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烟稠密的香港,我一天的生活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
在人烟稠密的香港,我一天的生活
香港是世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香港的人口有580万,聚居在10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此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5592人。既然只有百分之10的土地为人所居,这意味到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大约是5万4000人!可是,对于大都市里繁忙的生活、狭窄的居住空间、熙来攘往的交通和严重污染等难题,当地居民却看来适应得相当好。
闹钟的尖锐响声在早上7时30分吵醒了我。从沙发爬起来后,我尽快梳洗和穿上衣服。我与父母及三个妹妹住在一间小楼房里,人人都要出外工作。故此,早上我们经常要轮流使用洗手间,而且使用的时间颇为有限。匆匆吃过早点后,我骑上脚踏车往火车站去。一天的劳碌生活便开始了。我顿成了在香港忙着上班的浩大人潮的一分子。
火车飞快地越过拥挤的房屋和稠密的摩天大厦,之后我转乘公共汽车穿过海底隧道。隧道里的车辆川流不息,接踵而来。最后车子抵达港岛中环的金融区,也是我工作的所在地,我不禁呼了一口气。视乎当日交通的情况,整个行程可能消耗一个到一个半小时。我终于在上午9时30分到达办公室。可是我一坐下,电话铃声已响起了。这是今天的第一位客人。每天的过程看来总是千篇一律——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听筒搁在机座上的机会实在不多。不知不觉,午膳小休的时候又到了。
现在我的难题是在餐厅里找座位。虽然这个地区的餐厅很多,可是看来好像人人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甚至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似的!再一次我要跟陌生人共用一张桌子。这是稠密的香港人生百态之一。吃过一顿匆忙但却营养丰富的中式午饭之后,我便返回办公室。
下班的时间是下午5点30分,但我却很少能够准时离开。果然,当我伸个懒腰望望大钟时,已是下午6点15分了。有些日子我要到七点过后才能下班踏上归家之途。
先乘公共汽车,继而火车。火车抵站后,我前往停泊脚踏车的地方。骑着脚踏车返家途中,我不期然想到,我们居住的小镇已经蜕变成一个繁喧的现代都市了。从前的矮小村屋已被二三十层高的大厦取代,宽阔的高速公路吞噬了大片田野,巨大的行车天桥充斥着不绝于耳的交通噪音。从前的悠闲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的家委实是细小了一点——不及28平方米的地方住了六个人。我并不拥有一个私人房间,这便是晚上我在客厅长沙发睡觉的缘故。不过,至少我的双亲拥有一个房间,三个妹妹也可以睡在她们小房间的双层床上。对我们来说,私隐是一件奢侈品。
即使家里地方不大,比起以前一家六口住在公共屋村的一个单位里,已经是很大的改善了。若跟数以千计住在旺角区“笼屋”的人比起来,我们更可算是天之骄子。这些出租的“笼屋”摆满三层床,每个床位长1.8米、深0.8米、高0.8米,住客只有地方摆放一张床褥和少许私人物件。家具?对不起,没地方。
到晚上九点,家人都回来了,我们便一起吃晚饭。饭后有人随手开了电视机,这样一来,可把我静下来作点研读的希望抹杀了。我只好耐心等候,到十一点钟所有人都就寝之后,才能够独占厅间,在寂静中聚精会神研读。到了午夜,我也要上床休息了。
自从离开学校,十二年来我不停工作。我希望有一天能成家立室,但现在我天天都要辛勤工作,为口奔驰,根本腾不出时间去深入认识一位异性。此外,有人说得不错,找个地方住简直难于登天。虽然我们学会了适应环境,可是在我看来,这种闹哄哄的城市生活是违反自然的。然而我也意识到,跟世上千百万或甚至亿万的人比较,我已算很幸福了。他们住在简陋的房舍里,缺乏水电供应,或连基本的卫生设备也没有。无可置疑,我们需要一个较好的制度、较好的世界和较好的生活方式。——建强口述
-
-
‘儿女诚然可贵,儿子却属必需’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
‘儿女诚然可贵,儿子却属必需’
印度的人口逾8亿5000万,出生率是千分之31。每年在印度出生的婴儿约达2600万,相当于加拿大的人口。难怪印度政府的当务之急包括控制人口的剧增在内。他们在这方面有多成功?他们面对一些什么障碍?
