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巩固各群会众”
    “为上帝的王国作彻底的见证”
    • 第15章

      “巩固各群会众”

      从事探访工作的监督使各群会众的信心更坚定

      根据使徒行传15:36-16:5

      1-3.(甲)保罗跟哪个新同伴探访各地的会众?这个新同伴是怎样的人?(乙)我们会从本章学到什么?

      使徒保罗正沿着崎岖的道路走向下一个城市,他一边走一边望着身旁同行的少年,若有所思。这个少年叫提摩太,二十岁左右,朝气勃勃,刚刚开始一个新的旅程,正一步一步远离家乡。天色越来越暗,他们离路司得和以哥念也越来越远。前头会遇到什么呢?保罗心中有数,因为这是他的第二次传道之旅了。他知道前头肯定不会一帆风顺。身旁的年轻人能坚持下去吗?

      2 保罗对提摩太的信心,可能比这个谦卑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信心还大。由于最近发生的事,保罗深深意识到他需要合适的伙伴跟他一起探访会众。保罗看出,要做好前头的工作——探访会众并巩固弟兄姊妹的信心,同行的人必须意志坚定、同心同德。他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一个原因可能是,他跟巴拿巴曾因意见不合而分手。

      3 从本章我们会学到怎样妥善地处理分歧。我们还会明白为什么保罗选择提摩太跟他到各地探访会众,以及今日的分区监督有什么重要使命。

      “我们现在要[回去],探望弟兄”(使徒行传15:36)

      4.保罗的第二次传道之旅有什么目的?

      4 我们在上一章看到,保罗、巴拿巴、犹大和西拉这四位代表,把中央长老团有关割礼的决议传达给安提阿会众,鼓励他们。保罗接着怎么做呢?他去找巴拿巴,提议再去一次传道之旅。他说:“我们现在要回到之前传讲过耶和华话语的那些城镇去,探望弟兄,看看他们的情况。”(使徒行传15:36)保罗不是纯粹想探望新归信的基督徒。使徒行传充分说明了保罗第二次传道之旅的目的。第一,保罗要继续把中央长老团作出的规定传达给各群会众。(使徒行传16:4)第二,这位监督探访各群会众,是要巩固他们跟耶和华的关系,帮助他们坚守信仰。(罗马书1:11,12)今天,耶和华见证人的组织怎样跟从使徒的做法呢?

      5.现今,中央长老团怎样指引和鼓励各群会众?

      5 今天,基督任用耶和华见证人的中央长老团来指引他的会众。这些受神圣力量任命的忠心弟兄通过信件、印刷和电子出版物、聚会和其他途径,来指引和鼓励遍布全球的所有会众。中央长老团也尽力跟每群会众保持紧密的联系,在世界各地直接委任了数以千计符合资格的长老做分区监督,委托他们探访各群会众。

      6,7.分区监督有些什么职责?

      6 分区监督尽力关心和鼓励会众的所有人。用什么方法呢?他们会跟从保罗和其他1世纪基督徒的做法。保罗劝勉跟他一样做监督的人说:“要传讲上帝的话语,不论时势顺利不顺利,都急切地传讲。要怀着极大的耐心,充分发挥教导的艺术,责备人,谴责人,劝勉人……做传福音者的工作。”(提摩太后书4:2,5)

      7 分区监督听从这个劝勉,跟当地的传道员一起从事各种形式的传道活动。已婚的监督会跟妻子一起探访会众。这些监督热心传道,善于教导,因此能对羊群产生积极的影响。(罗马书12:11;提摩太后书2:15)分区监督富于爱心,乐于为人服务。他们甘愿舍己,即使天气恶劣或局势危险,也继续探访各群会众。(腓立比书2:3,4)他们根据圣经发表演讲,给各群会众鼓励、教导和劝告。会众的所有人只要仔细留意他们的行为,并效法他们的信心,就必定会获益不浅。(希伯来书13:7)

      “激烈地争执起来”(使徒行传15:37-41)

      8.巴拿巴对保罗的提议有什么反应?

      8 保罗提议去“探望弟兄”,巴拿巴也很赞成。(使徒行传15:36)他们曾经结伴传道,合作愉快,而且两人对将要探访的地区和那里的人都很熟悉。(使徒行传13:2-14:28)因此,他们再次结伴去执行这项任务,看来是再适当不过的。可惜,问题出现了。使徒行传15:37说:“巴拿巴坚持要带称为马可的约翰一起去。”巴拿巴并不只是提出建议而已。他“坚持”要让表弟马可加入这次传道之旅。

      9.为什么保罗不同意带马可一起去?

