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向疲乏人发出的仁爱邀请
    守望台1995年 | 8月15日
    • 向疲乏人发出的仁爱邀请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

      1.耶稣在加利利一带展开第三次传道旅程时看见什么?

      公元32年年初,耶稣在加利利一带展开第三次传道旅程。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马太福音9:35,36。

      2.耶稣怎样帮助民众?

      2 耶稣并不仅是怜悯民众。他教导门徒向“庄稼的主”耶和华上帝祈求,然后打发他们出去帮助人。(马太福音9:38;10:1)耶稣还亲自向人提出保证,指出获得真正舒解和安慰的方法。他向民众发出暖人心窝的邀请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马太福音11:28,29。

      3.为什么耶稣发出的邀请在今日同样吸引人?

      3 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很多人正在劳苦担重担。(罗马书8:22;提摩太后书3:1)对于某些人,仅是谋生就已花去他们不少时间,消耗了他们大量精力,只剩下很少时间和精力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和照料其他事务。很多人饱受重病、困乏、抑郁所苦,尝尽身体和感情上的其他难题煎熬。有些人在压力下设法寻求舒解,他们耽于享乐、吃喝,甚至吸毒。当然,这样做不过令他们落入恶性循环里,徒为他们带来更多难题和压力罢了。(罗马书8:6)显然,耶稣发出的仁爱邀请在今天像在当日一样吸引人。

      4.为了从耶稣发出的仁爱邀请得益,我们应该考虑一些什么问题?

      4 在耶稣的日子,人究竟受制于什么,使他们看来“困苦流离”,以至耶稣对他们动了恻隐之心呢?他们要担负的劳苦重担是什么?耶稣发出的邀请怎样对他们有所帮助?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对我们大有帮助,使我们从耶稣向疲乏人发出的仁爱邀请真正得益。

      “劳苦担重担的人”

      5.为什么由使徒马太去报道耶稣在传道工作上发生的这件事十分适当?

      5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马太报道耶稣在传道工作上发生的这件事。马太又叫利未,从前是个税吏,所以最清楚当日人民所负的一个重担。(马太福音9:9;马可福音2:14)《耶稣时代的日常生活》这本书说:“[犹太人]要缴纳的赋税,不论是货币、实物,还是徭役,都极为沉重;他们要同时负担公民和宗教方面的赋税,两者都绝不轻省。”

      6.(甲)耶稣时代有什么赋税制度?(乙)为什么税吏有这样的恶名?(丙)保罗感到有必要提醒基督徒同工什么事?

      6 当日人民所负的担子特别沉重,主要是赋税制度的缘故。罗马官员把收税权包给各行省出价最高的人。这些人在当地社区雇人监管收税的工作。在这金字塔式收税制度下工作的人,通通认为自己绝对有权增加或抽取佣金。例如,路加叙述:“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路加福音19:2)显然,“作税吏长”的撒该和他监管下的人把自己的财富建在人民的困苦之上。这种赋税制度助长人营私舞弊,所以当时的人把税吏列入罪人和娼妓之类。事实上,这些税吏大都是难辞其咎的。(马太福音9:10;21:31,32;马可福音2:15;路加福音7:34)当时的人民感到担子实在太重,差不多担当不起。难怪使徒保罗认为有必要提醒基督徒同工,不要在罗马统治的轭下怨声载道;相反,“要向各人清还所欠的;应当纳税的,就要给他纳税;应当进贡的,就给他进贡”。——罗马书13:7上,《新译》;参看路加福音23:2。

      7.罗马的刑法怎样加重人民的担子?

      7 保罗还提醒基督徒,“应当敬畏的,就敬畏他;应当尊敬的,就尊敬他”。(罗马书13:7下,《新译》)罗马人向来以严刑峻法闻名于世。他们时常用杖打、鞭笞、监禁、处决等刑法迫使人民臣服。(路加福音23:32,33;使徒行传22:24,25)甚至犹太宗教领袖也获准在有需要时采用这些刑法处罚人。(马太福音10:17;使徒行传5:40)这样的刑法制度无疑令生活在其下的人大感压迫、苦不堪言。

      8.宗教领袖怎样把重担加在人民身上?

