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和华,“乐意饶恕人”的上帝守望台1997年 | 12月1日
-
-
耶和华,“乐意饶恕人”的上帝
“[耶和华]啊,你本为良善,乐意饶恕人。”——诗篇86:5。
1.大卫王曾背负什么沉重的担子?他怎样为内心的伤痛寻得安慰?
古代以色列的大卫王深知良心不安可以是个多么沉重的担子。他写道:“我的罪孽高过我的头,如同重担叫我担当不起。我被压伤,身体疲倦;因心里不安,我就唉哼。”(诗篇38:4,8)可是,大卫虽然心里不安,却寻得所需的安慰。他知道耶和华虽然憎恨罪恶,却不憎恨罪人——如果犯罪的人真心悔改,毅然改过自新的话。(诗篇32:5;103:3)大卫坚信耶和华乐于向衷诚悔改的人表现慈悲,因此他满怀信心地说:“[耶和华]啊,你本为良善,乐意饶恕人。”——诗篇86:5。
2,3.(甲)我们犯了罪,就可能背负什么担子?为什么这种情形是健康的?(乙)人被罪咎感所“吞掉”,就有什么危险?(丙)圣经给我们什么保证,耶和华是乐意饶恕人的?
2 我们犯了罪,可能良心深感不安,好像负着沉重难当的担子一般。这种悔恨之感是正常的,甚至可说是健康的。这可以促使我们采取积极步骤去纠正自己的过错。可是,有些基督徒却被罪咎感所压倒。他们的心不断责备自己,不断认为无论怎样痛悔,上帝也不会完全宽恕他们。一个姊妹回想自己所做的一件错事,说:“我以为耶和华不再爱我了,这种感觉实在可怕。”她虽然表示忏悔,虚心接受会众长老给她的有益劝告,却仍然觉得自己不配蒙上帝宽恕。她回忆说:“我天天恳求耶和华饶恕我。”如果我们被罪咎感所“吞掉”,撒但就可能趁机使我们心灰意懒,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事奉耶和华,于是干脆放弃。——哥林多后书2:5-7,11。
3 但这绝对不是耶和华对事情的看法!他的话语向我们提出保证,只要我们真心悔改,耶和华就乐意饶恕我们。(箴言28:13)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蒙上帝宽恕,也许你需要对上帝何以及如何宽恕人这个问题,了解得清楚一点。
耶和华何以“乐意饶恕人”?
4.耶和华深知人的本性是怎样的?这对于他对待我们的方式有什么影响?
4 圣经告诉我们:“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为什么耶和华乐于怜恤人呢?经文接着回答说:“因为他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篇103:12-14)不错,耶和华不会忘记我们是尘土之身,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有种种缺陷和弱点。他知道“我们的本体”这句话使我们想起,圣经把耶和华比作窑匠,把我们比作他所造的器皿。a(耶利米书18:2-6)窑匠深知各种器皿的属性,处理这些器皿时一方面满有把握,同时也小心翼翼。伟大的窑匠耶和华也一样;他对待我们,会按照我们有罪、软弱的天性行事。——可参看哥林多后书4:7。
5.罗马书怎样描述罪对我们堕落的肉体操有强大的影响?
5 耶和华明白罪操有多么强大的影响。圣经把罪形容为一股把人紧紧攫住的强大力量。罪的势力到底有多大呢?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用生动的笔触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全都在罪之下”,就像士兵在军官指挥之下一般(罗马书3:9);罪“作王”统治全人类(罗马书5:21);罪“住在”我们里面(罗马书7:17,20);罪的“律法”不断在我们体内作祟,试图操纵我们的一生。(罗马书7:23,25)罪的确对我们的堕落肉体操有强大的影响,我们要多么艰苦奋斗才能抗拒这种恶势力!——罗马书7:21,24。
6.耶和华对衷心忏悔、求他宽恕的人有什么看法?
6 因此,慈悲为怀的上帝深知,无论我们的心多么渴望顺服他,我们也无法对他服从到十全十美的地步。(列王纪上8:46)他仁爱地向我们提出保证,只要我们怀着痛悔的心求他宽恕,他就会像慈父一样赦免我们。诗篇的执笔者大卫说:“上帝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上帝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篇51:17)一颗因罪咎感而忧伤痛悔的心,耶和华绝不会不屑一顾。这节经文多么美妙感人,把耶和华乐于宽恕的精神表露无遗!
