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儿童饱受压力,蔚然成风
    警醒!1994年 | 3月8日
    • 儿童饱受压力,蔚然成风

      “兰迪!”丽塔大声喊叫。当时丽塔正在返家途中,她在离家不远之处看见儿子半悬在顶楼睡房的窗外,而窗口距离地下的水泥平台足足有8米。拉里在屋内听见妻子狂叫,便急忙跑上楼,冲进房里,用手抓着兰迪,把他拉回屋内。兰迪的父母要即时知道答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难以置信地问道。“你这样做本可以跌伤,甚至跌死!”“我想死,”兰迪满不在乎地答道。兰迪只有五岁。

      从外表的各方面看来,兰迪是个正常、健康的男孩子。没有人会想到他竟然想死。不过,后来专家透露,兰迪的内心其实受到很大压力。

      像兰迪一样,今日有无数孩童成为巨大压力的牺牲者。有些孩童由于找不到应付苦恼的方法,便试图把烦恼压抑下去。但是,遭压制的情绪最终还是爆发出来。对有些孩童来说,无法用言语去纾散的紧张会造成身体不适,或者促成犯罪行为。对另一些孩童来说,压力则积郁在心而引发各种自暴自弃的行动,例如弄伤自己、饮食失调、滥用各种使人上瘾的物品,以及甚至自杀。《危机中的儿童》一书说:“不少这些问题——尤其是自杀——一度被视为惟独成年人和青少年才会遭遇的。但现在却看来正逐渐蔓延到孩童身上。”

      ‘这样的事怎可能发生呢?’成年人大惑不解地问道,‘童年岂不是玩玩具和游戏的日子吗?岂不是欢笑和开心的时光吗?’对很多孩童来说,答案是,“并不然”。朱利叶斯·西格尔医生声称,“有人认为童年是只知欢乐不知愁的日子,这其实只是成年人捏造出来的故事而已。”儿童治疗学家约瑟夫·卢波也对这个悲惨的事实表示同意:“我执业已有二十五年。今日我所诊治的抑郁儿童和青少年相当于以往的四倍。”

      究竟什么因素使儿童遭受到前所未见的巨大压力呢?有些什么迹象可以作为警告信号?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许多饱受压力的儿童?随后的文章会解答这些问题。

  • 年纪虽小,压力却大
    警醒!1994年 | 3月8日
    • 年纪虽小,压力却大

      “儿童的苦恼诚然细小,但儿童本身也细小。”——珀西·比希·谢利。

      请看看下图的大礼帽。第一眼望去,帽子的高度看来大过帽边的阔度。但其实两者均是一样。物品的大小是很容易看错的。

      照样,成年人也很容易看错孩童所受压力的程度。‘孩子的难题根本微不足道,’有些人想道。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成年人不应当根据难题的大小去作判断,”《儿童的压力!》一书警告说,“反之要留意的是难题造成了多少苦楚。”

      许多时,孩子所感受的苦楚比成年人所意识到的大得多。一项研究证实了这点。该项研究访问了一些父母,问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感情状况有什么看法。差不多所有父母都认为儿女“十分快乐”。然而,在儿女单独接受访问时,大多数孩子都认为自己“不快乐”,甚至感到“苦恼”。父母大大低估了儿女所面对的恐惧。

      在另一项研究里,山本馨博士访问一群儿童,叫他们评估生活上20件事的压力度,以七分为最高。然后他请一群成年人按照他们认为孩子的想法去评估同一组事件。在20件事中,成年人评估错了16件!“我们大家都认为自己了解儿女,”山本博士总结说,“但我们时常并未能真正看得到,听得出和明白到真正困扰孩子的事。”

      父母必须学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人生的各种经历:通过孩子的眼光。(请参阅附框。)在今日这样行尤其重要。圣经预言“末世会有压力巨大的危险时期来到,……难以应付,也难以抵受”。(提摩太后书3:1,《注释本圣经》)孩童也免不了这些压力,很多时他们更是主要的受害者。孩童所受的压力有些仅是“随少年而有的”,其他的则异乎寻常而值得特别留意。——提摩太后书2:22,《新世》。

      [第21页的附栏]

