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不再害怕得罪上帝的年代守望台2010年 | 6月1日
-
-
一个不再害怕得罪上帝的年代
曾几何时,到教堂听道的人常常听见教士在讲台上大声谴责所谓的“七宗罪”(或“七罪宗”),即贪欲、贪食、贪婪、懒惰、愤怒、妒忌和傲慢。讲道的人也往往描述犯罪的可怕后果,并促请听众悔改。可是,一个作家说:“现在,大多数的宗教导师为免令人不安,都绝口不提人有罪这个事实,而只是集中谈论那些令人舒服的课题。”
报章的专栏作家也留意到这个现象。以下摘录了一些报章的评论:
▪“罪、悔改和救赎这类陈旧的概念已经过时,自尊、自爱等令人舒服的词汇就大受欢迎。”——美国俄亥俄州阿什塔比拉市《明星灯塔报》
▪“人们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诚惶诚恐,害怕得罪上帝。”——《新闻周刊》
▪“我们已经不再问:‘上帝对我有什么要求呢?’而只会问:‘上帝可以给我什么好处?’”——《芝加哥太阳时报》
今天的社会十分多元化,强调兼容并包,人们都不想判断别人做得对不对。他们认为,判断别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这样做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对的事。因此,社会上流行着这么一个想法:你可能觉得你相信的那一套很适合你,但你绝不该强迫其他人接受你的观点;现在,人人都按着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没有人能说自己才拥有真理,其他人的价值观跟你的价值观一样正确。
这类想法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以及对某些行为的看法。以往,人们提到同居都带有批评的语气,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把同居看作一回事了;今天人们很少指责那些通奸的人,而只是说他们有“婚外情”,有“外遇”;此外,有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把同性恋称为“另类的生活方式”。
很明显,对于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罪”或不对的事,人们的标准已经改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世上真的没有罪这回事了吗?你怎样看这个问题,是重要的吗?
-
-
人们对罪的观念为什么改变了?守望台2010年 | 6月1日
-
-
人们对罪的观念为什么改变了?
“根据原罪的概念,我们人人都因为始祖所犯的罪而受到牵连,也被定为有罪,这样的说法不是很受现代人欢迎。人们就连罪这个观念也不大接受。……像希特勒和斯大林那样的人也许是罪人,但我们一般人都是无辜的,都只是因为身不由己或判断错误才会做错事。”——《华尔街日报》
以上的报章评论显示,许多人对罪的观念已经大大改变了。为什么有这样的改变呢?他们的看法跟以前的人有什么不同?“罪”这个令现代人反感的观念,究竟是什么?
根据圣经,罪可以分为两类:先天的罪(原罪)和人本身所犯的罪(本罪)。第一类是与生俱来、无可避免的身心缺陷,第二类就是人自己做了不对的事。以下我们会说说今天的人怎么看这两类的罪。
人有原罪吗?
