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我们为何活在世上?
    警醒!2008年 | 12月
    • 我们为何活在世上?

      人生有何意义?

      许多人问过以上问题之后,还会进一步追问:人生匆匆,在世不过七八十年就要撒手而去,那么人活着究竟有什么盼望呢?(诗篇90:9,10)

      当我们意识到人生短暂时,也许越发想要寻得类似问题的答案。当然,我们无需等到生死关头,才会问自己究竟为何活在世上。人若理想幻灭,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有些人在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时,也会提出同样的疑问。

      戴夫有一份薪酬优厚的工作、一个漂亮的公寓,还有很多常常欢聚一堂的朋友。他说:“有一个深夜,我参加过一个派对之后,独自步行回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就是我的人生吗?——短短几十年之后我就会死去,然后就什么都完了吗?有没有什么别的值得追求的东西呢?’我突然发觉自己的人生极其空虚,了无意义。”

      维克托·弗兰克尔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他在著作《人生意义之求索》中提到,有些幸存者是在从集中营获释以后,才开始寻求人生的意义。他们有的返回家乡,却赫然发现挚爱亲朋已经不在人世。弗兰克写道:“当一个人终于梦想成真,却又发觉现实与期望相差何止千里时,他是多么悲哀啊!”

      提出问题的人

      人活一世,究竟是为了什么?一代又一代人都问过这个问题。圣经提到有些人曾经怎样求问人生的意义。约伯失去了万贯家财,又失去了所有儿女,并且遭受恶疾的折磨。他不禁问道:“我怎么没有死在母腹中?怎么没有一出娘胎就断气?”(约伯记3:11)

      先知以利亚深有同感。他虽敬拜上帝,却感到孤立无援。以利亚哀叹说:“耶和华啊,我所受的已经够了!求你现在取我的性命”。(列王纪上19:4)这样的感慨实在耳熟能详。圣经说得没错,以利亚是“跟我们性情相似的人”。(雅各书5:17)

      成功的人生之旅

      人们常常将人生比作旅程。人有可能踏上旅程却没有明确的终点,也有可能活着却浑然不知人生的真正意义。如果你的生活漫无目标,你就可能终日忙忙碌碌而不知所忙为何。知名作家斯蒂芬·科维称如此人生为“碌碌人生”。他在文中写到,人若困于“碌碌人生”而没有明确的方向,就可能“发觉自己取得的胜利其实空无一物,自己为成功所牺牲的东西,其实远比所谓的成功更有价值”。

      你岂不同意,如果我们走错了方向,加速前进就毫无意义?同样,期望借全情投入“碌碌人生”而寻得人生的意义,只会徒添空虚,而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

      各个文化背景、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探索人生的意义。这种探索发自我们共有的一个深层次的需求,一种属灵需要。即使我们在物质上一无所缺,在属灵意义上可能还是会感到饥渴。请看看在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有些人的属灵需要怎样得到满足。

      [第4页的精选语句]

      期望借全情投入“碌碌人生”而寻得人生的意义,只会徒添空虚,而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

      [第3页的图片]

      约伯质疑自己为何生在世上

      [第4页的图片]

      以利亚“跟我们性情相似”

  • 何处寻得答案?
    警醒!2008年 | 12月
    • 何处寻得答案?

      宗教的一个目标就是教人认识人生的意义。但是许多人都发现,他们的宗教教义不能满足自己的属灵需要。丹尼丝从小在天主教的环境中长大,她回忆道:“《巴尔的摩要理问答》有这样一个问题:‘天主为何创造我们?’答案是:‘天主创造我们以表明他的良善,并跟我们分享他在天上永恒的快乐。’”

      丹尼丝接着说:“这个答案并没有清楚说明,我究竟为何活在世上。如果我的目的地是天上,那么,我在地上等待期间应该做些什么呢?”丹尼丝的想法并非独有。一个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大多数基督教会和犹太会堂未能有效地帮助人寻得人生的意义。

      结果呢,许多人转向其他方面去寻找答案,包括科学以及贴上各色标签的哲学,譬如人文主义、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既然很少人寻得满意的答案,为什么人仍持续不断地求索呢?

      属灵需要与生俱来

      凯文·西博尔德博士说,“看来环球各地的人都有想要崇拜什么的倾向”。近年来,不少科学家得出结论,寻找人生意义其实是人类的天性。有些科学家相信,遗传学和生理学上的证据都表明,与一位力量更高强的个体建立联系,是人类的自然需要。

      关于人是否生来就有崇拜的需要,学术界仍然争论不休。不过,大多数人都不需要科学家的一致同意才相信,人所需要的绝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我们与生俱来的属灵需要,促使我们提出一些根本性问题:我们为何活在世上?我们应该怎样度过一生?我们是否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向全能的创造主负责?

      如果我们拨出时间仔细观察自然界,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举个例,在自然界里,从单细胞生物到距离我们几百万光年的银河星团,各种事物错综复杂,叫人眼花缭乱。这一切岂不是在告诉我们,有一位智慧超卓的设计者,一位创造者?圣经说:“自从创世以来,上帝那些看不见的特质,就是他的永恒力量和神性,都已清楚可见,从他所造的东西就能看出来,所以他们实在没有借口。”(罗马书1:20)

      满足属灵需要

      圣经谈到上帝创造人类时说:“他把永恒的意识放在世人心里”。(传道书3:11)没有人生下来就想要寻死。活下去,获知人生的意义,寻得问题的答案,这一切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渴望。

      事实上,人之有别于其他生物,其中一个方面就在于人会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华尔街日报》的一位编辑承认,人类在科技上已经取得辉煌成就,但他写道:“我们对于自己是谁、为何活在世上、我们究竟何去何从等问题,仍然茫无头绪。”要想寻得答案,明智的做法是向最好的源头寻找。圣经谈到生命的源头时说:“造我们的是[上帝],不是我们自己。”(诗篇100:3)

      上帝施行奇迹创造了我们,我们向他求助,以求满足我们与生俱来的崇拜需要,岂不是合情合理吗?耶稣基督就建议我们这样做。他认为,只有生命的源头,我们的创造者,才能满足我们的属灵需要。(诗篇36:5,9;马太福音5:3,6)

      我们究竟为何活在世上?的确,我们的属灵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视乎我们能否就这个问题寻得一个可靠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考虑一下创造主的观点,就能豁然开朗。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