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耶稣为使徒们洗脚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为使徒们洗脚,教导他们要谦卑

      第116章

      耶稣为使徒们洗脚

      马太福音26:20;马可福音14:17;路加福音22:14-18;约翰福音13:1-17

      • 耶稣最后一次跟使徒们一起吃逾越节的晚餐

      • 他为使徒们洗脚,借此教导他们要谦卑

      彼得和约翰已经按照耶稣的吩咐到达耶路撒冷,为逾越节做准备。随后,耶稣和其他十个使徒也起程前往那里。下午的这个时候,太阳正从西边落下,耶稣和他的同伴一起从橄榄山下来。在耶稣复活以前,这是他最后一次在白天眺望耶路撒冷。

      很快,耶稣和同伴就到了城里,随即前往他们吃逾越节晚餐的地方。他们沿着楼梯往上走,进入楼上一个宽敞的房间里,看见一切都准备就绪,他们可以在这里享用逾越节的晚餐。耶稣一直期待这个时刻,他说:“我十分渴望在受难以前,跟你们一起吃这个逾越节的晚餐。”(路加福音22:15)

      许多年前,犹太人已形成一个传统,就是一起吃逾越节晚餐的人会拿几杯酒传着喝。现在,耶稣接过一杯酒,祷告感谢了,说:“你们拿去,大家传着喝。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喝葡萄酒,直到上帝的王国来到。”(路加福音22:17,18)从耶稣的话可以清楚看出,他快要牺牲生命了。

      晚餐期间,耶稣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他站起身来,把外衣放在一旁,拿起一条毛巾,然后往身边的一个盆里倒了些水。一般来说,主人会安排为客人洗脚,也许是叫一个仆人这样做。(路加福音7:44)但当时没有主人在场,耶稣就亲自为使徒们服务。使徒们本来都可以把握机会为大家服务,但他们当中却没有一个人这样做。他们是不是还在竞争谁更大呢?不管是不是这个原因,现在要让耶稣为他们洗脚,他们都感到不好意思。

      耶稣来到彼得跟前时,彼得连忙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回答说:“我不洗你的脚,你就跟我没有关系了。”彼得说:“主啊,那就不只洗我的脚,连手和头也洗吧。”耶稣却回答说:“人洗澡后就完全洁净了,他只需要洗脚。你们是洁净的,但你们不是所有人都洁净。”(约翰福音13:8-10)听到耶稣这么说,彼得肯定非常惊讶。

      耶稣为他们十二个人都洗了脚,包括加略人犹大在内。之后,他穿上外衣,回到桌前,对他们说:“我对你们做的事,你们明白吗?你们称呼我‘老师’,称呼我‘主’,你们说得对,我本来就是。我身为主,身为老师,尚且为你们洗脚,你们也应当互相洗脚。我为你们树立典范,我对你们怎样做,你们也该照样做。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奴隶不比主人大,被派的也不比派他去的大。你们知道这些事,要是照着去做,就有福了。”(约翰福音13:12-17)

      关于谦卑地为人服务,耶稣给他们上了多么难忘的一课!跟随耶稣的人都不应该追求地位,想要高人一等,也不应该自以为了不起,想要别人为自己服务。他们应该效法耶稣的榜样,不是举行某种洗脚的仪式,而是乐意谦卑地为所有人服务。

  • 主的晚餐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跟十一个忠心使徒在一起的时候,创立了主的晚餐

      第117章

      主的晚餐

      马太福音26:21-29;马可福音14:18-25;路加福音22:19-23;约翰福音13:18-30

      • 耶稣指出犹大是叛徒

      • 耶稣创立主的晚餐

      当天晚上早些时候,耶稣为使徒们洗脚,借此教导他们要谦卑。现在,逾越节的晚餐看来已经结束了,他引用大卫的话,说:“那个从前跟我和睦、受我信任的人,他向来吃我的饭,现在竟然用脚踢我。”这其实是一个预言,耶稣接着解释说:“你们有一个人会出卖我。”(诗篇41:9;约翰福音13:18,21)

      使徒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一个地问:“主啊,不是我吧?”甚至连加略人犹大也这样问。约翰的座位在耶稣旁边,彼得向他示意,让他问问到底是谁。约翰就靠近耶稣,问他说:“主啊,是谁呢?”(马太福音26:22;约翰福音13:25)

      耶稣回答说:“我蘸一块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块饼,递给加略人犹大,说:“正如圣经说的,人子固然要离去,可是出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个人没有出生倒好。”(约翰福音13:26;马太福音26:24)之后,撒但就进入了犹大的心。现在,这个自甘堕落的人开始完全顺应魔鬼的意思去做,结果成了“灭亡之子”。(约翰福音6:64,70;12:4;17:12)

      耶稣对犹大说:“你要做的事,快点去做吧。”由于犹大掌管钱盒,其他使徒以为耶稣是吩咐他“去买过节要用的东西,或者是吩咐他送点东西给穷人”。(约翰福音13:27-30)但其实,犹大出去是要出卖耶稣。

      犹大离开后,耶稣就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纪念仪式。他拿起饼来,祷告感谢上帝,掰开递给使徒们吃。他说:“这指的是我的身体,是为你们牺牲的。你们要不断这样做来纪念我。”(路加福音22:19)使徒们就把饼传着吃了。

      现在,耶稣又拿起一杯酒来,祷告感谢上帝,然后递给使徒们。每一个人都接过杯来喝了。耶稣说:“这杯指的是凭我的血订立的新约。我的血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路加福音22:20)

      就这样,耶稣创立了纪念他牺牲的仪式。在每年的尼散月十四日,跟随他的人都要举行这个纪念聚会。这个场合会提醒他们,耶稣和天父为了帮助有信心的人摆脱罪和死的奴役,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这个纪念聚会比犹太人的逾越节更有意义,因为这个聚会促使人留意耶稣的牺牲,而他的牺牲能为所有信从上帝的人带来真正的自由。

      耶稣说,他的血“是要为许多人流出来的,使罪得到宽恕”。得到宽恕的“许多人”包括那些会跟耶稣一起在他父亲王国里的人,其中有忠心的使徒以及其他一些门徒。(马太福音26:28,29)

      • 耶稣引用了圣经中关于同伴的什么预言?他怎样解释这个预言?

      • 耶稣吩咐犹大什么?但其他使徒却误以为耶稣是什么意思?

      • 耶稣创立了什么新的纪念仪式?目的是什么?

  • 争论谁最大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的使徒们彼此争论谁最大

      第118章

      争论谁最大

      马太福音26:31-35;马可福音14:27-31;路加福音22:24-38;约翰福音13:31-38

      • 劝告使徒不要重视地位

      • 预告彼得不认主

      • 耶稣的门徒必须彼此相爱

      在跟使徒们共聚的最后一个晚上,耶稣为他们洗脚,借此教导他们要谦卑地为别人服务。对使徒们来说,这宝贵的一课为什么很有必要呢?虽然他们热心崇拜上帝,却有一个严重的弱点,就是他们非常在意谁的地位最高。(马可福音9:33,34;10:35-37)今天晚上,这个弱点再次暴露出来。

      使徒们开始“激烈地争论他们哪一个算最大”。(路加福音22:24)看到他们再次争吵起来,耶稣该有多痛心啊!他会怎么做呢?

      耶稣并没有因为使徒们的态度和行为而责骂他们,而是耐心地跟他们推理,说:“列国的君王辖制人民,掌权管理他们的有‘恩主’的称号。可是你们不要这样。……用餐的和在旁边服务的,哪一个大呢?”接着,耶稣提醒使徒们想想,他自己一直以来立下的榜样,说:“但我在你们中间是为你们服务的。”(路加福音22:25-27)

      尽管有种种弱点,使徒们在耶稣受考验时却始终对他不离不弃。所以耶稣对他们说:“我父亲跟我立约,把王国赐给了我,现在我也跟你们立约,让你们也同得王国。”(路加福音22:29)耶稣跟使徒们立约,借此向这些忠贞跟随他的人保证,他们会在王国里跟他一起执掌王权。

      虽然使徒们有这么美好的希望,但他们在地上时仍然是不完美的人。耶稣对他们说:“撒但一直要筛你们所有人像筛小麦一样。”(路加福音22:31)他也告诫使徒们:“今天晚上,你们全都会因我的事而离弃我,因为圣经上写着:‘我要打击牧人,羊群就会四散。’”(马太福音26:31;撒迦利亚书13:7)

      彼得却充满自信地说:“即使其他人全都因你的事而离弃你,我也绝不会离弃你!”(马太福音26:33)耶稣告诉彼得,当天晚上鸡叫两次之前,彼得会不认他。不过耶稣接着说:“我已经为你恳切祈求,免得你信心尽失。你回头以后,要帮助你的弟兄坚强起来。”(路加福音22:32)彼得却坚决地说:“即使我必须跟你一起死,也绝不会不认你。”(马太福音26:35)其他使徒也都说了同样的话。

      耶稣告诉使徒们:“我在你们这里,只多留一点时间。你们会找我,但正如我对犹太人说过的,‘我去的地方,你们是不能去的’,现在我对你们也这样说。”然后他说:“我给你们一条新诫命,就是要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你们要是彼此相爱,所有人就因此知道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3-35)

      彼得听到耶稣说,他只会在他们那里多留一点时间,就问:“主啊,你要到哪里去呢?”耶稣回答说:“我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会跟我去。”彼得更加疑惑了,继续问:“主啊,为什么我现在不能跟你去呢?我愿意为你牺牲生命啊。”(约翰福音13:36,37)

      耶稣接着提到,先前他派使徒们去加利利一带传道的时候,他们既不用带钱袋,也不用带粮袋。(马太福音10:5,9,10)然后他问:“你们有没有什么缺乏?”他们回答说:“没有!”可是,从今以后他们应该怎么做呢?耶稣吩咐他们说:“有钱袋的要带钱袋,有粮袋的要带粮袋,没有剑的要卖掉外衣去买剑。我告诉你们,圣经上写的‘他被人当作罪犯’这句话,一定应验在我身上。的确,跟我有关的事正在应验。”(路加福音22:35-37)

      耶稣所指的是,他会跟罪犯一起被钉在木柱上。在此之后,跟随他的人会遭遇猛烈的迫害。使徒们觉得他们已经做好准备,就对耶稣说:“主啊,你看!这里有两把剑。”耶稣回答说:“足够了。”(路加福音22:38)他们有两把剑,这让耶稣在不久之后有机会教导他们另一个重要的道理。

      • 使徒们为了什么事而争论?面对这个情况,耶稣怎么做?

