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教你添愁烦?警醒!1999年 | 1月22日
-
-
食物教你添愁烦?
琼回首少年时光,历历在目的,是过去被人当作玩偶和笑柄的情景。为什么呢?因为她是全班最高大的女孩。但不只这样而已。琼说:“比个子大还糟糕的是,我很害羞,在人群中会很不自在,我常常感到寂寞,总是想融入别人的圈子中,不过大部分时间我都觉得自己像个外人。”
琼以为身材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而拥有纤瘦苗条的体态就能解决一切了。其实琼不是过度肥胖,以1.83米的体高来说,66公斤并不过重。但琼觉得自己胖,于是在23岁那年就决心减肥。她的理由是:“如果我瘦了,别人就会想跟我在一起。最后,我会感到受人欢迎,与众不同。”
“为了这样的愚蠢理由,我堕进圈套12年,这圈套名为神经性厌食症和暴食症。”琼继续说:“我当然瘦了起来,瘦得几乎连命也丢了,不过我的生活没有变得快乐,反倒毁了自己的健康,为自己制造了十年有多的抑郁和痛苦。”
琼不是稀有例子,根据一次估计,美国妇女中每100个就有1个在少年或者青年时期患上神经性厌食症,也许有三倍数目的人患暴食症。玛丽·皮弗博士说:“我在大中小学的校园里工作已经有许多年了,我亲眼看见饮食失调的问题日趋严重。”
各种各色的人都可能有这个问题。人们曾一度以为,饮食失调只是有钱人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却普及至不分种族、阶层、贫富了。连接受治疗的男性数目也不断增加,无怪乎《新闻周刊》把饮食失调称为“平等机会大盗”。
但特别令人担忧的是,接受饮食失调治疗的人的平均年龄似乎越来越小。多伦多一所饮食失调治疗中心的代理主管玛格丽特·贝克说:“现在有10岁以下,甚至只有6岁的女孩,给人送进医院治疗。”她补充说:“数目虽然还不算多,却在不断增加。”
受饮食失调影响的人口数以百万计,其中以女孩和年轻女性为主。a社会福利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内指出:“她们对食物的看法和运用食物的方式有异于大部分人。普通人为填饱肚子而进食,为营养和健康而进食,为享受而进食,为与别人共享欢乐时光而进食。她们却不一样,她们跟食物的关系古怪,行为也有违‘常态’,例如,她们在进食前会不自觉地做着些有如‘仪式’般的古怪行为,或者一下咽就要立即把食物排出体外。”
现在,让我们仔细查究两种常见的饮食失调: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暴食症。
[脚注]
a 饮食失调的问题影响女性多于影响男性,所以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我们通常用女性代名词来统称患者。
-
-
厌食与暴食——真相与危机警醒!1999年 | 1月22日
-
-
厌食与暴食——真相与危机
“食物的心理重量比任何可以用卡路里或克来量度的东西还重。”——作家珍妮特·格里森。
厌食和暴食是两种最常见的饮食失调。两者各具独有特性,不过,我们下面会看到,两者都可以构成危险,甚至致命。
厌食——自发的饥荒
厌食症患者不是不肯进食,就是吃得太少,以致营养不良。请看看17岁的安托瓦妮特。她说,她的体重曾一度跌至大约37公斤——对一个十来岁、高1.7米的少女来说,这样的体重算很低了。她说:“我每天不会吃超过250卡路里的食物,吃过什么我都记在笔记册上。”
厌食症患者对食物着迷,同时又极力避免使体重增加。希瑟说:“我开始假装抹嘴,乘机把食物吐在餐巾上。”苏珊为求不让体重上升,于是拼命做运动。她说:“我几乎每天都跑12公里,或者游泳一小时,要是没有做运动,我就会有忧虑和罪咎的感觉,而且非常强烈。每天早上当我量体重而知道仍然保持在45公斤以下时,那就是我最大的喜悦了,也是我惟一 真正的喜悦。”
颇讽刺的是,有些厌食症患者竟身怀精湛厨艺,能烹调出色香味美的大餐,自己却连碰也不敢。安托瓦妮特说:“最糟糕的时候,全家的每一餐都由我来包办,弟弟妹妹的午餐饭盒也全是我准备的。我不让他们走近冰箱,我当时觉得厨房的每一角落都是我的‘地盘’。”
据《厌食暴食家长指南》一书说,有些厌食症患者“变得有洁癖,也许会要求全家人都要符合由她们所定、挑剔得不切实际的标准。杂志、拖鞋和咖啡杯连暂时不放在原位也不行。她们对个人卫生和外表也许更执着。她们会在浴室里呆上数个小时,把门锁上,不让别人进去,也不管人家等着要上学上班。