      9 保罗不同意。为什么呢?圣经说:“[马可]之前在潘菲利亚离开了他们,没有跟他们一起工作。”(使徒行传15:38)保罗和巴拿巴开始第一次传道之旅的时候,马可也跟他们同行,却中途离去。(使徒行传12:25;13:13)他们踏上旅程后不久,还在潘菲利亚的时候,马可就离开岗位,回耶路撒冷的家去了。圣经没有说为什么他会离开,但使徒保罗显然认为他这样做很不负责任,也许还觉得他靠不住。

      10.保罗和巴拿巴意见不同,结果怎样?

      10 不过,巴拿巴还是坚决要带马可一起去,保罗则坚决反对。使徒行传15:39说:“两个人激烈地争执起来,结果就分开了。”巴拿巴带着马可启航到他的家乡塞浦路斯岛去,保罗则按自己的计划去做。圣经说:“保罗选了西拉,弟兄们祈求耶和华赐给保罗分外恩典,之后他就出发了。”(使徒行传15:40)他们一起“走遍叙利亚和西利西亚,巩固各群会众”。(使徒行传15:41)

      11.要是我们不想一直跟得罪我们的人不和,就必须有什么品格?

      11 我们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人人生来都是不完美的。虽然保罗和巴拿巴被委任做中央长老团的特别代表,保罗甚至可能是中央长老团的一员,但这次他们都没有控制好脾气。他们会不会因这次事件而一直不和呢?保罗和巴拿巴虽然不完美,却都很谦卑,有基督的思想。毫无疑问,他们后来都能够以弟兄之情相待,彼此包容。(以弗所书4:1-3)一段时间以后,保罗和马可又一起为上帝工作了。a(歌罗西书4:10)

      12.现代的基督徒监督该效法保罗和巴拿巴表现什么品格?

      12 保罗和巴拿巴的那一次冲突,并不表示他们动不动就发脾气。众所周知,巴拿巴和蔼可亲、宽宏大量,因此使徒甚至不用他的本名约瑟,而给他起了别名“巴拿巴”,意思是“安慰之子”。(使徒行传4:36)大家也都知道保罗性情温和,对人充满温情。(帖撒罗尼迦前书2:7,8)今天的所有基督徒监督,包括分区监督,都该效法保罗和巴拿巴谦卑待人,对其他长老以及整个羊群都显出温情。(彼得前书5:2,3)

      “弟兄都十分赞赏他”(使徒行传16:1-3)

      13,14.(甲)提摩太是谁?保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认识他的?(乙)为什么保罗特别留意提摩太?(丙)提摩太获派了什么工作?

      13 保罗踏上第二次传道旅程,来到加拉太行省,这里已经有了几群会众。后来“保罗先去特庇,然后到了路司得”,圣经说,“那里有个门徒叫提摩太,母亲是犹太人,也是信徒,父亲是希腊人”。(使徒行传16:1)b

      14 显然,保罗是在公元47年左右第一次探访这个地区时认识提摩太和他家人的。两三年后,保罗第二次探访当地时特别留意提摩太这个年轻人。为什么呢?因为“弟兄都十分赞赏他”。不仅家乡的弟兄喜欢提摩太,他的好名声甚至传到了其他会众。圣经说,在路司得和30公里外的以哥念,弟兄们都对他有好评。(使徒行传16:2)在神圣力量的指引下,长老重用提摩太,派这个年轻人跟保罗和西拉一起从事探访会众的工作。(使徒行传16:3)

      15,16.为什么提摩太有好名声?

      15 为什么提摩太年纪轻轻就有这么好的名声呢?是不是因为他聪慧过人、相貌出众或很有天赋才干?人所看重的往往就是这些。就连先知撒母耳也曾以貌取人,但耶和华提醒他说:“上帝跟人不一样,人看的是外表,耶和华看的是内心。”(撒母耳记上16:7)提摩太在基督徒弟兄姊妹当中之所以有好名声,不是因为他的外表或个人专长,而是因为他的美好品格。

      16 多年后,使徒保罗提到提摩太的一些基督徒品格,说他性情纯良、富有爱心、甘愿舍己,而且为了上帝的工作不辞劳苦。(腓立比书2:20-22)提摩太还有“无伪的信心”。(提摩太后书1:5)

      17.今日的年轻人可以怎样效法提摩太?

      17 今日有很多年轻人都效法提摩太,培养上帝喜欢的好品格,因此年纪轻轻就已在耶和华和他子民面前有好名声。(箴言22:1;提摩太前书4:15)他们表现出无伪的信心,绝不做表里不一的人。(诗篇26:4)很多年轻人都像提摩太一样对会众有不少贡献。看到他们符合资格成为王国好消息的宣扬者,看到他们献身给耶和华并受浸,他们身边所有爱耶和华的人都深受鼓舞!