      • 耶稣跟忠心的门徒立的约,可以达成什么目的?

      • 彼得过度自信,耶稣怎样回应他?

  • 耶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跟11个忠心的使徒在楼上的房间里

      第119章

      耶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约翰福音14:1-31

      • 耶稣快要离去,为门徒准备地方

      • 耶稣承诺会有一个帮助者赐给门徒

      • 天父比耶稣大

      耶稣和使徒们吃过纪念晚餐后,继续留在楼上的房间里。耶稣鼓励他们说:“你们心里不要难过。要对上帝有信心,也要对我有信心。”(约翰福音13:36;14:1)

      忠心的使徒们为什么不必为耶稣快要离去而难过呢?耶稣解释说:“我父亲家里有很多住处……。我既然去为你们准备地方,就会再来,接你们到我家里去,这样我在哪里,你们也在哪里。”不过使徒们没有听懂耶稣的话,不明白他其实是在说去天上的事。多马问他:“主啊,我们不知道你要到哪里去,怎么知道是哪条路呢?”(约翰福音14:2-5)

      耶稣回答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通过我,谁也不能到父亲那里去。”(约翰福音14:6)人必须接受耶稣,接受他的教导,并且效法他的生活方式,才能够进入他父亲天上的家里。

      一直在旁聆听的腓力恳求说:“主啊,求你让我们看一看天父,我们就满足了。”看来腓力很想以某种方式看见上帝,就像摩西、以利亚、以赛亚曾在异象中看见上帝一样。但使徒已经看到的其实比那些异象更好,正如耶稣说:“我跟你们在一起这么久了,腓力你还不认识我吗?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亲。”耶稣十全十美地反映天父的品格,因此跟耶稣一起生活、观察他的言行,就好像看见天父一样。当然,父亲比儿子地位更高。耶稣也说:“我对你们说的话,不是照着自己的主意说的。”(约翰福音14:8-10)

      使徒曾看见耶稣施行奇迹,听见他宣扬上帝王国的好消息。现在,耶稣告诉他们:“我做的工作,信从我的人将来也会做,而且做的会比这些更大。”(约翰福音14:12)耶稣的意思不是说,跟随他的人会施行更伟大的奇迹。他的意思其实是,将来门徒的传道工作会延续更长的时间,扩展到更大的地区,也会接触到更多的人。

      耶稣会离去,但不会撇下使徒不管,他承诺说:“你们奉我的名请求任何事,我都一定成全。”耶稣进一步说:“我请求父亲,他就会赐给你们另一个帮助者,永远与你们同在。那就是显示真理的神圣力量。”(约翰福音14:14,16,17)耶稣向他们保证,上帝会赐给他们另一个帮助者,也就是神圣力量。后来这件事在五旬节那天发生了。

      耶稣接着说:“还有一点时间,世人就看不到我了,你们却会看到我,因为我活着,你们也会活着。”(约翰福音14:19)耶稣不仅会在复活后让门徒看到他,将来他还会使门徒复活到天上去,跟他在一起。

      现在,耶稣告诉使徒一个简单的真理:“领受我的诫命又遵守的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我父亲就爱他,我也爱他,而且我要把自己向他显明出来。”这时,又名达太的使徒犹大问:“主啊,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为什么打算只向我们,而不向世人把自己显明出来呢?”耶稣回答:“谁爱我,就会按照我说的话去做,我父亲也会爱他……。不爱我的,就不按照我说的话去做。”(约翰福音14:21-24)跟耶稣的门徒不同,世人没有认出耶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耶稣即将离去,门徒怎样才能记得他教导的一切呢?耶稣说:“帮助者,就是父亲因我的名而派来的神圣力量,他会把一切都教导你们,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说过的一切话。”使徒曾看见神圣力量发挥的强大作用,因此这个保证让他们感到安心。耶稣接着说:“我把我的安宁赐给你们,我留下这种安宁给你们。……你们心里不要难过,也不要畏缩。”(约翰福音14:26,27)他们的确不用感到难过,因为他们会从耶稣的父亲那里得到指引和保护。

      很快他们就会看到,上帝确实有能力保护人。耶稣说:“统治全世界的王将要来到。他对我是无能为力的。”(约翰福音14:30)魔鬼能进入犹大心里,对他施加影响。但耶稣完美无罪、毫无弱点,撒但根本无机可乘,不能使他反叛上帝。魔鬼也不能把耶稣囚禁在死亡里。为什么呢?耶稣说:“我正照着父亲给我的命令去做。”耶稣确信天父会使他复活过来。(约翰福音14:31)

      • 耶稣要去的地方是哪里?关于通往那里的道路,多马得到什么保证?

      • 腓力想要耶稣为他们做的事,看来到底是什么?

      • 耶稣说,跟随他的人将来要做的工作会比他做的更大。这是什么意思?

      • 天父是比耶稣大的,知道这一点为什么令人安心?

  • 门徒必须结出果实并且做耶稣的朋友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跟使徒们一边说话一边离开楼上的房间

      第120章

      门徒必须结出果实并且做耶稣的朋友

      约翰福音15:1-27

      • 真葡萄树和枝子

      • 怎样时刻留在耶稣的爱里?

      时间已经很晚了,也许过了午夜,耶稣还在跟忠心的使徒们倾心交谈,鼓励他们。现在,耶稣开始说一个生动有力的比喻。

      他说:“我是真葡萄树,我父亲是培植的人。”(约翰福音15:1)耶稣的比喻跟几百年前耶和华说的一个比喻类似。当时,耶和华把以色列国族称为他的葡萄树。(耶利米书2:21;何西阿书10:1,2)不过,耶和华已经决定弃绝这个国族。(马太福音23:37,38)所以,现在耶稣谈到的是一个新的概念,他就是这个比喻中的葡萄树。自耶稣在公元29年受神圣力量任命以来,他就一直受到天父的“培植”。不过,耶稣表明这棵葡萄树代表的不仅是他自己。他说:

      “我这棵树上所有不结果实的枝子,[我父亲]都除掉;所有结果实的,他都修整干净,使果实结得更多。……枝子离开了葡萄树,就不能自己结果实。同样,你们要不是时刻跟我联合,也不能结果实。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约翰福音15:2-5)

      耶稣向忠心的门徒承诺过,他离去后会派出一个“帮助者”,也就是神圣力量。在51天后,当使徒和其他人得到神圣力量时,他们就成了这棵葡萄树上的枝子。但所有“枝子”都必须时刻跟耶稣联合。为什么呢?

      耶稣解释说:“时刻跟我联合的,我也时刻跟他联合,他就会多结果实。因为离开了我,你们就什么事也做不了。”这些“枝子”,也就是忠心跟随他的人,会多结果实,意思是他们会效法耶稣的品格,并热心宣扬上帝的王国,帮助更多人成为基督的门徒。如果人没有时刻跟耶稣联合,没有结出果实,会有什么下场呢?耶稣接着说:“不时刻跟我联合的,就会……被扔在外面。”那反过来呢?他说:“要是你们时刻跟我联合,我的话又时刻在你们心里,那么你们想要的,只管去求,都会实现。”(约翰福音15:5-7)

      现在,耶稣再次强调要遵守他的诫命。之前他已两次提过这件事。(约翰福音14:15,21)门徒怎样证明自己遵守耶稣的诫命呢?耶稣提出一个重要的方法,说:“你们要是遵守我的诫命,就会时刻留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父亲的诫命,就时刻留在他的爱里。”不过,门徒只要爱耶和华上帝和他儿子耶稣就够了吗?耶稣接着说:“我的诫命就是:你们要彼此相爱,就像我爱你们一样。人为朋友牺牲生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你们要是照我的吩咐去做,就是我的朋友了。”(约翰福音15:10-14)

      再过几小时,耶稣就会为所有信从他的人献出生命,显出自我牺牲的爱。他的榜样应该推动跟随他的人彼此表现同样的爱。这种爱将成为他们的标志,正如耶稣说过:“你们要是彼此相爱,所有人就因此知道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5)

      使徒们也应该留意,耶稣把他们称为“朋友”。耶稣解释说:“我把你们叫做朋友,因为我从我父亲那里听到的,全都告诉你们了。”能够成为耶稣的密友,能够知道天父对他说过什么,这种友谊多么宝贵啊!不过,为了维系这种友谊,他们必须“不断结出果实”。耶稣还说,如果他们这样做,不管他们奉他的名向天父求什么,天父都会赐给他们。(约翰福音15:15,16)

      这些“枝子”,也就是耶稣的门徒,要彼此相爱。这种爱能帮助他们面对将来的考验,保持忍耐。耶稣接着提醒门徒,世人会恨他们。不过,他也安慰他们说:“如果世人恨你们,你们要知道,世人恨你们以前已经恨我了。要是你们属于世界,世人自然会喜爱属于自己的。但因为你们不属于世界……所以世人就恨你们。”(约翰福音15:18,19)

      耶稣进一步解释世人为什么会恨他的门徒:“他们要因我的名做这一切事来对付你们,因为他们不认识那位派我来的。”耶稣还指出,恨他的人已经被他施行的奇迹定了罪,他说:“我在他们中间,要是没做过别人从未做过的事,他们就没有罪了。可是,现在他们看见了我,还恨我,也恨我的父亲。”他们这种仇恨的态度其实应验了圣经的预言。(约翰福音15:21,24,25;诗篇35:19;69:4)

      接着,耶稣再次承诺会给门徒一个帮助者,也就是神圣力量。所有跟随耶稣的人都可以得到这股强大的力量,这样他们就能结出果实,向人“作见证”。(约翰福音15:27)

      • 在耶稣的比喻里,“培植的人”“葡萄树”“枝子”分别指谁?