这种称为厌食症的失常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这样的,一个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人(多数是女性)开始想要减去一定体重。可是当目标达到以后,她还不满意。她看着镜子,仍然觉得自己胖乎乎的,于是她想,再多减几公斤会更好。这种循环延续下去,节食者的体重持续下降,直到比相应的标准体重轻了百分之15才肯罢休。
到这个时候,朋友和家人就开始担心,节食者看来实在太瘦了,甚至也太虚弱了。但厌食患者却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觉得自己太瘦。”艾伦说,他是厌食症男性患者,高1.75米,体重却一度跌至33公斤。他说:“重量减得越多,脑子就越不灵,于是就越看不清楚自己。”a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厌食症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骨质疏松症和肾脏受损。厌食症甚至可以致命。希瑟说:“医生告诉我,我让身体失掉太多养分了,这样的饮食习惯再维持两个星期,我准会死于营养不良。”《哈佛精神健康通讯》报道,过去十年期间,诊断出患厌食症的女性有百分之5死亡。
暴食症——大吃大吐
称为暴食症的饮食失调现象有一种特色,就是大口大口吞吃(迅速进食大量食物,也许达5000卡路里或以上),接着大吐(呕吐或用轻泻药把所有食物从胃里排出)。b
对比厌食症,暴食症较不容易察觉。患者也许不会特别瘦,饮食习惯看来也挺正常(起码别人看起来是这样)。但对于暴食症患者来说,生活可是一点也不正常。她对食物的沉迷使她觉得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16岁的梅林达说:“我吃得越多,吐得越多,对其他事其他人的关注也就越少。我实在忘了跟友侪同乐是什么一回事。”
吉宁·罗思是饮食失调方面的作家和教师,她是这样形容暴食过程的:“30分钟疯狂行为,恍如直冲地狱。”她说,暴食的时候,“什么都不重要,朋友不重要,家人不重要,……只有食物才重要。”一个17岁的患者莉迪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方来形容自己的状况,她说:“我觉得自己像一台垃圾轧碎机,吞嚼吐,吞嚼吐,周而复始,都是一样。”
失控的饮食习惯所带来的结果,自然是体重增加,暴食症患者却不顾一切,不让体重增加。于是,在一轮暴食以后,她就会立即令自己呕吐,或者服食轻泻剂,在食物还没有消化成脂肪之前就把它排出体外。c这样的做法乍看起来也许令人难以接受,但长期暴食症患者却不以为然。社会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内说:“你大吃大吐的次数越多,这就变得越容易,起初的反感,甚至恐惧会迅速消失,重复这种暴食习惯的冲动会取而代之。”
暴食症危险性极高。例如,重复把食物吐出,口腔就会经常接触到腐蚀性的胃酸,侵蚀患者牙齿的釉质。暴食也可能使患者的食道、肝、肺和心脏受损。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呕吐可能会引致胃破裂,甚至死亡。过度服用轻泻药也可能危害健康。肠道的功能也许会受损,也可能导致腹泻不止和直肠出血。跟重复呕吐的情况相似,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滥用轻泻药可能引致死亡。
据美国精神病研究所说,饮食失调的个案数字持续上升。究竟是什么东西作怪,令那些年轻女子要迫自己忍饥挨饿,拿生命来开玩笑。同时,其他人则每每在狼吞虎咽一番后,又对体重异常担忧,于是觉得非把肚子里的食物排出不可。这样的现象究竟有何解释呢?下一篇文章会探讨这些问题。
[脚注]
a 有些专家声称,当一个人失去百分之20至百分之25的重量,大脑会引发化学反应,影响视觉,明明不胖的,看起来也觉得胖。
b 不由自主地过量进食,即使没有大吐,有些专家把这种情况也算作饮食失调。
c 为了不让体重增加,许多暴食症患者每天都拼命做运动。有些人把体重减得很低,不久就变得厌食,再下去她们可能就会在厌食和暴食之间往来徘徊。
-
-
饮食失调成因警醒!1999年 | 1月22日
-
-
饮食失调成因
“饮食失调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这是一种病征,一种信号,显示某人的生活出了岔子。”——社会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内。