      以孩子的眼光去看事情

      父母身亡=罪咎。孩子想起以往自己有时对父母感觉不高兴,罪咎感便可能油然而生。

      离婚=遗弃。孩子的想法是,既然父母能够不再彼此相爱,也可能不再爱他们。

      醉酒=紧张。克劳迪娅·布莱克写道:“在父母纵酒的家庭里,每天都免不了恐惧、遗弃、拒绝、矛盾,以及实在或潜在的暴力。这绝不是健康的环境。”

      父母争吵打架=恐惧。对24位学生所作的研究显示,父母争吵打架会使孩子感到十分紧张,甚至引发呕吐、面部抽搐、脱发、消瘦或增胖,甚至患上溃疡。

      要求过高=挫折。“不论孩子往哪里去,”玛丽·苏珊·米勒写道,“他们看来都在父母指定的赛程上拼命奔跑。”父母向孩子大施压力,要他们在学校,在家里,甚至在游戏中都出人头地。孩子永无法得胜,赛程也永没有尽头。

      新生的弟妹=损失。现在父母的注意力和爱护分散了,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失去了父母,而非得了一个弟妹。

      学校=分离和焦虑。对艾美来说,离开父母去上学就仿佛每天都死去一点似的。

      错误=羞辱。安·爱泼斯旦医生声称,由于孩童的自尊心不稳定,他们“往往把事情看得过度严重”。此外,这位医生也发现,在促使儿童自杀的成因当中,羞辱是最常见的理由之一。

      残障=挫折。除了同辈无情的嘲笑之外,身体有残障或弱智的儿童可能还要忍受老师和家人的不耐烦。孩童由于能力限度而做不到的事,老师和家人就表示失望。

      [第20页的图片]

      老式的大礼帽

  • 虐待儿女的父母——最大的压力来源
    警醒!1994年 | 3月8日
    • 虐待儿女的父母——最大的压力来源

      “既然[孩童]在家庭以外很少有可供参考的意见,因此他们在家里所学到的事,不论是关于自己抑或关于别人的,都成了深深印在他们脑海里的至理名言。”——苏珊·福沃德医生。

      一个陶匠能够取一团黏土,加上适量的水,便把黏土塑造成精美的器皿。类似地,父母能够塑造孩子对自己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凭着爱心、指导和管教,父母能够帮助孩子长成为一个稳定、平衡的成年人。

      可是,很多时孩子的头脑和心灵却受到虐待子女的父母所模铸。在感情和身体上遭受虐待,以及受人淫辱,会令孩子产生错误的思想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变得根深蒂固、难以矫正。

      感情虐待

      说话所造成的痛楚可以比拳头还厉害。贾森说:“就我记忆所及,[妈妈]天天都对我说,她但愿我没有出生就好了。”卡伦则回忆说:“我经常受到指责,说我是个坏蛋,或者说我没有用。”

      孩子通常会相信自己所受到的责骂。一个男孩子若经常被人骂是蠢才,他就可能终于认为自己很蠢。骂一个女孩没用,她就可能真的相信自己没用。孩童的洞察力有限,往往察不出什么话是对的,什么话只是言过其实或根本毫无根据。

      身体虐待

      乔回想父亲对他所施的身体虐待,说:“他会开始殴打我,直至把我揪到墙边为止。他会继续大力打我,打到我头晕眼花……。最可怕的是,我根本不知道什么事会激怒父亲,令他大发雷霆!”

      杰克经常被父亲殴打。有一次,当时他只有六岁,父亲甚至把他的手臂打断。“我不肯让他、妹妹或妈妈看见我流泪,”杰克回想说,“我剩下的自尊,只有这一点儿了。”

      《在破碎之地成为坚强》一书指出,童年所受的身体虐待可以比作“每天、每周或每月都遇上交通意外”。孩童从这些虐待所学到的教训是,世界是不安全的,谁都不可信赖。除此之外,暴力往往引发暴力。“要是大众没有保护儿童免受虐待,”《时代》杂志警告说,“终有一天,大众会反过来需要有人保护他们免受儿童伤害。”

      受人淫辱

      据一项统计透露,三分之一的女孩子和七分之一的男孩子未到18岁便曾被迫从事性行为。大多数孩子都默默忍受。《危机中的儿童》一书评论说:“像在战场上失踪的士兵一样,他们[受淫辱的儿童]长年迷失在充满恐惧和罪咎感的精神森林里。”

      “我因为父亲淫辱我而恨透了他,但同时又因为我恨他而充满罪咎感。”路易丝说,“我之所以感到羞愧是因为儿女本应爱父母才对,但我却并非时时都对父母怀着爱意。”既然最应爱护孩童的人反倒成为侵犯他们的人,孩童感觉困惑矛盾自然不难理解。贝弗莉·恩格尔在《有权享有纯真》一书里问道:“父母本应爱护我们,但却竟然对我们漠不关心,我们怎能够接受这件事实呢?”

