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诅咒洞悉圣经(下册)
-
-
希伯来语词qela·lahʹ凯拉拉(意即“受诅咒的;诅咒”)。“凯拉拉”取自动词词根qa·lalʹ(卡拉),字面意思是“减轻”,用于比喻义可指“咒诅”“藐视”(出18:22;利20:9;撒下19:43),在圣经里常跟“祝福”一词作对比(创27:12,13;申11:26-29;亚8:13)。大卫对嘲笑他的妻子米甲说,他还要让自己受到更大的“轻蔑”,用的就是“凯拉拉”这个词。(撒下6:20-22)洪水过后,耶和华上帝说他决不再“因为人而咒诅大地”,用的也是“凯拉拉”一词。(创8:21)
圣经记述耶稣诅咒“山羊”所代表的群体(太25:41),并吩咐门徒要给诅咒他们的人祝福(路6:28),所用的是希腊语“卡塔拉奥迈”的一个词形。保罗和雅各分别在罗马书12:14和雅各书3:9提出类似的劝勉,用的是“卡塔拉奥迈”的其他词形。保罗把那些领受过圣灵但却背弃真道的人比作一块受诅咒的“地”,这块地虽有雨水滋润,却长出荆棘蒺藜来,所用的是“卡塔拉”一词。(来6:7,8)彼得也用“卡塔拉”来形容贪婪成性、该受诅咒的人,说“他们眼里尽是通奸的事”,要引诱不坚定的人犯罪。(彼后2:14)
希腊语词“阿纳泰马”的字面意思是“储存”,本指把奉献的礼物视作圣物,储存在圣殿里。(见路21:5中的相关词语)在《希腊语经卷》,圣经执笔者也用“阿纳泰马”去指受诅咒或该受诅咒的坏人坏事。因此,保罗对加拉太的基督徒(加1:8)说,谁(包括天使)向他们传别的好消息,跟他们素来领受的不同,谁就该受咒诅。“谁对主没有深厚感情”,同样该受诅咒。(林前16:22)保罗为不肯接受基督的以色列同胞而焦急,巴不得为他们“受咒诅,跟基督隔绝”。(罗9:3)在其他经文里,“阿纳泰马”显然指赌咒起誓,意思是背弃或不履行誓言的人必受诅咒;曾有40个人赌咒起誓,合谋要杀害保罗。(徒23:12-15,21)彼得发咒起誓说自己不认识基督,所用的是ka·ta·the·ma·tiʹzo(卡塔泰马蒂佐)和a·na·the·ma·tiʹzo(阿纳泰马蒂佐)这两个词。(太26:74;可14:71)彼得等于说,他如有虚言,就愿自己像恶人那样受到惩罚受到诅咒。
关于新耶路撒冷,启示录22:3记述上帝的应许,说:“一切咒诅[‘卡塔泰马’]都不再有了。”这个应许看来是把新耶路撒冷和受上帝诅咒的地上耶路撒冷作对比。类似地,新耶路撒冷跟被上帝判定为该受诅咒的“大巴比伦”相比,实有天壤之别。启示录18:4-8显示,上帝早已向大巴比伦宣布了“阿纳泰马”,意即诅咒。(另见林后6:17)
希腊语《七十子译本》的译者大都用“阿纳泰马”去翻希伯来语词cheʹrem(赫伦)。(见当灭的,永远奉献的)
上帝宣布诅咒的目的何在 其中一个目的,是要显明谁是上帝的仆人,蒙他悦纳,因为谁蒙悦纳,上帝就赐福,谁不蒙悦纳,他就诅咒。耶和华应许要赐福给亚伯拉罕,说:“咒诅[‘卡拉’的一个词形]你的,我要咒诅他。”(创12:3)如果某个诅咒没有指明对象,这就同时是上帝给渴望蒙他恩待的人的劝戒、指引和保护。摩西律法清楚说明,遵守律法的,会享有什么福分,不遵守的,会有什么诅咒临到。(申28:1,2,15)以色列人进应许之地以前,摩西郑重告诫国民,不论是整体还是个人,都得在祝福和诅咒之间作出选择,服从的必蒙赐福,不服从的必受诅咒。(申30:19,20)他们进入应许之地以后,约书亚也重新概述了摩西这番语重心长的劝戒。(参看书8:32-35;24:14,15)因此,是蒙福还是受诅咒,都得看他们自己。