      “信心不断加强”(使徒行传16:4,5)

      18.(甲)保罗和提摩太在探访各地会众时有什么使命?(乙)会众得到什么益处?

      18 保罗和提摩太在探访各地会众的工作上共事多年,执行来自中央长老团的各项使命。圣经说:“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长老作出的规定告诉门徒,让他们遵守。”(使徒行传16:4)显然,各群会众确实听从了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长老的指引。由于甘愿服从,“各群会众信心不断加强,人数天天增加”。(使徒行传16:5)

      19,20.为什么基督徒应该服从带头的弟兄?

      19 今天,耶和华见证人同样“服从那些……带头的人,愿意接受他们的指示”,所以也蒙上帝赐福。(希伯来书13:17)这个世界的景象正在改变,因此基督徒必须经常吸收“忠信睿智的奴隶”提供的滋养信心的食物。(马太福音24:45;哥林多前书7:29-31)这样,我们就不致偏离正路,不致被世俗玷污。(雅各书1:27)

      20 虽然现代的基督徒监督,包括中央长老团的成员,都是不完美的,就像保罗、巴拿巴、马可以及其他1世纪受神圣力量任命的长老一样。(罗马书5:12;雅各书3:2)但中央长老团坚守上帝的话语,认真学习使徒们的做法,这充分证明他们是忠信可靠的。(提摩太后书1:13,14)由于这缘故,各群会众不断受到巩固,信心日益加强。

      提摩太为了“推广好消息”不辞劳苦

      提摩太是使徒保罗所器重的助手。两人并肩工作差不多十一年后,保罗这样谈到提摩太:“我找不到性情像他那样的人,只有他真挚地关心你们的事……提摩太证明了自己是怎样的人,这是你们知道的。他跟我一起辛辛苦苦地推广好消息,就像儿子和父亲一起辛苦工作一样。”(腓立比书2:20,22)为了推广传道工作,提摩太不辞劳苦,因而深受保罗所爱,也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提摩太。

      提摩太看来在路司得长大。他的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犹太人。提摩太从婴儿时期就受母亲友妮基和外祖母罗以教导学习圣经。(使徒行传16:1,3;提摩太后书1:5;3:14,15)提摩太跟母亲和外祖母,很可能是在保罗第一次探访提摩太的家乡时归信基督教的。

      几年后,保罗回到路司得,当时提摩太很可能二十岁左右,“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十分赞赏他”。(使徒行传16:2)在神圣力量的指引下,有弟兄说出了关于提摩太的“预言”,于是保罗和当地长老委派提摩太担任特别的工作。(提摩太前书1:18;4:14;提摩太后书1:6)他获派陪伴保罗到各地传道。提摩太不但要告别亲友,还要受割礼,以免被犹太人非议。(使徒行传16:3)

      提摩太去过很多地方。他跟保罗和西拉一起去腓立比传道,之后跟西拉在比里亚工作,然后独自在帖撒罗尼迦服务。当提摩太跟保罗在哥林多再次见面时,他告诉保罗一个好消息,就是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虽然遭受患难,但仍然深爱上帝,保持忠信。(使徒行传16:6-17:14;帖撒罗尼迦前书3:2-6)保罗在以弗所时,听到一些关于哥林多会众的消息,感到不安,就想派提摩太回哥林多去。(哥林多前书4:17)后来,保罗又吩咐以拉都和提摩太离开以弗所,到马其顿去。不过,当保罗写信给罗马的基督徒时,提摩太已回到哥林多,跟保罗在一起。(使徒行传19:22;罗马书16:21)提摩太为了推广好消息四处奔波,以上只是其中一些例子而已。

      保罗曾劝勉提摩太:“不要让人因为你年轻而小看你。”(提摩太前书4:12)这表明提摩太可能在行使权力方面有点犹疑。虽然如此,保罗仍很放心地派提摩太去处理一群会众的问题,叫他“吩咐某些人不要传授别的教义”。(提摩太前书1:3)保罗也授权给提摩太在会众里委任监督和助理仆人。(提摩太前书5:22)

      提摩太有不少美好的特质,所以保罗很喜欢他。从经文可以看出,年纪较轻的提摩太是保罗的亲密同伴,既忠贞又有温情,就像保罗的儿子一样。保罗说他记得提摩太的眼泪,渴望见到提摩太,还为他祷告。保罗像个关爱孩子的父亲一样,曾因提摩太“常常生病”而给他一些建议,很可能由于他的胃不大好。(提摩太前书5:23;提摩太后书1:3,4)

