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金色的晚年?
    警醒!2006年 | 2月
    • 金色的晚年?

      这是南非索韦托一个寒冷的冬日,时间是清晨六点半。伊芙琳a的家里没有暖气,她要从床上起来,真是苦不堪言。

      伊芙琳双膝患有关节炎,她忍住痛把双腿轻轻地挪到床边,再坐起来,呆了一会儿,腿部的疼痛渐渐减退后,她就咬紧牙关用力站起来,痛楚令她呻吟不止。然后,仿佛“蝗虫拖着身躯而行”,她用双手撑住髋部,一拐一拐地缓缓走进卫生间。(传道书12:5)b

      伊芙琳自言自语:“真了不起!”她不仅活着看到新的一天,而且虽然周身疼痛,还能起来走动一下。

      不过,伊芙琳还有一个忧虑。她说:“我担心脑子终有一天会‘失灵’。”虽然她偶尔把钥匙丢失,但头脑还算清楚。伊芙琳说:“我只求别像有些老年人一样,变得糊里糊涂的。”

      伊芙琳年轻的时候,从没想过人老了以后会怎样。转瞬间,岁月已悄然溜走,现在她的身体总是提醒她,自己已经74岁了。

      有些老人家的情况比伊芙琳好得多,他们可能没有什么大病和生活压力,能够安享晚年,对他们来说,年老的岁月就是“金色的晚年”了。正如族长亚伯拉罕一般,他们能够“安享长寿,年老满足”。(创世记25:8)可是,有些老人家却体验到“衰老的年日”,他们只能说:“活着毫无意思”。(传道书12:1,现代中文译本)一项调查显示,许多人对退休的看法很悲观,《新闻周刊》甚至建议将“金色的晚年”改为“黑暗的岁月”。

      你怎样看晚年的日子?老年人需要面对什么挑战?年老时的智力衰退是无可避免的吗?如何能在金色的晚年增添内心的安宁呢?

      [脚注]

      a 这系列文章中有些人名不是真名。

      b 这句话取自圣经的传道书。这本古书用诗般的词句来描述老年的苦况,长久以来被视为真知灼见。

  • 接受晚年的挑战
    警醒!2006年 | 2月
    • 接受晚年的挑战

      “我们的一生年岁不过七十,健壮的可能到八十;但所得的只是劳苦愁烦;生命转瞬即逝,我们都要成为过去。”(诗篇90:10,现代中文译本)这首三千年前写下的诗篇表明,晚年岁月向来都是充满挑战的。尽管医学的进步一日千里,值得称赞;但人老后仍要面对很多挑战。哪些因素会造成“劳苦愁烦”呢?有些老年人是如何应付这些挑战的呢?

      老而不衰

      汉斯满脸愁苦地说:“我最怕的,就是变成一个老糊涂。”像许多老人家一样,79岁的汉斯因为自己容易忘记事情而感到不安。他担心自己越老越糊涂,控制不了古代诗人所说的“金碗”,就是珍藏宝贵记忆的脑袋。(传道书12:6)汉斯问道:“人到老年时,智力衰退是正常的吗?”

      如果你像汉斯一样,曾经忘记别人的姓名,因而担心自己的智力是否已开始严重衰退,请放心吧,无论是什么年纪的人都会健忘;人老了,大脑功能自然会有所变化,但一般来说,这不是痴呆症的征兆。a上了年纪的人记性差了一点是很普通的事,美国纽约市斯塔腾岛大学附属医院的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利维博士写道,“大多数老人到死的时候仍能保持头脑清楚”。

      没错,在回忆具体事实方面,年轻人通常比老年人快得多。但是,神经病学家雷斯塔克说,“老人家只需多点时间,一般都能记得很多,并不比年轻人逊色。”事实上,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很多健康的老人家继续学习,加强记忆,甚至改善某些技能呢!