      受人淫辱可以使孩子的整个人生观都受到歪曲。苏珊·福沃德医生写道:“每个在童年受过淫辱的成年人都怀有童年遗下的感觉。他们自惭形秽、心灰意冷、觉得自己一无可取。”

      阴影不会自动消失

      “受到虐待或忽略的,不仅是孩子的身体,”研究员琳达·T·桑福德写道,“问题家庭也戕害孩子的头脑。”孩子若受到虐待,不论在感情上、身体上,抑或受人淫辱,长大后就可能觉得自己无法讨人喜欢,也毫无用处。

      上文提及过的贾森长大后毫无自尊心,以致被视为有自杀倾向。他时常容许自己陷于不必要的危险情况中,显然他对自己的看法受到他母亲的话所影响:‘但愿你没有出生就好了。’

      乔回想自己童年在身体上所受的虐待说:“虐待的阴影并不会因为你离家或结婚就消失。我时刻怀着莫名的恐惧,而我亦因此憎恨自己。”身体虐待所造成的压力使很多孩童长大后怀有受虐待的预感,于是他们作出严密的防范,但这种防范其实予人束缚过于予人保护。

      至于康妮,乱伦歪曲了她对自己的看法,成年之后更变得根深蒂固:“我仍然很多时认为别人能够看透我的内心,知道我是个多么可鄙的人。”

      各种形式的虐待都会造成有害的影响,在孩子成年后可能变得难以消除。诚然,不幸的经历是可以淡忘的。有无数在童年受过虐待的人都得以康复过来。可是,父母若体会到,孩子从出生之日便开始受父母所影响,日后孩子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都深受父母所模铸,就无疑会好得多。孩童在身体和感情上的福利,有很大部分操在父母手里。

      [第23页的图片]

      说话所造成的痛楚可以比拳头还厉害

  • 察看孩子内心压力的信号
    警醒!1994年 | 3月8日
    • 察看孩子内心压力的信号

      “受压力的感觉很少是自发的:这种感觉通常是对某些事件或情况的反应。”——丽莲·G·卡茨博士。

      在一个浓雾的黑夜,飞机的驾驶员怎么知道要朝什么方向飞行呢?从起飞到降落,他都要倚靠信号。在大型的飞机上,驾驶室控制盘上有逾百种仪器之多,每种都传达重要的讯息;一有问题,仪器便会向驾驶员发出警告。

      在我们这个充满压力的世界里,成长宛如在暴风雨中飞行一般。从婴孩到成年的航程中,父母可以怎样使一切都顺利进行呢?既然许多孩童并不会谈及自己所受的压力,父母就必须学会察看信号。

      身体“发言”

      很多时,孩童会透过身体传达紧张的信号。心理压力所引起的各种反应,包括胃痛、头痛、疲劳、失眠和排泄失调等,可能便是信号,显示孩子有点不妥。a

      极度的孤独终于使莎伦失聪。由于害怕离开母亲,艾美每逢上学就胃痛,约翰因为目睹双亲大打出手,心里紧张,结果患便秘。

      十岁的阿斯莉受到性侵犯,结果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她回忆说:“我记得[在被强奸之后]我有一个星期没有上学,因为我病了。”《儿女若受人非礼》一书解释说:“受到侵犯的孩童精神负担很大,这种紧张可以引致身体不适。”可能发生的病征包括机能障碍、如厕时疼痛、反复胃痛、头痛,以及没有明显成因的骨痛或肌肉酸痛等。

      如果疾病看来是由心理压力引致的,父母不应当把这种信号一笑置之。“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孩子是否假装,”艾丽斯·S·霍尼希博士说,“重要的是促成难题的原因。”

      行动比言词更响亮

      孩子行为上的骤变很多时是求助的呼唤。《诉说沮丧》一书指出:“一个向来品学兼优的学生若突然成绩差了很多,就要小心留意;照样,一个以往顽皮的学生若突然变得很乖,也值得留意。”