      • 上帝期待“枝子”结出什么“果实”?

      • 耶稣的门徒怎样才能做他的朋友?什么会帮助他们面对世人的仇恨?

  • “要鼓起勇气!我已经战胜了世界”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的提醒让使徒们忧虑不安

      第121章

      “要鼓起勇气!我已经战胜了世界”

      约翰福音16:1-33

      • 使徒们很快就不会再看见耶稣

      • 使徒们的忧愁会化为喜乐

      耶稣和使徒正准备离开楼上的房间。他们在那里吃过逾越节的晚餐后,耶稣已经给他们很多劝勉。现在耶稣继续说:“我把这些事告诉你们,免得你们失去信心。”为什么这个提醒十分恰当?耶稣说:“你们会被会堂开除。事实上,时候要到,杀你们的人,都以为自己是在敬奉上帝。”(约翰福音16:1,2)

      这番话可能让使徒们感到不安。耶稣之前说过他们会被世人憎恨,但没有直接说他们会被杀害。为什么呢?耶稣说:“我起初没有告诉你们这些事,因为那时我跟你们在一起。”(约翰福音16:4)现在他即将离去,所以预先装备使徒,免得他们以后失去信心。

      耶稣接着说:“我要到派我来的那位那里去,你们却没有一个问我:‘你要到哪里去?’”其实当晚早些时候,他们问过这个问题。(约翰福音13:36;14:5;16:5)不过现在,耶稣谈到的迫害让他们受到很大冲击,所以他们忧愁不安,正如耶稣说:“因为我把这些事告诉你们,你们心里就充满忧愁。”(约翰福音16:6)结果,他们没有心思进一步了解,耶稣将得到怎样的荣耀,以及这对真心崇拜上帝的人来说将会意味着什么。

      耶稣继续说:“我是为了你们的益处才离开的。我不离开,帮助者就不会到你们这里来;我离开了,就会派他到你们这里来。”(约翰福音16:7)耶稣必须牺牲生命并返回天上,门徒才能得到神圣力量。跟随耶稣的人无论在世上的哪个角落,耶稣都可以用神圣力量帮助他们。

      神圣力量“会向世人提出确凿的证据,显明谁有罪,谁正义,谁受审判”。(约翰福音16:8)神圣力量会显明世人有罪,因为他们不信从上帝的儿子。此外,神圣力量会显明耶稣是正义的,也会显明撒但这“统治全世界的王”应该受到审判。(约翰福音16:11)

      耶稣接着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告诉你们,但是你们目前承担不了。”当耶稣把神圣力量倾注下来的时候,门徒就会受到神圣力量的引导,明白“全部真理”,并按照真理生活。(约翰福音16:12,13)

      耶稣进一步说:“还有一点时间,你们就不会再看见我,但再过一点时间,你们又会看见我。”这些话让使徒困惑不解,彼此议论他是什么意思。耶稣知道他们想问他,就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会哭泣哀号,世人倒会高兴。你们会忧愁,可是你们的忧愁会化为喜乐。”(约翰福音16:16,20)到了下午耶稣被杀害的时候,宗教领袖会高兴,门徒却会忧愁。不过,到耶稣复活的时候,门徒的忧愁就会化为喜乐。然后,当耶稣把上帝的神圣力量倾注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会继续喜乐。

      耶稣把使徒们的情况比作女人经历产痛,说:“女人生孩子的时候忧愁,是因为她的时候到了。可是,等她生了孩子,就会因为有一个人在世上出生而感到高兴,再也不记得痛苦了。”耶稣接着鼓励使徒们说:“现在你们也忧愁,可是将来我会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会欢喜,谁也不能夺去你们的喜乐。”(约翰福音16:21,22)

      到目前为止,使徒们从没奉耶稣的名求过什么。现在耶稣说:“到那个时候,你们会奉我的名向父亲祈求。”为什么要奉耶稣的名呢?是因为天父不愿意回应他们吗?不是的,耶稣说:“父亲自己对你们有很深的感情,因为你们一直对我有很深的感情,还相信我是代表上帝来的。”(约翰福音16:26,27)

      使徒们因耶稣的话大受激励,坚定地说:“凭着这一点,我们相信你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可是,他们的信心马上就会受到考验。耶稣指出将会发生的事,说:“看哪!时候要到,其实已经到了,你们会被分散,各自回家,留下我一个人。”不过,耶稣安慰他们说:“我把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让你们可以靠着我得到安宁。你们在世上会经历患难,可是要鼓起勇气!我已经战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30-33)的确,耶稣没有放弃他们。尽管撒但和他控制的世界千方百计要使他们舍弃忠义,耶稣还是深信他们会忠心地执行上帝的旨意,深信他们会像自己一样战胜这个世界。

      • 耶稣的什么提醒让使徒们感到不安?

      • 使徒们为什么没有心思进一步问耶稣问题?

      • 使徒们的忧愁会化为喜乐,耶稣把这个转变比作什么?

  • 在楼上房间里的最后祷告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抬头望天,在使徒们面前祷告

      第122章

      在楼上房间里的最后祷告

      约翰福音17:1-26

      • 认识上帝和他的儿子大有价值

      • 耶和华、耶稣、门徒全都合一

      耶稣深爱使徒,一直为自己即将离去一事装备他们。现在他抬头望天,向天父祷告说:“求你使你的儿子得到荣耀,这样你的儿子也可以使你得到荣耀。你已经赐给他权力统管全人类,这样,凡是你赐给他的人,他都可以给他们永远的生命。”(约翰福音17:1,2)

      耶稣显然明白,使上帝得到荣耀是最重要的事。不过,他也提到一个令人安慰的希望,那就是人能得到永远的生命。由于得到了“统管全人类”的权力,耶稣可以让全人类都因他付出的赎价而得益。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得到这个福分。为什么呢?耶稣说:“他们必须认识你这位独一的真神,以及你派来的耶稣基督,才能得到永远的生命。”(约翰福音17:3)可见,耶稣只会让那些听从这个吩咐的人从赎价获益。

      人想得到永生,就必须深入认识天父和耶稣,并跟他们享有亲密的关系。他必须在一切事上都跟他们有同样的看法和感受。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也必须尽力效法他们无与伦比的品格。他还必须明白,跟人类获得永生相比,使上帝得到荣耀更重要。现在,耶稣又回到荣耀这个话题,说:

      “我在地上使你得到了荣耀,完成了你交给我做的事。父亲啊,现在求你让我在你身边得到荣耀,就是还没有世人以前、我在你身边享有的荣耀。”(约翰福音17:4,5)耶稣祈求天父把他复活过来,让他回到天上享有原本的荣耀。

      不过,耶稣没有忘记他通过传道工作成就的事。他继续祷告说:“你从世人当中赐给我的人,我已经向他们显明你的名。他们本来是你的,你把他们赐给了我,他们也遵守了你的话语。”(约翰福音17:6)耶稣在传道时,会用耶和华这个名字来称呼上帝。除了说出上帝的名字,他还帮助门徒认识这个名字代表的一切,包括上帝有什么美德,以及他怎样对待人类。

      使徒们已经认识耶和华,也明白耶稣担任的角色和他教导的道理。耶稣谦卑地说:“你赐给我的话,我已经传给了他们,他们也接受了,而且确实知道我是代表你来的,也相信是你派我来的。”(约翰福音17:8)

      耶稣接着表明,对他来说门徒和世人截然不同:“我为他们祈求。我不为世人祈求,却为你赐给我的人祈求,因为他们是你的。……圣洁的父亲啊,为了你自己的名,求你照顾他们,使他们合一,就像我们一样。……我一直照顾他们,也保护了他们。除了那个灭亡之子,他们没有一个灭亡。”(约翰福音17:9-12)加略人犹大就是“灭亡之子”,这时他正在进行出卖耶稣的勾当。

      耶稣接着在祷告中说,世人会恨他的门徒,但他继续说:“我不是求你从世人当中带走他们,而是求你保护他们,不让那恶者得逞。他们不属于世界,正如我不属于世界一样。”(约翰福音17:14-16)使徒和其他门徒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在撒但统治的人类社会中,但他们必须跟这个世界以及世界的邪恶保持分离。他们应该怎么做呢?

      他们必须保持圣洁,跟其他人区分开来专门为上帝服务。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实践《希伯来语经卷》中蕴含的真理,以及耶稣亲自教导的真理。耶稣在祷告中也说:“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话语就是真理。”(约翰福音17:17)一段时间后,上帝会指引一些使徒写下书卷。这些书卷也会成为“真理”的一部分,能使人成圣。

      将来还会有其他人接受真理,所以耶稣祷告说:“我不仅为这些人[在场的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而信从我的人祈求。”祈求什么呢?耶稣求天父“使他们全都合一”。怎样的“合一”呢?他接着说:“正如父亲你跟我联合,我跟你联合,他们也跟我们联合。”(约翰福音17:20,21)耶稣跟天父“合一”,不是指他们是同一个个体,而是指他们在所有事上都是一致的。耶稣求天父让跟随他的人享有同样的“合一”。

      耶稣不久前曾告诉彼得和其他使徒,他要去为他们准备地方,一个在天上的地方。(约翰福音14:2,3)现在耶稣在祷告中再次提到这件事,说:“父亲啊,愿我在哪里,你赐给我的人也跟我在哪里,这样他们就可以看到你赐给我的荣耀,因为在世界奠基以前,你就爱我了。”(约翰福音17:24)耶稣的话表明,在很久以前,在亚当和夏娃孕育后代以前,上帝就深爱他的独生子。这个独生子后来成为耶稣基督。

      在结束祷告的时候,耶稣再次强调天父的圣名多么重要,也强调天父多么爱使徒以及其他将会接受真理的人。他说:“我已经使他们认识你的名,以后还要使他们认识,这样你爱我的那种爱,就可以留在他们里面,我也跟他们联合。”(约翰福音17:26)

      • 认识上帝和他的儿子是什么意思?