      8 但是,比罗马赋税和刑法更糟的,是当日的宗教领袖加在平民身上的重担。事实上,耶稣把民众称为“劳苦担重担的人”;看来他所关注的,主要是这件事。耶稣说,对于受压迫的人民,当时的宗教领袖非但没有给他们希望和安慰,反倒“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马太福音23:4;路加福音11:46)人不难从福音书读到论及这些宗教领袖的坦率描述;特别是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被形容为一群高傲自大、冷酷无情的伪君子。他们轻看一般平民大众,把他们视为目不识丁的不洁之民,同时也鄙视他们当中的外族人。论到这些宗教领袖的思想态度,一本评注指出:“今天,人如果使马儿负荷过重,就会被控告。但是,人如果把613条诫命加在‘土地之民’身上,而这些‘土地之民’既没有受过任何宗教训练,也没有在宗教方面受过任何帮助,就被视为不敬神,这可说是合理吗?”当然,当日的真正重担并不是摩西律法,而是宗教领袖加在人民身上的许多传统。

      真正困苦的原因

      9.在耶稣时代,人民的生活情况跟所罗门王日子的情况比较怎样?

      9 有时候,加在人民身上的经济担子十分沉重,以至人民普遍生活穷困。古代以色列人要缴纳摩西律法所规定的合理税额。在所罗门统治期间,人民要担负种种所费不资的国家计划,例如建造圣殿和其他建筑物。(列王纪上7:1-8;9:17-19)但是,圣经告诉我们,当时人民“都吃喝快乐。……所罗门在世的日子,从但到别是巴的犹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列王纪上4:20,25)分别在于什么?

      10.什么原因促成第一世纪以色列的情况?

      10 只要国民坚决拥护纯真崇拜,他们就蒙耶和华祝福。即使他们要应付国家巨大的开支,也能享有安宁、繁荣。不过,耶和华曾警告他们,如果他们“转去不跟从[他],不守[他]……的诫命律例”,就会遭受严重的不利后果。不错,“以色列人在万民中[会成为]笑谈,被讥诮。”(列王纪上9:6,7)后来,事情确实这样发展。以色列遭外族统治,这个一度盛极一时的王国终于沦为外族的附庸。由于忽略自己的属灵义务,他们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

      11.为什么耶稣感到民众“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11 这一切帮助我们明白耶稣感到他所见的民众“困苦流离”的原因。这些人都是以色列人,都是耶和华的子民;一般来说,他们都设法按照上帝的律法而生活,同时以蒙上帝嘉许的方式崇拜他。但是,剥削和压迫他们的,不仅是政治和商业势力,也包括他们当中叛道的宗教领袖。以色列人既没有人关怀他们,也没有人为他们出头,他们确是“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他们需要获得帮助去应付残酷的现实。耶稣发出的仁爱、温柔的邀请无疑多么适时!

      耶稣在今日发出的邀请

      12.今天上帝的仆人和其他诚恳的人感受到什么压力?

      12 今天的情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诚恳的人尝试过忠实的生活,可惜这个腐败的事物制度给人的压力和对人的要求令他们难以忍受。甚至那些献了身给耶和华的人也不能幸免。报告显示,在耶和华的仆人当中,有些人感到越来越难承担他们的一切责任,即使他们渴望这样做。他们感到劳苦、疲乏、困倦。有些人甚至觉得,但愿能够把一切抛开,不再受人注目,让自己可以反省反省——这会是个莫大的舒解。你有这样的感觉吗?你认识某个密友处于这种情况吗?真的,耶稣发出的暖人心窝的邀请对我们今天含有重大的意义。

      13.为什么我们可以肯定,耶稣必能帮助我们寻得安慰和舒畅?

      13 耶稣发出他的仁爱邀请以前,说:“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马太福音11:27)耶稣和他的父享有亲密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只要我们接受耶稣的邀请,成为他的门徒,就能跟耶和华,“赐各样安慰的上帝”,缔结亲密的个人关系。(哥林多后书1:3;参看约翰福音14:6。)不但这样,既然‘一切所有的,都交付了耶稣’,所以只有耶稣基督才有能力和权柄减轻我们的重担。哪些重担?就是腐败的政治、商业、宗教制度,以及我们所承受的罪和不完美,加在我们身上的沉重担子。这是个多么富于鼓励、令人安慰的思想!

