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征象——证明新世界近了吗?
    守望台1989年 | 1月15日
    • 征象——证明新世界近了吗?

      “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瘟疫]地震。”——马太福音24:7。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烈进行期间,《守望台》1917年4月15日刊引用上述的话,并且评论说:“现在我们看见这段预言性的话得到部分应验:地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投入这场致命的斗争中。各地的粮食供应越来越短少,生活费却越来越高涨。”

      72年后的今天,本刊仍然把读者的注意引到这个预言之上。古代三个历史家把这个预言记录下来,作为耶稣所说的“征象”的一部分。——马太福音24:3,7;马可福音13:4,8;路加福音21:7,10,11。

      自1914年以来,有亿万人在战争、饥荒、瘟疫和其他灾祸中丧生。《新大英百科全书》(1987年版)列举了在过去1700年间所发生的63场“历史性大地震”,其中27场,亦即百分之43,是在1914年之后发生的。盖尔(Gere)和沙赫(Shah)教授合著的《大地不坚》一书所列出的地震数目更多,包含的时期更长,其中“重要”的地震有百分之54发生于1914年之后。a即使过去多个世纪的地震纪录并不完全,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我们的时代人类深受地震所影响。

      随着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长崎两个城市爆发,有些世事使人更加惶恐不安。现在核子强国所拥有的集体毁灭武器已多到使人类受到灭绝的威胁。历史家路加所记录的耶稣预言继续说:“天上必有又恐怖又巨大的预兆……在地上,各国也……困苦不安……人因为等待即将临到世界的事,都吓昏了。”——路加福音21:11,25,26,《新译》。

      虽然超级大国也许同意削减他们军械库里某些武器的数目,这些协议却不会减低人对严重罪行、经济衰退、恐怖活动的恐惧。非洲一份报章评论道:“现在人最担心的是他们本身的安全。……罪行已达到疯狂的程度……;这是一种人人都感受到的恐惧。”不错,耶稣预言“不法的事[必]增多,”这也是“征象”的另一准确细节。——马太福音24:12。

      “好消息”

      可是你可以感到欣慰,因为上文虽然提及种种可悲的发展,但预言也透露,与此同时,“好消息[正]传遍有人居住的大地”。(马太福音24:14,《新世》)这个“好消息”与上帝的王国有关。这个超人的世界政府已经招聚了数百万忠贞的臣民,并且快要干预世界的事务,以满足人对一个公义的新世界的需求。——路加福音21:28-32;彼得后书3:13。

      很多不信的人把“好消息”一笑置之。另一些人说他们相信,但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还有些人采取行动一段时间,但后来又渐渐开始怀疑。预言有把这些消极的反应列为“征象”的一部分吗?更重要的是,你个人怎样才能从这“征象”得益?

      [脚注]

      a 《世界书本百科全书》(1987年版)举出自公元526年以来的“大地震”,其中有百分之65在1914年之后发生。

  • 征象——你有留意吗?
    守望台1989年 | 1月15日
    • 征象——你有留意吗?

      “我们想各国的人都享有繁荣、幸福、快乐。若要达致这种情况,就必须要有一个没有核子武器,没有暴力的世界。”——《改革》,苏联领袖戈尔巴乔夫着。

      鉴于事实,很多人都怀疑人是否有能力达成上述的世界情况。但另一位领袖,耶稣基督所应许的东西却伟大得多——一个地上乐园,在其中甚至死亡的过程也会逆转。(马太福音5:5;路加福音23:43;约翰福音5:28,29)当然,这个应许需要借上帝的干预才能实现。为了回答上帝的干预会在“什么时候”来到的问题,耶稣说:“上帝的王国并非以十分引人注意的方式来临。”起初,只有一些热心留意,具有比喻性的鹰眼的人才意识到上帝的王国已经来到。(路加福音17:20,37,《新世》)为什么呢?