      • 耶稣怎样显明上帝的圣名?

      • 上帝、他的儿子耶稣以及所有真心崇拜上帝的人,在什么意义上是“合一”的?

  • 在极度忧愁中祷告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彼得、雅各、约翰在睡觉

      第123章

      在极度忧愁中祷告

      马太福音26:30,36-46;马可福音14:26,32-42;路加福音22:39-46;约翰福音18:1

      •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

      • 他的汗珠如同血滴滴下

      耶稣结束祷告后,就跟忠心的使徒们一起唱了赞美歌,然后前往橄榄山。(马可福音14:26)他们往东走,要去一个叫做客西马尼的园子,那里是耶稣常去的地方。

      这个美丽的园子长满了橄榄树。他们一到那里,耶稣就对其中八个使徒说:“你们坐在这里,我到那边去祷告。”他们也许就留在园子入口的附近。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继续往园子里走。他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于是对他们三个人说:“我心里非常忧愁,几乎要死。你们要留在这里,陪我一起守望。”(马太福音26:36-38)

      耶稣稍往前走,跪在地上开始祷告。在这个非常时刻,他会向上帝祈求什么呢?他说:“父亲啊,对你来说什么都可能,求你为我撤去这个杯。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可福音14:35,36)耶稣是不是想退缩了呢?他是不是不想献出生命作为赎价了呢?绝不是!

      在天上时,耶稣曾看到被罗马人处决的罪犯经历极端的痛苦。现在,耶稣是个会感到疼痛、害怕和不安的人,自然不想经历这样的痛苦。不过,这并不是他极其难过的最主要原因。他最不想看到的其实是,自己像一个可耻的罪犯一样被人处死,给天父的圣名带来羞辱。事实上,再过几个小时,他就会被挂在柱上,以亵渎上帝的罪名被处死。

      耶稣祷告了很久,然后回到三个使徒那里,却发现他们都睡着了,于是对彼得说:“你们连跟我守望一小时也不能吗?你们要不断守望,不断祷告,免得陷入引诱。”可是,耶稣明白使徒们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而且当时已经很晚了。所以,他接着说:“心灵固然是热切的,肉体却是软弱的。”(马太福音26:40,41)

      耶稣第二次去祷告,求上帝使“这个杯”离开他。他回来的时候,再次看见三个使徒都睡着了。他们当时本该热切祷告,祈求上帝使他们不致陷入引诱才对。所以当耶稣向他们说话时,他们都“不知道怎样回答他”。(马可福音14:40)之后,耶稣第三次离开他们,到一个地方跪下来祷告。

      耶稣深感不安,担心自己以罪犯的身份死去,会为天父的圣名带来羞辱。耶和华其实一直在听他爱子的祷告,在这期间他还派了一个天使,去给耶稣加添力量。之后,耶稣非但没有停止向天父祈求,他的祷告反而“更加恳切”了。当时,他在感情上确实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耶稣一旦失败,他自己以及所有信从他的人,都将无法得到永远的生命。耶稣肩上的担子多么沉重啊!圣经说,“他的汗珠如血滴似的,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44)

      耶稣第三次回到使徒那里,发现他们又睡着了,就对他们说:“在这样的时候,你们还在睡觉,还在休息!看!时候快到,人子要被人出卖,落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吧。看!出卖我的人快到了。”(马太福音26:45,46)

      他的汗珠如血滴滴下

      身为医生的路加没有解释,耶稣的汗珠是怎样变得“如血滴似的”。(路加福音22:44)路加可能是在形容,耶稣的汗珠看起来像从伤口滴下来的血滴。威廉·爱德华兹医生则提出另一个解释。他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英语)发表文章说:“虽然极为罕见,血汗症仍可能在人处于高度心理压力时出现。……由于血液进入汗腺,皮肤会变得异常脆弱。”

      • 离开楼上的房间后,耶稣带使徒们去了哪里?

      • 耶稣祷告时,三个使徒在做什么?

      • 耶稣的汗珠如血滴滴下,这表明他当时有什么感觉?

  • 基督被出卖和逮捕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斥责彼得,因为彼得用剑削掉了马勒古的耳朵;士兵们站在一旁准备逮捕耶稣

      第124章

      基督被出卖和逮捕

      马太福音26:47-56;马可福音14:43-52;路加福音22:47-53;约翰福音18:2-12

      • 在客西马尼园,耶稣被犹大出卖

      • 彼得砍掉一个人的耳朵

      • 耶稣被逮捕

      时间早已过了午夜,先前一些祭司已同意给犹大30块银子,作为出卖耶稣的报酬。现在,犹大带着一大群祭司长和法利赛派的人来搜捕耶稣。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队全副武装的罗马士兵和一个将军。

      吃过逾越节的晚餐后,耶稣叫犹大离开,看来当时犹大就直接去找了那些祭司长。(约翰福音13:27)这些人马上召集他们的差役和一队士兵。犹大可能先带他们去了耶稣和使徒们庆祝逾越节的那个房间。不过现在,犹大和这群人已经过了汲沦谷,正往客西马尼园的方向去。这群来势汹汹的人带着武器,手拿火把和灯,一心要找到耶稣。

      犹大带着这一大群人上橄榄山时,非常确定可以在哪里找到耶稣。过去一周,耶稣和使徒曾多次在伯大尼和耶路撒冷之间往返,途中他们常常在客西马尼园停下来休息。但现在已是深夜,园子里又有很多橄榄树,士兵怎样才能在重重树影下辨认出谁是耶稣呢?况且他们可能从没见过耶稣。因此,犹大跟他们约定了一个暗号,说:“我吻谁,谁就是你们要的人。你们要拘捕他,把他押走。”(马可福音14:44)

      犹大带着这群人进了园子,他一看见耶稣和使徒们就直接走到耶稣跟前,对他说:“老师,你好!”然后非常亲切地吻他。耶稣对他说:“你这个人来这里做什么?”(马太福音26:49,50)不等他回答,耶稣继续说:“犹大,你用亲吻来出卖人子吗?”(路加福音22:48)此后,耶稣再没有理会这个叛徒了。

      现在,耶稣上前走到火把和灯照亮的地方,问这些来抓他的人说:“你们找谁?”他们回答:“拿撒勒人耶稣。”耶稣毫无惧色地说:“我就是。”(约翰福音18:4,5)这些人大吃一惊,就往后退,倒在了地上。

      耶稣没有趁这个机会在黑暗中逃走,而是再次问他们找的是谁。他们又一次回答:“拿撒勒人耶稣。”耶稣接着镇定地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如果你们找的是我,就放这些人走吧。”即使在这危急关头,耶稣也没有忘记他曾经说过,天父赐给他的人,他一个都不会失去。(约翰福音6:39;17:12)耶稣的确一直保护他忠心的使徒,“除了那个灭亡之子”犹大,他一个也没有失去。(约翰福音18:7-9)所以,现在耶稣要求这群人让他的忠心门徒离开。

      士兵站起来,向耶稣走过去。使徒见情势不妙,就说:“主啊,我们拿剑砍好吗?”(路加福音22:49)耶稣还没来得及回答,彼得就从他们带的两把剑中拔出一把,向大祭司的奴隶马勒古砍去,削掉了他的右耳。

      耶稣有什么反应呢?耶稣摸了摸马勒古的耳朵,医好了他。接着,耶稣教导使徒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他命令彼得说:“把剑收回原处!使用刀剑的,都会死在刀剑之下。”耶稣心甘情愿被人逮捕。他解释说,要是不这样,“圣经说事情必然这样发生,又怎能实现呢”?(马太福音26:52,54)他还说:“父亲赐给我的杯,难道我不该喝吗?”(约翰福音18:11)耶稣完全接受上帝对他所定的旨意,即使要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接着,耶稣对这群人说:“你们带着刀剑棍棒出来捉拿我,像对付强盗一样吗?我天天坐在圣殿里教导人,你们却没有拘捕我。可是所有这些事发生,是要应验众先知写下来的话。”(马太福音26:55,56)

      士兵、将军和犹太人的差役抓住耶稣,把他捆绑起来。使徒看到这个情形就都逃跑了,但“一个年轻人”留在人群中,想跟着耶稣。这个人可能就是耶稣的门徒马可。(马可福音14:51)可是这群人认出了他,想要抓住他,他就只好撇下身上的细麻衣跑了。

      • 犹大为什么去客西马尼园找耶稣?

      • 为了保护耶稣,彼得做了什么?关于他的举动,耶稣说了什么?

      • 耶稣怎样表明,他完全接受上帝对他所定的旨意?

