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伟大的导师加深我们对造物主的认识
    有一位关心人的造物主吗?
    • 一个渔夫的看法

      现在让我们通过耶稣两个亲密同伴的观点去看看耶稣。他们是彼得和约翰,这两个平凡的渔夫是耶稣的早期跟从者。(马太福音4:13-22;约翰福音1:35-42)法利赛派的人觉得,这两个人“没有学问,不过是普通人”,跟一般“土地之民”(希伯来语安-哈阿雷茨)无异。法利赛派的人看不起这样的人,因为他们不像拉比那样受过高深的教育。(使徒行传4:13;约翰福音7:49)当时许多这样的人在宗教传统的重担下“劳劳碌碌、担子沉重”,他们渴望在灵性上受到启迪。巴黎大学神学院的查尔斯·吉内伯特教授论及这些人说:“他们全心归向雅威[耶和华]。”耶稣绝没有偏爱权贵,对卑微的平民不屑一顾。相反,他通过自己的教训和待人方式,把天父向这些人显示出来。——马太福音11:25-28。

      彼得曾亲自体验到耶稣对人关怀备至的态度。他跟从耶稣开始传道之后不久,他的岳母害了热病。耶稣来到彼得家里,拉着他岳母的手,热病就不药而愈了!我们不知道耶稣用什么方法医好这个女子,正如今天的医生也无法清楚解释为什么有些病会好过来。但是,当时这个女子的确退了烧。比知道耶稣医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出耶稣努力医病扶危,把他对人的怜悯表露无遗。他衷心渴望帮助别人,他的父亲也一样。(马可福音1:29-31,40-43;6:34)彼得从他与耶稣的相处可以看出,造物主的确爱惜每个人;在造物主看来,人人都是值得他眷顾的。——彼得前书5:7。

      后来有一次,耶稣在耶路撒冷圣殿的女院观察群众把钱放进宝库的钱箱里。有钱的人投下许多钱币。耶稣观察入微,看见一个穷寡妇投入两个价值极小的钱币。耶稣告诉彼得、约翰和其他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个穷寡妇投进宝库钱箱的,比所有人投进去的都多。因为他们所有人都是从盈余中拿出来投进去,但这个女子是从匮乏中,把所有的一切……都投进去了。”——马可福音12:41-44。

      你可以看出,耶稣总是敏于留意别人的优点,并且很赏识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你认为这件事对彼得和其他使徒有什么影响呢?彼得从耶稣的榜样看出耶和华具有怎样的特质,因此他后来引用诗篇说:“耶和华的眼留意正义的人,他的耳倾听他们的恳切祈求。”(彼得前书3:12;诗篇34:15,16)既然造物主和他的儿子留意到你的优点,乐意垂听你的恳求,你难道不渴望亲近他们吗?

      彼得跟从了耶稣两年之后,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有一次耶稣问门徒说:“众人说我是谁呢?”门徒的回答各有不同。然后他问他们说:“但你们呢?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充满信心地回答说:“你是基督。”耶稣接着所做的事也许令你觉得奇怪。他“严严吩咐他们,不要把他的事告诉任何人”。(马可福音8:27-30;9:30;马太福音12:16)为什么耶稣要这样吩咐门徒呢?当时他就在门徒当中,因此他们有机会清楚认识他,但他却不想别人只是根据道听途说而作出结论。这不是很合理吗?(约翰福音10:24-26)换句话说,造物主希望我们通过亲自查考可信的证据来认识他。他希望我们所怀的信念是基于事实的。——使徒行传17:27。

  • 伟大的导师加深我们对造物主的认识
    有一位关心人的造物主吗?
    • 耶稣从事传道工作期间,一直耐心地以仁慈对待周遭的犹太人。但他并没有畏缩不谴责罪恶。耶稣的态度不但帮助了彼得,也应当帮助我们更清楚了解造物主的品格。彼得看见耶稣的预言纷纷应验,于是在信中提醒基督徒要“等候耶和华的日子临在,紧记在心,有如近在眼前”。彼得也说:“耶和华对于他的应许并不迟缓,不像有些人认为他迟缓一样;其实他是对你们有耐心,因为不愿有一个人被毁灭,只愿人人最终都悔改。”然后彼得鼓励我们耐心等待那“有正义住在其中”的“新天新地”。(彼得后书3:3-13)我们像彼得一样,看出上帝在耶稣身上显出的各种特质吗?我们全心信赖上帝,深信他的应许在未来必定会一一实现吗?

      耶稣为什么要死去?

      耶稣与使徒共处的最后一晚,跟他们一起吃饭。这顿饭具有特别的意义。犹太人每逢设宴请客,做东的都会表现好客的精神为客人洗脚,因为客人很可能穿着凉鞋走过多尘的道路。可是,没有人自愿为耶稣洗脚。于是他谦卑自抑,起来拿着毛巾和盆子,开始洗使徒们的脚。轮到洗彼得的脚时,彼得觉得让耶稣这样做实在说不过去,于是说:“你千万不可洗我的脚,永远不可。”耶稣回答说:“我不洗你,你就跟我无分了。”他知道自己不久就会去世,因此补充说:“我身为主,身为导师,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应当彼此洗脚。我为你们立下模式,我向你们怎样做,你们也该照样做。”——约翰福音13:5-17。

      过了几十年之后,彼得劝勉基督徒要效法耶稣,但不是举行洗脚的仪式,而是谦卑地为别人服务。他们切不可“作威作福,主宰”别人。彼得也看出,耶稣的榜样证明“上帝反对高傲的人,赐分外恩慈给谦卑的人”。关于造物主,这是个多么重要的教训!(彼得前书5:1-5;诗篇18:35)可是,彼得还学到更多的教训。

      吃完最后一顿晚餐之后,加略的犹大——他本来是使徒,后来却沦为窃贼——带领一群手持武器的人前来逮捕耶稣。他们动手捉拿耶稣时,彼得连忙拔出剑来,砍伤了群众中一个人。耶稣纠正彼得说:“把剑收回原处吧,因为凡拿剑的,都会被剑所灭。”然后耶稣当着彼得的面摸一摸那男子,医好了他。(马太福音26:47-52;路加福音22:49-51)耶稣曾教导人要效法天父,“继续爱你们的仇敌”,正如天父“叫太阳升起,照邪恶的人,也照良善的人,叫雨降下,给正义的人,也给不正义的人”。显然耶稣是个言行一致的人。——马太福音5:44,45。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