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教导的能力神圣教育使你得益——传道训练班课本
-
-
我们要向耶稣基督学习,他是个优秀的导师。(路加福音6:40)无论是向山坡上的群众发言,还是对路上的几个行人说话,耶稣的话和他的说话方式都令人历久难忘。耶稣教导人的时候,不但启发听者的思想,触动他们的心灵,而且具体地讲解,让听的人能明白。你的教导能收到这些效果吗?
仰赖耶和华
由于耶稣跟天父关系亲密,而且有上帝的灵,所以有卓越的教导能力。你有没有热切向耶和华祈求,好叫你更有效地教导圣经学生呢?如果你是家长,有没有经常祈求上帝指引你教导儿女呢?你发表演讲或主持聚会之前,有没有衷心祷告呢?你常常祈祷,仰赖耶和华,就会得到帮助,使你的教导更有效。
人信靠上帝的话语圣经,也显示他仰赖耶和华。耶稣临死前的最后一晚,向天父祷告说:“我把你的话语给了他们。”(约翰福音17:14)耶稣虽然见多识广,却从不凭自己的意思讲话。他为我们立下榜样,无论说什么,总是照着父亲教导他的去说。(约翰福音12:49,50)上帝的话语能对人的行为、思想和感情产生很大的影响。(希伯来书4:12)你越认识上帝的话语,学会在传道时善加运用,就越有能力教导人归向上帝。——提摩太后书3:16,17。
尊崇耶和华
效法基督施行教导,不是单单指讲话动听。耶稣能说出“中听的话”,人们的确感到惊诧。(路加福音4:22)但耶稣为了什么目的而把话说得动听呢?是为了尊崇耶和华,而不是为了使别人留意自己。(约翰福音7:16-18)耶稣鼓励门徒说:“你们的光也该在人前照耀,这样人就能看见你们的善行,把荣耀归于你们的天父。”(马太福音5:16)我们施行教导时也该贯彻这个原则,避免分散听者的注意而没有尊崇上帝。因此,我们考虑说什么或怎样说的时候,最好问问自己:“我这样说会加深人对耶和华的爱,还是只会使别人留意我呢?”
-
-
培养教导的能力神圣教育使你得益——传道训练班课本
-
-
耶稣经常用这种技巧来施教。他指出一般人对摩西律法的了解跟律法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差异。(马太福音5:21-48)他也说明真正的敬虔跟法利赛派的伪善行为有什么分别。(马太福音6:1-18)他指出,门徒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跟“辖制”别人的心态截然不同。(马太福音20:25-28)据马太福音21:28-32记载,耶稣在另一个场合请听众想想,自以为义跟真正悔改有什么不同。谈到这里,让我们看看另一种有效的教导方法。
启发思考
马太福音21:28说,耶稣比较不同事物之前,提出以下问题:“你们认为怎样?”胜任的教师不仅叙述事情或解答问题,还会鼓励学生培养思考的习惯。(箴言3:21;罗马书12:1)要做到这点,一个方法是提出问题。正如马太福音17:25记载,耶稣问:“西门,你认为怎样?地上的王向谁征收物品税或人头税呢?是向儿子呢?还是向外人呢?”耶稣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让彼得自己就圣殿税的事下正确的结论。在另一个场合,有人问耶稣:“谁是我要爱的人呢?”耶稣回应的时候,把祭司和利未人的行为跟撒马利亚人的善行作对比,然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这三个人,你认为谁才爱遇劫的那个人呢?”(路加福音10:29-36)再一次地,耶稣让提问的人自己下结论,而没有代对方思考。——路加福音7:41-43。
打动学生的心
施教的人要是领悟上帝话语的意思,就会明白崇拜上帝不仅包括熟记一些事实、遵守某些规定,还包括跟耶和华享有亲密的关系,乐于遵行他的道。这种崇拜牵涉到人的内心。(申命记10:12,13;路加福音10:25-27)在圣经里,“心”和“内心”往往指人的内在特质,包括人的欲望、感情、感觉和动机。
耶稣知道,人看外貌,上帝却看内心。(撒母耳记上16:7)我们为上帝服务,是因为爱他,而不是希望别人另眼相看。(马太福音6:5-8)法利赛派做的许多事,都是为了引人注目。他们只顾遵守律法的细节和自己所定的教条,却没有表现出崇拜上帝的人应有的特质。(马太福音9:13;路加福音11:42)耶稣教导门徒,服从上帝的规定固然重要,但人必须从心里服从才有价值。(马太福音15:7-9;马可福音7:20-23;约翰福音3:36)我们效法耶稣的榜样,教导人的时候就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我们帮助人认识上帝对他们的要求的确重要,但人认识和爱戴耶和华也同样重要。这样他们才会用行为表明,他们重视跟这位真神的关系,渴望蒙他悦纳。
人要从教导得益,就得省察自己的内心。耶稣促请人审察自己的动机和感觉。他纠正别人的错误观念之前,总会先问问他们为什么会有某种想法、言论或行为。他一面探询真相,一面加以说明,或用比喻,或用行动,鼓励对方以正确的观点看事情。(马可福音2:8;4:40;8:17;路加福音6:41,46)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帮助别人,鼓励他们想想:“为什么我喜欢这样做呢?为什么我有这个反应呢?”然后鼓励他们以耶和华的观点看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