      • 当使徒们抛下耶稣逃跑时,谁留了下来?但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 先被带到亚那面前,再被带到该亚法那里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该亚法撕裂衣服;有人打耶稣耳光,有人戏弄他,还有人用拳头打他

      第125章

      先被带到亚那面前,再被带到该亚法那里

      马太福音26:57-68;马可福音14:53-65;路加福音22:54,63-65;约翰福音18:13,14,19-24

      • 耶稣被押去见前大祭司亚那

      • 被公议会非法审讯

      耶稣被人像罪犯一样捆绑起来,带到亚那家里。多年前,年少的耶稣曾在圣殿里使宗教导师大感惊讶,亚那就是当时的大祭司。(路加福音2:42,47)后来,亚那的几个儿子也先后出任大祭司,现任的大祭司则是他的女婿该亚法。

      耶稣在亚那家里,该亚法就有时间召集公议会。这个法庭由71个成员组成,其中包括在任的大祭司以及那些离任的大祭司。

      亚那审问耶稣,“问及他的门徒和他所教的道理”。耶稣却只是回答:“我一向都是公开地对世人讲话。我教导人总是在会堂和圣殿里,就是所有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我没有暗中讲过什么。你为什么问我呢?问问那些听过我讲话的人好了。”(约翰福音18:19-21)

      一个站在旁边的差役就打了耶稣一记耳光,斥责他说:“你竟然这样回答祭司长吗?”耶稣知道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就回答说:“我要是说错了,尽管指证我错在哪里;我要是说得对,你为什么打我呢?”(约翰福音18:22,23)之后,亚那派人把耶稣押往女婿该亚法那里。

      到这个时候,全体公议会的成员,包括现任大祭司、民众的长老以及抄经士,都在该亚法的府第聚集起来了。在逾越节的夜里开庭审讯是不合法的,但这些人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他们邪恶的阴谋。

      这样的一群人怎么可能秉公审判呢?早在耶稣使拉撒路复活的时候,公议会就已经决定要杀害耶稣了。(约翰福音11:47-53)就在几天前,这些宗教领袖更暗中计划要抓住耶稣,把他杀死。(马太福音26:3,4)想想看,耶稣还没有受审就已经被定了死罪!

      除了举行非法审讯,那些祭司长和公议会的其他成员,还千方百计找人做伪证来诬告耶稣。虽然他们找到了很多证人,但这些人的证词却各有出入。最后,有两个人站出来指控耶稣说:“我们听他说过:‘我要拆毁这座人手所造的圣殿,三天之内另建一座不是人手造的殿。’”(马可福音14:58)但就连这两个人的证词都互相矛盾。

      该亚法问耶稣:“你没有什么要回应的吗?他们作证告你的事,你没有听到吗?”(马可福音14:60)耶稣却一言不发。这些想要诬告耶稣的人连一致的证词都说不出来,所以大祭司该亚法只好改变策略。

      该亚法知道,如果有任何人声称是上帝的儿子,犹太人都会对这件事很敏感。之前,耶稣曾在犹太人面前把上帝称为自己的父亲,犹太人认为他这样说就是“自命跟上帝平等”,所以想要杀死他。(约翰福音5:17,18;10:31-39)为了利用犹太人的这种情绪,老奸巨猾的该亚法对耶稣说:“我命令你在永活的上帝面前发誓,告诉我们,你是不是上帝的儿子基督?”(马太福音26:63)耶稣一向表明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约翰福音3:18;5:25;11:4)如果现在他保持沉默,就等于否认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否认自己是基督。于是耶稣回答说:“我是。你们会看见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边,带着天云来到。”(马可福音14:62)

      听到这话,该亚法就装模作样地撕裂衣服,大声喊道:“他说了亵渎的话!我们还需要证人吗?看!现在你们听到亵渎的话了。你们认为怎样?”公议会于是作出不公正的判决:“应该处死他。”(马太福音26:65,66)

      接着,他们开始戏弄耶稣,用拳头打他。还有些人打他耳光,吐唾沫在他脸上。他们把耶稣的脸蒙住,再打他耳光,嘲讽他说:“先知你说吧,打你的是谁啊?”(路加福音22:64)想想看,在这场非法的夜间审讯中,上帝的儿子遭受了怎样的虐待!

      • 耶稣首先被带到了哪里?他在那里受到了怎样的对待?

      • 耶稣接着被押到了哪里?该亚法用了什么策略,让公议会判处耶稣死刑?

      • 非法审讯期间,耶稣遭受了怎样的虐待?

  • 彼得不认耶稣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站在阳台上,望着下面刚刚不认他的彼得;人群后面有一只公鸡

      第126章

      彼得不认耶稣

      马太福音26:69-75;马可福音14:66-72;路加福音22:54-62;约翰福音18:15-18,25-27

      • 彼得不认主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捕时,使徒都非常害怕,撇下他逃跑了。但有两个使徒没有继续逃跑,他们是彼得和“另一个门徒”,而这另一个门徒很可能是使徒约翰。(约翰福音18:15;19:35;21:24)他们也许在耶稣被带往亚那家的路上,追上了押送的队伍。后来亚那派人把耶稣押往大祭司该亚法那里,彼得和约翰也一路远远地跟着。看来两人的内心十分挣扎,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安危,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们的主会有什么遭遇。

      约翰跟大祭司该亚法认识,所以能够进入该亚法府第的院子,彼得却一直站在门外。后来,约翰出来跟守门的女仆说了一声,彼得才可以进去。

      这天晚上有点冷,聚集在院子里的人就用木炭生了一堆火。彼得坐下跟他们一起取暖,等着要看耶稣的审讯有什么结果。(马太福音26:58)现在,借着火光,先前那个让彼得进来的守门人看清了他的样子,就质问他说:“你不也是那个人的门徒吗?”(约翰福音18:17)周围还有其他人也认出了彼得,指责他,说他跟耶稣是一伙的。(马太福音26:69,71-73;马可福音14:70)

      这让彼得非常苦恼,他尽量避开人的注意,甚至走到了门厅那里。彼得再三否认自己跟耶稣是一伙的,有一次还说:“我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马可福音14:67,68)彼得更开始“赌咒发誓”,保证自己说的都是实话,如果不是,他就甘愿遭受灾祸。(马太福音26:74)

      与此同时,耶稣还在该亚法的府第受审,审讯看来在楼上的一个地方进行。彼得和其他人在下面的院子里等候,也许看着那些前来作证的人进进出出。

      不论彼得怎样否认,他的加利利口音还是出卖了他。人群中有一个是马勒古的亲戚,而马勒古就是刚被彼得削掉一只耳朵的那个人。马勒古的亲戚质问彼得说:“我不是看见你跟他一起在园子里吗?”彼得第三次否认,立刻鸡就叫了,正如耶稣所预告的那样。(约翰福音13:38;18:26,27)

      耶稣这时看来正在阳台上,下面就是院子。主转过身来看着彼得,他们目光相遇的那一刻,彼得必定心如刀割。他想起了几小时前,耶稣在楼上的那个房间里说过的话,就出去痛哭起来。想想看,彼得意识到自己果然犯下了大错,他的内心该有多么痛苦!(路加福音22:61,62)

      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呢?彼得曾充满自信,觉得自己信心坚定、忠贞不渝,他怎么会不认主的呢?当时的情况无疑令彼得措手不及:真理受到扭曲,耶稣被人当作邪恶的罪犯。彼得本可以挺身而出,为无辜的耶稣辩护,但他却背叛了耶稣,背叛了有永生话语的主。(约翰福音6:68)

      彼得的惨痛经历表明: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算他信心坚定、十分虔诚,也可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或诱惑时失足犯错。愿所有崇拜上帝的人都从彼得的经历吸取教训!

      • 彼得和约翰怎样进了该亚法府第的院子?

      • 彼得和约翰在院子里的时候,楼上正进行着什么?

      • 根据马太福音26:74,彼得做了什么?

      • 我们从彼得的经历可以学到什么教训?

  • 先在公议会受审,然后被带到彼拉多那里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站在本丢·彼拉多面前

      第127章

      先在公议会受审,然后被带到彼拉多那里

      马太福音27:1-11;马可福音15:1;路加福音22:66-23:3;约翰福音18:28-35

      • 耶稣清早在公议会受审

      • 加略人犹大试图上吊自尽

      • 犹太人把耶稣押到彼拉多那里,要把他处死

      彼得第三次不认耶稣时,天就快亮了。公议会结束他们装模作样的审讯后,所有成员就都散去。他们在星期五清早再次聚集,看来是想制造假象,让人以为他们非法的夜间审讯是合法的。现在,耶稣被带到公议会面前。

      他们再次逼问耶稣:“如果你是基督,就告诉我们吧。”耶稣说:“就算我告诉你们,你们也绝不会相信。就算我问你们,你们也不会回答。”但耶稣还是勇敢地表明,自己就是但以理书7:13预告的“人子”。耶稣说:“从此以后,人子会坐在大能者上帝的右边。”(路加福音22:67-69;马太福音26:63)

      他们追问:“那你是不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回答:“对,我是。”在这些想要以亵渎罪处死耶稣的人看来,这个答案已经够了。他们说:“我们还需要其他证词吗?”(路加福音22:70,71;马可福音14:64)他们把耶稣捆绑起来,押去交给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

      加略人犹大也许看见耶稣被带去彼拉多那里。他知道耶稣已被定罪,就感到后悔和绝望。不过,他并没有在上帝面前真心悔改,而只是想去把30块银子还给那些祭司长。犹大对他们说:“我犯了罪,出卖了无辜的人。”他们却只是冷冷地说:“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是你自己的事!”(马太福音27:4)

      于是犹大把那30块银子丢在了圣殿里。接着,他做了另一件错事,就是自杀。犹大在一棵树上上吊自尽的时候,看来树枝断了。他就掉在下面的石头上,“肚子爆裂”。(使徒行传1:17,18)

      耶稣被押到彼拉多的府第时,仍然是清晨时分。押送耶稣的犹太人不肯进入总督府,因为他们认为进入外族人的地方会使他们受到玷污,使他们不能在无酵节的第一天(尼散月十五日)用餐。当时的以色列人把无酵节看作逾越节节期的一部分。

      于是彼拉多出来见他们,说:“你们指控这个人什么罪名呢?”他们回答:“如果这个人不是罪犯,我们就不会把他交给你处置了。”彼拉多也许感觉到他们想要逼他处理这个案件,于是说:“你们自己把他带走,按照你们的法律审判他吧。”犹太人回答:“我们没有权杀人。”这句话显示,他们多想置耶稣于死地。(约翰福音18:29-31)

      事实上,如果他们在逾越节期间杀死耶稣,就很可能会引起骚乱,因为很多人都十分敬重耶稣。不过,罗马人有权以政治罪名处死罪犯。所以,这些犹太人如果借罗马人的手除掉耶稣,就不用向民众交代了。