      保罗第一次在罗马被囚时,提摩太陪伴左右。至少有一段时间,提摩太也得忍受牢狱之苦。(腓利门书1;希伯来书13:23)后来,保罗意识到自己死期将至,就敦促提摩太说:“请你尽快来见我。”(提摩太后书4:6-9)由此可见,保罗跟提摩太的感情多么深厚。但提摩太是否来得及见他所爱的良师最后一面,经文并没有透露。

      马可有幸担负许多重任

      据马可福音说,那些拘捕耶稣的人也想抓住“一个年轻人”,年轻人不得不“光着身子跑了”。(马可福音14:51,52)由于马可(又称约翰)是唯一记述这件事的人,所以经文提到的年轻人可能就是马可本人。要是这样,马可曾经有接触过耶稣。

      马可一边听一个老人说话,一边写笔记。

      大约十一年后,在希律·亚基帕迫害基督徒期间,有一次耶路撒冷会众有“不少人”都在马可的母亲马利亚的家里聚集祷告。使徒彼得神奇地从监狱获释后,也到马利亚家里去。(使徒行传12:12)由此可见,在马可成长的岁月中,弟兄姊妹常去他家,后来甚至在他家里聚会。马可想必很熟悉耶稣的早期门徒,并且受到他们的熏陶。

      马可曾跟不少早期基督徒会众的监督并肩工作。据我们所知,马可得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跟表哥巴拿巴和使徒保罗一起到叙利亚的安提阿传道。(使徒行传12:25)马可也加入了巴拿巴和保罗的第一次传道之旅,先去塞浦路斯,再去小亚细亚。但不知什么缘故,马可之后就独自回耶路撒冷去了。(使徒行传13:4,13)据使徒行传第15章说,巴拿巴和保罗因马可而争执起来,结果巴拿巴和马可去了塞浦路斯继续传道。(使徒行传15:36-39)

      公元60或61年,保罗想必已经跟马可冰释前嫌,因为他们再次一起工作。当时,保罗被囚禁在罗马,他写了一封信给歌罗西会众,说:“我的狱友亚里达古向你们问好。巴拿巴的表弟马可也向你们问好。(我们已经给你们指示,如果他去你们那里,你们就要欢迎他。)”(歌罗西书4:10)由此可见,保罗当时打算派马可代表他去探访歌罗西会众。

      大约在公元62至64年之间,马可跟使徒彼得一起在巴比伦传道。正如本书第10章指出,他们亲密无间,彼得还把年纪较轻的马可称为“我儿子马可”。(彼得前书5:13)

      最后,在公元65年左右,使徒保罗第二次在罗马被囚,他写信给当时在以弗所的提摩太说:“请你带马可一起来,因为他能帮助我执行职务。”(提摩太后书4:11)马可肯定马上接受了邀请,从以弗所回罗马去。难怪巴拿巴、保罗和彼得都十分赏识马可!

      马可得到的最宝贵的服务机会,就是在耶和华的启示下写了马可福音。相传马可所记的资料很多都是从使徒彼得那里得知的。这个说法看来符合事实,因为马可的记载包括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只有目睹事情经过的人(例如彼得)才会知道。不过,看来马可福音是马可在罗马时写的,而不是当他跟彼得一起在巴比伦时写的。马可在福音书里,用了很多拉丁词组,并解释了一些希伯来语词,使非犹太人也能看懂,可见马可福音主要是为这些读者写的。

      a 请看118页附栏“马可有幸担负许多重任”。

      b 请看第121页附栏“提摩太为了‘推广好消息’不辞辛劳”。

  • “请来马其顿”
    “为上帝的王国作彻底的见证”
    • 第16章

      “请来马其顿”

      乐意接受任务并在迫害下保持喜乐,所以得到上帝赐福

      根据使徒行传16:6-40

      1-3.(甲)保罗和同伴从神圣力量得到什么指引?(乙)现在我们会回顾什么?

      有一群妇女从马其顿的腓立比城出来,走到附近叫甘吉特斯的小河边,像往常一样坐下来向以色列的上帝祷告。她们所做的,耶和华都看在眼里。(历代志下16:9;诗篇65:2)

      2 在腓立比东面800多公里的地方,有几个男子从加拉太行省南部的路司得城出来,花了几天时间走到一条罗马大道旁。只要沿大道西行,就可以到达亚细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几个男子就是保罗、西拉和提摩太,他们希望能赶快踏上这条大道前往以弗所等城市,让那些地方的成千上万的人听见关于基督的信息。不过,他们还没踏上大道,神圣力量就以某种方式阻止他们,不让他们去亚细亚传道。为什么呢?因为耶稣正运用上帝的神圣力量引领保罗等人,要带领他们穿过小亚细亚,横渡爱琴海,到那条叫甘吉特斯的小河去。

      3 保罗和同伴这次前往马其顿的旅程非同寻常。我们留意耶稣在这期间怎样引领他们,就能获益良多。这是保罗的第二次传道之旅,大约始于公元49年。现在就让我们回顾他这次旅程中的一些事件。

      “上帝要召我们”(使徒行传16:6-15)

      4,5.(甲)快到比提尼亚的时候,保罗和同伴遇到什么事?(乙)他们做了什么决定?结果怎样?