圣经指出,人类的始祖违反上帝所定的道德标准之后,身心出现了缺陷。他们把这种缺陷,又称为“原罪”或“罪性”,遗传给全人类。因此,我们所有人生来就是不完美的,都会犯错,而圣经说:“凡不义的事都是罪”。(约翰一书5:17)
然而,很多上教堂听道的人觉得,人类始祖的过犯发生在那么遥远的从前,跟他们毫无瓜葛,但人人都因为这个过犯而与生俱来就有缺陷,这实在令人无法理解,难以接受。神学教授爱德华·奥克斯说,现在的教徒听到“原罪”这个教义时,“不是因为尴尬而不吭声,就是断然否认这个概念;即使口头上承认自己有原罪,他们也不觉得这跟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人们之所以不愿相信有原罪,一个原因是他们对教会提倡的道理很反感。例如,天主教会在特利腾(特伦多)大公会议(1545年-1563年)上,重申初生婴儿必须接受洗礼才能获得赦罪,并谴责那些否认这个道理的人。神学家声称,婴孩没有领洗,罪就不能获得洁净,他们一旦夭折,就永远不能与天主共融。加尔文甚至声称,婴儿“在母腹中已经是该下地狱的人”,他们的本性在上帝眼中是“可憎可恶”的。
大多数人都认为初生婴儿那么纯洁,说他们须要为与生俱来的罪而接受惩罚,实在不合情理。难怪人们会抗拒原罪这个教义,就连一些教会的领袖,也觉得很难宣布一个未领洗的婴儿要受到地狱永火所折磨。他们在解释这些婴儿在死后的情况方面,陷于一个进退两难的窘境。因此,有许多年的时间,天主教会都有一个说法,就是那些未领洗的善良人或婴儿的灵魂,会住在地狱与天堂之间的“灵薄狱”,虽然这个说法从来没有成为教会的正式教义。a
此外,在19世纪,哲学家、科学家和神学家开始质疑圣经的记载是否真实的历史,这是越来越多人不相信原罪的另一个原因。不少人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圣经中关于亚当和夏娃的记载视为神话故事。由于上述的发展,今天许多人认为圣经的内容只反映执笔者的思想和传统信仰,而不是来自上帝的启示。
现在的人怎样看原罪这个教义呢?很明显,教会的信徒如果认为亚当和夏娃不是真实人物,他们的结论自然是没有人犯过原罪。即使他们承认人性基本上有缺陷,他们也觉得原罪所指的只是人类不完美的天性。
以上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不再相信有原罪这回事。那么,人做了不对的事,又算不算有罪呢?
真的是犯罪吗?
谈到什么是不对的行为或所谓的“本罪”,许多人会想起十诫所禁止的事,例如谋杀、对配偶不忠、婚前性行为、贪婪、偷窃等等。按照一般教会的传统教义,任何人犯了这样的罪,如果没有在死亡之前悔改,死后就会受到地狱永火的折磨。b
天主教会声称,人要是不想下地狱,就必须向神父承认自己的罪,因为神父有权赦罪。然而,对大部分天主教徒来说,告解、忏悔和赦罪等仪式已经成为历史。最近的一个调查显示,在意大利,超过六成天主教徒都不再向神父告解。
人们对于“本罪”所怀有的传统观念,以及教会对犯罪的后果所作的解释,显然都不能推动人离弃不对的事。许多信教的人不再相信十诫所禁止的事是错的。比如有些人说,两个不是夫妇的成年人只要双方愿意,而且没有伤及第三者,他们发生性关系又何罪之有?
人们有这样的想法,原因之一也许是他们心底里不相信地狱永火这个主张。很多人觉得,上帝那么有爱心,他绝不可能会让罪人在地狱的烈火里永远受折磨。既然不相信有地狱,犯罪看来就不是那么严重的事了。然而,人们之所以不再害怕犯罪,还牵涉到另一些因素。
传统价值观遭受撇弃
过去几个世纪所发生的事,使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改变。两场世界大战、无数场地区性的战争,还有多次的种族屠杀,这一切使许多人质疑传统的价值观是否真的有用。他们会这样想: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我们还有需要按照几千年前的标准生活吗?何况这些标准已经跟现实完全脱节了!很多理性主义者和伦理学家都说没有这个需要。他们认为,人类必须摆脱某些道德枷锁和迷信的思想,并接受教育,才能充分发展自身的巨大潜能。
这种想法使许多人纷纷抛弃传统的道德观念。今天,在许多欧洲国家,教堂里冷冷清清,越来越多人没有任何信仰,很多人更公开批评他们认为不合理的教会教条。他们说,如果人类只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产物,我们还有必要理会哪些行为是违反道德伦理的吗?