7.为什么我们不应当妄图利用上帝的慈悲?
7 但这是不是说,我们可以利用上帝的慈悲,以人的罪性为借口而肆意犯罪呢?绝不是!耶和华绝不会感情用事。他的慈悲是有适当限度的。如果人硬起心来,蓄意惯常犯罪而毫无悔意,就不能蒙上帝宽恕了。(希伯来书10:26-31)在另一方面,耶和华见到一颗心真正“忧伤痛悔”,就“乐意饶恕”。(箴言17:3)现在让我们看看圣经用什么生动感人的文字,描述上帝的宽恕彻底到什么程度。
耶和华的宽恕彻底到什么程度?
8.耶和华赦免我们的罪,就好像怎样做一般?这件事应当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8 衷心悔改的大卫王说:“我向你陈明我的罪,不隐瞒我的恶。我说:我要向耶和华承认我的过犯,你就赦免 我的罪恶。”(诗篇32:5)“赦免”一词译自一个希伯来词语,基本的意思是“举起”、“背负”。经文用这个词语表示“把罪咎、罪恶、过犯除去”。因此,耶和华仿佛将大卫的罪举起、拿走一般。(参阅利未记16:20-22。)这无疑消除了大卫所背负的罪咎感。(参阅诗篇32:3。)我们也能够坚信,人只要对耶稣基督所献的赎价牺牲怀具信心,恳求上帝宽恕,上帝就必定会赦免他的罪。(马太福音20:28;参阅以赛亚书53:12。)耶和华一旦将人的罪“举起、拿走”,人就无须继续为以往所犯的罪背负沉重的罪咎感了。
9.耶稣教我们求上帝说:“宽恕我们的债。”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9 耶稣曾用债主和负债者的关系去说明耶和华怎样赦免人的罪。例如,耶稣教我们向上帝祷告祈求说:“宽恕我们的债。”(马太福音6:12)这样,耶稣把“罪”比作“债”。(路加福音11:4)每逢我们犯罪,我们就欠了耶和华的“债”。译做“宽恕”的希腊动词含有“免除债务,不要求偿还”的意思。在一种意义上,耶和华宽恕我们的罪,他就把本可以归在我们帐上的债务取消了。因此,真心悔改的罪人可以感到莫大的安慰。耶和华一旦取消了一项债务,就永不会要求人偿还了!——诗篇32:1,2;参阅马太福音18:23-35。
10,11.(甲)使徒行传3:19所用的“涂去”一词表达怎样的意象?(乙)这怎样表明耶和华的宽恕是彻底的?
10 在使徒行传3:19,圣经用另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法去描述上帝的宽恕:“你们要悔改,回转过来,好叫你们的罪得以涂去。”“涂去”一词译自一个希腊动词;用在比喻的意义上,这个词语可以指“抹去、取消或消灭”。据有些学者说,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意象是把字迹抹掉。人怎样把字迹除掉呢?在古代,一般人所用的墨水是用炭、树胶和水混和制成的。人用这样的墨水书写,之后不久可以用一块湿海绵把字迹抹去。
11 这个比喻的说法美妙地说明耶和华的宽恕多么彻底。他一旦宽恕我们的罪,就好像用海绵把罪抹干净一样。我们不用担心他以后会为了这些罪责怪我们,因为圣经透露,耶和华的慈悲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特色:他一旦宽恕人,就从不再念旧恶!
“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
12.圣经说耶和华会不再记念我们的罪,这话的意思是他无法记得我们的罪吗?为什么你这样回答?
12 论到在新契约里的人,耶和华通过预言者耶利米提出这个应许:“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耶利米书31:34)这是不是说,耶和华赦免了人的罪之后,就不再记得这些罪是什么呢?当然不是。有许多人,包括大卫在内,犯了罪之后蒙耶和华宽恕,圣经却把他们的罪记录下来。(撒母耳记下11:1-17;12:1-13)显然耶和华仍然清楚知道这些人所犯的罪,我们也应当知道。为了造益我们,上帝命人把他们所犯的罪,连同他们的悔改以及蒙他宽恕,都记录下来,保存至今。(罗马书15:4)那么,圣经说上帝一旦赦免人的罪,就不再“记念”这些罪了,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13.(甲)译作“记念”的希伯来动词含有什么意思?(乙)耶和华说,他“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他这样说其实向我们提出什么保证?
