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受洗——何以有些教士不赞成!守望台1986年 | 9月15日
-
-
试考虑一下罗马天主教会。在第二次梵谛冈会议之后,罗马天主教会修订了婴儿领洗的仪式。不错,天主教会仍然替婴儿施洗。但现今婴儿的父母必须首先提出保证:他们会将婴孩教养成为天主教徒。梵谛冈下令说:“父母所作的保证若非严肃认真,教会就有理由延迟这项圣礼。父母若不愿作出肯定的保证,教会甚至应当拒绝施行这项圣礼。”——《罗马观察家报》,“婴儿受洗的训示”,1980年12月1日刊。
据天主教教士钱普林(Joseph M. Champlin)说,有一个时候,“热心的传教士[会]替路上的异教弃婴施洗,”教士们则“告诫父母们替婴儿施洗切勿延迟超过一个月,不然便犯了大罪。”可是现在情形已大为不同了。
什么促使人在婴儿受洗的观点方面发生改变呢?原因之一是,教会的领导人现今意识到洗礼并不自动使人成为基督徒。做礼拜的人数急剧下降以及在受了洗的天主教徒当中缺乏敬虔的普遍风气令教会大感关注。“教会为之施洗的儿童长大之后差不多保证会成为不上教堂的成年人,教会又何必为他们施洗,以致难题变成更复杂呢?”《美国天主教报》的一篇文章辩称。
教会在洗礼方面采取新的强硬路线也显示出神学家们之间存有严重的分歧。正如天主教作家马托斯(Joseph Martos)指出,许多教士根本不相信婴儿受洗是一项“对灵魂具有隐形作用的神奇仪式”。在这些教士们看来,这种观念是属于中世纪的,现今已过时了。
因此,难怪许多诚恳的天主教徒大感困惑。教会岂不是一向都主张未受洗的婴儿会落入烈火熊熊的地狱里或留在炼狱中吗?有些人也许纳罕:这若是真的,教会有任何理由要在某种情况之下拒绝替婴孩施洗吗?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正如天主教教士威尔金(Vincent Wilkin)说,未受洗而死去的人数目“实在庞大到无法估计。我们不难想像这批人占了人类的大部分。”
-
-
婴儿应当受洗吗?守望台1986年 | 9月15日
-
-
父母也许把这项仪式描述为一项深刻感人的经验。可是,这种习俗起源于上帝的道吗?天主教神学家们承认并不然。——可参阅《新天主教百科全书》,第二册,第69页。
-
-
婴儿应当受洗吗?守望台1986年 | 9月15日
-
-
既然毫无圣经先例可援,梵谛冈声称:“婴儿受洗的习俗是一项自古以来的传统定例。”
-
-
婴儿应当受洗吗?守望台1986年 | 9月15日
-
-
使徒们去世而不再能够成为一股“拦阻”的力量之后,没有圣经根据的习俗遂开始渗进基督徒的崇拜中。(帖撒罗尼迦后书2:6)这些习俗之一便是婴儿受洗。然而,直至公元第五世纪,这件事才成为定例。当时有一场激烈的争论发生,使基督教国经历到永久的改变。
事情由一个名叫皮莱杰斯(Pelagius)的英国修士抵达罗马而开始。他目击当地所谓的基督徒的腐败行为而大感震惊。于是他开始促请人“在道德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皮莱杰斯声称人不能把自己的缺点归咎于‘原罪’。“一切善与恶……并非与生俱来 而是人自己做出来的。”皮莱杰斯的主张迅速成为基督教国各处的话题。
不久,教会领袖把这项摒弃‘原罪’的见解视为异端邪说。由于支持当时流行的习俗——婴儿受洗——皮莱杰斯不知不觉使教会占了上风。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主教看出在这方面皮莱杰斯的主张显然有自相矛盾之处。“婴孩若必须受洗,”奥古斯丁辩称,“那么未 受洗的婴孩又如何呢?”看来合乎逻辑的结论便是:未受洗的婴孩会遭受地狱永火之苦。确立了这个论点之后,奥古斯丁接着作出致命的一击:既然未受洗的婴孩确实受到咒诅,若非由于‘原罪’之故还有其他什么理由呢?