20世纪,西方国家的道德标准普遍下降,结果出现了一连串的社会现象,包括所谓的性革命。此外,学生的示威活动、反传统文化运动、安全有效的避孕药的出现等等,都进一步促使人鄙弃传统的行为规范。没多久,人们也不再理会圣经的标准。新的一代人有新的道德观,对什么是罪也有了新的看法。结果怎样?正如一个作家所说,“‘爱情至上’成了唯一的准则”,因此很多人都接纳不正当的性关系。
各教会只顾迎合信众
关于美国的宗教,《新闻周刊》直言不讳地说:“很多教士都努力争取‘顾客’,他们觉得自己绝不能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教士们担心,假如他们要求前来听道的人遵守很高的道德标准,那些人就不会再来他们的教堂。现在,人们都不喜欢听那些跟培养谦卑、自律等美德有关的道理,也讨厌别人叫他们听从良心的责备或为自己的罪忏悔。因此,据《芝加哥太阳时报》所说,许多教堂和教会都开始宣讲一些“令人舒服、强调实际利益、甚至鼓吹唯我主义”的道理,“却闭口不谈福音的信息”。
教士们只顾迎合信众,结果各教会都一一自行为上帝下定义。他们最重视的不再是上帝和他对人类的要求,而是人本身以及人可以怎样提升自尊。他们唯一的目标是满足信众的需要,他们所信奉的也渐渐变成一个没有教义的宗教。《华尔街日报》说:“基督教信仰核心的道德规条既然已经消失,剩下来的那个空洞用了什么来填补呢?现在,唯一的道德规范就是做个‘好好先生’,对任何事都一味宽容。”
于是,人们慢慢就有了一种看法,就是认为信什么宗教都无所谓,只要那个宗教令你舒服就可以了。《华尔街日报》说,怀有这种看法的人“愿意接受任何宗教,只要那个宗教不在道德方面对他有明确的要求,不判断他的行为,并且令他感觉舒服”。另一方面,各教会也乐于接纳所有人成为信徒,而不会要求他们作出任何改变或遵守任何道德标准。
阅读圣经的人留意到以上的现象,也许会想起使徒保罗在1世纪说的一个预言。他说:“时候将到,必有人容不下健全的教义,反而随从私欲,跟从更多导师,要听顺耳的话。他们还掩耳不听真理”。(提摩太后书4:3,4)
很多宗教领袖宽容圣经谴责的恶事,并否认罪的存在。他们只说一些令信众觉得顺耳的话,而不说圣经的真理,其实是害了来听道的人。他们所宣讲的道理是错误的,是有害的,也歪曲了基督教的基本道理。在耶稣和他的使徒所宣扬的福音中,罪和宽恕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读读下一篇文章,就会明白。
[脚注]
[第7页的精选语句]
各教会单单说一些令信众舒服的道理,这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第6页的附栏]
“我们已不再受罪所困扰了”
▪ “今天,教会要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是什么?那就是,大家都不再认为自己是‘罪人’而需要上帝的宽恕。以往的人也许会担心犯罪得罪上帝,但如今我们已不再受罪所困扰了。虽然教会说可以帮助人获得赦罪,可是现在大部分美国人都不觉得犯罪有什么问题,起码不是很大的问题。”——宗教作家小约翰·史蒂倍克
▪ “人们说:‘在做人方面,我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既然我们大家都是凡人,所以只要尽力而为就够了,有时候做不到也不要紧。’在道德方面,我们不会给自己太大压力,只求做得中规中矩。我们也跟其他人和睦共处,不做损人利己的事。然而,我们却忽略了罪这个重要的问题。”——美南浸信会神学院会督艾伯特·莫勒
▪ “现在人们都推崇那些一度受人鄙视的事[比如所谓的‘七宗罪’]。举例说,父母鼓励孩子做人要有傲气,认为这样才能提升自信心。一些法国高级主厨请梵蒂冈教廷不要把喜爱吃喝视为罪恶。由于有争风吃醋的事,通俗报刊才有吸引读者的材料。引起人的贪欲是重要的广告策略,而愤怒就是受到伤害的人应有的反应。至于我自己,有时也会很想躲躲懒。”——南希·吉布斯所撰,《时代》周刊
[第5页的图片]
今天,许多人把圣经中关于亚当和夏娃的记载视为神话故事
-
-
罪——到底是什么?守望台2010年 | 6月1日
-
-
罪——到底是什么?