13 译作“记念”的希伯来动词不是仅指回想过去的事而已。据《旧约神学词汇集》说,这个词语的含意包括“采取进一步适当的行动”。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记念”人的罪暗示要采取行动惩罚犯罪的人。预言者何西阿谴责忤逆不忠的以色列人,说“耶和华必记念他们的罪孽”。他的意思就是说,由于以色列人不肯悔改,耶和华会采取行动处罚他们。因此这节经文补充说:“[他必]追讨他们的罪恶。”(何西阿书9:9)在另一方面,耶和华说,“[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意思就是,他一旦宽恕了衷心悔改的罪人,就不会在未来为这些罪惩罚犯过的人了。(以西结书18:21,22)因此,他不会再念旧恶的意思是,他不会再三提及我们以往所犯的罪,再三指责或惩罚我们。耶和华在这件事上为我们立下最佳的榜样,让我们在待人接物方面效法他。如果别人以前曾得罪你,而你已同意宽恕对方,这样,有争执发生的话,就最好不要旧事重提,用以往的过犯指责对方。
要承担后果吗?
14.即使人的罪因为悔改而得蒙赦免,为什么犯过者并不能免除犯罪的一切后果?
14 既然耶和华乐意宽恕人,这是不是说罪人只要悔改,就不用承担任何犯罪的后果呢?绝不然。我们不能犯罪而不受惩罚。保罗写道:“人撒播的是什么,收割的也是什么。”(加拉太书6:7)我们可能无法避免自己的行动或难题所带来的后果。但是,耶和华宽恕了我们的过犯之后,并不会刻意使患难临到我们身上作为惩罚。基督徒如果遭遇患难,不应当想道,“也许耶和华正为了我以往所犯的罪惩罚我”。(参阅雅各书1:13。)在另一方面,我们做了错事,耶和华并不会荫庇我们,使我们不致遭受任何不利影响。离婚、非意愿的怀孕、性传染病、失去别人的信任或尊敬——这些都可能是罪所带来的可悲后果。耶和华并不会特别保护我们,使我们不受这些事所影响。要记住,大卫跟拔示巴通奸并害死了乌利亚之后,耶和华虽然宽恕了大卫的罪,却没有庇护他,使他不致遭受事情所招致的悲惨后果。——撒母耳记下12:9-14。
15,16.利未记6:1-7的律法怎样使受害者和犯过者都得益?
15 我们的罪也可能带来其他后果。例如,请想想利未记第6章的记载。摩西律法在这里要处理的情势是,人犯了严重的罪,以抢夺、勒索或欺骗的手段侵占了以色列同胞的财物。可是犯过者却否认犯了罪,甚至胆敢发假誓。案件因为没有充分证据而未能定夺。可是,后来犯过者良心不安,自动认罪。他要蒙上帝宽恕,就得做三件事:把侵占别人的东西物归原主,给对方百分之二十的赔偿,并且献上一只公绵羊作为赎愆祭。然后,律法说:“祭司要在耶和华面前为他赎罪,……[他就]必蒙赦免。”——利未记6:1-7;参阅马太福音5:23,24。
16 这条律法是上帝一项慈悲的安排。首先得益的是受害者;他不但得回所失的财物,犯过者终于认罪,无疑也使他大为安心。这条律法也使犯过者得益,因为他的良心终于促使他承认罪咎,改过自新。如果他不肯这样做,就不会蒙上帝宽恕了。
17.如果我们所犯的罪伤害了别人,耶和华期望我们怎样做?
17 我们虽然不在摩西律法之下,这套律法却可以帮助我们洞察耶和华的思想,包括他对赦罪这件事的想法。(歌罗西书2:13,14)如果我们的罪对别人造成伤害或损失,耶和华会喜欢见到我们尽力“改正”。(哥林多后书7:11)这样做包括承认自己的罪过,甚至向受害者道歉。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耶稣的牺牲,恳求耶和华宽恕。这样,我们的良心就得以恢复清白,我们也确知自己已蒙上帝宽恕而大感舒畅。——希伯来书10:21,22。
18.耶和华虽然赦免了人的罪,却可能同时施行什么管教?