      记忆衰退,延医就诊

      可是,如果人的记忆力大大衰退,那又怎样呢?即使如此,人也不该轻易断言自己患上了痴呆症。随着老年而来的许多健康问题都可能导致失忆,使人突然神志模糊,但这些健康问题都有治疗方法的。然而,这些健康问题常常得不到正确的诊断,人误以为老人之所以有这些症状,是因为“年老体弱”或“智力衰退”所致的,甚至有些医护人员也判断错误。这不仅有损老人家的尊严,也可能使他们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哪些情况可能导致记忆衰退呢?

      营养不良、脱水、贫血、头部受伤、甲状腺的问题、缺乏维生素、药物的副作用,甚至环境改变,都可能突然使人的神志模糊起来。长期受压也可能使人记忆衰退。众所周知,传染性疾病也可以使老年人神志不清。另外,抑郁也会使年长的患者出现失忆和思想混乱的情况。所以,利维博士建议:“如果老年人突然心绪紊乱,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也不要误以为他只是老糊涂而置之不理。”做一个全面彻底的体检,也许能够及早发现这些症状的潜在病因。

      应付抑郁

      抑郁是困扰人们的老问题,甚至上帝的忠仆也经历过。大约两千年前,使徒保罗劝勉基督徒同工:“要安慰抑郁的人。”(帖撒罗尼迦前书5:14)在这个压力重重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做。但可惜的是,许多老人家患上了抑郁而没有被诊断出来,或被错误诊断。

      许多人都有一个误解,以为人老了就会变得情绪低落和喜怒无常,这都是老化过程的一部分,老年人也往往这样看。《老年病疗法》一书指出:“但事实并非如此,人到晚年不一定都会患上抑郁症的。”

      临床诊断出的严重抑郁,跟悲伤的感情或短暂的消极情绪不同,这是严重的疾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不该置之不理。患者要是得不到治疗,病情就会恶化,有些老人受尽折磨,感到绝望,因而轻生。利维博士说,可悲的是,老人抑郁症是“精神病中最容易治愈的病症,却也是最可能导致死亡的”。如果抑郁的情绪挥之不去,病人可能要向认识情绪病的专业医护人员求助。b(马可福音2:17)

      情绪低落的人可以确信,“耶和华充满温情,慈悲为怀”。(雅各书5:11)他“亲近心碎的人”。(诗篇34:18)的确,唯有他能真正“安慰沮丧的人”。(哥林多后书7:6)

      并非毫无用处

      三千多年前,忠贞的大卫王祈求上帝:“我年老的时候,求你不要抛弃我;我力衰的时候,求你不要离开我。”(诗篇71:9)即使到了21世纪,老年人也担心别人认为他们没用,他们有这种感觉实在不足为奇。健康欠佳造成的种种限制容易使人觉得自己没用,到了指定年龄就被迫退休也叫人的自尊大受打击。

      然而,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一味哀叹再也无力做到的事情,我们就能保持自尊,不会觉得自己老不中用。关于这点,一份联合国的报告建议:老年人要不断求进,继续学习,无论是修读课程也好、自学也好,还要投入社区或宗教组织的活动。欧内斯特是来自瑞士的一个耶和华见证人,退休之前是个出色的面包师傅。退休后他仍然“不断求进,继续学习”,他的确是个好榜样。欧内斯特在70多岁时,决定买一台电脑并学习如何使用。许多像他这把年纪的人都很抗拒现代科技,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首先,我老来仍能保持大脑活跃。再者,跟上现代科技让我能搜集圣经参考资料,也对我在基督徒会众里的工作有帮助。”

      参与有益的活动能够满足老年人许多基本的需要,使他们活得有意义而又心满意足,甚至还可能带来一些收入。睿智的所罗门王留意到,“人能一生欢乐行善,就再好不过了;又知道人人都该吃喝,靠一切辛劳享福。这是上帝的恩赐。”(传道书3:12,13)