饮食失调不是新问题。1873年,神经性厌食症有了第一次正式诊断的记录。据说,早在300年前,已经有人留意到病征了。可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厌食症患者的数目似乎急剧增加。暴食症的情况也相似,人们知道有这种症状已经几百年了,但近几十年来,暴食症已经发展至正如一本这方面的专著所说,“急剧增长”的地步。
饮食失调究竟因何而起呢?是遗传,还是对崇尚纤瘦风气的一种不寻常反应呢?对家庭环境有影响吗?以上问题都不是能轻易解答的。正如社会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内说,解释饮食失调“不像诊断麻疹或者水痘一类病那么直接,后者医生透彻知道病源所在、感染过程、病况会持续多久,还有最好用什么疗法”。
可是,研究员向我们指出导致饮食失调的若干因素。现在请考虑其中一些。
减肥成风
在富裕国家,时装工业把一个一个极其纤瘦的模特儿陈列在年轻而又容易受人影响的观众面前,把女孩子只有瘦才算是美的观念根植在她们脑子里。这种扭曲的信息主宰着许多女性,推使她们追求既不健康又不切实际的体重。克里斯蒂娜·戴维斯说:“女性平均高1.65米,重66公斤。模特儿的平均体高是1.8米,体重是50公斤。百分之95的平常人不能达到模特儿的标准,永远也不能。”
有些女性不理会以上的事实,仍然为求得着她们心目中的理想身材而走向极端。举个例,1997年的一次调查访问了3452个女子,其中有百分之24说她们如果能达到目标中的体重,她们宁愿减寿三年。谈到这群人数不少的少数派,研究报告这样说:“只有瘦,生命才有意义。”由于百分之22的受访者表示在她们年轻的时候,时装杂志的模特儿影响了她们对身材的看法,报告总结说:“媒体里模特儿的形像对女性的自我观感有极大的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当然,最容易受媒体的虚假理想所害的,是那些一开始就不满意自己身段的人。正如临床社会工作者伊伦·菲什曼说:“症结是自尊。”专家留意到,接受自己外表的人很少会有饮食方面的问题。
饮食与情绪
许多专家都说,饮食失常不单是食物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内说:“饮食失调是一面警告红旗,要你留意生活中一些你视而不见,或者避而不谈的处境。饮食失调是一种提示,表明也许你即使经历压力和挫败,却不总是将问题宣之于口。”
什么样的压力和挫败呢?有些问题可能来自家庭中的烦恼。例如,吉宁·罗思回想童年,食物——特别是糖果——就是“她在父母吵架时的挡箭牌”。她说:“当我察觉到爸爸妈妈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我就会把注意力转移,这就像电视转台一般容易,我就从受父母摆布的感觉,转移到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什么都没有,就只剩下我,还有嘴里的甜蜜。”
有时候,饮食失常的根源比上述的更深。例如,《新少年身体手册》指出:“研究显示,在性方面曾受过创伤(性虐待或性骚扰)的人,也许不知不觉地为了保护自己而要令身体失去魅力,并且老是想着要吃东西,这样她们才觉得有安全感。”当然,人不该遽下结论,认为饮食失调患者必然受到性骚扰。
饮食失调的种子可能会撒在表面上看来平静的土壤上。其实最容易患上厌食症的人,也许是那些在生活环境中不能随心所欲,或者不能随意表达负面感觉的女孩。面对外界,她会妥协;但她的内心翻滚不定,自觉无力主宰自己的生活。她不敢公开反抗,于是便集中在生活中惟一能主宰的东西——身体。
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就是饮食失调不一定源自家庭不和或性方面的创伤。有些人饮食失调,纯粹因为在家庭中体重是个大问题。也许父母一方超重或者经常节食,因而对食物的态度显得过分小心,或甚至有恐惧的感觉。对其他患者来说,进入青春期这件事本身就是饮食失调的成因之一。到成年人阶段必须经历的身体改变使少女觉得自己胖,尤其是她比同辈早熟一点就更是这样。如果她因为这样的改变而感到害怕,也许会采用极端的方法来阻延发育的步调。
除了罗列出心理因素以外,有些研究员说,生理因素也可能牵涉在内。例如,他们指出暴食症的根源有可能跟患者大脑内的化学物质有关。他们声称,大脑负责掌管情绪和食欲的部分跟暴食症的形成有关,这也许能解释抗抑郁药为什么有时候能缓减暴食症的症状。
在任何情况下,研究员都很难把导致厌食症或者暴食症的单一因素指出来。可是,对那些正饱受饮食失调困扰的人,我们可以怎样施以援手呢?
