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历史对你有任何益处吗?守望台1988年 | 3月15日
-
-
“宗教改革由路德反对教会滥卖赎罪券一事而引起。售卖赎罪券在表面上看来仅是对教会本身才有实际的意义,”历史家菲茨尔(Gottfried Fitzer)评论说。“但其实这件事显示教会的事务已变成与金融、经济和政治事务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且进一步看看。
勃兰登堡的诸侯艾伯特在教会里获得几个深具势力的职位。但他必须付给教廷大约相当于二十五万美元的进贡。借着银行的贷款,他得以这样行。教皇委任艾伯特大主教为德国中部售卖赎罪券的专使,并容许他以一半的利润去偿还债务。
艾伯特手下售卖赎罪券的传道者有效地展开他们的劝捐运动,向人提出保证“一切的罪都可以完全赦免”,甚至死者也可以立即从炼狱里获得释放。严格来说,教会只提供免除教会惩罚的赦罪,但一般人却相信赎罪券可以赎去他们一切的罪。
-
-
宗教历史对你有任何益处吗?守望台1988年 | 3月15日
-
-
[第28页的附栏]
补赎便是免去罪所带来的(现世)惩罚。……这种免罪在这里或在炼狱里都同样生效。——天主教学者洛茨(Josef Lortz)。
甚至在今日,对于补赎是什么,它对天主教徒的生活有些什么意义等,学者们的意见仍莫衷一是。——基督新教历史家博卡姆(Heinrich Bornkamm)。
补赎——天主教的一项特别教义
听告解者把赎罪的处罚(例如祈祷、斋戒、施舍或朝圣)加于告解的天主教徒身上。教皇可以把这些惩罚免除。因为根据罗马天主教的理论,教皇是掌管一切现世惩罚(包括炼狱在内)的主宰。他从所谓基督和圣人的功迹宝库中获得补赎的根据去赦罪。在中世纪,这项权利受到大大滥用;有人称之为“一门庞大的生意,是在牺牲了道德标准及与圣经的教训背道而驰的情况下进行的。”
教会并没有把补赎一事视为与赦罪相等。可是,甚至在中古时代,一般人仍然怀有“天真的信仰,以为付钱便可以把[罪]债取消”。赎罪券的宣传者也支持这个想法。路德的论文对这些“无稽之谈”大事抨击,总括说:“赎罪券是人为的主张,与纯正的福音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1343年,教皇克莱门特六世确立了补赎的教义,但却没有清楚说明其定义。这样,路德遂可以攻击这个教义的含糊之处。教会在1518年迅速作出补救,发表了一项有关补赎的官式定义。然而,教皇李奥十世的训谕并没有提供任何“圣经证据,表明基督和圣人的功迹相等于补赎的宝库。”这件事促使天主教徒路德作出一项重大决定。他拒绝接受没有圣经根据的补赎制度,并且发动了大改革。教会拒绝接受他的批判,结果导致教会的大分裂。
在现代,罗马天主教会内部发生的严厉批判“并没有导致教会制度的改变,只是促成了执行方面的若干改革而已。”1967年,教皇保禄六世决定恢复补赎这个古老的理论。对天主教徒来说,问题的关键仍然是:我跟从上帝的话语抑或相信人为的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