      我们何以需要有个“征象”

      自从耶稣升天以来,他一直“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提摩太前书6:16)所以,人的肉眼永不能再看见他。正如耶稣在地上为人的最后一天向门徒指出:“还有不多的时候,世人不再看见我。”(约翰福音14:19)人只能够以比喻性的方式看见他。——以弗所书1:18;启示录1:7。

      可是,耶稣说他的门徒能够看出上帝的王国在何时开始统治。怎样看出呢?借着一个征象。为了回答‘你临在会有什么征象?’这个问题,耶稣扼要地举出一些可见的凭据将他未来的隐形统治标明出来。——马太福音24:3,新世。

      “征象”包含一个比喻,表明哪一类人会从“征象”得益。耶稣说:“尸首在那里,鹰也必聚在那里。”(马太福音24:28)所有想活着渡过现存制度的末日而进入上帝的新世界里的人都必须“聚集”起来,和基督手下如鹰的“选民”一同享用灵粮。——马太福音24:31,45-47。

      务要提防不耐烦

      没有任何人能够算出现存的邪恶制度会在什么时候遭遇末日。耶稣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马可福音13:32,33。

      但是,“征象”可不可能在多个世代期间发生呢?不可能。“征象”只会在一个特定的世代里发生。目睹“征象”开始的同一个世代,也会见到“征象”的高潮,那时“必有灾难,自从上帝创造万物直到如今,并没有这样的灾难”。三位历史家,马太、马可、路加,都记录耶稣曾为这件事作出保证。——马可福音13:19,30;马太福音24:13,21,22,34;路加福音21:28,32。

      然而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变得不耐烦。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七十四年已经过去了。从人的观点看来,这也许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有一些看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目光如鹰的基督徒至今仍然活着。他们的那个世代还没有过去。

      耶稣提出“征象”时已警告人切勿变得不耐烦。他谈到有些人会在心里说:“我的主人必来得迟。”耶稣指出人若不制止这种感觉,就会导致愚蠢的行动。(马太福音24:48-51)基督的使徒曾进一步论及这件事。

      “好讥诮的人”

      根据圣经执笔者犹大的记载,基督的使徒们曾发出以下的警告,说:“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不敬虔的私欲而行。”——犹大书17,18。

      在洁净的新世界里生活的渴求可以很容易给“不敬虔的私欲”取而代之。由于世界的各种表达方式和通讯方式,今日这个危险尤其严重。在人类的历史上,暴力、通灵术、性不道德从没有给人标榜到如斯程度。凡此种种常是无线电广播和音乐表演的主题。我们也看到数不胜数的电视节目、录影带、广告、书籍、杂志描绘上述种种恶事。

      “征象”指向这一切不敬虔的恶事的末日。故此,一些喜爱不敬虔的恶事的人自然嘲笑“征象”。正如预言指出,他们辩称“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彼得后书3:3,4。

      “爱心冷淡下来”

      最近《新闻周刊》访问75岁的美国作家鲍尔斯(Paul Bowles)。鲍尔斯在回答“你对世界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时说:“以道德而论,世界已经支离破碎。再没有人像60年前那样忠实了。那代人有所谓君子的观念;这个观念是我们西方文化的宝贵特征。但现在根本没有人[重视]君子之道,而且人更极度重视金钱。”

      这正是圣经所预告的情形。耶稣预言说:“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马太福音24:12;提摩太后书3:1-5)随着自私和贪婪的增加,人对上帝的爱心越来越弱。有越来越多人从事犯罪行为、恐怖活动、不忠实的商业勾当、性不道德、滥用药物,由此表明他们把一己的私欲置于上帝的律法之先。

      有些人如此专注于满足自己,以致他们虽然看出“征象”已经应验,却没有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人若留意到“征象”就必须锲而不舍地对上帝和邻人表现不自私的爱心。——马太福音24:13,14。

      “生活的挂虑”