      14.耶稣能向怎样劳苦的人提供安息?

      14 耶稣继续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耶稣不是反对辛勤工作;相反,他时常劝吁门徒要竭力做好手上的工作。(路加福音13:24)“劳苦”(“劳动”,《行间对照译本》)这个语词意味着悠长而令人精疲力竭的劳动,而且往往没有什么好结果。“担重担”这个片语含有负荷过重的意思。两者的分别就好比人挖掘隐藏的珍宝和在劳动营挖掘沟渠一样,所做的同样是辛劳的工作,但一种是人很乐意去做的,另一种却仿佛是无穷无尽的苦工。看来,事情的分别在于工作有什么目的,或者有没有目的。

      15.(甲)我们如果感到自己肩负重担,就不妨问问自己一些什么问题?(乙)关于重担的来源,我们可以说些什么?

      15 你感到自己正在“劳苦担重担”,有太多事情消耗了你的时间和精力吗?你所负的担子看来过重吗?要是这样,你不妨问问自己:‘我劳苦为的是什么?我所负的是怎样的担子?’关于这点,一位圣经评论家在80多年前说:“我们考虑生活担子的时候,可以分为两类;我们可以把这些担子称为自取的和无可避免的,也就是:那些由我们的行动促成的和跟我们的行动毫无关系的。”然后他补充说:“经过严格的自我检讨后,出乎意外的是,我们当中很多人发觉自己绝大部分的重担都是自取的。”

      16.我们可能不智地把什么重担加在自己身上?

      16 有些什么重担可能是我们自取的呢?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物质、爱好享乐的不道德世界。(提摩太后书3:1-5)甚至献了身的基督徒也不时处于压力之下,迫使他们跟世界的时尚和生活方式看齐。使徒约翰在信里谈及“肉体的私欲,眼目的私欲和今生的骄傲”。(约翰一书2:16,《新译》)这些都是很容易影响到我们的强大力量。据报有些人甘愿债台高筑,只为了享受更多世俗的享乐和维持某种生活方式。结果,他们发现自己要拨出大量时间做工,甚至要做几份工作来还债。

      17.什么情况令人负荷过重?有什么补救办法?

      17 人也许认为,拥有一些别人也拥有的东西,或者做一些别人正在做着的事,其实没有什么不妥。但重要的是,要分析一下这样做有没有不必要地加重自己的担子。(哥林多前书10:23)既然人只能负荷有限的重量,他必须把某个担子放下,才能负起另一个。于是人首先撇下的,往往是促进灵性健康所必需的事,包括个人研读、聚会、传道。结果弄到当事人灵性软弱,担子就更加难当了。耶稣基督警告人要提防这样的危险说:“你们要谨慎,恐怕因贪食、醉酒,并今生的思虑累住你们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网罗忽然临到你们。”(路加福音21:34,35;希伯来书12:1)人如果担着重担,而且疲惫不堪,就很难认出网罗而避开了。

      带来舒解和安息

      18.耶稣向到他那里去的人提出什么应许?

      18 耶稣仁爱地提出解决的方法说:“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这节经文所用的“安息”和第29节所用的“安息”这个语词,相当于《七十人译本》用来译希伯来语词“安息日”或“守安息”的希腊语词。(出埃及记16:23)耶稣并不是应许到他那里去的人无需再工作。相反,耶稣的应许是,他会使他们得安息,使他们有能力按照上帝的旨意完成要做的工作。

      19.人怎样‘到耶稣这里来’?

      19 那么,人怎样‘到耶稣这里来’呢?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苦刑柱]来跟从我。”(马太福音16:24)因此,人到耶稣这里来意味着他要舍己,顺服上帝和基督的旨意,承担责任的担子,并且乐此不疲。这一切要求过分吗?代价太高吗?我们就来考虑一下耶稣向疲乏人发出仁爱的邀请之后所说的话吧。

  • “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守望台1995年 | 8月15日
    • “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马太福音11:29。

      1,2.(甲)你从生活体验到什么为你带来安舒的东西?(乙)人必须怎样做才能获得耶稣所应许的安舒?