      4 神圣力量阻止保罗和同伴去亚细亚传道,他们就转而往北,打算去比提尼亚各城传道。为此,他们也许沿着弗里吉亚和加拉太交界一带的荒凉小径走了好几天。可是,当他们快到比提尼亚的时候,耶稣再次通过神圣力量阻止了他们。(使徒行传16:6,7)这一回,他们一定很困惑。他们知道该传讲什么、该怎样传讲,却不知道该去哪里传讲。他们仿佛敲过通往亚细亚的大门,但门没有打开;后来他们又敲通往比提尼亚的大门,但门也同样紧闭。不过,保罗决心继续敲门,务求找着一扇能打开的“大门”。他们随后的决定看来并不合理——转而向西走了约550公里,绕过一个又一个城市,一直走到港口城特洛阿斯,即通往马其顿的门户。(使徒行传16:8)在这里,保罗第三次敲门。这一次,大门打开了!

      5 福音书执笔者路加在特洛阿斯加入了保罗一行人的传道之旅。路加写道:“在晚上,保罗看见一个异象:有个马其顿人站在那里恳求他说:‘请来马其顿帮助我们吧。’保罗看见异象后,我们就马上想办法到马其顿去,因为看出上帝要召我们向马其顿人宣扬好消息。”a(使徒行传16:9,10)保罗终于知道该去哪里传道了!他一定很高兴自己没有中途放弃!于是,他们四人立即启航去马其顿。

      保罗和提摩太站在甲板上,提摩太指向远方。他们身后有一些忙碌的船员。

      我们从特洛阿斯启航——使徒行传16:11

      6,7.(甲)从保罗的旅程中发生的事,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乙)保罗的经历令我们可以肯定什么?

      6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请留意,保罗出发前往亚细亚之后,上帝的神圣力量才给他指示;保罗走近比提尼亚之后,耶稣才指引他;保罗到了特洛阿斯之后,耶稣才指引他去马其顿。今日,会众的元首耶稣可能也会以类似的方式指引我们。(歌罗西书1:18)比方说,我们也许在考虑做先驱,或搬到更需要传道员的地区服务,而且已经考虑了一段时间了。不过,可能要在我们采取一些具体的行动之后,耶稣才会通过上帝的神圣力量引导我们。为什么呢?情形就像司机驾车一样:只有在车子行驶时,司机才能把车子向左或向右转;同样,只有在我们切实采取行动时,耶稣才会指引我们怎样扩大传道工作。

      7 可是,假如我们付出了努力,却没有马上见到效果,那该怎么办呢?我们该不该认为上帝的神圣力量不会引导我们,于是就此放弃呢?当然不应该。别忘了,保罗也曾多次遇上阻碍,但他继续寻找,直到找着了一扇能打开的“大门”。我们可以肯定,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寻找传道工作的“大门”,就同样会蒙上帝奖赏。(哥林多前书16:9)

      8.(甲)腓立比是个怎样的城市?(乙)保罗在“祷告的地方”传道,取得了什么成果?

      8 进入马其顿地区后,保罗和同伴就来到腓立比城。这里的居民以身为罗马公民为荣。对当地的退役罗马士兵来说,腓立比这个殖民地活像“小意大利”,是马其顿地区的“罗马”。保罗和同伴发觉,城门外的一条小河附近看来有一处“祷告的地方”。b他们在安息日去那里,发现有几个妇女在一起崇拜上帝。于是,他们坐下来,跟那些妇女说话。有一个名叫吕底亚的女人在那里听他们讲话,“耶和华敞开她的心”。听了保罗和同伴所传讲的信息后,吕底亚深受打动,结果她一家都受了浸。后来她坚持要保罗一行人去她家里住。c(使徒行传16:13-15)

      9.今天许多人怎样效法保罗?这为他们带来什么福分?