18 像有爱心的父母一样,耶和华在宽恕我们之余,可能也施以适当程度的管教。(箴言3:11,12)衷诚悔改的基督徒由于犯了罪,可能无法继续享有作长老、服事仆人或先驱的特权。当事人暂时失去这些宝贵的特权,也许深感痛苦。可是,这种管教并不表示他已不再蒙耶和华悦纳,也不表示耶和华不愿宽恕他。除此之外,我们必须记住,来自耶和华的管教其实证明他深爱我们。我们虚心接受管教,把所得的教训付诸实行,就会对我们有最大造益而带来永生的奖赏。——希伯来书12:5-11。
19,20.(甲)如果你做了错事,为什么不应当认为自己在耶和华眼中已罪无可赦?(乙)下一篇文章会讨论什么问题?
19 我们事奉的上帝是一位“乐意饶恕人”的上帝;知道这件事令我们多么欣慰!耶和华不是只看见我们的罪过和错误。(诗篇130:3,4)他深知我们的内心情况。如果你为了以往所做的错事伤心欲绝,不要认为自己在耶和华眼中已罪无可赦。不论你犯了什么错误,只要你衷心悔改,采取步骤纠正过犯,根据耶稣的宝血恳求耶和华宽恕,你就可以坚信约翰一书1:9的话对你适用:“要是我们宣认自己的罪,他是忠信的,是正义的,总会宽恕我们的罪,洁净我们,叫我们全无不正义的地方。”
20 圣经劝勉我们彼此相待,要效法耶和华乐意饶恕人的美德。可是,每逢有人得罪我们,我们应当敏于宽恕、不念旧恶,到什么地步呢?下一篇文章会讨论这个问题。
-
-
要继续“彼此甘心宽恕”守望台1997年 | 12月1日
-
-
要继续“彼此甘心宽恕”
“要继续彼此包容,彼此甘心宽恕。”——歌罗西书3:13。
1.(甲)彼得提议我们要宽恕别人“到七次”,为什么他很可能以为自己已相当宽宏大量?(乙)耶稣说我们应当宽恕人“到七十七次”,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要宽恕他多少次呢?到七次吗?”(马太福音18:21)彼得也许以为,自己提出这个建议,实在非常宽宏大量了。当时犹太律法师的传统声称,人宽恕同一的过犯,不应当超过三次。a可是耶稣回答说:“我告诉你,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七次’。”试想想彼得感到多么意外!(马太福音18:22)“七十七次”就等于说“无限期”了。在耶稣看来,基督徒宽恕别人的次数,差不多可说是无限的。
2,3.(甲)有些什么情况可能令我们觉得很难宽恕别人?(乙)为什么我们可以坚信,我们宽恕别人,其实对自己最为有益?
2 可是,实行耶稣的劝告却不一定总是很容易。我们当中谁没有感受过冤屈的苦楚?也许一个深受你信任的人泄漏了一件密事。(箴言11:13)密友轻率的言谈可能“如刀刺人”,令你伤心不已。(箴言12:18)你所深爱或信任的人也许粗暴待你,令你大感痛心。每逢有这样的事发生,我们的自然反应很可能是感到愤怒。我们也许决定不再理睬得罪我们的人;如果做得到,甚至完全避开他。如果我们宽恕对方,看来犯过者虽然伤害了我们,也完全不用受罚。可是,如果我们怀恨在心,到头来只是伤害自己而已。
3 因此耶稣教我们要宽恕人——“到七十七次”。他的教训无疑绝不会对我们有害。他的教训完全是来自耶和华的,而耶和华“教训”我们,是要使我们“得益处”。(以赛亚书48:17;约翰福音7:16,17)按理说来,我们宽恕别人,必然对我们最为有益。我们讨论何以要宽恕人和怎样宽恕人之前,最好先看清楚宽恕到底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我们对宽恕这件事的观念,可能影响到我们是否能够在别人得罪我们的时候乐意宽恕对方。
4.宽恕别人并不表示什么?宽恕是什么意思?