      在炎热、潮湿的一天末了来个冷水浴,或者在漫长、疲乏的旅途结束后获得一夜酣睡——人会感到多么安舒!同样,重担一旦给除去了,或者罪和过犯获得赦免,人也会感到十分安舒。(箴言25:25;使徒行传3:19)不错,这些令人鼓舞的经验为我们带来安舒,使我们重新得力,能够朝气蓬勃地继续向前迈进。

      2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耶稣那里去,他向他们提出的应许就是——得享安舒。不过,人如果想享有这种可喜的安舒,就必须乐意做某些事。耶稣说:“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马太福音11:29)人要负的这个轭是什么呢?这个轭怎样为人带来安舒?

      容易的轭

      3.(甲)圣经时代有些什么轭?(乙)轭含有什么比喻性的意思?

      3 耶稣和他的听众生活在农业社会,所以对轭这件东西十分熟悉。基本来说,轭是块长木条,底部有两个凹处,好架在两头用挽具套在一起的使役牲畜(通常是两头牛)的颈项上,让这两头牲畜拉犁、拉车或其他担子。(撒母耳记上6:7)轭也有给人负的。人负的轭是块简单的木条,架在人的肩头上,两端挑着担子。劳动工人就用这些轭来挑重担。(耶利米书27:2;28:10,13)既然轭跟重担和劳动有关,圣经就往往采用比喻的说法,以轭象征支配和控制人。——申命记28:48;列王纪上12:4;使徒行传15:10。

      4.耶稣向到他那里去的人提供的轭象征什么?

      4 那么,耶稣吁请到他那里寻求安舒的人所要负起的轭是什么呢?要记得耶稣说:“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马太福音11:29)学生就是门徒。所以简单来说,负起耶稣的轭意思就是成为他的门徒。(腓立比书4:3)这样做并不仅是在思想上认识耶稣的教训就行。相反,人要行事与耶稣的教训一致——做他所做的事、过他所过的生活。(哥林多前书11:1;彼得前书2:21)人要甘愿顺服耶稣的权柄,也顺服他授予权柄的人。(以弗所书5:21;希伯来书13:17)这意味着人要献身、受浸成为基督徒,既接受献身所享的一切特权,也承担献身带来的种种责任。这就是耶稣向所有到他那里寻求安慰和舒畅的人提出的轭。你愿意接受吗?——约翰福音8:31,32。

      5.为什么负起耶稣的轭不会是个艰苦的经验?

      5 为了寻求安舒而负轭——这不是说来矛盾吗?其实不是,因为耶稣说他的轭是“容易的”。这个短语含有温和、愉快、惬意的意思。(马太福音11:30;路加福音5:39;罗马书2:4;彼得前书2:3)耶稣是个专业的木匠,所以很可能造过犁和轭,也知道怎样把轭造成适当的形状,使负轭的牲畜能以最舒适自在的方式完成最多的工作。耶稣很可能用布料或皮革贴着轭的底部。许多轭都有这样装设的,使轭不致过度磨损和擦伤牲畜的颈项。同样,耶稣向我们提供的比喻的轭也是“容易的”。成为他门徒的人要履行若干义务和承担某些责任;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感到受苛待和压迫,反而会感到安舒。天父耶和华的诫命也不是个难担的重担。——申命记30:11;约翰一书5:3。

      6.耶稣说:“你们当负我的轭。”他的话可能是什么意思?

      6 还有别的事情使耶稣的轭“容易”担当。耶稣说:“你们当负我的轭。”他说这话的时候,所指的可能是两件事中的一件。如果当时耶稣想到的是个双重的轭,就是把两头使役牲畜套在一起来拉担子的轭,他就在邀请我们与他同负一轭了。有耶稣在旁与我们一起担负担子——这是多大的福分!另一方面,如果当时耶稣想到的是一般劳工所用的担挑,那么他就在向我们提供方法,使我们所负的担子较容易、较轻省。无论哪一样,耶稣的轭是真正安舒的来源,因为他向我们保证说:“我心里柔和谦卑。”

      7,8.有些人在压力下犯了什么错误?

