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乐于宽恕人吗?守望台1994年 | 9月15日
-
-
你乐于宽恕人吗?
比尔与他那16岁大的女儿莉莎相处不来。很多时,两人间的些少不和都演变成大吵大闹。最后,这种紧张关系终于导致莉莎被逐出家园。a
后来,莉莎意识到自己的不是,于是去求父亲宽恕。可是,父亲仍然怀恨在心,不肯原谅莉莎以往的错失,拒绝跟她和好。请想想!做父亲的竟然不愿向自己的女儿表现慈悲!
多个世纪以前,有个清白无辜的人遭人诬告有罪,并给判处死刑。当时,证人提出假证词,执政者坐视不理、屈枉公正。这个无辜的人就是耶稣基督。耶稣临终前向上帝祷告,恳求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23:34。
耶稣甘心乐意宽恕人,而且鼓励门徒效法他。(以弗所书4:32)可是,很多人却像比尔一样,硬着心肠不肯饶恕人。在这方面,你的情况又怎样?别人得罪你的时候,你乐于宽恕人吗?严重的过犯又怎样?我们也必须乐于宽恕吗?
宽恕——一项挑战
宽恕人并非总是容易办得到的。在现今这个危难时代,人际关系比以往难以应付得多。家庭生活更往往充满紧张和压力。很久以前,基督的门徒,使徒保罗,向我们指出,在“末世”期间这种情况会大为流行。他说:“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提摩太后书3:1-4。
由于这个缘故,我们人人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外界的压力;这对我们宽恕人的能力造成考验。不但这样,我们还要经历内心的挣扎。保罗叹息说:“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愿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做的。”(罗马书7:19,20)结果,我们很多人虽然都想得饶人处且饶人,却往往未能办得到。毕竟,我们所承受的不完美和罪对我们所有人操有强大的影响力,有时甚至夺去我们对人类同胞的恻隐之心。
一位妇人受到鼓励要宽恕别人轻微的冒犯,她回应说:“宽恕人是很吃力的事,没有人值得我作出这么大的努力。”表面看来,这句话冷酷不仁,甚至带有讽刺意味。但想深一层,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透露了很多人所经历的挫折感——他们眼见面前的世界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充满仇恨。一个男子说:“你宽恕人,人就会占你便宜。情形仿佛你给人踩在脚下一般。”
难怪在现今这末世,培养宽恕的精神这么困难。即使这样,圣经仍然鼓励我们要宅心仁厚,乐于宽恕人。(可参阅哥林多后书2:7。)我们为什么要乐于宽恕人呢?
[脚注]
a 名字更换了。
-
-
为何要乐于宽恕人?守望台1994年 | 9月15日
-
-
为何要乐于宽恕人?
犹太学者兼作家约瑟夫·雅各布斯有一次把宽恕描述为“一切道德教训中最高深、最难学的一门学问”。不错,很多人觉得“我原谅你”这句话很难出口。
宽恕看来跟金钱很相似——我们可以慷慨地随意花在别人身上,也可以吝啬地只留给自己享用。对别人慷慨是敬虔的行事方式。对于宽恕,我们也应该养成慷慨好施的习惯。为什么呢?因为上帝鼓励我们这样做;再者,誓不饶人、睚眦必报的精神只会使事情恶化而已。
我们时常听见有人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可悲的是,这句话成了今天很多人的生活指南。例如,有个女子七年来一直拒绝跟自己的嫂子谈话;她说,“她曾经陷害我,我永远无法宽恕她。”虽然人时常用不瞅不睬作为手段去迫使受指控的人道歉,或者作为惩罚对方的工具,这却很少能够满足人报仇雪恨的心愿。相反,这只会使不和持续下去,造成彼此愤懑不平、怀恨在心。人如果不打破这个痛苦的循环,那么,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强力影响就会将彼此间的关系破坏无遗,甚至把人的健康毁去。
不肯宽恕的害处
人如果不肯宽恕,由此引起的冲突就会造成紧张。紧张则可以导致严重的疾病。威廉·S·萨德勒博士写道:“没有人比医生更了解,人类绝大多数的疾病和痛苦都直接根源于忧虑、恐惧、冲突……不健全的思想、不道德的生活。”那么,感情激动可以造成多大的伤害呢?一本医学刊物回答说:“统计……显示,三分之二往见医生的病人,都有由精神紧张引发疾病或加重病情的病征。”
不错,怨恨、愤慨、恶毒绝不是无害的。这些腐蚀性的情绪有如慢慢侵蚀汽车车身的铁锈一般。从外表看来,汽车也许相当美观,可是油漆下的车身却正受到侵蚀。
更重要的是,我们如果有理由要表现慈悲,却不肯宽恕人,那就会损害我们的灵性了。在耶和华上帝看来,我们很可能与耶稣在比喻里所说的奴仆无异。主人免了这个奴仆一大笔债项。可是,奴仆的同工求他免去一小项债款,他却苛刻严厉,不肯饶恕人。耶稣清楚表明,我们如果不肯宽恕人,照样,耶和华也不会宽恕我们的罪。(马太福音18:21-35)因此,我们如果不肯宽恕人,就可能失去在上帝面前的清白良心,甚至失去未来的希望!(可参阅提摩太后书1:3。)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要学会宽恕
真正的宽恕是发自内心的。事情包括宽恕别人的错失,以及放弃报复的念头。我们坚信最终耶和华会伸张正义,施行报应。——罗马书12:19。
可是要留意,既然“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即使我们明知应该宽恕人,有时心里却不愿这样做。(耶利米书17:9)耶稣自己曾说:“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马太福音15:19。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心可以受到训练去做对的事。不过,我们所需的训练必须来自较高的来源。我们是无法独力训练自己的。(耶利米书10:23)受上帝感示的诗篇执笔者意识到这件事,于是祈求上帝的指引。他祷告恳求耶和华说:“求你将你的律例教训我!求你使我明白你的训词。”——诗篇119:26,27。
我们在另一篇诗读到,古代以色列的大卫王得以‘明白耶和华的方式’。他曾亲身体验上帝的行事方式,并从中学习,因此他能够说:“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诗篇103:8,13。
我们必须学会像大卫一样。要认真研究上帝宽恕人的完美榜样,也要研究他儿子所立的典范。这样,我们就能够学会从心里宽恕人。
可是,人也许会问:严重的过犯又怎样?我们必须宽恕一切的过犯吗?