      尽力而为

      在许多文化里,年长的人都肩负重任,要向下一代传授知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大卫王曾经写道:“上帝啊,即使我年老发白,求你也不要离开我,好等我向下一代人讲论你臂膀的力量,向后世的所有人传扬你的大能。”(诗篇71:18)

      如果老年人碍于健康或环境所限,所能做的不多,那又怎样呢?这种情况使到79岁的莎拉十分困扰。莎拉是个耶和华见证人,她向一位基督徒长老诉说自己的苦恼,长老提到圣经的一句话:“义人恳切祈求所发挥的作用是大有效力的”。(雅各书5:16)接着,长老对她说:“这些年来,你跟上帝培养了亲密的个人关系。现在,你要是私下里为我们代祷,我们就能够从你跟上帝的关系受益啊。莎拉,我们非常需要你为我们祷告。”听了这一番话,莎拉大受鼓舞。

      莎拉意识到,老年人可以日日夜夜殷切地为别人代祷,这样做不但令老年人感到心满意足,还对他们大有益处。(歌罗西书4:12;提摩太前书5:5)这同时使老年人与“听祷告的主”耶和华更为亲近呢。(诗篇65:2;马可福音11:24)

      虽然许多老年人能够做的不多,但他们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这些老年人是社区里宝贵的资产,他们证明“人若行走正义的道路,白发就是华美的冠冕。”(箴言16:31)

      不过,我们可能会问:当自己年纪老迈时,世界会变成怎样呢?我们真的能够期望到时的生活会变得更好吗?

      [脚注]

      a 有些研究人员声称,“65岁以上的人,几乎有百分之90都不会患上痴呆症”。有关痴呆症的疗法,详见《警醒!》1998年9月22日刊“纾解早老性痴呆病之苦”一系列文章。

      b 《警醒!》不推荐任何疗法。基督徒必须肯定,他们所接受的疗法没有跟圣经的原则抵触。请参阅《警醒!》2004年1月8日刊“认识情绪病”一系列文章。

      [第5页的精选语句]

      在现今步伐急促的社会里,老年人常常觉得被人遗忘

      [第7页的附栏或图片]

      如何帮助老年人

      ◼ 顾及老年人的尊严。“不要严责老年人,要劝他像劝父亲,……劝老年妇女像劝母亲。”(提摩太前书5:1,2)

      ◼ 用心聆听。“要敏于聆听,不急于说话,不急于动怒。”(雅各书1:19)

      ◼ 表现怜恤之情。“你们人人都要思想一致,体恤别人,怀有弟兄之情、怜恤之心,为人谦卑,不以伤害还伤害,不以咒骂还咒骂。”(彼得前书3:8,9)

      ◼ 表现辨识力,给予适时的鼓励。“一句话说得合时,就像金苹果放在雕花的银器上。”(箴言25:11)

      ◼ 邀请老年人一起活动。“努力表现好客精神。”(罗马书12:13)

      ◼ 提供实际的帮助。“谁有世上的财物,明明看见弟兄穷乏,却硬着心肠不理,爱上帝的心又怎能留在他里面呢?孩子们,我们的爱,不要空口说白话,要有真诚的行动。”(约翰一书3:17,18)

      ◼ 保持坚忍。“要穿上怜恤之情、仁慈、谦卑、温和、坚忍。”(歌罗西书3:12)

      我们关怀老年人,这就表明我们尊重上帝的话语,因为圣经吩咐我们:“要关怀老人。”(利未记19:32)

  • 永保青春活力!
    警醒!2006年 | 2月
    • 永保青春活力!