      宗教领袖并没有告诉彼拉多,他们之前给耶稣定了亵渎罪。现在,他们捏造出不同的罪名,说:“我们发现这个人[1]煽动我们的同胞造反,[2]禁止人纳税给凯撒,[3]还说自己是基督,是王。”(路加福音23:2)

      作为罗马帝国的代表,彼拉多有理由关注耶稣自称为王这个指控。于是彼拉多回到总督府里,把耶稣召来,问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他等于是在问:“你有没有违反帝国的法律,声称自己是个与凯撒敌对的王呢?”耶稣也许想知道,彼拉多究竟听了多少关于自己的事,就问他:“你这样问,是自己的意思,还是听了别人议论我的事呢?”(约翰福音18:33,34)

      彼拉多接下去的话表明,他对耶稣的事一无所知,不过他也想了解一下。他说:“难道我是犹太人吗?你本族的人和那些祭司长把你交给我处置。你到底做了什么事?”(约翰福音18:35)

      耶稣并没有试图避开王权这个核心问题。耶稣将要作出的回答,无疑会令彼拉多这个罗马总督大感意外。

      “血地”

      犹大把30块银子丢在圣殿里

      对于犹大丢在圣殿里的那30块银子,那些祭司长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他们说:“不可以把这些银子放进圣殿的宝库里,因为这是沾了血的钱。”于是他们用那些银子买了陶匠的地,用来埋葬异乡人。后来,那块地被称为“血地”。(马太福音27:6-8)

      • 公议会为什么在清早再次聚集起来?

      • 犹大是怎样死的?那些祭司长怎样处理犹大的30块银子?

      • 犹太人企图让彼拉多用哪些罪名处死耶稣?

  • 彼拉多和希律都裁定耶稣无罪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希律和士兵一起戏弄耶稣

      第128章

      彼拉多和希律都裁定耶稣无罪

      马太福音27:12-14,18,19;马可福音15:2-5;路加福音23:4-16;约翰福音18:36-38

      • 耶稣被彼拉多和希律盘问

      耶稣没有试图向彼拉多隐瞒自己是王这个事实,不过他的王国并不对罗马帝国构成威胁。耶稣对彼拉多说:“我的王国不属于这个世界。要是我的王国属于这个世界,我的人民就会战斗,使我不致被交给犹太人。可是,我的王国实在不是源于这个世界的。”(约翰福音18:36)耶稣的确拥有一个王国,但他的王国并不属于这个世界。

      彼拉多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追问:“那么,你是王吗?”耶稣告诉彼拉多他的结论是正确的,说:“对,我是王。我要给真理作见证,我是为这件事而生,为这件事来到世上的。凡是在真理这边的,都听我的声音。”(约翰福音18:37)

      之前,耶稣曾对多马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现在,他甚至对彼拉多说,他被派来地上就是要为真理作见证,特别是为他王国的真理作见证。耶稣决心忠于真理,即使要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彼拉多接着说:“真理是什么?”不过,他并没有等耶稣回答这个问题。他觉得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作出判决。(约翰福音14:6;18:38)

      彼拉多回到在总督府外等候的民众那里,看来当时耶稣就站在他旁边。彼拉多对那些祭司长和民众说:“我查不出这个人有什么罪。”对于这个结果,他们非常不满,坚持说:“他在全犹地亚传道,煽动民众,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路加福音23:4,5)

      这群丧失理智的犹太人如此疯狂,肯定让彼拉多大感惊讶。祭司长和长老继续大声叫嚷,彼拉多于是问耶稣:“他们作证告你这么多的事,你没听到吗?”(马太福音27:13)耶稣却一言不发。他在面对猛烈的指控时仍保持镇定,这让彼拉多非常意外。

      那些犹太人提到,耶稣的活动是从加利利开始的。彼拉多循着这条线索了解到,原来耶稣是个加利利人。这让他想到一个主意,也许可以把审判耶稣的责任推给别人。当时正值逾越节期间,加利利的分封侯希律·安提帕(希律大帝的儿子)也在耶路撒冷。于是,彼拉多把耶稣送到希律那里。先前派人把施浸者约翰的头砍下来的,就是这个希律。后来他听说了耶稣施行奇迹的事,就很担心,害怕耶稣可能是死而复生的约翰。(路加福音9:7-9)

      希律很高兴有机会见到耶稣,但不是因为想要帮助他,或真的想要弄清楚人们对他的指控是否属实。其实,希律只是对耶稣感到好奇,“希望看他显显神迹”。(路加福音23:8)不过,耶稣没有满足希律的好奇心。事实上,当希律盘问他时,他一句话都不说。希律和他的士兵都非常失望,就一起“侮辱他”。(路加福音23:11)他们给耶稣穿上华丽的衣服,戏弄他,然后把他押回彼拉多那里。从前希律和彼拉多一直是敌人,现在却成了好朋友。

      耶稣被押回总督府后,彼拉多就召集祭司长、犹太人的首领和民众,对他们说:“我在你们面前审问过他,你们告他的罪状,我找不到任何根据。希律也找不到,就把他押回这里来,可见他实在没有犯该死的罪。我会惩戒他,然后放了他。”(路加福音23:14-16)

      彼拉多很想释放耶稣,因为他看出那些祭司是出于嫉妒才把耶稣交给他的。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彼拉多更想释放耶稣。彼拉多坐在审判座上的时候,他妻子派人来对他说:“跟那个正义的人有关的事,你不要插手,今天我在梦里[看来这个梦来自上帝]因他受了很多苦。”(马太福音27:19)

      彼拉多知道他应该释放这个无辜的人,但是他可以怎么做呢?

      • 在被问到是不是王时,耶稣说了什么跟真理有关的话?

      • 关于耶稣有没有罪,彼拉多得出了什么结论?民众对此有什么反应?彼拉多接着怎么做?

      • 希律·安提帕为什么很高兴看见耶稣?后来他怎样对待耶稣?

      • 彼拉多为什么想要释放耶稣?

  • “看看这个人!”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头带荆棘冠冕,身穿紫色外袍,被彼拉多带到外面

      第129章

      “看看这个人!”

      马太福音27:15-17,20-30;马可福音15:6-19;路加福音23:18-25;约翰福音18:39-19:5

      • 彼拉多试图释放耶稣

      • 犹太人要求释放巴拉巴

      • 耶稣被戏弄、被虐待

      彼拉多对那群想要杀害耶稣的人说:“你们告他的罪状,我找不到任何根据。希律也找不到。”(路加福音23:14,15)为了释放耶稣,彼拉多现在尝试用另一个方法。他对那群人说:“你们有个惯例,要我在逾越节给你们释放一个人。那么,你们要我释放犹太人的王给你们吗?”(约翰福音18:39)

      彼拉多记得有一个囚犯叫做巴拉巴,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强盗,知道他因为参与叛乱和杀人而被关在牢里。所以,彼拉多问:“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是巴拉巴,还是耶稣,那个所谓的基督?”在那些祭司长的怂恿下,民众要求释放巴拉巴,而不是耶稣。但彼拉多再次问:“这两个人,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民众喊叫说:“巴拉巴。”(马太福音27:17,21)

      彼拉多十分惊愕,问他们:“那么,我该怎么处置耶稣,那个所谓的基督?”民众呼喊说:“在柱上处死他!”(马太福音27:22)这些人竟然要求处死一个无辜的人,多么可耻!彼拉多为耶稣辩护说:“为什么?这个人做了什么坏事?我查不出他有该死的罪。我会惩戒他,然后放了他。”(路加福音23:22)

      尽管彼拉多再三尝试释放耶稣,愤怒的民众还是异口同声地喊叫说:“在柱上处死他!”(马太福音27:23)在宗教领袖的煽动下,民众已经狂热到想要杀人害命的地步。他们想要杀害的,不是一个有罪的人,不是一个杀人犯,而是一个清白无辜的人。仅在五天前,这个人曾以君王的身份进入耶路撒冷,受到众人的欢迎。现在,就算耶稣的门徒在人群当中,他们也必定保持沉默,避免引人注意。

      彼拉多见说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而引起骚乱,就拿水在民众面前洗手,说:“这个人的死跟我无关。你们要为这件事负责。”民众却不为所动,反而说:“他的死由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负责好了。”(马太福音27:24,25)

      这个罗马总督知道怎样做是对的,他也想要做对的事,不过他更想要讨好民众。所以,彼拉多按照这群狂热民众的要求释放了巴拉巴。彼拉多吩咐人脱去耶稣的衣服,押去鞭打。

      士兵把耶稣毒打一顿后,又把他带进总督府。全体士兵聚集起来,进一步虐待他。为了羞辱耶稣,他们用荆棘编了个“冠冕”,用力戴在他头上。他们还把一根芦苇放在他右手里,并且拿一件王族穿的那种外袍搭在他身上,嘲笑他说:“犹太人的王啊,万岁!”(马太福音27:28,29)不仅如此,他们还向他吐唾沫,一再打他耳光。他们也把那根结实的芦苇从耶稣手里拿过来,不断打他的头,使他那顶“冠冕”上的尖刺更深地扎进他的头皮里。

      尽管受到种种虐待,耶稣依然沉着镇定,显出非凡的勇气和自制。彼拉多大感震撼,于是又做了一件事,尝试避开杀害耶稣的责任。他说:“看!我把他带到外面来见你们,让你们知道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彼拉多会不会觉得,如果现在把血流满面、遍体鳞伤的耶稣带出来,民众看到后就会心生怜悯而改变主意呢?耶稣出来,站在这群铁石心肠的民众面前。这时,彼拉多高声说:“看看这个人!”(约翰福音19:4,5)

      彼拉多的话看来同时带着尊重和同情的口吻。他必定留意到,耶稣虽然伤痕累累、体无完肤,却仍保持平静,不失尊严。

      鞭打

      用于鞭刑的鞭子

      威廉·爱德华兹医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英语)谈到罗马人的鞭刑,说:

      “常用的鞭刑工具是一种短鞭,由几根长短不一的皮带(皮条或皮绳)组成,皮带上每隔一段距离就系有小铁球或尖突的羊骨块。……罗马士兵用尽全力反复鞭打囚犯的背部时,铁球会造成很深的挫伤,皮带和羊骨则会割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随着鞭打持续下去,伤口会进一步撕裂至皮下的骨骼肌,形成不断颤动、血流不止的条状的肉。”

      • 为了避免承担杀害耶稣的责任,彼拉多尝试用哪些方法释放他?