-
-
饮食失调——有何良方?警醒!1999年 | 1月22日
-
-
饮食失调——有何良方?
如果你的女儿患上饮食失调,她需要有人帮助她。千万不要耽延,别以为问题会自动消失。饮食失调是个复杂的病症,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当然,专家就饮食失调所提出的治疗法也莫衷一是。有的专家推荐药物治疗。其他则赞成用心理疗法。许多专家说,双管齐下效用最大。还有家庭辅导,有些人说,假如患者仍然住在家中,就特别有必要用这种方法。a
虽然专家们提倡的疗法各有不同,但大部分专家都在一点上达成共识,这一点是:饮食失调不仅是饮食的问题。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几个比较深入的问题,在帮助厌食症或暴食症患者康复期间,这几个问题特别有必要提出。
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
一个女子说:“我24岁开始就完全不看时装杂志了。”她继续说:“拿自己来跟模特儿比,那种打击确实非常沉重。”正如前文提及,传媒能扭曲少女对美的观念。真的,一个饮食失调病人的母亲说:“报纸、杂志、电视没完没了地四处宣传:要瘦,要瘦,要瘦。……女儿跟我一样都喜欢身材苗条,但我们感觉到,连绵不绝的宣传轰炸令苗条的身材变成人生头等大事,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康复期间的饮食失调病人显然很可能需要对何谓真正美丽一事怀有新的看法。
在这方面圣经的指引很管用。基督的使徒彼得写道:“你们不应该以外表编头发、戴金饰、穿外衣作为装饰,却应该以内心隐密处的为人,用安静温和的灵作为不能腐坏的装饰。这在上帝眼中是大有价值的。”——彼得前书3:3,4。
彼得的意思是,我们要留意内在的为人,过于留意外貌。真的,圣经保证说:“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母耳记上16:7)这确是快慰人心的话,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某些外貌特征,我们却总能改善自己的为人。——以弗所书4:22-24。
人的自我价值要是很低落,那么饮食失调的情况就很可能产生,你也许需要重新评估你自己的价值。圣经确实告诉我们不要自视过高。(罗马书12:3)但圣经也告诉我们,在上帝的眼中,连一只麻雀也是贵重的,然后圣经接着说:“你们比许多麻雀贵重得多。”(路加福音12:6,7)因此,圣经能帮助我们养成健全的自尊心。要爱护你的身体,你就会喂养顾惜。——可参阅以弗所书5:29。
假如你真的需要减肥呢?健康的饮食和按部就班的运动也许很有用。圣经也指出“操练身体……有……益处”,虽然成效有限。(提摩太前书4:8)不过,千万别为了体重而忧心忡忡。一个关于身体形象的调查有以下的结论:“最聪明的做法也许是,有充足的运动,并且接受真我,而不是硬把自己挤进别人设置的狭隘模子里。”美国一个33岁的女子觉得这方法奏效,她说:“我只有一条简单的原则:真的能够改善的就继续努力改善,其余的就不要浪费时间去管它。”
你如果有积极的人生观,加上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需要减去的重量就自然能减去。
找出“真友伴”
詹姆斯·彭尼贝克教授研究了一批暴食症病人,他在总结时表示,她们周而复始地进食和吐出食物,至很大程度把她们推向双重生活。他说:“大家都自然留意到,要隐瞒好友和家人,设法不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饮食习惯,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多得惊人。她们全都活在谎言之中,却同时恨恶这样的谎言。”
所以,要在康复之路上跨出阔步,就要打破沉默。不论是厌食症患者,还是暴食症患者,都有需要把问题提出来。可是向谁提出呢?圣经的一句箴言如此说:“[真]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箴言17:17)“[真]朋友”也许是父母,也许是其他成熟的成年人。有些人觉得,吐露心事的对象有必要是那些对处理饮食失调经验有素的人。
