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从心里宽恕人守望台1999年 | 10月15日
-
-
9,10.如果弟兄之间有不和发生,为什么我们不应当感到意外?
9 上帝在圣经里刻意告诉我们,在基督徒的会众里,在我们的弟兄姊妹当中,会有不完美的情形存在。例如,请想想保罗在歌罗西书3:13所写的话:“无论谁对人有不满的地方,都要继续彼此包容,彼此甘心宽恕。耶和华怎样甘心宽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甘心宽恕人。”
10 饶有意义的是,圣经在这里提醒我们,由于上帝宽恕我们,我们也有义务和必要宽恕别人。为什么这样做并不容易呢?因为正如保罗承认,有些人可能“对人有不满的地方”。他意识到这种不满是无可避免的。在公元1世纪,当时的基督徒“圣民”虽然怀有“在天上留给[他]们”的“希望”,他们当中也有若干不满的情绪存在。(歌罗西书1:2,5)今天,大部分真基督徒都没有从圣灵接获指示,表明他们是“上帝所拣选的人,是圣洁蒙爱的”,我们又怎能期望情形会跟公元1世纪不同呢?(歌罗西书3:12)因此,如果我们会众里有若干不满的情绪存在,无论是因为有人真的做了错事,还是仅属猜疑,我们都不该因此就贸然认为会众有严重的不妥。
11.门徒雅各促请我们留意什么事?
11 耶稣的同母异父弟雅各也表示,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情势,需要我们甘心宽恕弟兄。“你们中间谁有智慧和理解力呢?他就该怀着智慧所具有的温和,用优良的品行显示自己的作为。可是,你们心里要是存有苦毒的嫉妒和争胜的精神,就不可吹嘘,不可说谎违背真理。”(雅各书3:13,14)真基督徒心里竟然会存有“苦毒的嫉妒和争胜的精神”吗?不错,雅各的话清楚表明,公元1世纪的会众有这种情形存在,今天也一样。
12.古代腓立比会众有什么难题发生?
12 一个实例可以说明这点。事情牵涉到两个受膏基督徒;两者都有良好的声誉,是保罗热心的同工。你也许记得曾读到,在腓立比会众里有两个姊妹,一个叫友阿蝶,一个叫循都姬。腓立比书4:2,3虽然没有透露详情,却表示两人之间有点难题。事情的起因可能是一方出言不慎,冒犯了另一方吗?或者一方认为对方冷落了自己的亲属?还是彼此之间有点竞争嫉妒的精神?不论难题的性质如何,情形已变得相当严重,以致连远在罗马的保罗也听闻这件事。两个属灵姊妹可能互不理睬,在聚会里刻意回避对方,或各自对朋友说对方的坏话。
13.友阿蝶和循都姬很可能怎样化解了彼此之间的不和?我们可以从这件事学到什么教训?
13 你觉得上述的情形似曾相识吗?在你的会众里,有些人有这样的情形存在吗?你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也许会众现在也多少受到这样的难题所困扰。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在古代,保罗劝勉这两个献了身的姊妹“要在主里思想相同”。她们很可能遵嘱而行,开心见诚地讨论问题,同意彼此宽恕,然后切实效法耶和华宽大为怀的态度。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友阿蝶和循都姬不能成功解决她们之间的难题;我们也一样能够成功。敏于宽恕的态度无疑也能够在今天发挥很大的功效。
敏于宽恕,保持和睦
14.我们把个人之间的不和淡然忘怀,为什么时常是可行的,也是最好的做法?
14 如果你跟另一个基督徒发生了不和,你怎样才能真心宽恕对方呢?老实说,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但是圣经含有一些有益的例子和切合现实的忠告。一个主要的建议是(虽然并不容易接受和实行),把事情忘记了就算,不要再耿耿于怀。每逢有不和发生,例如在友阿蝶和循都姬之间发生的事,当事人往往觉得是对方的错,或者对方至少要负主要责任。在这种情形之下,你也许觉得主要是对方不好,或他所造成的伤害最大。可是,你能够衷心原谅对方,不再追究这件事吗?其实,如果事情真的主要是,或甚至完全是,另一个基督徒的过错,你就更应该原谅对方,不咎既往,让事情成为过去才对。
15,16.(甲)弥迦怎样描述耶和华?(乙)上帝“不追究……过犯”是什么意思?