一个患病的人打破了体温计,就可以说自己没有发烧吗?当然不可以!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许多人不接受上帝对罪的观点,就说世上没有罪这回事。关于罪是什么,上帝的话语圣经解释得很清楚。那么,圣经到底怎样说呢?
人人都有罪
约莫两千年前,使徒保罗哀叹说:“我愿意行的善,我不去行;我不愿意作的恶,我反而常作。”(罗马书7:19)我们老实地反省一下,就会承认自己也有这样的情况。也许我们很想行事为人能够符合十诫或其他的准则,但无奈的是,我们没有人能够完全符合标准。我们不是故意要违犯诫命,而只是有心无力。为什么会这样呢?保罗自己提出了解释:“如果我做的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那么,做这些事的,就不再是我,而是常在我身上的罪做的。”(罗马书7:20)
我们人人都像使徒保罗一样,天生就有这样的弱点,这证明我们有罪性,身心都不完美。保罗说:“所有人都犯了罪,不能完全反映上帝的荣耀。”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保罗又说:“罪通过一个人[亚当]进了世间,死又通过罪而来,于是死就传给所有人,因为所有人都犯了罪。”(罗马书3:23;5:12)
始祖的过犯使我们跟上帝疏远,也使我们失去上帝原本赐给人类的完美身心。虽然很多人不相信这一点,但圣经确确实实是这么说的。耶稣曾引用创世记头几章的某些经文,作为说话的理据,这显示他相信圣经中关于亚当和夏娃的记载。(创世记1:27;2:24;5:2;马太福音19:1-5)
圣经蕴含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耶稣来到地上救赎信从他的人,使他们能够摆脱罪的影响。(约翰福音3:16)耶稣的赎价,是耶和华用来拯救有感恩之心的人的方法。我们能不能摆脱罪的影响,全有赖于我们是否接受这个赎价,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拯救自己。可是,如果我们不清楚上帝对罪的看法,就不能明白赎价是什么,也很难为此而感激上帝。
为什么我们需要耶稣的赎价
耶和华创造第一个人亚当时,把他设计成能够永远活下去,他只要继续顺服上帝,就不会失去永生。可是,亚当反叛上帝,成了罪人。(创世记2:15-17;3:6)由于行事违反上帝的旨意,亚当不再是完美的人,他与上帝的关系也受到破坏。此后他开始衰老,步向死亡。可悲的是,亚当的所有后代,包括我们在内,都生于罪中,也注定会死于罪中。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不完美的父母根本不能生下完美的儿女。亚当的所有子孙一出生就是罪人,而使徒保罗说,“罪的工价就是死”。(罗马书6:23)然而,正如这节经文的下部分指出,我们是有希望的。经文说:“但上帝借着我们的主基督耶稣给人的恩赐,就是永生。”换言之,由于耶稣牺牲生命作为赎价,所有顺服而有感恩心的人都可以得到洁净,摆脱亚当的罪所带来的影响。a(马太福音20:28;彼得前书1:18,19)我们对此应该有什么反应呢?
