妈一样疼爱和照顾他们。孩子留在同一个“家”,跟着同一个“妈妈”,直到离“家”为止。“家”里的孩子有长有幼。年长的是“兄姊”,年幼的是“弟妹”,这样,儿童就能学习互相照顾,不致自私自利。人们也尽量趁孩子年幼,就让他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一分子。亲兄弟姊妹常安排在同一个“家”里生活。
儿童村由大约十五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房子。“妈妈”会教孩子帮助料理家务。“家”里也许没有爸爸,但有些男子会像爸爸一样,给孩子劝导、教诲,必要时还施以管教。孩子在本地的学校念书。“家”每个月收到数目固定的津贴,支付生活各种开销。粮食、衣物在本地购置。这些安排旨在让孩子认识一般人的家庭生活,以及个中苦乐,尽量让孩子过正常生活,好为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成家立室一事打好根基。
圆满的解决办法
儿童收容所、孤儿院、救助儿童村、儿童基金会和类似的组织团体,尝试向身陷窘境的儿童伸出援手,确实功不可没。可是,有的儿童被剥夺了权利,这个事实是改变不了的。不管人怎样费心劳力,也不能让残障儿四肢健全,叫智障儿脑筋灵活,使离异的人重修旧好,让孩子家庭完整,或者叫死人复活,让孩子重享天伦之乐。
不管怎样,要圆满解决问题,人确实无能为力。但终有一天,这些问题会通通消失!真的,也许比你预期的还要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脚注]
a 请参阅《警醒!》2000年5月8日刊,“怎样消除地雷的威胁?”一系列文章。
[第8,9页的图片]
孩子需要也应该为双亲所爱
-
-
解决在望!警醒!2000年 | 12月8日
-
-
解决在望!
请用点想象力,幻像一下这么一个世界:孩子都身心健全,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都呵护备至,循循善诱。没有孩子终日流连街头,也没有孩子得劳动来帮补家计,让童年白白溜走!
最理想不过?当然啦。真的能实现吗?有两个理由让耶和华见证人对此深信不疑。
解决问题,父母有责
您一定同意,成人是有能力解决儿童面对的若干问题,或甚至防患未然的。当然,成人得愿意这样做才行。不错,解决问题,父母有责。
且举个例。人要是听从圣经劝告,“妻子不该离开丈夫,……丈夫也不该离开妻子”,就不会分居、离婚,叫孩子生活在破碎的家庭里了。——哥林多前书7:10,11。
如果人遵循圣经教诲,“规规矩矩地行事,……不狂欢,不酗酒”,就不会醉酒吸毒,让孩子受苦。——罗马书13:13;以弗所书5:18。
人实践圣经的教训“禁戒淫乱”,孩子也许就不会没人疼爱,或者在单亲家庭成长。——帖撒罗尼迦前书4:3;马太福音19:9。
人听圣经规劝,“不要激恼孩子,免得他们灰心丧气”和“爱孩子”,孩子就不会遭受形形色色的身心虐待了。——歌罗西书3:21;提多书2:4。
总的来说,如果人人都乐意听从耶稣的教诲,“在一切事上,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得怎样待人”,世上还哪会有成千上万没人怜惜、没人疼爱的孩子呢?——马太福音7:12。
值得庆幸的是,许多人都乐于听从上述劝谕,只是,这样做的人毕竟有限,也正是问题关键所在。不但这样,就算人甘愿依循圣经教诲,但由于人有缺陷,有的事情也根本无能为力,不管怎么努力,也往往无济于事。不错,有些问题人还能应付得来,但要把问题通通解决,人显然力有不逮。
上帝的政府能彻底解决问题
上文提到的作家罗斯金深信,一个国家的“首要责任,是要确保本国出生的儿童都有安身之所,不愁衣食,接受良好教育,直到有能力辨别是非为止”。不过,罗斯金承认,“要成就这样的事,就非有个能全权统治人类的政府不可;这样的政府我们现在连想象也想象不了”。
只有上帝的政府才具有罗斯金所说的那种权力,能对全人类施行仁政。圣经早已应许有这么一个政府,即马太福音6:9,10耶稣所谈到的同一个政府。上帝的政府一旦完全接管地球,就会全权统治人类,让人人安居,衣食无缺,接受优良教育,连儿童也没例外。(以赛亚书65:17-25)不过,这个完美政府要成就的远不止此。
上帝的王国将会使人类恢复完美,让人能够把儿女好好抚养成人。(约伯记33:24-26)到时天下太平、四海一家,儿童在这样的气氛中茁壮成长,就像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所描述的理想情况一般。(诗篇46:8,9)那时候,什么国际儿童年、什么《儿童权利公约》,都用不着了。
耶稣基督是这个属天政府的君王。对他来说,让父母和残障儿重拾健康是轻而易举的。耶稣在地上生活时曾施行奇迹治病,就是明证。(路加福音6:17-19;约翰福音5:3-9;9:1-7)就是要把死去的孩子或父母复活过来,也绝不会难倒耶稣!——马太福音9:18-25。
上帝快要采取行动造福儿童,这叫人多么高兴呢!
[第12页的附栏或图片]
年轻人的良助
耶和华见证人衷心关注年轻人,渴望帮助他们避免行差踏错,或应付避免不了的问题。因此,在过去多年,见证人出版了一些切合年轻人需要的东西,从学龄前儿童到十来岁的年轻人,都能从中得益。这些出版物包括《我的圣经故事书》、《青年人所提出的问题——有实效的答案》,以及录像带《青年人问——怎样结交真朋友?》。您可以向您家附近的耶和华见证人索取,或致函本刊的出版社。
耶和华见证人经常为儿女分忧解困,让儿女知道父母深爱他们。上述出版物提供优良资料,见证人父母也常以为教材,持之以恒地教导、训练儿女。您也许喜欢以同样方式教导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