15 不要忘记,在敏于宽恕方面,上帝是我们的典范。(以弗所书4:32-5:1)弥迦先知指出,上帝不追究我们的过错,给我们立下了楷模。他写道:“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不追究产业之余民的过犯呢?他不永远怀怒,因为他喜爱怜悯。”——弥迦书7:18,《新译》。
16 圣经说耶和华“不追究……过犯”,意思并不是他记不起人的过犯,仿佛患了失忆症一般。请想想参孙和大卫的事例,他们两人都有过严重的过失。在事情发生之后很久,上帝仍然记得他们所犯的错。由于耶和华命人把事情记录在圣经里,连我们也知道他们犯了一些什么罪。即使这样,上帝仍然宽大为怀,恩待他们,甚至把他们立为信心的榜样,给我们效法。——希伯来书11:32;12:1。
17.(甲)什么想法能够帮助我们不追究别人的过失或冒犯?(乙)我们不计较别人的过犯,怎样就是效法耶和华了?(参看脚注。)
17 不错,耶和华愿意“不追究”a过犯;大卫就曾屡次恳求上帝这样做。(撒母耳记下12:13;24:10)我们能够在这方面效法上帝吗?我们的信徒同工既是不完美的,自然免不了会得罪冒犯我们。我们愿意不追究他们的过失吗?试想象你坐在一架喷射机里,飞机正在跑道上急驶,准备升空。你望出窗外,看见一个相识的女子正伸出舌头作鬼脸。你知道她曾生你的气,她的鬼脸也许是朝着你作的。但她也可能根本没有想到你。无论如何,随着飞机逐渐升高,打个圈子,你再次看这个女子,但她现在看来只是地上的一个小点罢了。一小时之后,你已飞到几百里之外,把她那令人不快的鬼脸远远抛下了。同样,我们只要努力效法耶和华,明智地不再计较别人的过犯,宽恕人就容易多了。(箴言19:11)十年之后,或者千禧年开始了之后二百年,别人的过犯岂不是看来微不足道吗?何不现在就不再追究呢?
18.如果我们看来无法把别人的冒犯淡然忘怀,我们可以把什么劝告付之实行?
18 可是,你也许已为事情作过祷告,尝试原谅对方,却觉得做不到。那怎样才好呢?耶稣劝人主动去见对方,设法私下解决纷争,恢复和好。“所以,你把礼物带到坛来,在那里要是想起有弟兄对你不满,就要把礼物留在坛前,离开那里;你要先跟弟兄言和,回来才把你的礼物献上。”——马太福音5:23,24。
19.我们想与弟兄言和,就该有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态度却要避免?
19 值得留意的是,耶稣不是说你到弟兄那里,是为了说服他,你对、他不对。也许他的确不对。但更有可能的是,双方其实都有些错。无论如何,你去见对方的目的,不是要迫使他认错,仿佛要向你屈膝认罪似的。你如果怀着这样的心态跟对方理论,就差不多注定会失败了。双方讨论的目的,也不一定要把过犯(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出来)的每个细节都提出来对质。大家本着基督徒的友爱精神,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如果发觉问题原来只是个误会,你们就可以合力加以澄清。但双方讨论过之后,如果意见仍未能完全一致,是否就表示大家无法和好呢?如果大家至少同意,双方都衷诚渴望事奉乐于宽恕人的上帝,那不是好得多吗?如果你正视这件事实,双方就会较容易由衷地说:“我很抱歉,由于大家的不完美,我们产生了意见。现在让我们不咎既往吧。”
20.我们可以从使徒的榜样学到什么教训?