      • 鞭刑会对人造成什么伤害?

      • 耶稣被鞭打后,还受到怎样的虐待?

  • 耶稣被押去处死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挣扎着扛起沉重的苦刑柱,一个士兵强迫昔兰尼人西门替耶稣扛苦刑柱

      第130章

      耶稣被押去处死

      马太福音27:31,32;马可福音15:20,21;路加福音23:24-31;约翰福音19:6-17

      • 彼拉多设法释放耶稣

      • 耶稣被定罪并被押去处死

      彼拉多一再尝试释放耶稣,耶稣也已经受尽戏弄和残忍的虐待。尽管如此,祭司长和他们的同伙却仍然无动于衷。他们一心要置耶稣于死地,什么都阻止不了他们。他们不断呼喊说:“处死他!在柱上处死他!”彼拉多对他们说:“你们自己把他押去处死吧。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约翰福音19:6)

      犹太人无法说服彼拉多以政治罪名处死耶稣,就转而用宗教罪名指控他。先前公议会指控耶稣犯了亵渎罪,现在他们又用这个罪名来做文章。他们对彼拉多说:“我们有自己的法律,按照这个法律他是该死的,因为他自命为上帝的儿子。”(约翰福音19:7)对彼拉多来说,这是一项新的指控。

      彼拉多回到总督府里,想要找一个办法释放眼前这个囚犯。这个人经受住了残酷的对待,彼拉多的妻子也做过关于他的梦。(马太福音27:19)现在,犹太人说这个囚犯是“上帝的儿子”,这项新的指控让彼拉多更加疑惑。他知道耶稣来自加利利。(路加福音23:5-7)但他还是问耶稣:“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约翰福音19:9)彼拉多会不会在想,耶稣曾经住在天上,是个神明呢?

      耶稣曾直接告诉彼拉多他是王,但他的王国不属于这个世界。现在耶稣一言不发,因为没必要再解释了。耶稣拒绝回答,这让彼拉多觉得颜面扫地。他十分恼怒,对耶稣说:“你不对我说话吗?你不知道我有权释放你,也有权把你处死吗?”(约翰福音19:10)

      耶稣却只是简单地说:“要不是上面准许,你根本无权处置我。因此,把我交给你的人,罪就更大了。”(约翰福音19:11)看来耶稣说“把我交给你的人”时,想到的不只是加略人犹大,因为该亚法和该亚法的同伙也负有责任。所以耶稣的意思其实是,这些人的罪责都比彼拉多更大。

      耶稣的言行和态度让彼拉多心生敬佩。彼拉多也越来越害怕,担心耶稣真的是个神明,于是再次设法释放耶稣。可是,那些犹太人接下去说的话,肯定也让彼拉多非常担心。他们威胁彼拉多说:“你要是释放这个人,就不是凯撒的朋友。谁自命为王,谁就是反叛凯撒。”(约翰福音19:12)

      彼拉多这个总督就再次把耶稣带到外面。他坐在审判座上,对民众说:“看!你们的王!”犹太人却丝毫不肯让步,呼喊说:“除掉他!除掉他!在柱上处死他!”彼拉多说:“我可以处死你们的王吗?”尽管犹太人长期以来都对罗马人的统治感到不满,但那些祭司长还是厚颜无耻地说:“除了凯撒,我们没有王。”(约翰福音19:14,15)

      由于犹太人持续不断地施压,彼拉多最终还是妥协了。于是,他让人把耶稣送去处决。士兵们脱去耶稣身上的那件外袍,给他穿上原来的外衣。耶稣被押走的时候还必须扛着自己的苦刑柱。

      现在是尼散月十四日星期五接近中午的时候。耶稣自星期四清晨起来就一直没有睡觉,后来还经历了一连串的痛苦折磨。他扛着沉重的苦刑柱,艰难地往前走,最终耗尽了力气。这时,有个叫西门的人刚巧经过,他来自非洲的昔兰尼。士兵强迫他把耶稣的苦刑柱扛到行刑的地方去。有一大群人跟着耶稣,其中一些人悲伤捶胸,为他哀号。

      耶稣对那些悲伤的妇女说:“耶路撒冷的妇女啊,不要为我哭了,为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哭吧。时候会到,人们会说:‘不能生育、没有生过孩子、没有乳养婴儿的妇女有福了!’到时他们会对大山说:‘倒在我们身上吧!’对小山说:‘遮盖我们吧!’树还有水分时,他们已经做了这些事,树干枯时,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路加福音23:28-31)

      耶稣说的树指的是犹太国族。由于耶稣和一小群相信耶稣的人仍在这个国族中,当时的犹太国族可说是一棵快要死去却仍有一点水分的树。但是当这些“水分”不在了,这棵树就会彻底死去,也就是说犹太国族会成为一个跟上帝毫无关系的民族。到罗马大军以上帝的行刑官的身份对犹太国族执行判决的时候,那里的人将会放声大哭!

      • 宗教领袖对耶稣提出了什么指控?

      • 彼拉多为什么害怕起来?

      • 为了让彼拉多处死耶稣,那些祭司长怎样向他施压?

      • 耶稣提到一棵树,他说当时树还有“水分”,但后来却会“枯干”。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 无辜的君王被钉在苦刑柱上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向挂在他旁边的罪犯承诺:“你会跟我一起在乐园里。”

      第131章

      无辜的君王被钉在苦刑柱上

      马太福音27:33-44;马可福音15:22-32;路加福音23:32-43;约翰福音19:17-24

      • 耶稣被钉在苦刑柱上

      • 耶稣头上面的牌子招来嘲弄

      • 耶稣提到地上乐园的希望

      耶稣被带到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他和两个强盗将会在那里被处决。那个地方叫做各各他,意思是“骷髅头”,人们“从远处”也能看到那里。(马可福音15:40)

      这三个死刑犯被人脱去了外衣,然后有人把混了没药和胆汁的酒递给他们。这些能减轻疼痛的酒看来是由耶路撒冷的妇女准备的,而罗马人并不禁止死刑犯喝这种药酒。但耶稣尝了尝,就不肯喝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想在面对这重大考验时麻痺任何感官,而是想一直保持清醒,忠心至死。

      现在,耶稣要被钉在木柱上了。(马可福音15:25)士兵把钉子钉进他的手和脚,钉子穿过皮肉和韧带时带来剧烈的疼痛。木柱竖起来时,疼痛就更难以忍受了,因为这时耶稣的身体往下坠,伤口进一步被撕裂。耶稣却没有斥责那些士兵,而是为他们祈求:“父亲啊,求你宽恕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路加福音23:34)

      罗马人的惯例是立一个牌子写上死刑犯的罪名。彼拉多给耶稣的牌子上写着:“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罪名是用希伯来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写的,所以几乎人人都能看懂。彼拉多这样做,看来是因为他对那些强迫他处死耶稣的犹太人非常不满。犹太人的祭司长很不高兴,说:“不要写‘犹太人的王’,要写‘他说:我是犹太人的王’。”但彼拉多不想再次受人摆布,回答说:“我写的,已经写了。”(约翰福音19:19-22)

      祭司们被激怒了,就再次提起公议会对耶稣的虚假指控。难怪路过的人也辱骂他,摇着头说:“哼!你说要拆毁圣殿,三天之内再建造起来,你救救自己,从苦刑柱上下来吧!”那些祭司长和抄经士也这样嘲笑他,彼此说:“让以色列的王基督现在从苦刑柱上下来吧,我们看见就会相信了!”(马可福音15:29-32)连钉在耶稣两旁木柱上的强盗也侮辱他,但其实耶稣是他们当中唯一一个清白无罪的人。

      在场的四个罗马士兵也戏弄耶稣。他们或许正在喝酸酒,现在也把一些递到耶稣跟前。但他们显然是在捉弄耶稣,因为他根本不可能接过来喝。接着,这些罗马人用耶稣头上面的牌子讽刺他说:“如果你是犹太人的王,救救你自己吧!”(路加福音23:36,37)想想看:耶稣身为道路、真理、生命,现在竟然受到这样的虐待和讥嘲,实在太不应该了!然而,耶稣却还是意志坚定,甘愿忍受这一切。对于那些看他笑话的犹太人、戏弄他的罗马士兵,以及钉在他旁边柱上的那两个死刑犯,他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

      士兵为耶稣的内袍抽签

      那四个士兵还拿了耶稣的外衣,分成四份,然后抽签看谁得到哪一份。至于耶稣的内袍,他们却彼此说:“我们不要把它撕破,我们抽签决定归谁吧。”因为耶稣的内袍质量上乘,“没有缝口,是从上到下整件织成的”。这样,他们就应验了圣经的预言:“他们分了我的衣服,又为我的衣裳抽签。”(约翰福音19:23,24;诗篇22:18)

      后来,其中一个罪犯看出耶稣必定真的是王,于是斥责另一个罪犯说:“你也受同样的判决,难道还丝毫不怕上帝吗?我们从前做过什么事,现在就有什么下场,我们是罪有应得的。可是这个人没有做过什么错事。”接着,他恳求耶稣说:“你领受王权以后,求你记得我。”(路加福音23:40-42)

      耶稣对他说:“我今天实在告诉你,你会跟我一起在乐园里。”(路加福音23:43)请留意,耶稣说的是“在乐园里”而不是“在王国里”。耶稣给这个罪犯的承诺跟他给使徒的不同。他承诺使徒的是,他们将来会在王国里跟他一起坐在宝座上。(马太福音19:28;路加福音22:29,30)这个罪犯是犹太人,可能听说过地上的乐园,也就是耶和华最初为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代准备的家园。现在,他可以怀着这个希望死去了。

      • 有人给耶稣药酒,为什么他不肯喝?