      7 要是我们感到所负的生活难题的担子过重,快要达到负不起的地步,那又该怎么办呢?有些人可能错误地认为,做耶稣基督门徒的担子过重,要求过高;其实,压着他们的重担,是他们所要照料的日常生活的事务。负着这样的重担,有些人停止参加基督徒的聚会,也不再参与传道工作,满以为这会为他们带来一点舒解。但这样做其实大错特错。

      8 我们要明白,耶稣提供的轭是“容易的”。不过,轭如果安放不当,就可能会擦痛我们。因此,我们应该仔细察看一下肩上所负的轭。要是轭由于某个缘故失修,或者没有正确地安放好,我们用起来就不但要多费气力,还会感到痛楚。换句话说,如果神治活动看来开始变成重担,我们就要察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处理不当。我们到底怀着什么动机从事这些活动?我们有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去参加聚会呢?我们参与外勤服务时,身心都作妥准备吗?我们跟会众的其他成员享有亲密、健全的关系吗?最重要的是,我们个人跟耶和华上帝和他儿子耶稣基督的关系怎样?

      9.为什么基督徒的轭永不会是个难担的重担?

      9 要是我们全心接受耶稣提供的轭,同时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去担当,这个轭就无疑没有理由变成难担的重担。事实上,我们如果能够看出实际的情形——耶稣跟我们同负一轭,就不难明白真正担负担子的是谁。情形仿佛学步的幼儿,握着手推车的把手,以为自己在推着车子前进,但其实推车的是他的父亲或母亲。耶和华上帝像个仁爱的父亲,清楚知道我们的能力限度和脆弱的地方,因此他通过耶稣基督满足我们的一切需要。保罗说:“我的上帝必照他在基督耶稣里荣耀的丰富,满足你们一切的需要。”——腓立比书4:19,《新译》;参看以赛亚书65:24。

      10.一个认真做基督门徒的人有什么经历?

      10 不少献了身的基督徒借着个人的体验渐渐明白这点;珍妮是其中一个例子。她每月做辅助先驱,又要做一份要求颇高的全职世俗工作,觉得压力非常大。不过,她认为先驱工作实际帮助她保持平衡。帮助人认识圣经真理,见到对方毅然改变自己一生去取悦上帝——这在她百忙的生活里为她带来莫大的喜乐。她衷心同意箴言的话:“耶和华所赐的福使人富足,并不加上愁烦。”——箴言10:22,《新译》。

      轻省的担子

      11,12.耶稣说:“我的担子是轻省的。”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11 耶稣除了应许我们一个“容易的”轭之外,还向我们提出保证:“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容易的”轭已使工作轻而易举;如果担子也是轻省的话,工作就真是乐趣了。耶稣说这话时,他想到的是什么呢?

      12 请考虑一下,农夫如果想改变牲畜的服务,例如从犁田转为拉车,他会怎样做。农夫会首先把套在牲畜身上的犁移去,然后套上车。他绝不会荒谬到把犁和车都系在牲畜身上。同样,耶稣也没有吩咐人把他的担子加在他们业已负着的担子之上。他对门徒说:“一个仆人不能事奉两个主。”(路加福音16:13)这样,耶稣向人提出一项选择。人想继续担负自己的沉重担子,还是把这个重担放下,转而接受耶稣提供的担子呢?耶稣仁爱地给予他们所需的推动力:“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13.耶稣日子的人担负什么担子?结果怎样?

      13 在耶稣的日子,苛酷的罗马统治者,以及专注于繁文缛节的伪善宗教领袖,把重担加在人民身上;人民在重担下痛苦挣扎。(马太福音23:23)有些人急欲摆脱罗马苛政的重担,于是企图用自己的方法加以解决;他们卷入政治冲突里,结果只落得悲剧收场。(使徒行传5:36,37)其他人一心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结果深陷在追求物质的泥淖中。(马太福音19:21,22;路加福音14:18-20)当时耶稣向他们提出舒解的方法——邀请他们做他的门徒,但不是人人都乐意接受他的邀请。他们所负的虽然是个重担,他们却犹豫不愿把重担放下而负起耶稣提供的担子。(路加福音9:59-62)这是个多么可悲的错误!