20 要记住,使徒们也曾发生过不和。例如,他们有些人曾想享有更大的尊荣,结果引起了难题。(马可福音10:35-39;路加福音9:46;22:24-26)这种情形使他们关系紧张,也许令有些人忿忿不平,或甚至大为恼怒。但他们却能够不计较这些不和,继续通力合作。其中一位使徒后来写道:“谁喜爱生命,想见美好的日子,就该抑制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欺骗的话,转离恶行,改行善事,寻求和平,一心追求。”——彼得前书3:10,11。
21.关于宽恕人,耶稣提出什么深刻的教训?
21 我们在较早时候指出一个循环的一面:上帝宽恕了我们以往所犯的许多罪,好让我们效法他的榜样,宽恕我们弟兄的罪。(诗篇103:12;以赛亚书43:25)但这个循环还有另一面。耶稣作了模范祷告之后接着说:“要是你们宽恕人的过错,你们在天上的父亲也会宽恕你们。”一年多之后,耶稣重申这个教训的主旨,教导门徒祷告说:“[求你]宽恕我们的罪,因为我们自己也宽恕所有欠我们债的人。”(马太福音6:12,14;路加福音11:4)耶稣在死前几天提醒门徒说:“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无论对别人有什么不满,都要宽恕;这样,你们在天上的父亲也就宽恕你们的过错。”——马可福音11:25。
22,23.我们是否愿意宽恕人,可以怎样影响到我们的前途?
22 不错,我们是否能够继续得蒙上帝宽恕,至很大程度视乎我们自己是否也愿意宽恕弟兄。每逢基督徒有嫌隙发生,要问问自己:“如果弟兄姊妹冷落了我,犯了微小的过失,或反映出人的不完美,与其力求证明弟兄不是,赢得上帝的宽恕不是重要得多吗?”你很清楚知道答案是什么。
23 可是,如果事情不仅是个人之间的琐细不和或不满,那又怎样呢?耶稣在马太福音18:15-18提出的劝告,到底什么时候才适用呢?我们接着会考虑这些问题。
-
-
你可以赢得你的弟兄守望台1999年 | 10月15日
-
-
你可以赢得你的弟兄
“你就要去,趁着跟他单独在一起,指出他的错处来。要是他听你,你就赢得你的弟兄。”——马太福音18:15。
1,2.关于处理过犯,耶稣提出什么切合实际的劝告?
耶稣在地上执行服事职务的日子还不及一年就结束了,他还有一些重要教训要传授给门徒。你可以在马太福音第18章读到这些教训。一个教训是,我们必须像小孩子一样谦卑自抑。然后耶稣强调,我们切不可绊倒其中一个“小子”;如有“小子”迷了路,我们要尽力帮助他们复原,免得他们灭亡。耶稣也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有益教训,帮助我们解决基督徒之间的纠纷。
2 你也许还记得他的话:“要是你的弟兄一时犯罪,你就要去,趁着跟他单独在一起,指出他的错处来。要是他听你,你就赢得你的弟兄。要是他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去,这样,凡事凭着两三个见证人的口,就可以确定。要是他不听他们,就告诉会众。要是他连会众也不听,就把他当做众国族和收税的人一样。”(马太福音18:15-17)这个劝告何时适用呢?我们应该对此怀着什么态度呢?
3.一般而言,我们应当对别人的过犯有什么反应?
3 上一篇文章强调,既然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时常会犯错,我们需要努力培养宽恕的美德。信徒同工的言行要是伤害了我们,我们敏于宽恕就尤其重要。(彼得前书4:8)通常最好的做法是,不计较别人的过犯,原谅对方,不再追究。我们可以把这个做法视为尽一份绵力,促进基督徒会众的和睦。(诗篇133:1;箴言19:11)可是,有时你可能觉得,弟兄姊妹伤害了你,你一定要把事情弄个明白才行。在这种情形之下,耶稣以上的话可以给你所需的指引。
4.在原则上,我们可以怎样把马太福音18:15的劝告用来处理别人的过失?