      在耶稣身旁的男子很快就要死去了,他恳求说:“耶稣,你领受王权以后,求你顾念我。”耶稣回答说:“我今天实在告诉你,你必定跟我一同在乐园里。”(路加福音23:42,43)这个不知名的男子并非死于年老患病,他是由于犯了法被判死刑的。他已没有什么希望可言,耶稣的话却让他怀有希望,他的经历可以使老年人大受鼓舞。

      我们多么欣赏这个男子表现非凡的信心!尽管在他身旁的耶稣即将在苦刑柱上死去,这个男子仍然坚信耶稣一定会在上帝的王国里掌权作王。而且,他认为有一天耶稣会顾念他。试想想,这个死囚会在一个美丽的乐园里复活,届时耶稣已作王统治!

      其实,人类的处境跟那个垂死的罪犯的情况很相似。在什么方面呢?不管我们年纪多大,我们都要为罪付出代价,也都需要拯救。(罗马书5:12)就像那个罪犯一样,我们可以在耶稣基督那里找到希望,甚至能摆脱晚年所经历的种种痛苦!事实上,耶稣向全人类提供了一个光明的希望,使人恢复身心完美,在地上的乐园里得享永生。(约翰福音3:16,36)

      万物更新

      在基督的王国治下,地上的居民会“大享平安,满心喜乐。”(诗篇37:11)没有人会说:“我有病。”(以赛亚书33:24)我们今天要忍受的一切残障都会成为过去,因为“跛脚的要跳跃如鹿,哑巴的舌头要高声欢呼。”(以赛亚书35:6)老年人会重获青春活力,他们的肉“要比年轻时更幼嫩。”(约伯记33:25)

      然而,抱有这个希望是否现实呢?请想想,谁把乐园的希望赐给那个垂死的男子吧。群众曾多次把跛脚的、残疾的、瞎眼的和耳聋的人带到耶稣那里,他都很乐意治好“各种疾病、各种弱症。”(马太福音9:35,36;15:30,31;马可福音1:40-42)耶稣切切实实地表明了他的王国会成就的事,甚至复活了几个已经死去的人。(路加福音7:11-17;约翰福音11:38-44)耶稣所行的奇迹为他的应许加添了说服力:“所有在纪念墓里的人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约翰福音5:28,29;使徒行传24:15)

      想象一下,人在乐园中苏醒过来,有一个新的身体,头脑健全,手脚不疼了,眼睛看得清楚,耳中充满鸟儿的啼鸣和欢乐的声音。老年“灾祸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传道书12:1-7;以赛亚书35:5,6)甚至死亡“也必被消灭”,它将“永被吞灭”。(哥林多前书15:26,54)

      如果我们把当今世事与圣经预言对照,就会看出我们很快不会再有年老力衰这回事了。(马太福音24:7,12,14;路加福音21:11;提摩太后书3:1-5)没多久,所有信从上帝的年长忠仆就可以重享青春活力,直到永远!

      [第9页的附栏或图片]

      锻炼脑筋

      锻炼身体可以使肌肉强健,锻炼头脑则可以使脑筋灵活。为了保持脑筋灵活,我们需要接触新事物。以下的建议可以强化脑细胞之间的联系。

      ◼ 培养新的喜好,比如美术、雕塑、文字游戏、拼图游戏、纵横字谜游戏;或者学习新的语言。

      ◼ 跟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交往和谈话能为生活增添趣味,让头脑变得敏锐。

      ◼ 培养灵性。“什么事都不要忧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和恳切祈求,连同感谢,把你们所请求的告诉上帝。这样,上帝就必赐你们平安,超越人所能理解的。这种平安借着基督耶稣,可以守护你们的内心和头脑。”(腓立比书4:6,7)

      ◼ 选择合适的读物;向人转述你读到的资料。

      ◼ 回想和讲述你在电视或收音机所听到的新闻,这样可以锻炼你短期及长期的记忆力。

      ◼ 要运用你不惯用的手(如果你惯用右手,就试改用左手;如果你是左撇子,就试改用右手),例如:控制电视遥控器、打电话或刷牙。

      ◼ 一天之中,尽量运用你所有的感官。

      ◼ 认识或远或近的好地方,并实地游览一下。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