4 别人冒犯了我们,宽恕对方并不表示我们纵容他们的过犯,或对他们所做的事一笑置之。这也不表示我们容许别人随便欺负我们。毕竟,耶和华虽然乐意宽恕我们,他无疑没有把我们的罪当做等闲,也永不会让有罪的人把他的慈悲践踏在脚下。(希伯来书10:29)根据《洞察圣经》,宽恕的定义是:“原谅犯过者,不再因这人的过犯对之感觉愤懑,并且放弃一切赔偿的要求。”(第1册,861页)b圣经给我们充分理由要宽恕人。
为什么要宽恕别人?
5.正如以弗所书5:1指出,我们有什么重要理由要宽恕人?
5 以弗所书5:1举出我们要宽恕人的一个重要理由:“所以,你们既然是蒙爱的孩子,就要仿效上帝。”我们应当在什么方面“仿效上帝”呢?经文里的“所以”一词把下文跟前一节经文连接起来;这节经文说:“你们要以仁慈相待,存温柔怜恤,彼此甘心宽恕,就像上帝借着基督甘心宽恕了你们一样。”(以弗所书4:32)不错,在宽恕人这件事上,我们都应当效法上帝,就像小孩子喜欢学父亲的样子。我们既然是耶和华所疼爱的孩子,自应该喜欢像我们慈爱的天父一样乐于宽恕人。耶和华从天上俯视,看见地上的儿女努力效法他,彼此敏于宽恕,这必然会令他的心感到多么欢喜!——路加福音6:35,36;参阅马太福音5:44-48。
6.耶和华的宽恕跟我们的宽恕有什么重大差别?
6 诚然,我们永远无法像耶和华一样,在完美的意义上宽恕人。但就是为了这缘故,我们更应当彼此宽恕。请想想,耶和华的宽恕跟我们的有很大差别。(以赛亚书55:7-9)每逢我们宽恕那些得罪了我们的人,我们时常意识到,迟早我们都需要他们投桃报李,宽恕我们。对凡人来说,宽恕的双方都是罪人。可是对耶和华来说,宽恕却总是单方面的。他宽恕我们,我们却从不需要宽恕他。耶和华自己从不犯罪,尚且这么仁爱地彻底宽恕我们,我们有罪的凡人岂不应当尽力彼此宽恕吗?——马太福音6:12。
7.如果别人的过犯情有可原,我们却不肯宽恕对方,这可以对我们跟耶和华的关系有什么不利影响?
7 更重要的是,如果犯过者情有可原,我们却不肯宽恕对方,我们自己跟上帝的关系就可能蒙受不利影响了。耶和华不是仅劝我们彼此宽恕,而是期望我们要这样做。圣经指出,促使我们宽恕别人的部分理由是,为要获得耶和华的宽恕,或者因为他宽恕了我们。(马太福音6:14;马可福音11:25;以弗所书4:32;约翰一书4:11)所以,如果我们有充分理由要宽恕别人,却蓄意不肯这样做,我们又能够期望耶和华会宽恕我们吗?——马太福音18:21-35。
8.为什么我们敏于宽恕,对自己最为有益?
8 耶和华教导他的子民,“将当行的善道指教他们”。(列王纪上8:36)既然他吩咐我们要彼此宽恕,我们可以深信他的确为了我们的最大福利着想。圣经有充分理由劝我们要“听凭上帝的烈怒”。(罗马书12:19)恨意是个沉重难担的担子。如果我们心里怀着恨意,这种情绪就会支配我们的思想,夺去我们的安宁,扼杀我们的喜乐。长久的愤怒,像嫉妒一样,可以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极有害的影响。(箴言14:30)虽然我们自己痛心疾首,得罪我们的人却可能毫不知情、一仍旧贯!仁爱的造物主深知,我们需要甘心宽恕别人,不但为了别人的益处,同时也为了我们自己 的益处。圣经劝我们要乐于宽恕人,这的确是“当行的善道”。
“要继续彼此包容”
9,10.(甲)怎样的情形并不一定有正式道歉的必要?(乙)“要继续彼此包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9 身体的损伤有不同的深浅程度,从稍微擦伤至深深割伤不等;不是所有损伤都需要同一程度的治疗。感情的损伤也一样——有些伤害比其他的更深。在我们跟别人的关系上,我们真的有必要为所受的每个细小伤害,都大兴问罪之师吗?有时别人可能不经意地触怒或冷落了我们,令我们不高兴。这些都是生活上的常事,实在不需要正式的宽恕。但是,如果人人都知道,每逢别人令我们有小小失望,我们就蓄意对人不理不睬,并且坚持对方一定要正式道歉,我们才肯理会对方,别人就可能觉得一定要对我们步步为营才行,或甚至敬而远之了!