4 耶稣的劝告是,你应当“趁着跟他单独在一起,指出他的错处来”。这是个明智的做法。有些德语译本把这句话译作“在四目之下”(你的眼和他的眼)指出他的错来。你私下 以温言跟对方讨论难题,通常都会较容易解决。要是弟兄的所言所行得罪了你,他单独和你在一起,就会较易于承认自己的过失。要是有其他人在旁,由于不完美的天性,当事人常会否认自己有什么不对,或试图为自己辩护。但你“在四目之下”把问题提出来,可能发觉原来只是一场误会,对方不是犯了罪或蓄意要伤害你。双方一旦看出事情只是出于误会,就能够把问题解决了;这样,你们就不致让小事化大,以致破坏了彼此的关系。因此,马太福音18:15的原则甚至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的琐细过失之上。
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5,6.从上下文看来,马太福音18:15所指的是怎样的罪?什么足以表明这点?
5 严格说来,耶稣的劝告其实跟较严重的事端有关。耶稣说:“要是你的弟兄一时犯罪。”在广义上,“罪”可以指任何错误或过失。(约伯记2:10;箴言21:4;雅各书4:17)可是,从上下文看来,耶稣所指的必然是严重的罪,甚至可能使犯过者被人“当做众国族和收税的人一样”。这句话暗示什么呢?
6 听见耶稣说这番话的门徒深知,他们的同族是不跟外邦人来往的。(约翰福音4:9;18:28;使徒行传10:28)犹太人也不屑跟收税的人为伍,因为这些人虽是犹太人,却狐假虎威、欺凌百姓。因此,严格来说,马太福音18:15-17所指的是严重的罪,不是人可以自行宽恕对方、不予追究的个人过失或冒犯。——马太福音18:21,22。a
7,8.(甲)怎样的罪需要由长老处理?(乙)哪样的过犯是可以由两个基督徒按照马太福音18:15-17的训示自行处理的?
7 在摩西律法之下,有些罪不是受害者甘愿宽恕就可以了结的。亵渎、叛道、拜偶像,以及牵涉到性不道德的淫乱、通奸、同性恋,都必须向长老(或祭司)举报,由这些人去处理。在基督徒会众里,情形也一样。(利未记5:1;20:10-13;民数记5:30;35:12;申命记17:9;19:16-19;箴言29:24)可是请留意,耶稣在这里所谈及的罪,是可以在当事人两者之间解决的。例如:人由于恼怒或嫉妒,说了毁谤同工的话。基督徒签了合同,同意用某些材料在某个日期之前完成一件工程。有人同意分期还清债务,或最后在某个日期清还。人肯确承诺,如果雇主提供培训,他就算离职,也不会在业务上跟雇主竞争,或不会在某段时间内夺去雇主某个地区的顾客。b如果弟兄食言,而且毫无悔意,过犯就相当严重了。(启示录21:8)但这样的过犯是可以由当事人自行解决的。
8 可是,你会怎样着手解决问题呢?人时常把耶稣的话视作分为三个步骤。我们会逐一加以考虑。与其把这三个步骤看作一成不变的法定程序,我们倒要明白这些指示的含意,并把本于爱心的目标紧记在心。
设法赢得你的弟兄
9.我们实行马太福音18:15的训示时,应当把什么事紧记在心?
9 耶稣开宗明义地说:“要是你的弟兄一时犯罪,你就要去,趁着跟他单独在一起,指出他的错处来。要是他听你,你就赢得你的弟兄。”显然,这不是说你仅怀疑弟兄做了错事,就该采取这个步骤。你应当有肯确的证据或具体的资料,可以用来向弟兄说明他的确有过失,需要接受纠正。最好迅速采取行动,以免让事情恶化,或让犯过者的态度变得强硬。也不要忘记,为事情耿耿于怀也可以对你造成伤害。既然你们两人会私下讨论问题,就不当在事前对别人谈及,以求争取别人的同情或提高自己的形像。(箴言12:25;17:9)为什么不该向别人提及呢?为了你的目标的缘故。
10.什么会有助于我们赢得弟兄?