耶和华见证人也从多一方面获得帮助,就是会众的长老。这些人能“像避风所和避暴雨的隐密处,又像河流在干旱之地,像大磐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地”。(以赛亚书32:2)当然,长老不是医生,所以除了他们所提出的有效劝告以外,你也许仍然需要接受治疗。不过,这些符合属灵资格的人可以在你康复期间,给你非常有力的支持。b——雅各书5:14,15。
可是,你最能够信任的知己也许是你的造物主。诗篇执笔者写道:“你要把你的重担卸给耶和华,他必抚养你;他永不叫义人动摇。”(诗篇55:22)真的,耶和华上帝关心他地上的儿女。所以千万别忘记祷告,把你最深的忧虑告诉他。彼得劝戒我们说:“你们要把一切忧虑卸给上帝,因为他关心你们。”——彼得前书5:7。
送院治疗
送院并不代表一定能治好饮食失调。可是,如果一个女孩由于严重的厌食而营养不良,那时候就有接受专门治疗的必要。我们得承认,要父母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请考虑一下埃米莉的例子,当生活变得像她所说的那样,“她受不了,我们也受不了”的时候,于是她不得不将女儿送往医院。她说:“把泪流满面的女儿送进医院,这是我一辈子最难做的事,那天是我一辈子最难过的一天。”伊莱恩的情况也类似,她也要把女儿送进医院。她说:“我记得,当女儿在医院里还是不肯进食的时候,他们要用静脉注射的方法‘喂’她,这是最难熬的一刻。当时我感觉到,他们简直是强她所难。”
送院可能不是令人愉快的做法,在某些例子上却可能有这个必要。对于一部分有饮食失调问题的人来说,入院是康复的重要一环。埃米莉提及女儿说:“她真的需要住院。就是因为有了医院的治疗,她才开始有起色。”
不再饮食失调
对厌食症和暴食症患者来说,康复的其中一个环节就是,他们要在生活上除去 饮食失调。这样做可以是挺困难的。例如,金估计在她患厌食症期间,她在十个月里瘦了18公斤。但是重添16公斤的体重却花了她九年的光阴!金说:“整个过程举步维艰,我慢慢重新学会正常地进食,不再计算卡路里,不再估量食物成分,不再只吃‘安全’的食物,不再因为不知道杂烩或甜品有什么成分而惶恐不安,上馆子也不再只选有沙拉自助柜的餐厅。”
但是金所以能康复过来,还牵涉到其他因素。她说:“我学会用语言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感觉,不再光用行动或饮食行为来宣泄情绪。我开始知道一些新方法,可以用来应付并解决跟别人相处不来的问题,这样做打开了跟朋友和家人建立更亲密关系的大门。”
要从饮食失调中康复过来显然障碍重重,但付出的努力最终还是值得的。头一篇文章的琼深明此道,她说:“如果一天重回饮食失调的景况中,那就会像是在自由中生活了一阵子以后,又再次回到监狱里一样。”
[脚注]
a 《儆醒!》并不提倡任何个别疗法,基督徒必须自行决定,也要确保他们所采用的任何疗法,都不可以跟圣经原则有所抵触。别人不该妄自批评这样的决定。
b 关于怎样帮助厌食症患者和暴食症患者,详见《儆醒!》[英语版]1992年2月22日刊“帮助饮食失调患者”一文,和《儆醒!》[英语版]1990年12月22日刊“饮食失调——如何应付”一系列文章。
[第11页的附栏]
为康复打好基础
如果觉得女儿饮食失调,你该怎么办呢?你当然不能视若无睹!不过,你会怎样跟女儿谈谈呢?据迈克尔·列拉观察所得,他认为:“虽然有时直接问问她们会管用,但很可能由于她们没什么反应,反而令你灰心。”
因此,婉转一点可能会比较好。列拉建议说:“当你跟女儿讨论时,千万别让她们觉得,你是在指责她们做了什么错事。如果你能营造这种气氛的话,女孩子大多会对你老老实实的,她们还会安下心来。有些父母会写信给自己年轻的孩子,表示很关心她们、很支持她们。一旦打好了关系,日后交谈时就容易得多了。”
[第12页的附栏]
父母的难关
如果孩子饮食失调,家长就面对很大的难关。一位父亲说:“看到孩子快毁了,……你就必须很坚强、很有决心,对孩子才有帮助。”
如果你的孩子饮食失调,一直没什么改善,有时你也会挺灰心的,不过要忍一忍,千万不要忘记向她表现爱意。埃米莉的女儿患上了厌食症,埃米莉坦承她很难应付。不过她说:“我会尽量跟她沟通,会尽量抱抱她,还会尽量亲亲她,……因为我觉得如果不再关心她,我们的关系就可能完蛋了。”
一个助你孩子从饮食失调复元过来的好方法,就是跟她沟通。要好好沟通,就要多听少说。千万不要说一些像“你错了!”或“你不该有这样的感觉!”这类的话,也不要“塞耳不听穷人哀求”。(箴言21:13)如果有良好的沟通,青年人受挫时,就有适当的管道可以倾诉,而不会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