至此,皮莱杰斯的主张遂崩溃了。结果,教会在迦太基的会议上宣布皮莱杰斯的见解是异端邪说。‘原罪’遂像告解的主张一般成了天主教的教义。教会开始着重集体归信——许多时带有强迫性质——以求救人脱离‘地狱永火’。婴儿受洗遂从一项流行习俗摇身一变成为官方认可的拯救安排。后来基督新教也承受了这项安排。
‘在地狱的边缘上’
奥古斯丁的主张引起了若干令人尴尬的难题:一位有爱心的上帝怎可能把天真无邪的婴孩投入地狱里受苦呢?未受洗的婴孩会受到顽梗不化的罪人所受的同一惩罚吗?对神学家们来说,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解答。天主教教士威尔金说:“有些人把未受浸的婴孩置于地狱的熊熊烈火之中。其他的相信烈火并没有吞噬未受浸的婴孩,反之,后者仅是在某个热度中感到实际的不适而已。又有其他的人把这种不适定为地狱里最轻微的痛苦程度。……有些人则把未受浸的婴孩置于一个地上乐园里。”b
可是,最流行的理论是把未受浸的婴孩的魂置于“地狱的外缘”(英文limbo)。这个名词实际的意思是“边缘”(犹如衣服的边缘或缝边),是指一个据称位于地狱边缘的地方而言。对于神学家们来说,“地狱的外缘”是个非常方便的观念。它最低限度缓和了婴孩受苦的恐怖景象。
然而,像一切人为理论一般,‘地狱外缘’的观念也有其难题。何以圣经从没有提及这件事呢?婴儿能够离开“地狱的外缘”吗?老实说,天真无邪的婴儿何以必须到这个地方去呢?可以了解地,教会刻意指出‘地狱外缘’的见解“并非天主教会官方的教训”。c——《新天主教百科全书》。
争论再次爆发
基本上说来,有多个世纪的时间天主教徒墨守奥古斯丁的主张。他们为婴儿施洗,希望使之‘免受地狱外缘之苦’。可是,自1950年以来,婴儿受洗的争论又再度戏剧性地爆发。天主教学者开始对这个习俗是否起源于圣经一事表示很大的怀疑。其他的人则承认他们无法接受奥古斯丁有关地狱之火的主张,也不能接受‘地狱外缘’的观念。
虽然如此,保守的教会领袖起初却拒绝作出让步。1951年,教皇庇护士十二世向一群助产士发表演说。他重申教会的信念,声称“临死时处于蒙恩情况乃是得救的绝对必需条件”。新生的婴儿若看来将不久于人世,教皇鼓励助产士亲自替婴儿施行洗礼的仪式。“千万不要错过这个行善的机会,”教皇敦促说。类似地,梵谛冈在1958年发出一项强硬的警告:“婴儿必须尽早接受洗礼。”
然而,随着著名的第二次梵谛冈会议之后,争论再次爆发。出乎意料之外,教会采取骑墙的态度而试图站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会议声称:“洗礼是得救所绝对必需的。”但令人费解的是,会议同时声称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不认识基督福音的人”也有可能得救。d
为了贯彻始终,教会修订了婴儿受洗的仪式。除了其他改变之外,现在,婴孩的父母若没有答允把婴孩抚育成为天主教徒,教士就有权决定拒绝替婴孩施洗。教会终于偏离了奥古斯丁的教义吗?有些人以为然,并且开始质询婴儿是否有受洗的必要。
有鉴于此,梵谛冈遂发出了“婴儿受洗的训示”,声称“除了洗礼之外……教会不知道有其他方法可以确保婴孩进入永福之中。”教会吩咐主教们要“使……偏离了传统习俗的人恢复遵行惯例。”但未受洗而死去的婴儿又如何呢?“教会仅能把他们交托在天主的慈悲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