      七岁大的提迈,由于母亲完全埋首工作,便一反常态,撒谎起来。六岁大的亚当突然变得粗鲁无礼,因为他感觉自己处处比不上同学。七岁大的卡尔故态复萌,在床上撒尿;这其实表示他渴望父母的关怀,因为在他看来,父母如今把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妹妹身上。

      自我摧残的行为尤其令人担忧。十二岁大的莎拉时常遭遇意外,但事情并不能仅归咎于她笨手笨脚。自从双亲离异以来,她便不自觉地利用自己的受伤去试图复得离开了的父亲的爱护。因此,不论事情相当轻微,只牵涉到自己故意造成的细小损伤,抑或严重到企图自杀,这些都是儿童遭受重大压力的信号。

      从心里说出来

      耶稣说:“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马太福音12:34)因此,孩子的内心若充满消极的感觉,就通常会由孩子的说话透露出来。

      洛兰·斯特恩指出,“孩子回家时若说,‘没有人喜欢我,’他其实正表示他不喜欢自己。”照样,自吹自擂也显示同一的心态。虽然在表面上看来,孩子的态度与自卑刚相反。但是,夸耀自己的成就,不论是真正的抑或假想的,都可能是为了压抑内心愧不如人的感觉。

      诚然,所有孩子都会生病,有时不守规矩,有时对自己失望。可是,这些难题若成为惯常的模式,而又没有任何明显的成因。父母就应当衡量一下这些信号有什么含意了。

      玛丽·苏珊·米勒曾详细审查过六名青少年的童年行为模式,他们都是严重暴力袭击的罪犯。事后,这位研究者评论说:“难题的迹象十分明显,而且已经存在多年,只可惜没有人加以留意。成年人见到,但却只是耸耸肩而已。”

      现在,父母比以往更需要提高警觉;一旦见到压力的信号,就要迅速采取行动。

      [脚注]

      a 与假想自己有病的疑病症不同,心理压力所引起的疾病是实在的。可是,病因却属于心理方面而非身体方面。

      [第24页的附栏]

      腹中压力?

      甚至胎儿也能够察觉出母亲所感受的压力、恐惧和忧虑,因为后者透过血液里的化学作用把这些感觉传达给胎儿。“孕妇所感受到的每一点压力,胎儿都感受得到,”琳达·伯德·弗兰克在《在分裂家庭里成长》一书中写道,“虽然胎儿和孕妇的神经系统并没有直接连系,可是却有一种单程关系存在于两者之间,而这是无法断绝的。”这点也许可以解释《时代》杂志所作的发现。根据《时代》杂志透露,18个月大或以下的婴儿有大约百分之30遭受到与压力有关的难题,由感情退缩至焦虑性神经症不等。弗兰克的结论是:“苦恼不乐的妇人生下的婴孩时常也是苦恼不乐的。”

      [第25页的附栏]

      孩子企图了结自己的生命

      “要是我沉睡一百年,就会有什么事发生呢?”莱蒂向父亲问道。她父亲以为这只是孩子的胡思乱想而已。但莱蒂却不是说着玩的。数日之后,她吞掉了整瓶安眠药而要入院急救。

      要是你的孩子心想或实际企图自杀,你应当怎么办呢?“要从速寻求专家的协助,”《抑郁——家庭须知》一书敦促父母,“处理自杀倾向绝非业余人士所能胜任;即使人对抑郁者深感关注,也不应当擅自处理。你也许认为自己已经说服抑郁者放弃自杀的念头,但他其实只是默默不语,把心底的感觉隐藏起来而已,直至最后突然爆发而导致可怕的结果。”

      凭着适当的治疗,企图轻生的孩子是有希望痊愈的。“企图自杀的人大多数并非真正有意轻生,”以上引述的书刊评论说,“他们只不过希望痛苦终止而已。他们企图轻生只是发出求助的呼喊而已。”在基督徒会众里,父母若不知道怎样处理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可以从长老获得仁爱的帮助和优良的圣经劝告。

  • 帮助儿女应付压力
    警醒!1994年 | 3月8日
    • 帮助儿女应付压力

      “许多孩童需要向人倾诉的时候,却发觉没有人在家或在意。”——《抑郁——家庭须知》。

      有人说得不错,家庭是感情的实验室,是心理的研究中心。在家庭里,孩童可以测试自己的想法,观察实验的结果,然后开始就人生作出若干结论。父母可以怎样确保儿女在一个健康而非压力重重的环境下,进行这项至为重要的实验呢?