“基督的爱催逼我们”
使徒保罗在圣灵启示之下,写下上帝对我们的期望。他说:“基督的爱催逼我们,因为我们断定,既然一个人替所有人死了……况且他替所有人死,是要活人不再为自己活,而是为替他们死了又复活的主活。”(哥林多后书5:14,15)一个人如果感激上帝安排耶稣献出赎价,帮助他摆脱罪的影响,而他也渴望表达对上帝的感激,他就应该努力按照上帝的吩咐去生活。要做到这一点,他就必须了解上帝的要求,按照圣经的标准训练自己的良心,并使自己的行事为人都符合这些标准。(约翰福音17:3,17)
我们做圣经谴责的事,跟耶和华上帝的关系就会受到破坏。大卫王跟拔示巴通奸并杀了拔示巴的丈夫之后,他看出自己所犯的是弥天大罪,当时他想必非常羞愧。可是,他最担心的是自己大大得罪了上帝,而这也理应是他最关心的事。他万分痛悔地对耶和华说:“我犯了罪,唯独得罪了你;我做了你视为恶的事。”(诗篇51:4)至于约瑟,当有人引诱他通奸的时候,他聆听良心发出的警号,就说:“我怎能做这么大的恶事,得罪上帝呢?”(创世记39:9)
由此可见,关于犯罪,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会不会被人发现而失去面子,或做不到人们眼中的“好人”,而要面对公众的舆论或受到别人的责备。重点是,我们违犯上帝在性道德、忠实、尊重别人和崇拜等方面所定的诫命,我们跟上帝的关系就会受到破坏。我们蓄意行恶,就等于跟上帝敌对。这个来自圣经的真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约翰一书3:4,8)
世上真的没有罪这回事了吗?不是的。人们之所以觉得罪不再存在,只是因为他们用了其他方式去描述错误的行为,试图淡化恶事的严重性,或是因为他们不理会自己的良心,令良心变得麻木。所有渴望得到上帝悦纳的人,都必须抗拒这种风气。正如上文说过,罪的工价不光是令我们自尊受损或失去面子,而是死亡。因此,犯不犯罪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然而,圣经为我们带来一个好消息:由于耶稣牺牲生命,付出赎价,我们只要为自己的罪衷心悔改和离弃恶行,就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保罗说:“过犯得赦、罪蒙遮盖的人多么有福!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人多么有福!”(罗马书4:7,8)
[脚注]
a 关于耶稣的赎价为什么能够拯救顺服的人,详见耶和华见证人出版的《辨明圣经的真理》47-54页。
[第10页的附栏或图片]
教会改变立场
对于“灵薄狱”这个主张,大部分经常上教堂的天主教徒都不大明白。最近几十年,天主教会越来越少提到“灵薄狱”,甚至不再于《要理问答》中谈及这个主张。2007年,天主教会在一份文件中正式否定了这个主张。文件说,“基于神学上和礼仪上的理由,我们相信未领洗的婴儿一旦夭折,也可以获得拯救,到天堂永享福乐”。(国际神学委员会)
教会为什么要改变立场呢?就像法国专栏作家亨利·滕克所说,根本的原因是这个主张为教会带来“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从中世纪到20世纪,大权在握的天主教会一直维护这个主张,并常常借着灵薄狱来恐吓有孩子的人,迫使他们尽快让儿女领洗”。教会正式否定这个主张,就是因为想摆脱这个包袱,但这也引起了人们的一些疑问。
圣经的真理还是人的主张?12世纪,神学家就炼狱的问题彼此辩论,事后就出现了“灵薄狱”这个主张。天主教会声称,人死后会有一个不死的灵魂继续存在。可是,那些还没有领洗的儿童的灵魂到底去了哪里呢?他们既然没有领洗,灵魂就不能上天堂,但他们没有做过坏事,理应也不该到地狱受苦。因此,教会想出了“灵薄狱”这个概念。
然而,圣经清楚指出,死人是没有知觉的,就跟睡着了一样。(传道书9:5,10;约翰福音11:11-14)圣经从没有说过人有一个不死的灵魂会在死后继续生存。既然人没有不死的灵魂,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灵薄狱”。
圣经说,上帝会把基督徒的年幼儿女视为圣洁。(哥林多前书7:14)如果说婴儿必须领洗才能得救,那就等于否定这句经文了。
教会提出“灵薄狱”这个没有圣经根据的主张,说上帝会惩罚那些没做过坏事的人,变相就是把上帝描述为残忍的暴君,而不是仁爱公正的天父,这确实大大羞辱了上帝。(申命记32:4;马太福音5:45;约翰一书4:8)难怪诚心敬拜上帝的基督徒向来都觉得这个主张难以接受。
[第9页的图片]
我们按照上帝的话语生活,就能跟上帝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