10 你的目标应当是要赢得你的弟兄,而不是要斥责他、羞辱他或伤害他。如果他真的做了错事,他跟耶和华的关系就大受影响了。你无疑希望他能够继续做你的基督徒弟兄。你们私下讨论的时候,如果你能够保持镇静,语气温和,避免提出指责,成功的机会就会高得多。你怀着爱心跟弟兄说话时,要记住你们双方都是不完美的罪人。(罗马书3:23,24)对方一旦意识到你并没有说他的闲话,也看出你真心想帮助他,双方就可能很快找着解决方法。如果双方都有不是的地方,或者问题的症结其实是由误会促成的,这种仁慈、清晰的做法就尤其明智。——箴言25:9,10;26:20;雅各书3:5,6。
11.即使犯过者不听我们劝导,我们也可以怎样做?
11 如果你帮助对方看出他真的做了错事,而且事情相当严重,这可能促使他毅然悔改。但以实际的情形而言,自骄心可以成为一个障碍。(箴言16:18;17:19)因此,即使对方起初不肯悔改认错,你仍可以停下来一会儿,然后才采取下一个步骤。耶稣并没有说:“你只去一次,指出他的错处来”。既然对方的罪是你们可以解决的,不妨怀着加拉太书6:1的精神,“在四目之下”再次跟对方谈谈。这次你会成功也说不定。(参阅犹大书22,23。)可是,如果你坚信对方犯了罪,但他却没有反应,那又该怎么办呢?
寻求成熟弟兄的帮助
12,13.(甲)耶稣说明处理过犯的第二个步骤是什么?(乙)关于采取这个步骤,我们要注意什么?
12 如果你自己犯了严重的过错,你想别人很快就认为你已无可挽救,于是不再予以援手吗?当然不想。因此耶稣表示,为了赢得弟兄,使他与你和其他基督徒保持团结,一同以蒙悦纳的方式敬拜上帝,你采取了第一个步骤,即使他没有反应,你也不该放弃。耶稣说明第二个步骤是什么:“要是他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去,这样,凡事凭着两三个见证人的口,就可以确定。”
13 耶稣说:“另外带一两个人去”。他并没有说,你采取了第一个步骤之后,就可以随便跟许多人谈论难题,向周游监督投诉,或者写信把难题告诉其他弟兄。即使你深信对方做了错事,事情其实还没有完全确立。你自然不想散播一些不实的负面消息,以致犯了毁谤罪。(箴言16:28;18:8)但是耶稣的确说,你可以带一两个人去见对方。为什么呢?这些人是谁?
14.我们采取第二个步骤时,可以携同什么人前往?
14 你正设法赢得弟兄,要说服他确有罪过发生;你想促使他悔改,好跟你和上帝保持和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最理想的情形是,你所带的“一两个人”是目睹过犯发生的见证人。也许过犯发生时他们刚好在场,或者在问题所牵涉的生意往来方面,对方究竟做了什么事(或者没有依约做什么事),这一两个人拥有一些确凿的资料。如果没有这样的见证人,你可以携同一两个在处理这类难题方面有经验的人前往,以求决定所发生的事真是过失不是。再者,后来若有需要,他们也可以作证双方会谈时说过些什么话,证实当事人所提出的事实和作过什么努力。(民数记35:30;申命记17:6)所以,他们并非仅是中立的调停人而已;他们在场,是要帮助你赢得你的弟兄,也就是他们的弟兄。
15.我们若要采取第二个步骤,为什么基督徒长老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15 你无需认为,跟你一起去见犯过者的,必须是会众的长老。可是,身为长老的成熟弟兄既然具备属灵资格,理应有能力作出贡献。做长老的人仿如“避风所和避暴雨的隐密处,又像河流在干旱之地,像大磐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地”。(以赛亚书32:1,2)这些弟兄经验丰富,善于跟弟兄姊妹推理,矫正对方的偏差。犯过者有充分理由信任这些作“恩赐”的人。c(以弗所书4:8,11,12)在这些成熟的弟兄面前商讨问题,跟他们一起祷告,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气氛;结果,原本看来无法解决的难题,竟然得以迎刃而解。——参阅雅各书5:14,15。
为了赢得弟兄,作出最后努力
16.耶稣列出的第三个步骤是什么?