要保持平衡
人如果受到严重伤害,可能会感到很痛苦。如果严重过犯的受害人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他就会更加痛苦。有些人也许感到疑惑,‘我怎能宽恕蓄意背叛和伤害我的人?’如果过犯严重到足以招致开除的处分,受害人也许要把马太福音18:15-17的劝告实行出来。
无论如何,事情的处理方式至颇大程度有赖于犯过者本身。犯过者到现在有没有衷心悔改的迹象呢?犯过者已改过自新,也许甚至尝试作出真正的补偿吗?尽管犯过者罪大恶极,在耶和华看来,衷诚的悔改仍是可以获得宽恕的。举例说,虽然玛拿西是以色列国历史上一个极邪恶的君王,耶和华却宽恕了他。理由是什么?因为玛拿西最后谦卑自抑,对自己的恶行幡然悔悟。——历代志下33:12,13。
圣经表示,真正的悔改包括在态度上作出由衷的改变,对所犯的过错感到衷心后悔。如果适当可行,悔改者会尽力对过犯的受害人作出补偿。(路加福音19:7-10;哥林多后书7:11)犯过者如果没有作出这样的悔改,耶和华就不会宽恕他。a此外,有些人一度获得灵性上的启迪,现在却蓄意惯常犯罪,不肯悔改;上帝也不期望基督徒宽恕这样的人。(希伯来书10:26-31)有些极端的事例是不容宽恕的。——诗篇139:21,22;以西结书18:30-32。
对于应否宽恕的问题,严重过犯的受害人也应当衡量一下另一个问题:我有必要继续情绪激动,仍然感到痛心疾首、愤懑不平,直到事情完满解决为止吗?请考虑一件事例。大卫王手下的将军约押杀了押尼珥和亚玛撒,“两个比[约押]又义又好的人”,大卫王对此感到痛心疾首。(列王纪上2:32)大卫忿然表示他的不悦,无疑也在祷告中向耶和华申诉。后来,大卫的怒气显然渐渐消减。他并没有至死仍然含怒。大卫甚至继续跟约押共事,不过他并没有轻易宽恕了这个不肯悔改的凶手。大卫留意使事情在最后获得公平的处理。——撒母耳记下3:28-39;列王纪上2:5,6。
受到别人的严重过犯所伤害的人也许要花相当时间,同时要作出相当努力才能使起初的怒气消除。如果犯过者承认过犯,幡然悔改,息怒的过程也许会较为容易。可是,无论犯过者肯不肯悔改,无辜的受害人既认识耶和华的公平和智慧,又经常与基督徒会众交往,就应该从这方面寻得安慰。
此外要明白,宽恕犯过的人并不意味着你宽容过犯。对基督徒来说,宽恕的意思是把事情交在耶和华手中而全心信赖他。耶和华是全宇宙的公义审判者,他会在适当的时候执行公正,包括审判所有怀着诡诈的心“苟合行淫的人”。——希伯来书13:4。
乐于宽恕的益处
诗篇执笔者大卫唱道:“主[耶和华]啊,你本为良善,乐意饶恕人,有丰盛的慈爱赐给凡求告你的人。”(诗篇86:5)你像耶和华一样“乐意饶恕人”吗?这样做益处良多。
首先,乐于宽恕人能够促进良好的关系。圣经敦促基督徒说:“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以弗所书4:32。
其次,乐于宽恕人会带来和平。这种和平不仅是指与人类同胞和平共处,也包括自己所享的内心安宁。——罗马书14:19;歌罗西书3:13-15。
第三,乐于宽恕人能够帮助我们记住,我们自己也需要别人的宽恕。真的,“[人]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马书3:23。
最后,宽恕别人会使我们的罪蒙上帝宽恕。耶稣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6:14。
请想想耶稣临死的下午,当时萦绕他脑际的许多事情:他关心自己的门徒、传道工作、特别是自己对耶和华的忠诚。可是,即使耶稣在苦刑柱上受尽痛苦,他说了什么话?耶稣临终时说:“父啊!赦免他们。”(路加福音23:34)我们无疑可以效法耶稣的完美榜样,从心里彼此宽恕。
[脚注]
a 可是,耶和华在衡量是否宽恕人的时候,也会考虑其他因素。比方说,犯过者如果对上帝的标准一无所知,这种无知可能使罪过减轻。耶稣求父宽恕处决他的人,他所指的显然是把他钉死的罗马兵士。这些罗马兵士无疑‘不晓得他们所做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耶稣的真正身分。但是,在幕后促成这场处决的宗教领袖,他们所担负的罪责就重得多——其中有许多达到无可宽恕的地步。——约翰福音11:45-53;可参阅使徒行传17:30。
[第5页的图片]
耶稣那关于不饶恕人的奴仆的比喻,你明白其中的含义吗?
[第7页的图片]
乐于宽恕人可以促进良好的关系和带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