      14.生活的种种忧虑和渴求物质的欲望可以怎样把我们重重压住?

      14 今天,我们如果不小心,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成为耶稣的门徒使我们得享自由,不再竭力追求世人的目标和价值观。当然,我们仍要辛勤工作才能获得日常生活所需,不过我们不会把这些东西看做生活的重心。虽然这样,生活的种种忧虑和诱人的物质享受却仍可以把我们紧紧攫住。如果我们容许这件事发生,这些欲望就会把我们已衷诚接受的真理排挤出脑外。(马太福音13:22)我们可能全神贯注于满足这些欲望,于是基督徒的责任就逐渐变成了令人厌烦的义务,我们只想尽快做完就算数。我们如果怀着这样的精神办事,就无疑不能期望从事奉上帝得到安舒了。

      15.关于物质资财,耶稣提出什么警告?

      15 耶稣指出,心满意足的生活不是在于竭力满足自己的一切渴求,而是在于辨明人生较重要的事。他劝告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然后,他把人的注意引到天上的飞鸟之上,说:“[它们]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耶稣指着野地里的百合花说:“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马太福音6:25-29。

      16.关于追求物质这件事对人的影响,经验表明什么?

      16 我们可以从这些简单的实例教训学得什么吗?人越竭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就越发给世俗事务缠住,所负的担子也越来越重。这是经验之谈。在世上的企业家当中,家庭破裂、婚姻触礁、健康损毁的,比比皆是;他们都为所享的物质繁荣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路加福音9:25;提摩太前书6:9,10)诺贝尔奖得主爱因斯坦有一次说:“财富、表面的成功、声望、奢华的生活——我对这些东西一向不屑一顾。我深信,对所有人来说,简朴无华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最好的。”这番话正好回应了使徒保罗的简单劝告:“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书6:6。

      17.圣经向人推荐怎样的生活方式?

      17 我们不应忽略一个重要因素。“简朴无华的生活方式”确实益处良多,但是为人带来满足感的,并不是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很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只是因为受环境所迫,他们既不满足,也不快乐。圣经并没有吁请我们放弃一切物质享受而过一种隐居的生活。问题的重心在于敬虔而不在于自给自足。只有把两者配合起来才是“大利”。什么大利?保罗在同一封信里指出,那些‘不寄望在浮动的财富上,却仰望上帝’的人,“就为自己在来世积聚财富,作美好的基础,好叫他们能够得着那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书6:17-19,《新译》。

      18.(甲)人怎样才能寻得真正的安舒?(乙)对于自己可能要作出的改变,我们应该有什么看法?

      18 我们如果学会把个人的重担放下,负起耶稣那轻省的担子,就会得着安舒。很多人重新整顿自己的生活,全力参与为王国服务。这些人寻得了生活快乐和心满意足的要诀。当然,人必须具备信心和勇气才能采取这样的行动,而且这样做可能要克服一些障碍。但是,圣经提醒我们:“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传道书11:4)我们一旦下定决心去做,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那么难办。看来最难的是下定决心这回事。我们可能会经历内心挣扎,企图抗拒这个念头,结果弄得精疲力竭。要是我们振作精神,接受挑战,也许我们会得到出人意表的祝福。诗篇执笔者敦促说:“你们要亲自体验,便知道耶和华是美善的!”——诗篇34:8,《新译》;彼得前书1:13。

      “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19.(甲)随着世界情况日益恶化,我们可以预料什么?(乙)负着耶稣的轭,我们可以肯定什么?

      19 使徒保罗提醒第一世纪的门徒说:“我们进入上帝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使徒行传14:22)今天,这句话仍然确凿不移。随着世界情况日益恶化,决心过公义、敬虔生活的人所受的压力无疑会越来越大。(提摩太后书3:12;启示录13:16,17)虽然这样,我们却怀有保罗的看法,他说:“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原因是,我们靠着耶稣基督获得异乎寻常的力量。(哥林多后书4:7-9)只要我们全心一意负起做基督门徒的轭,我们必定会得着耶稣所应许的:“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马太福音11:29。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