16 如果采取了第二个步骤,仍未能解决事端,第三个步骤就肯定把会众的监督牵涉在内了。“要是他不听他们[这一两个人],就告诉会众。要是他连会众也不听,就把他当做众国族和收税的人一样。”这个步骤牵涉到什么事呢?
17,18.(甲)什么先模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告诉会众”是什么意思?(乙)今天我们怎样采取这个步骤?
17 耶稣并不是吩咐我们在全会众的普通聚会里或特别聚会里把事情提出来讨论。我们可以从上帝话语里看出正当的程序是什么。让我们看看在古代的以色列国里,如果有人犯了悖逆、贪食、醉酒等严重罪过,他们会怎样处理:“人若有顽梗悖逆的儿子,不听从父母的话,他们虽惩治他,他仍不听从,父母就要抓住他,将他带到 本地的城门、本城的长老那里,对长老 说:‘我们这儿子顽梗悖逆,不听从我们的话,是贪食好酒的人。’本城的众人就要用石头将他打死。”——申命记21:18-21。
18 犯过者的罪并不是由全国人民或整个部族的人去聆讯和判决的。相反,公认的“长老”会代表会众负责处理事端。(参阅申命记19:16,17;经文提及案件由“当时的祭司,并审判官”处理。)今天的情形也一样。如有必要采取第三个步骤,事情会由代表会众的长老负责处理。他们的目标仍然是,只要做得到,就赢得犯过的基督徒弟兄。他们会反映出这种精神,力求大公无私,没有成见,不偏不倚。
19.奉派处理事件的长老会尽力怎样做?
19 他们会小心衡量事实,听取证言,以求确立是否真的有罪过发生(或继续发生)。他们要保护会众不致受罪所腐化,同时制止世界的精神渗进会众里。(哥林多前书2:12;5:7)由于具备圣经的资格,他们“务求能用健康的教训劝勉人,又能责备反驳的人”。(提多书1:9)他们希望犯过者不会像耶和华的先知所描述的以色列人一样:“我呼唤,你们没有答应;我说话,你们没有听从;反倒行我眼中看为恶的,拣选我所不喜悦的。”——以赛亚书65:12。
20.耶稣说,如果罪人不肯聆听,不愿悔改,会众就必须采取什么步骤?
20 有时,犯过者会表现这样的不良态度。若是这样,耶稣的训示很明确地说:“就把他当做众国族和收税的人一样。”主耶稣并不是要我们以不人道的方式对待犯过者,也不是要伤害对方。使徒保罗也毫不含糊地表示,要把不肯悔改的罪人逐出会众。(哥林多前书5:11-13)甚至采取这个步骤也可能达成有益的目的,最终把罪人赢过来。
21.被会众开除的人仍然有什么机会向他们打开?
21 我们可以从耶稣的浪子比喻看出有这样的可能。正如比喻说,犯过的儿子一度在父亲家里深受眷爱,却抛弃这一切福分,在外地吃尽苦头;但他终于“醒悟过来”。(路加福音15:11-18)保罗向提摩太指出,过了相当时间之后,有些犯过者会“回复清醒,脱离魔鬼的网罗”。(提摩太后书2:24-26)有些人犯了罪之后不肯悔改,以致不得不被会众开除。我们无疑希望这些人能够看出自己的重大损失,不但失去了上帝的嘉许,也不再能够跟忠贞的基督徒共享温暖的交谊和社交往来。这样,他们最后也许会醒悟过来。
22.我们可能怎样在日后赢得我们的弟兄?
22 耶稣并没有认为众国族的人和收税的人已无法救赎了。有一个收税的人,名叫马太·利未,衷心悔改,“跟随耶稣”,甚至更被选作使徒。(马可福音2:15;路加福音15:1)因此,如果今天一个罪人“连会众也不听”,以致从会众被逐,我们可以耐心等候,看看他后来是否会醒悟过来,改邪归正。如果他毅然这样做,再次成为会众的成员,我们就赢得我们的弟兄了。见到弟兄重投纯真崇拜的怀抱,令我们多么快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