      9 吕底亚受浸令人多么欣喜!保罗肯定很高兴,因为他当初接受了“请来马其顿”的邀请,他看出耶和华任用他和他的同伴回应了这些敬畏上帝的妇女的祷告。今天,许多弟兄姊妹效法保罗和他的同伴,搬到更需要传道员的地区服务。他们有的年轻,有的年长,有的单身,有的已婚。当然,他们会遇到一些难题,但能够找到像吕底亚一样乐于接受圣经真理的人令他们深感满足,相比之下,他们遇到的难题就不算什么了。你能不能作出调整,搬到更需要传道员的地区去呢?你这样做必定会带来很多福分。就以艾伦为例,他是个二十多岁的弟兄,搬到中美洲的一个国家服务,他的话反映出许多人的心声:“到外国服务帮助我不断进步,跟耶和华更加亲近。还有,传道工作也很有成果。现在我正主持八个圣经课程!”

      两个姊妹在街上向一个年轻女子传道,旁边有个年轻男子看着他们。

      我们可以怎样响应“请来马其顿”的呼召?

      “民众都一起指责他们”(使徒行传16:16-24)

      10.为了打击保罗等人的传道活动,邪灵怎样兴风作浪?

      10 腓立比原本受撒但和他手下的邪灵操控,如今上帝王国的好消息在这里生根发芽,撒但无疑愤怒若狂。怪不得邪灵兴风作浪,试图打击保罗等人的传道活动!有一个被邪灵附身的女仆,靠占卜使主人们发了财。保罗和同伴再三到祷告的地方去,女仆就一直跟着他们,喊叫说:“这些人是至高上帝的奴隶,要告诉你们怎样才能得救。”邪灵使女仆喊出这些话,可能是为了混淆视听,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令人以为保罗的教导跟女仆的预卜的能力都是来自上帝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留意保罗等人所传的信息。但保罗驱逐了她身上的邪灵,她就不再喊叫了。(使徒行传16:16-18)

      11.女仆身上的邪灵被驱逐之后,保罗和西拉有什么遭遇?

      11 女仆的主人们见自己的摇钱树没有了,就暴跳如雷,强行拉住保罗和西拉到市集广场上去,那里有代表罗马政府的民政官审案。女仆的主人们设法挑起民政官的爱国情绪和民族偏见,说:“这些[犹太人]在我们城里四处闹事……他们宣传的规矩都是我们罗马人不可以采纳、不可以遵守的。”他们的话立刻见效。“[市集广场上的]民众都一起指责[保罗和西拉]”,民政官也下令“用杖打他们”。之后,保罗和西拉被关进监牢。狱吏把这两个浑身是伤的人关进最里面的牢房,用枷锁把他们的脚锁住。(使徒行传16:19-24)狱吏关上门以后,牢房里一片漆黑,保罗和西拉肯定看不见对方。但耶和华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诗篇139:12)

      12.(甲)基督徒对于遭受迫害有什么看法?为什么?(乙)今天,撒但和他的跟随者依旧采用什么手段反对我们?

      12 多年以前,耶稣曾对门徒说:“他们……会迫害你们。”(约翰福音15:20)因此,保罗一行人进入马其顿时,已预料可能会遭到反对。当迫害发生时,他们明白这不是因为耶和华对他们不悦,而是因为撒但向他们泄愤。今天,撒但的跟随者所用的手段跟昔日在腓立比用的都相似。反对者十分诡诈,在学校和工作场所诬蔑我们,煽动人反对我们。在一些地方,反对我们的宗教人士在法庭上指控我们,仿佛说:“这些人扰乱本地,宣扬我们‘主流宗派’不可以采纳的规矩。”在一些地区,我们的基督徒弟兄姊妹受毒打、被关进监狱。这一切,耶和华都看得清清楚楚。(彼得前书3:12)

      “受了浸,没有拖延”(使徒行传16:25-34)

      13.什么事令狱吏问“我要做什么才能得救呢”?

      13 保罗和西拉经历了混乱的一天,又遭受了酷刑,肯定要花点时间才能平静下来。到了半夜,他们感觉好一点了,就“祷告,唱歌赞美上帝”。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监狱震动起来!狱吏醒来,看见牢房的门全都开了,以为囚犯已经逃掉,生怕自己要为此受罚,就“拔出剑来要自杀”。但保罗大声喊道:“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后来,狱吏哀声问道:“两位,我要做什么才能得救呢?”保罗和西拉都救不了他,只有耶稣才能救他。因此他们回答说:“你和你一家要相信主耶稣,就能得救。”(使徒行传16:25-31)

      14.(甲)保罗和西拉给狱吏什么帮助?(乙)保罗和西拉喜乐地忍受迫害,得到什么福分?

