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的导师加深我们对造物主的认识有一位关心人的造物主吗?
-
-
一个知道实情的门徒指出:“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b——约翰福音20:31。
由于耶稣跟上帝的关系十分亲密,他能够清楚说明造物主是怎样的。(路加福音10:22;约翰福音1:18)耶稣透露,他跟天父的亲密交往开始于天上;他曾在天上跟上帝合力造出万物来,包括生物和无生命的东西在内。——约翰福音3:13;6:38;8:23,42;13:3;歌罗西书1:15,16。
-
-
伟大的导师加深我们对造物主的认识有一位关心人的造物主吗?
-
-
撒马利亚女子觉得,她跟耶稣的这番对话深具意义。她以前信奉的宗教以基利心山为崇拜中心,信仰的基础仅限于圣经的最先五卷书。犹太人瞧不起撒马利亚人,不愿跟他们来往,因为大部分撒马利亚人都是由以色列十个部族和其他民族通婚后所生的后代。耶稣的态度却跟一般犹太人的态度有如霄壤!他乐意教导这个撒马利亚女子,即使他的使命是要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绵羊”那里去。(马太福音15:24)耶稣所做的事显示,耶和华愿意接受万国中所有诚心正意的人。(列王纪上8:41-43)不错,虽然今天世上弥漫着狭隘的宗教仇视精神,耶稣跟耶和华却绝不受这种偏见所影响。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无疑会乐于亲近造物主和他的爱子。
耶稣甘愿教导撒马利亚女子,我们还可以从这件事学到另一个教训。 当时这个女子正跟一个男子同居,男子却不是她的丈夫。(约翰福音4:16-19)可是,耶稣并没有因此就不屑跟她说话。你可以明白,这个女子一定很感激耶稣顾及她的尊严而以仁慈待她。她并不是唯一受到这种对待的人。有一次,犹太领袖(法利赛派的人)批评耶稣跟悔改的罪人一起吃饭,他回应说:“健康的人不需要医师,生病的人才需要。‘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牺牲。’你们去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吧。我来不是要召正义的人,而是要召罪人。”(马太福音9:10-13)这些人自知违反了上帝的律法或标准,他们为自己的罪深感痛苦;耶稣很乐于对这些人伸出援助之手。人即使由于以往所做的错事而在现今经历苦难,上帝和他的爱子仍会很乐于帮助他们。知道这件事令人多么感动!——马太福音11:28-30。c
我们也不该忘记,蒙耶稣温言劝导的撒马利亚人是个女子。为什么这件事值得注意呢?当时犹太男子受到嘱咐,他们应该避免在街上跟女子说话,甚至对自己的妻子说话也不该。犹太教的拉比认为女子不配领受深入的属灵训示,因为她们“头脑肤浅”。有些宗教领袖说:“律法的训言就算给烧毁了,也胜于传给女人。”由于耶稣的门徒自小受这种思想影响,他们回来时“觉得奇怪,因为耶稣正跟一个女子讲话”。(约翰福音4:27)可是这个记载——还有其他很多记载——足以说明,耶稣的想法跟他的天父完全一致;上帝创造了男女,赋予两者同样的尊严。——创世记2:18。
-
-
伟大的导师加深我们对造物主的认识有一位关心人的造物主吗?
-
-
一个渔夫的看法
现在让我们通过耶稣两个亲密同伴的观点去看看耶稣。他们是彼得和约翰,这两个平凡的渔夫是耶稣的早期跟从者。(马太福音4:13-22;约翰福音1:35-42)法利赛派的人觉得,这两个人“没有学问,不过是普通人”,跟一般“土地之民”(希伯来语安-哈阿雷茨)无异。法利赛派的人看不起这样的人,因为他们不像拉比那样受过高深的教育。(使徒行传4:13;约翰福音7:49)当时许多这样的人在宗教传统的重担下“劳劳碌碌、担子沉重”,他们渴望在灵性上受到启迪。巴黎大学神学院的查尔斯·吉内伯特教授论及这些人说:“他们全心归向雅威[耶和华]。”耶稣绝没有偏爱权贵,对卑微的平民不屑一顾。相反,他通过自己的教训和待人方式,把天父向这些人显示出来。——马太福音11:25-28。
彼得曾亲自体验到耶稣对人关怀备至的态度。他跟从耶稣开始传道之后不久,他的岳母害了热病。耶稣来到彼得家里,拉着他岳母的手,热病就不药而愈了!我们不知道耶稣用什么方法医好这个女子,正如今天的医生也无法清楚解释为什么有些病会好过来。但是,当时这个女子的确退了烧。比知道耶稣医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出耶稣努力医病扶危,把他对人的怜悯表露无遗。他衷心渴望帮助别人,他的父亲也一样。(马可福音1:29-31,40-43;6:34)彼得从他与耶稣的相处可以看出,造物主的确爱惜每个人;在造物主看来,人人都是值得他眷顾的。——彼得前书5:7。
后来有一次,耶稣在耶路撒冷圣殿的女院观察群众把钱放进宝库的钱箱里。有钱的人投下许多钱币。耶稣观察入微,看见一个穷寡妇投入两个价值极小的钱币。耶稣告诉彼得、约翰和其他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个穷寡妇投进宝库钱箱的,比所有人投进去的都多。因为他们所有人都是从盈余中拿出来投进去,但这个女子是从匮乏中,把所有的一切……都投进去了。”——马可福音12:41-44。
你可以看出,耶稣总是敏于留意别人的优点,并且很赏识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你认为这件事对彼得和其他使徒有什么影响呢?彼得从耶稣的榜样看出耶和华具有怎样的特质,因此他后来引用诗篇说:“耶和华的眼留意正义的人,他的耳倾听他们的恳切祈求。”(彼得前书3:12;诗篇34:15,16)既然造物主和他的儿子留意到你的优点,乐意垂听你的恳求,你难道不渴望亲近他们吗?
彼得跟从了耶稣两年之后,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有一次耶稣问门徒说:“众人说我是谁呢?”门徒的回答各有不同。然后他问他们说:“但你们呢?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充满信心地回答说:“你是基督。”耶稣接着所做的事也许令你觉得奇怪。他“严严吩咐他们,不要把他的事告诉任何人”。(马可福音8:27-30;9:30;马太福音12:16)为什么耶稣要这样吩咐门徒呢?当时他就在门徒当中,因此他们有机会清楚认识他,但他却不想别人只是根据道听途说而作出结论。这不是很合理吗?(约翰福音10:24-26)换句话说,造物主希望我们通过亲自查考可信的证据来认识他。他希望我们所怀的信念是基于事实的。——使徒行传1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