10 其实,如果我们“以通情达理著称”,就无疑好得多。(腓立比书4:5,《菲利普斯译本》)既然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大家并肩工作,有时弟兄令我们不高兴,我们也令他们不高兴,实在是意料中的事。歌罗西书3:13劝我们:“要继续彼此包容。”这句话暗示我们要对别人有耐心;他们有些事是我们不喜欢的,或者有些我们觉得恼人的特征,我们都愿意宽容。我们有这样的耐心和宽容,即使我们有时跟别人发生细小的冲突、不和,也不致破坏会众的和平。——哥林多前书16:14。
如果伤痕较深
11.别人得罪了我们,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宽恕对方?
11 可是,如果别人得罪我们,留下了较明显的伤痕,那又怎样呢?如果别人的过犯不是太严重,我们也许发觉,听从圣经的劝告“彼此甘心宽恕”并不怎样困难。(以弗所书4:32)敏于宽恕别人,是跟彼得在上帝灵示之下提出的训示一致的:“无论怎样,总要极力彼此相爱,因为爱会遮盖许多的罪。”(彼得前书4:8)我们记住自己也是罪人,就较易于宽容别人的过犯。宽恕了别人之后,我们不再继续怀恨在心,而是把恨意排出心外。这样,我们跟冒犯者的关系就不致长期受损,也可以帮助会众保持可贵的和平。(罗马书14:19)过了相当时间之后,对方所做的事很可能从我们脑海中淡忘了。
12.(甲)如果有人对我们伤害很深,我们也许要主动地采取什么步骤,才能宽恕对方?(乙)以弗所书4:26的劝告怎样表示,我们应当尽快解决事端?
12 可是,如果别人的过犯较为严重,使我们受到很大伤害,那又怎样呢?例如,你把一些极为私人性质的事向一个深受你信任的密友透露,但他竟然转告别人。你感到非常伤心、难堪,觉得对方出卖了你。你试图把事情置诸脑后,却总是耿耿于怀。如果有这种情形,你就可能要采取主动了;也许你需要跟冒犯者商讨一下这件事。明智之举是,要在事情进一步恶化之前,就加以解决。保罗劝戒我们说:“你们发烈怒,却不要犯罪[意思就是,不要怀恨在心或在怒中鲁莽行事];不要到日落还在动怒。”(以弗所书4:26)使保罗的话更具意义的是,在犹太人当中,日落标志着一日的结束和新一天的开始。因此,圣经的劝告是:要尽快解决事端!——马太福音5:23,24。
13.我们跟得罪了我们的人商讨,应当以什么为目标?什么提议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
13 你应当怎样对待冒犯者呢?彼得前书3:11说:“[要]寻求和平,一心追求。”(彼得前书3:11)因此,你的目的不是要发泄怒气,而是要跟弟兄恢复和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好避免使用暴烈的言词和手势;粗暴的言行很可能引发对方也有类似的反应。(箴言15:18;29:11)除此之外,要避免夸大其词,说“你总是……!”或“你从来不……!”一类的话。这些夸大的话只会使对方为自己辩护。相反,你的语气和面部表情应当向对方表明,你想把一件令你十分难过的事彻底解决。要具体地解释你对所发生的事有什么感觉,也让对方有机会解释他所做的事。要听听他有什么话要说。(雅各书1:19)这样做会有什么好处呢?箴言19:11说:“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你一旦明白对方的感觉和做事的原因,对他所怀的负面思想和感觉就可能随之消解了。我们处理问题,如果目标是要促成和达致和解,就很可能有办法澄清彼此间的任何误解,使冒犯者作出适当的道歉,受害者则衷心宽恕对方。
14.我们宽恕别人之后,就应当在什么意义上忘记了这件事?