      14 狱吏真的想找到答案吗?保罗没有怀疑他的真诚。狱吏是个外族人,不熟悉圣经,他需要学习并接受基本的圣经真理,才能成为基督徒。因此保罗和西拉就花时间“向狱吏……传讲耶和华的话语”。他们非常投入地讲解圣经,可能连伤口的疼痛都忘了。但狱吏却注意到两人背上有很深的伤口,就带他们去清洗。然后,他和他全家“都受了浸”。保罗和西拉喜乐地忍受迫害,得到了多大的福分!(使徒行传16:32-34)

      15.(甲)今天许多耶和华见证人怎样跟从保罗和西拉的榜样?(乙)为什么我们应该再三探访地区里的住户?

      15 今天,许多耶和华见证人像保罗和西拉一样,因信仰而被囚时也继续向人传讲王国的好消息,他们这样做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比如说,在一个以前禁止我们传道的国家,曾有百分之40的耶和华见证人是在狱中认识关于耶和华的真理的!(以赛亚书54:17)也请注意,那个狱吏是在地震发生之后才向保罗和西拉寻求帮助的。同样,今天有些人一直不想听上帝王国的信息,但当他们的生活发生变故后,他们就可能会寻求帮助了。我们想找到这样的人并帮助他们,就得坚持不懈地向地区里的人传道并再三探访他们。

      “现在却要悄悄地赶我们走吗?”(使徒行传16:35-40)

      16.保罗和西拉被打后第二天,情势怎样逆转过来?

      16 保罗和西拉被打后,第二天一早民政官命令人释放他们。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公民。他们还没有给我们定罪,就当众拷打我们,把我们关进监牢,现在却要悄悄地赶我们走吗?不行!叫他们亲自来送我们出去。”民政官听到他们是罗马公民,就“害怕起来”,因为知道自己侵犯了这两人的公民权。d现在情势逆转过来了。既然这两个基督徒曾被公开拷打,现在民政官不得不公开道歉。民政官恳求保罗和西拉离开腓立比,保罗和西拉同意这么做。不过,他们先到当地的会众去,鼓励了新门徒一番,然后才离去。

      17.看见保罗和西拉愿意忍受刑罚,新门徒学到什么?

      17 要是那些民政官早一点知道保罗和西拉是罗马公民,就很可能不会打他们了。(使徒行传22:25,26)然而,这可能会令腓立比的门徒觉得,两人利用个人优势使自己不用为基督受苦。对于这些不是罗马公民的门徒来说,法律没有保障他们免受杖打,他们的信心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由于这个缘故,保罗和同伴以身作则,借着忍受刑罚向新信徒表明,基督的门徒是能够成功忍受迫害的。此外,保罗和西拉要求民政官认可他们的公民权,使民政官不得不公开承认自己没有依法办事。这或许可以阻止他们迫害其他基督徒,让这些弟兄姊妹得到一定程度的法律保障,免受类似的恶待。

      18.(甲)今天的基督徒监督怎样效法保罗?(乙)我们怎样“通过法律途径确立传好消息的权利”?

      18 今天,在基督徒会众里带头的监督也会以身作则。这些牧人希望弟兄姊妹怎么做,他们自己都会身体力行。此外,我们会像保罗一样,仔细权衡何时及如何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来保护自己。有必要的话,我们会向地方法庭、国家法庭甚至国际法庭上诉,以求为我们的崇拜活动争取法律保障。我们的目标不是要改革社会,而是要“通过法律途径确立传好消息的权利”,就像保罗在这次被囚事件大约十年后,在写给腓立比会众的信中所说的一样。(腓立比书1:7)不论法庭的判决如何,我们都会效法保罗和他的同伴,下定决心继续按照神圣力量的引领“宣扬好消息”。(使徒行传16:10)

      路加——使徒行传的执笔者

      从使徒行传的起头到第16章第9节,执笔者都以第三人称叙事。换句话说,执笔者一直在记述别人的言行。不过,在使徒行传16:10,11,这种写作风格改变了。举个例,在第11节,执笔者说:“我们从特洛阿斯启航,直接去了萨莫色雷斯。”从这里开始,路加所叙述的事件也是他的亲身经历。既然路加的名字从没有在使徒行传出现过,我们怎么知道他就是使徒行传的执笔者呢?