上帝宣布诅咒的另一个目的,是要说明他所定的原则和旨意是不容轻看、藐视不得的。大祭司以利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知道他们“咒诅上帝”也没有斥止,因此受上帝诅咒降罚。(撒上3:13)耶和华告诉以利一个重要的原则:“尊重我的,我必尊重他;轻看我的,必被藐视[取自‘卡拉’这个词根]。”(撒上2:30)上帝宣布诅咒时,也会一并宣布犯过者应得的惩罚;这些惩罚有的立即执行,比如以利沙奉耶和华的名诅咒嘲笑他的顽童,他们当下就丧了命(王下2:24);有的稍后执行,比如上帝在约西亚王死后才降祸于犹大地(王下22:19,20)。耶和华警告以色列人,谁违犯他的律法,绝对逃不过惩罚。上帝说:“这一切咒诅必临到你身上,追赶 你,而且追上,直到把你消灭,因为你不听从耶和华你上帝的话,不谨守他吩咐你的诫命和律例。”(申28:45)尽管上帝明确预告,以色列人要是悖逆不忠,就必被掳异地,国土沦为荒凉。可惜他们对警告置若罔闻,结果耶路撒冷终“沦为地上万国所咒诅的城”。(耶26:6;24:9;申29:27)
解除诅咒 耶和华可以决定是否解除某个诅咒,但先决条件是:这样做必须完全符合他的公正原则。上帝降下洪水,把地上的坏人坏事清除后,对大地宣布的诅咒看来就解除了。(创8:21)由于未能遵守律法之约,整个以色列国都受到诅咒,就算那些诚心(但无法十足地)按照律法行事的人也不例外。使徒保罗说,基督耶稣之所以死在苦刑柱上,就是为了拯救这些人。(加3:10-13)耶稣自己十全十美地遵守了律法,但他却甘愿成为受诅咒的,好救赎以色列人脱离律法的诅咒。申命记21:23说:“因为挂在木柱上的人,是上帝所咒诅的[字面意思是:是一个诅咒]。”耶稣被犹太宗教法庭(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以罪犯的身份被挂在柱上时,成了“一个诅咒”。后来,耶稣在天上把自己生命的价值呈在上帝面前,摩西律法就作废了。上帝一旦接纳耶稣所献的祭物,就仿佛把摩西律法钉在柱上,正式解除了律法的诅咒。(西2:14)正因为犹太人视耶稣的遗体为“一个诅咒”,加上律法规定,安息日是不容玷污的,所以耶稣和其他罪犯的尸体当天就被拿走,没有留在柱上。(申21:23;约19:31)
诅咒生效与否的关键何在?
尽管谁都可以发出诅咒,但生效与否,关键却在于上帝和他的旨意。歌利亚“指着自己的[假]神咒诅大卫”,肯定是白费心机。(撒上17:43)巴兰本想诅咒以色列人,但耶和华却使他的诅咒变成祝福。(申23:4,5;书24:9,10)亚比筛听到示每公开咒骂大卫,不禁义愤填膺,要大卫容他砍下示每的头,但大卫不许。大卫知道咒骂的话应验与否全在乎耶和华,所以他说:“容[示每]咒骂吧,因为这是耶和华吩咐他的。也许耶和华亲眼看见了,耶和华就再次恩待我,取代今天的咒骂。”(撒下16:5-12;另见诗109:17,18,28)圣经严禁人诅咒父母(出21:17;利20:9;箴20:20)、诅咒上帝(出22:28;利24:11,14,15,23)、诅咒君王(传10:20),并谴责人“口虽祝福,心却咒诅”(诗62:4)。
耶稣基督是上帝的代言者,他在地上时谴责犹太的宗教导师和法利赛派蓄意违抗上帝的旨意,等于代表上帝向这些人宣布了诅咒。(太23:13-33)亚拿尼亚和撒非拉企图瞒骗上帝,被使徒彼得“咒诅”,当场就断了气。(徒5:1-11)另外,有一个人叫以吕马,是巫师又是假先知,使徒保罗斥责他是“魔鬼之子,跟一切正义的事为敌”,说上帝必打击他,他就好一阵子瞎了眼。(徒13:6-12)目击这些奇事的人都大起敬畏之心。不过,使徒有权宣布诅咒,不等于说所有基督徒都有权求神降祸。雅各提醒基督徒不可滥用舌头,不可诅咒别人。(雅3:9-12;比较诗109:17,18和西3:8-10)
历史表明,从使徒死后的日子起,一些宗教组织曾向不同的人、城市或国家发出“诅咒”和“禁令”;而且都是利用宗教或政府的权力,而不是凭上帝的力量,加以执行的。圣经的劝告却截然不同,诗篇37:3-9,22劝人要等候耶和华,坚信“蒙上帝赐福的,必得大地;受上帝咒诅的,必被剪除”。正如在马太福音25:31-46记述的比喻中,耶稣预告“山羊”所代表的群体必受诅咒,“永远被剪除”。另外,在关于“新天新地”的预言里,作恶犯罪的人都必受诅咒。(赛65:1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