      耶稣也提出警告,除了自私的享乐之外,有些人也可能过度专注于正当的物质需要,以致忽视了末世的“征象”。耶稣敦促道:“你们应当自己小心,免得在贪食醉酒和生活的挂虑压住你们的心的时候,那日子突然临到你们,正如网罗临到全地的所有居民。”——路加福音21:34,35,《新译》。

      当然,圣经赞成幸福的家庭生活。(以弗所书5:24-6:4)这时常需要一家之主从事某种职业或生意,以求养妻活儿。(提摩太前书5:8)但人的生活若只环绕着家庭、工作和物质东西,就实在太短视了。由于这种危险,耶稣警告道:“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那时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路加福音17:26-30;马太福音24:36-39。

      被“取去”抑或给“撇下”?

      时候已无多了。不久,上帝的王国就要干预世事,纠正事态。到时人所遭受的影响必定是以下两者之一。正如耶稣解释道:“那时,两个人在田里,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两个女人推磨,取去一个,撇下一个。”——马太福音24:40,41。

      这个重大时刻临到时,你的处境如何呢?你会给撇下遭受毁灭,抑或被取去而得以生还呢?为了带领你到正确的方向,请再次想想耶稣所说的比喻:“尸首在那里,鹰也必聚在那里。”——路加福音17:34-37;马太福音24:28。

      耶稣在此强调人要采取高瞻远瞩,团结一致的行动。被取去而得以生还的人,就是那些经常一起聚集,从上帝所供应的属灵滋养得益的人。现在有数百万人正跟耶和华见证人超过5万5千群会众密切交往,一同研读各种基于圣经的刊物——例如你现在阅读的杂志。他们借此受到属灵的喂养。

      超过三百万耶和华见证人正努力跟邻人分享“这王国的好消息”;借着这样行,他们显明自己对“征象”真正怀有信心。(马太福音24:14,《新世》)你对好消息有作出积极的响应吗?若然,你就能够全心信赖生还进入地上乐园的应许。

      [第5页的图片]

      许多人过度热衷享乐,以致忽视了“征象”

      [第6页的图片]

      人若留意“征象”,就必须聚集一起吸收上帝的话语

  • 鹰抑或兀鹰?
    守望台1989年 | 1月15日
    • 鹰抑或兀鹰?

      征象

      “尸首在那里,鹰也必聚在那里。”(马太福音24:28)有些人不但没有留意这个比喻的教训,反而挑剔其中的字眼。他们说鹰是独行猎者,只吃活的猎物而不吃死尸。所以有些圣经译本使用“兀鹰”一词。但圣经所用的希腊词语a·e·tos’的正确译法该是“鹰”。

      在以色列可以见到的一种鹰是草原雕。辛克莱(John Sinclair)和门德尔松(John Mendelsohn)说:“像许多肉食鸟一样,草原雕也喜欢吃腐肉,而且不时是第一批去到刚被杀的尸体处的雀鸟。”另一位观察家报道,有一次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有60只短尾雕和草原雕聚集。他更补充说:“遇见腐肉时,草原雕是支配者。曾有若干次有人看见一对鸟,大概是一雌一雄,在分享尸体。”

      海鹰在地中海一带也很常见。多个世纪以来,海上、陆上的鹰都吃战死马匹的尸体。麦克凌托(McClintock)和史特朗(Strong)的《百科全书》说:“正如人所熟知,……它们为了这个缘故跟着军队。”

      由于鹰目光锐利,视程甚远,所以它们往往是最先飞到新鲜尸体旁的雀鸟。为了使约伯谦卑自抑,耶和华上帝向他提出一个问题。耶稣无疑十分熟悉问题里所作的描写。上帝问道:“大鹰上腾,在高处搭窝,岂是听你的吩咐吗?它……以山峰和坚固之所为家。从那里窥看食物,眼睛远远观望。……被杀的人在那里,它也在那里。”——约伯记39:27-30。

      因此,耶稣的这个比喻用得很好,他指出惟独那些具有比喻性的鹰眼的人才能从征象得益。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