“二十岁之前,切不可!30岁以后,绝对不可!只养两个孩子——够了!”印度孟买家庭计划指导会总部走廊上挂着的彩色海报向人提出这样的劝告。另一张海报描绘五个儿女环绕着一个饱受烦扰的母亲,题词是个警告:“不要将来才后悔!”所要表达的信息十分清晰:一家两个孩子就够了。可是,令一般人接纳和遵行政府一家两孩子的提议却绝非易事。
“印度教徒认为人的快乐跟儿女的数目成正比。他们的确把儿女视为家庭的福分。可是,即使一个男子已经子女满堂,他仍不会停止祈求多子多孙,”《印度教的礼仪、习俗和仪式》一书说。从宗教角度来看,家里的长者把男丁视为更可贵。该书继续解释说:“没有什么事比死后没有子孙送终更不幸,人们认为这种欠缺可以妨碍人死后进入极乐之地。”
拜祭祖先的仪式也需要儿子在场。“最低限度必须有一个儿子,”《印度奇观》一书的作者A.L.巴参写道。“在印度教盛行的地方,强烈的家庭观念增强了对男丁的渴求;若没有男丁,家系就无法延续下去了。”
与宗教信仰相辅相成而导致重男轻女的一个文化因素是,印度传统的大家庭安排。儿子婚后会继续与父母同住。“出嫁的女儿会跟家翁家姑住在一起,但儿子则会留在家里;父母期望在老年获得儿子的照顾,”孟买市政局康护和家庭福利署的拉莉泰·S.卓帕拉医生解释说,“这是他们的保障。父母要有两个儿子才感到安全。因此,按理来说,一对夫妇若已有两个孩子,但都是女的,他们就可能会再接再厉,希望产下麟儿。”
虽然在理论上所有的儿童都被视为神的恩赐,现实生活却表明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女孩子的医药福利明显受到忽视,”《印度快报》报道说。“一般人认为她们的存亡对家族的存亡并不重要。”报道引录孟买的一项调查,透露在经过鉴别性别试验后施行的8000宗堕胎手术中,7999个胎儿都是女性。
举步为艰
“在家庭里,男子通常会决定要有多少儿女和家庭的大小如何,”孟买市政局首席健康官S.S.撒伯尼斯医生在接受访问时解释说。即使女子希望隔一段时间才再生育,或者限制儿女的数目,她仍会由于丈夫不赞成而受到压力。“由于这缘故,我们派出男女混合的工作队去探访贫民区的家庭,寄望男性的康护人员跟家主谈话,鼓励他们限制儿女的数目,帮助他们看出孩子较少,便照顾得更好。”可是,正如上文显示,这件事遭遇许多障碍。
“在较穷的人当中,婴儿夭折率因生活环境恶劣而偏高,”撒伯尼斯医生说,“故此他们想有多些儿女,因为深知其中一些必然会夭折。”然而,他们给儿童的照顾委实少得可怜。儿童孤身到处游荡,向人行乞或从垃圾堆里拾取食物。父母又如何?撒伯尼斯医生嗟叹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儿女在哪里。”
印度的广告时常描绘一对快乐而看来富裕的夫妇,与两个明显受到良好照顾的孩子——通常是一男一女——过着幸福的生活。在社会的中产阶层里,两个孩子便足够这个概念通常受人接纳。但是穷人却对此置若罔闻,他们的想法是:‘如果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有10至12个儿女,为什么我们却不可以?为什么我们只能养两个孩子?’在印度的贫苦大众当中,人口控制的工作实在举步为艰。“现今的人口都是处于生育年龄的青年,”卓帕拉医生评论说,“看来这是一场必败之仗。前头有极艰巨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
-
-
在一个非洲城市里成长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