      路加坐在桌前,在书卷上写字。

      从使徒行传和路加福音的开场白,我们可以看出上述问题的答案。这两卷书都是写给一个叫“提阿非罗”的人的。(路加福音1:1,3;使徒行传1:1)使徒行传的起头说:“提阿非罗啊,我在第一卷书里,记录了耶稣做过和教导过的一切。”鉴于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第一卷书”,即路加福音,是由路加执笔的,因此使徒行传必定也是由路加执笔的。

      关于路加,我们所知的不多。在圣经里,他的名字只出现过三次。使徒保罗称路加为“亲爱的医生”和“跟我一起工作的伙伴”。(歌罗西书4:14;腓利门书24)从使徒行传使用“我们”的部分,即路加记述亲身经历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出路加在公元50年左右第一次跟使徒保罗结伴同行,从特洛阿斯到腓立比去。不过,当保罗离开腓立比时,路加并没有跟他一起走。大约公元56年,两人在腓立比重逢,从那里一起前往耶路撒冷,同行的还有七个弟兄。在耶路撒冷,保罗被捕。两年后,路加陪伴仍然被囚的保罗,从凯撒里亚前往罗马。(使徒行传16:10-17,40;20:5-21:17;24:27;27:1-28:16)保罗后来第二次在罗马被囚,意识到自己快被处决,当时“只有路加”在他身边。(提摩太后书4:6,11)由此可见,为了王国的好消息,路加不惜长途跋涉,甘愿忍受艰辛。

      路加把耶稣的事迹记述下来,并没有说自己目睹这些事的经过,只是说他是根据“目击者”的话,“着手把……事实记录下来”,并“从头考证过所有的事……条理分明地写下来”。(路加福音1:1-3)从路加辛劳所得的成果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地搜寻资料。他可能为此探访过伊利莎白、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和其他人。路加福音记述的事,很多都是其他福音书没有提及的。(路加福音1:5-80)

      保罗说路加是个医生。我们从路加的记述可以看出这个医生很关心病人。不妨看看以下几个例子:耶稣医治一个被邪灵附身的人,邪灵就“从他身上出来,没有伤害他”;使徒彼得的岳母“发高烧”,非常痛苦;耶稣治好一个妇人,她“18年来被邪灵附身,身体虚弱,腰老是弯着,无法站直”。(路加福音4:35,38;13:11)

      很明显,路加把“主的工作”视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哥林多前书15:58)他的人生目标不是要创业扬名,而是要帮助别人认识和敬奉耶和华。

      吕底亚——卖紫色衣物的女人

      吕底亚来自推雅推拉城,这座城位于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地区。她是个卖紫色衣物的商人,为了做生意,搬到位于爱琴海另一边的马其顿名城腓立比。吕底亚卖的紫色物品可能多种多样,有地毯、挂毯、布料甚至染料。在腓立比发现的碑铭证实,该城曾有个由卖紫色物品的商人组成的商会。

      吕底亚在介绍一块布料。

      圣经说吕底亚“向来崇拜上帝”,这可能是指她归信了犹太教。(使徒行传16:14)也许吕底亚在家乡时已经认识耶和华并崇拜他。跟腓立比不一样,吕底亚的家乡有个供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有些人认为,“吕底亚”其实是她迁到腓立比之后,别人给她的别号,意思是“吕底亚妇人”。不过,有文献显示当时确实有人用“吕底亚”做人名。

      早在古希腊作家荷马的日子,即公元前9或8世纪,吕底亚地区的人就因擅长漂染紫色而闻名。据说推雅推拉的水质很好,能产生“最鲜艳、最持久的色彩”。

      紫色布料是奢侈品,有钱人才买得起。虽然紫色染料的来源不止一个,但从地中海的骨螺提取出来的,是最上乘的。这种紫色染料最昂贵,常用来漂染上等细麻布。每只骨螺只能提取一滴染料,生产一克重的液体染料大约要用八千只骨螺。由于紫色染料如此难制作,紫色布料也就非常昂贵。

      吕底亚所做的生意需要大量资金,她的房子又大得足以让保罗、西拉、提摩太和路加四个人留宿,可见吕底亚应该很会做生意,也很富裕。经文提到“她一家”,可能指她跟亲戚同住,也可能仅指她家里有奴仆。(使徒行传16:15)吕底亚慷慨好客,保罗和西拉离开腓立比之前,到她家里去跟弟兄们见面,这暗示吕底亚的家成了腓立比首批基督徒聚集的地方。(使徒行传16:40)

      大约十年后,保罗写信给腓立比会众时,并没有提及吕底亚。所以,我们对吕底亚的认识,只限于使徒行传第16章的记载。

      a 请看第128页附栏“路加——使徒行传的执笔者”。

      b 腓立比没有犹太会堂,可能因为那里是军事重镇,不准犹太人设立会堂;也可能因为城里的犹太男子不足十人——按照规定至少要有十个男子才能设立会堂。

      c 请看第132页附栏“吕底亚——卖紫色衣物的女人”。

      d 罗马法律规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罗马公民都有权要求得到正式的审讯,不会未经定罪就被公开处罚。

  • “请来马其顿”
    “为上帝的王国作彻底的见证”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