      留心聆听

      《危机中的儿童》一书敦促父母们说:“要与儿女保持对话。”对话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生命线,尤其是家庭若发生了某种悲痛事件,两者之间的对话尤其重要。千万不要以为儿女一言不发,便是表示同意或作出调整。也许他正在抑压焦虑,默然忍受。一个七岁大的女孩子的情形便是这样。在她父母分居后的六个月内,她的体重增加了15公斤。

      “对话”一词表示说话的不止一人,既是这样,父母就不应当自己说个不停。里克和苏珊那六岁大的儿子在家中变得胆大妄为,不受管束,他们向家庭顾问求助。顾问与他们一家人会谈之后,留意到一件事。他说:“父母喜欢高谈阔论,提出冗长而时常过多的解释。此外,父母每每垄断谈话,而我可以看出儿女正变得不耐烦。”让儿女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好的。(可参阅约伯记32:20。)他在难题形成的时候若未能诉说出来,后来他就可能实际做出来了。——可参阅箴言18:1。

      每逢需要对儿女施行管教,对话十分重要。儿女对于所受的纠正怀有什么感觉?他明白为什么要受到纠正吗?不要单单告诉儿女他应该有什么感觉,反之,要察出他内心的感受。要跟他推理,使他能够作出正确的结论。“要提供值得深思的精神食粮,”伊莱恩·范特利·希姆伯格写道,“但要让儿女自行咀嚼。”

      要留意孩子的感觉

      有些父母喜欢说以下一类的话:“不要再哭了。”“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事情并不是真的这么糟”等等。这样的话其实会扼杀对话。相反父母留意到孩子的感觉而作出回应会好得多。“我看出有些事令你难过。”“你看来确实有点气恼。”“我知道你一定感到失望。”这一类的话可以帮助双方保持对话。

      关于这点,《怎样说话才能使儿女倾听;以及怎样倾听才能使儿女说话》一书的评论颇有道理:“你愈试图驱除孩子的不乐,他反倒愈不开心。你愈能够接受孩子低落的情绪,他反而愈容易摆脱。我认为你大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想有个快乐的家庭,你最好作妥心理准备,愿意接受许多不快乐的怨言。”——可参阅传道书7:3。

      表示同情

      “既然大多数成年人都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小朋友的世界,”玛丽·苏珊·米勒写道,“因此除了自己的烦恼之外,他们很难想像别人的生活也有苦恼。”

      不错,父母很容易忘记自己在成长期间所经历的种种苦恼和忧虑,因此,很多时他们低估了孩子的感觉。父母应当记得,自己以往遭遇宠物死去、朋友逝世、迁往外地等打击时有什么感觉。父母应当回想自己童年的各种恐惧,甚至那些不合情理的忧虑。回想自己的童年乃是促使父母同情孩子的一个要素。

      以身作则

      你的儿女会怎样处理紧张的情绪,至很大程度有赖于你身为父母立下什么榜样。你有诉诸暴力以图减少紧张吗?若是这样,你的儿女若以类似的方式发泄焦虑就不足为奇了,你在大感气恼时默不作声吗?若是这样,你又怎能要求儿女信任你而坦白披露内心的感受呢?在你的家庭里,各人是否把紧张的感觉藏在心里而非坦率承认,设法处理?若是这样,你的儿女在身心方面蒙受不利影响便不足为怪了,因为试图把忧虑埋藏起来,通常只会加增其严重性而已。

      在一个充满压力的世界里养育儿女的确为父母带来独特的挑战。研读圣经曾帮助许多父母应付这些挑战。这乃是意料中的事,因为圣经的作者就是家庭生活的始创者。耶稣基督说:“上帝的智慧是从他智慧的果子显明出来的。”(马太福音11:19,《现译》)借着把圣经的原则付诸实行,父母们会发觉,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后书3:16。

      [第26页的图片]

      良好的沟通可以纾缓紧张

      [第27页的图片]

      男童倒泻了牛奶,哥哥嘲笑他,爸爸却表示谅解,温言安慰他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