在一个非洲城市里成长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是世上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那里的妇女平均生养超过六个儿女。贫穷、每况愈下的环境和资源的缺乏更令他们的情形雪上加霜。以下是当地生活实况的第一手资料。
我在西非一个大城市里长大。家里总共有七兄弟姊妹,但两个很早便死了。我们的住所是租来的,只有一个房间和一个客厅。爸爸妈妈住在房里,我们则睡在客厅地板的草席上。男的在客厅的一边,女的在另一边。
像大多数邻居一样,我们相当穷。我们不是常常都享有生活所需,有时甚至连吃的也不足够。早上,我们时常把前一天剩下来的饭烧热来吃。有些时候甚至冷饭也没有。有些人认为丈夫既然赚钱养家,理应享用最多食物,妻子次之,剩下来的才给儿女吃。我们的父母却不是这样;他们宁愿自己挨饿,让我们分享小量的食物。我很感激他们的牺牲精神。
上学
有些非洲人相信惟独男孩子才应该上学。他们觉得女孩子不必接受教育,因为她们婚后可以得到丈夫的照顾。幸而我的父母并不持有这种主张。我们五兄弟姊妹都上学。可是,这却为爸妈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铅笔纸张等琐碎东西没有什么问题,但教科书却相当昂贵,学生规定要穿的校服也花费不少。
我开始上学的时候是光着双脚的。直到我十四岁念中学二年级,爸妈才有钱给我买鞋子。这并不是说我连一双鞋子也没有。我只有一双鞋子,是上教堂才穿的;父母不准我穿着鞋子上学或到任何其他地方去。我只能赤脚。有时父亲有足够的钱为我们买公共汽车车票。他没有钱的时候,我们就要步行往返学校了。从家里到学校大概有三公里路。
洗衣日和打水
我们在一条小溪洗衣服。我还记得妈妈带着我去洗衣,她挽着一个桶,一块肥皂和要洗的衣服。到了小溪,她先打一桶水,把衣服放进去,再擦上肥皂。然后她把衣服铺在圆滑的石头上敲打,再放进小溪里冲洗干净。之后她把衣服摊放在别的石头上,因为把湿的衣服拿回家实在太重了。那时我还小,所以妈妈派我看守晾晒着的衣服,以免被人偷去。大部分工作都是妈妈做的。
很少人家里有自来水,故此我所做的家务之一是带着桶往户外的水龙头(供水管)取水。难题是,在干旱的季节,很多供水管都被锁上以求节省用水。有一次,我们整天没有水喝。一滴也没有!有时我要走几里路去打一桶水。由于用头顶着水走遥远的路程,我的头发给磨掉了。我年仅十岁,头上已经有一块光秃的地方!我很高兴告诉你,我的头发后来又长出来了。
养儿防老
回顾以往,我认为我们的生活可说是普通,或许比非洲这部分的一般人稍为好一点。我知道有许多家庭的生活水准比我们还差得多。在学校里,我有许多朋友上课前和下课后都要在市场工作帮补家计。有的甚至没有钱在上学前买早点;他们空着肚子上学,整天挨饿。我还记得在学校里进食时,很多次有这样的孩子来哀求我,于是我便分一点面包给他。
虽然有这么多的艰辛和困难,大多数人依然喜欢有多些儿女。“一个孩子并不能算作一个孩子,”很多本地人说,“两个孩子才能算作一个,四个孩子算作两个。”因为这里是世上婴儿夭折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父母们知道,即使有些儿女死去,仍有些会活下来,长大成人,寻得工作,赚钱养家。那时他们便能够照顾年华老去的父母。在缺少社会福利的国家里,这便是生活保障了。——唐纳德·文森特口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