14 我们宽恕别人,是不是说我们必须实际忘记曾有什么事发生呢?上一篇文章讨论过耶和华自己在这方面所立的榜样,你可以回想一下。圣经说耶和华不再记念我们的罪孽,意思并不是说他记不起这些事。(以赛亚书43:25)这话的意思只是,他一旦宽恕我们,就不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再次指控我们犯了这些罪。(以西结书33:14-16)同样,我们宽恕别人,并不一定是说我们记不起他们所做的事。可是,我们却可以 不再记念这件事,不再用这件事去指责犯过者,或在后来旧事重提。争端一旦解决了,我们就不应当就所发生的事说长道短。如果我们完全避开犯过者,仿佛他被开除了一般,那也不是有爱心的做法。(箴言17:9)诚然,我们跟犯过者的关系,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也许彼此之间的感情不像以往那么亲密了。但是,我们仍然把对方视为基督徒弟兄而爱他,并且设法和好如初。——参阅路加福音17:3。
如果看来无法宽恕对方
15,16.(甲)基督徒有义务要宽恕不愿悔改的犯过者吗?(乙)我们可以怎样把圣经在诗篇37:8提出的劝告应用出来?
15 可是,如果别人的过犯对我们伤害极深,而犯过者又丝毫没有认错,既没有表示悔意,也没有向我们道歉,那又怎样呢?(箴言28:13)圣经清楚表示,耶和华不会宽恕怙恶不悛、不愿悔改的罪人。(希伯来书6:4-6;10:26,27)我们又怎样呢?《洞察圣经》说:“基督徒并没有义务要宽恕那些毫无悔意、蓄意惯常犯罪的人。这些人是上帝的仇敌。”(第1册,862页)如果有人对基督徒行了极不公平、可憎可恶、令人发指的恶事,却毫无悔意,基督徒无须觉得自己非宽恕这样的人不可。——诗篇139:21,22。
16 我们可以了解,人受到残忍的虐待,难免会感觉痛苦、愤怒。可是要记住,继续含怒、怀恨在心可以对我们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我们坚要等别人认错或道歉,对方却没有这样做,我们只会变得越来越气恼而已。我们对所受的不平待遇耿耿于怀,只会令我们继续怀怒在心,结果对我们的灵性、感情和身体健康都产生极不利的影响。这样,我们等于让曾经伤害我们的人继续伤害我们。圣经明智地规劝我们:“当止住怒气,离弃忿怒。”(诗篇37:8)因此,有些基督徒发觉,过了相当时间之后,他们能够作出决定“宽恕”对方,意思是不再对往事感到愤愤不平。他们这样做并不表示宽容犯过者对他们的侵害,而是表明他们不容自己被怒火所吞噬。他们把事情完全交托在公平的上帝手里;这为他们带来莫大的舒解,使他们的生活能够恢复正常。——诗篇37:28。
17.耶和华在启示录21:4提出的应许给我们什么安慰和保证?
17 如果我们所受的创伤很深,我们也许无法把事情从脑中完全抹去,至少在这个事物制度里还不行。但是耶和华应许要带来一个新世界,“上帝会擦去他们眼睛里的一切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恸、呼号、痛苦。从前的事已经过去了”。(启示录21:4)即使现在我们的心受着痛苦煎熬,届时我们所记得的事却不会令我们伤心难过。——以赛亚书65:17,18。
18.(甲)我们跟弟兄姊妹相处,为什么必须敏于宽恕?(乙)别人得罪了我们,我们可以在什么意义上宽恕对方,把事情淡然忘怀?(丙)这样做会怎样造益我们?
18 在这个日子来到之前,我们必须跟我们的弟兄姊妹一起相处,一同工作。这些弟兄姊妹都是不完美的罪人。我们人人都会犯错。我们不时会令彼此失望,甚至令别人伤心。耶稣深知我们需要宽恕别人,“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七次’”。(马太福音18:22)诚然,我们无法宽恕别人,彻底到耶和华宽恕人的地步。可是,以大部分情形而言,每逢弟兄得罪我们,我们可以克服愤懑之心,从而在这个意义上宽恕他们;我们也可以不再旧事重提,从而在这个意义上不再记念他们的过犯。我们以这种方式宽恕别人,把对方的过犯淡然忘怀,不但有助会众保持和睦,同时自己也得享内心安宁。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享有惟独仁爱上帝耶和华所赐的和平。——腓立比书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