      • 耶稣头上面的牌子写着什么?犹太人对此有什么反应?

      • 关于别人会怎样处理耶稣的衣服,圣经的预言是怎样应验的?

      • 耶稣告诉其中一个罪犯,他会有什么希望?

  • “这个人真是上帝的儿子”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耶稣和两个罪犯被钉在苦刑柱上;耶稣死后,一个罗马军官说:“这个人真是上帝的儿子啊。”

      第132章

      “这个人真是上帝的儿子”

      马太福音27:45-56;马可福音15:33-41;路加福音23:44-49;约翰福音19:25-30

      • 耶稣在苦刑柱上死去

      • 耶稣去世前后发生了异乎寻常的事

      现在是“中午12点”,黑暗突然“笼罩整个大地,直到下午3点”。(马可福音15:33)这场阴森恐怖的黑暗肯定不是由日食引起的,因为日食只会发生在新月的时候,而现在是逾越节期间,是满月的时候。此外,日食通常只会持续几分钟,但这场黑暗持续的时间却长得多。因此,这场黑暗显然是由上帝促成的。这必定让嘲弄耶稣的人大受冲击!

      在这段黑暗的时间里,有四个妇女走近苦刑柱。她们分别是耶稣的母亲和撒罗米,还有末大拉人马利亚和使徒雅各(小雅各)的母亲马利亚。

      使徒约翰也跟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一起“站在苦刑柱旁边”。马利亚看着自己怀胎生下并养育成人的儿子挂在柱上受苦,她悲痛欲绝,仿佛“被利剑刺透一样”。(约翰福音19:25;路加福音2:35)在这个时候,耶稣尽管承受着剧烈的疼痛,却还是不忘为母亲着想。他十分吃力地向约翰点头示意,然后对母亲说:“妇人,看,他是你的儿子了!”接着他向马利亚点头示意,对约翰说:“看,她是你的母亲了!”(约翰福音19:26,27)

      就这样,耶稣把母亲托付给他特别喜爱的那个门徒照顾。这时,马利亚显然已经是一个寡妇。耶稣知道马利亚的其他儿子,也就是他同母异父的弟弟们,都还没有信从他。所以他这样安排,既能照顾母亲在物质方面的需要,也能让母亲在信仰方面继续得到扶持。耶稣立下了多么优良的榜样!

      大约下午3点时,耶稣说:“我渴了。”这是为了应验圣经上的话。(约翰福音19:28;诗篇22:15)这时耶稣感觉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父已撤去对他的保护,好让他的忠义受到彻底的考验。于是他大声呼喊:“以利,以利,拉马·萨巴克塔尼?”意思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有些站在附近的人误解了他的意思,说:“看,他在呼唤以利亚呢!”有一个人跑去拿海绵浸透酸酒,绑在秆子上,递给他喝。其他人却说:“由他吧!让我们看看以利亚会不会来把他取下来。”(马可福音15:34-36)

      之后,耶稣呼喊说:“成了!”(约翰福音19:30)的确,他已经完成天父派他到地上来执行的所有任务。最后他说:“父亲啊,我把我的生命托付在你手里。”(路加福音23:46)耶稣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耶和华,深信上帝必定使他复活过来。就这样,耶稣怀着对上帝的坚定信念,垂下头来,断了气。

      这时发生了一场猛烈的地震,导致岩石崩裂。连耶路撒冷城外的墓穴都震开了,很多尸体被抛了出来。后来,有些经过那里的人看到了尸体就进入“圣城”,把看到的事告诉别人。(马太福音27:51-53)

      在上帝的圣殿里,有一道帷幔将圣所和至圣所分隔开来。耶稣断气的那一刻,这道又长又重的帷幔从上到下裂成两半。这件令人震惊的事表明,上帝对那些杀死他儿子的人是多么愤怒。这件事也象征,通往“至圣所”(也就是天上)的路从此开通了。(希伯来书9:2,3;10:19,20)

      这时候,人们都害怕起来。负责处决耶稣的军官不禁感叹说:“这个人真是上帝的儿子啊。”(马可福音15:39)彼拉多审讯耶稣时,有人提起耶稣自称是上帝的儿子,这个军官当时可能也在场。现在他确信,耶稣是个正义的人,而且的确是上帝的儿子。

      其他人看见这些非同寻常的事,也都大感震撼,捶着胸回家去了。他们一路“捶胸”,是为了表达极度的悲伤和羞愧。(路加福音23:48)从远处看着这一切的人当中还有很多妇女,她们是耶稣的门徒,曾经在耶稣四处传道时跟着他。这些惊天动地的事也让她们为之动容。

      “在柱上处死他!”

      耶稣的敌人呼喊说:“在柱上处死他!”(约翰福音19:15)在福音书中,译作“柱”或“木柱”的希腊语词是“斯陶罗斯”。《十字架的历史》(英语)一书说:“‘斯陶罗斯’指的是‘一根直立的桩子’,一根坚固的柱子,例如农夫修筑围栏或栅栏时插进地里的木桩,此外再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 那三个小时的黑暗为什么不可能是由日食引起的?

      • 在照顾年老的父母方面,耶稣立下了什么好榜样?

      • 一场地震导致了什么?圣殿的帷幔裂成两半,这件事象征什么?

      • 耶稣的死以及前后发生的事,对在场的人有什么影响?

  • 耶稣被安葬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人们处理耶稣的遗体,准备安葬

      第133章

      耶稣被安葬

      马太福音27:57-28:2;马可福音15:42-16:4;路加福音23:50-24:3;约翰福音19:31-20:1

      • 耶稣的遗体从苦刑柱上被取下来

      • 耶稣的遗体被包裹起来,准备安葬

      • 妇女们发现墓穴空了

      现在已经是尼散月十四日星期五下午的晚些时候了。太阳一落山,尼散月十五日就会开始,而尼散月十五日是安息日。耶稣已经死了,但他身边的两个罪犯还活着。根据摩西法典,“尸体一定要当天埋葬,不可整晚都留在木柱上”。(申命记21:22,23)

      星期五也称为“预备日”,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会预备食物,也会完成那些无法等到安息日之后再做的事。日落后安息日就会开始,这个安息日是双重的安息日,也就是“大安息日”。(约翰福音19:31)为什么称为“大安息日”呢?尼散月十五日是为期七天的无酵节的第一天,这一天无论是一周的第几天都是安息日。(利未记23:5-7)此外,这一年的尼散月十五日碰巧也是平时的安息日。

      因此犹太人请求彼拉多用一个方法,使耶稣和他身边的两个强盗快点死去。什么方法呢?就是打断他们的腿。这样,他们就不能再用腿撑起身体来呼吸了。于是,士兵来把两个强盗的腿打断。但他们没有打断耶稣的腿,因为他看来已经死了。这件事应验了诗篇34:20的话:“上帝保护他全身的骨头,连一根也没有折断。”

      为了确认耶稣真的已经死了,一个士兵用矛刺他的肋旁,刺进他心脏附近,“立刻有血和水流出来”。(约翰福音19:34)这件事应验了圣经的另一个预言:“他们会注视他们所刺的那位。”(撒迦利亚书12:10)

      耶稣被处决时,来自亚利马太城的约瑟也在场。他是个“富翁”,也是公议会的成员,很有名望。(马太福音27:57)圣经说,他“为人良善正义”,“向来等待上帝的王国”。事实上,他没有支持公议会对耶稣的判决。他其实也是耶稣的门徒,但由于害怕犹太人,他一直“是暗中做门徒的”。(路加福音23:50;马可福音15:43;约翰福音19:38)现在,约瑟鼓起勇气,请求彼拉多准许他领走耶稣的遗体。彼拉多叫负责的军官过来,确认耶稣已经死了之后,就批准了约瑟的请求。

      约瑟买了干净的上等细麻布,把耶稣的遗体从苦刑柱上取下来后,就用细麻布把他包裹起来,准备安葬。尼哥德慕也来帮忙,他“第一次来见耶稣是在夜里”。(约翰福音19:39)他带来了一大袋用没药和沉香混合的贵重香料,重约33公斤。他们按照犹太人安葬死者的习俗,用细麻布加上这些香料把耶稣的遗体包裹好。

      约瑟在那附近拥有一个墓穴,是从岩石中凿出来的,从没有葬过人。他们就把耶稣的遗体放在里面,然后把一块大石头滚到墓穴的门口。这些事都是仓促完成的,因为安息日马上就要开始了。末大拉人马利亚和小雅各的母亲马利亚,可能也帮忙处理了耶稣的遗体。现在,她们赶忙回家“准备香料和馨香油”,要在安息日之后进一步处理耶稣的遗体。(路加福音23:56)

      第二天,也就是安息日,那些祭司长和法利赛派的人一起去见彼拉多,说:“我们想起那个骗子生前说过:‘三天以后,我会复活。’所以,求你吩咐人稳稳当当地看守坟墓,直到第三天,免得他的门徒来把他的尸体偷去,并对民众说:‘他死而复生了!’到时,这个最后的骗局就比最初的更糟了。”彼拉多回答说:“你们可以带守卫去。用你们懂得的办法,尽量稳当地看守好了。”(马太福音27:63-65)

      星期日一大清早,末大拉人马利亚、雅各的母亲马利亚以及其他妇女,带着香料去耶稣的墓穴,要进一步处理他的遗体。她们彼此说:“谁可以为我们移开墓穴门口的石头呢?”(马可福音16:3)但其实那里发生过地震,而且上帝的天使已经把石头滚开了。不仅如此,看守的人都不知去向,墓穴也竟然空了!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