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普世人口的增长——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
    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普世人口的增长——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

      “第五十亿婴孩。”这便是中国政府对小女婴王荷的称呼。1987年7月11日子夜,小女婴在北京一所医院诞生。没有人能够说这个婴儿是否真的在那时把世界的总人口带到50亿的大关。可是,她的确在联合国定为世界人口达到这个数目的时刻呱呱坠地。中国政府只是利用这件事去强调中国和整个世界所面对的严峻人口膨胀问题而已。

      统计数字显示,地上人口正以令有些专家忧虑的速度增长。按现时的增长率,地球的人口在40年内便会增加一倍。专家告诉我们,人口若以这种速率增长,所需的粮食很快便会超越世界的粮食产量,恐怕会造成普世的饥荒。此外,既然世上的天然资源有限,不住膨胀的人口会提早耗尽资源,结果必然导致全球性的灾难。专家们认为,假若粮食和资源的短缺不足以把人类消灭,人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必然能够这样行。目前人正肆意破坏空气、水源和土地,这样行其实与扼杀自己无异。人口增加只会加速自杀的步伐而已。这一切听起来好像是大祸临头的先兆。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觉得,除非采取激烈行动去减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否则全人类的福利便会受到威胁。另一些人相信,像以往一样,迟早会有人找出新的方法去解决粮食、资源、污染及其他有关的难题。还有些人则觉得,地上的总人口最终会稳定下来,因此无需杞人忧天、大惊小怪。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的每一方面,人们都有强烈的主张和见解。显然,世界人口增长是个深具争议性的重大问题。

      可是,值得留意的是,大声疾呼人类面临末日的通常是那些住在较富裕而居住空间较大的国家里的人。他们发出警告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察觉自己的生活水准和前途福利正受到威胁。但是那些住在贫穷、低发展和人口过剩的国家里的人又怎样呢?他们对于人口问题有什么看法?在这些人烟稠密的地方,生活的情形怎样?

      《儆醒!》将你带到世上一些人口密度极高的地方,让你亲自看看生活在人口爆炸压力之下是什么滋味,并且帮助你了解若干有关的问题。

  • 在人烟稠密的香港,我一天的生活
    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在人烟稠密的香港,我一天的生活

      香港是世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香港的人口有580万,聚居在10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此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5592人。既然只有百分之10的土地为人所居,这意味到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大约是5万4000人!可是,对于大都市里繁忙的生活、狭窄的居住空间、熙来攘往的交通和严重污染等难题,当地居民却看来适应得相当好。

      闹钟的尖锐响声在早上7时30分吵醒了我。从沙发爬起来后,我尽快梳洗和穿上衣服。我与父母及三个妹妹住在一间小楼房里,人人都要出外工作。故此,早上我们经常要轮流使用洗手间,而且使用的时间颇为有限。匆匆吃过早点后,我骑上脚踏车往火车站去。一天的劳碌生活便开始了。我顿成了在香港忙着上班的浩大人潮的一分子。

      火车飞快地越过拥挤的房屋和稠密的摩天大厦,之后我转乘公共汽车穿过海底隧道。隧道里的车辆川流不息,接踵而来。最后车子抵达港岛中环的金融区,也是我工作的所在地,我不禁呼了一口气。视乎当日交通的情况,整个行程可能消耗一个到一个半小时。我终于在上午9时30分到达办公室。可是我一坐下,电话铃声已响起了。这是今天的第一位客人。每天的过程看来总是千篇一律——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听筒搁在机座上的机会实在不多。不知不觉,午膳小休的时候又到了。

      现在我的难题是在餐厅里找座位。虽然这个地区的餐厅很多,可是看来好像人人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甚至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似的!再一次我要跟陌生人共用一张桌子。这是稠密的香港人生百态之一。吃过一顿匆忙但却营养丰富的中式午饭之后,我便返回办公室。

      下班的时间是下午5点30分,但我却很少能够准时离开。果然,当我伸个懒腰望望大钟时,已是下午6点15分了。有些日子我要到七点过后才能下班踏上归家之途。

      先乘公共汽车,继而火车。火车抵站后,我前往停泊脚踏车的地方。骑着脚踏车返家途中,我不期然想到,我们居住的小镇已经蜕变成一个繁喧的现代都市了。从前的矮小村屋已被二三十层高的大厦取代,宽阔的高速公路吞噬了大片田野,巨大的行车天桥充斥着不绝于耳的交通噪音。从前的悠闲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的家委实是细小了一点——不及28平方米的地方住了六个人。我并不拥有一个私人房间,这便是晚上我在客厅长沙发睡觉的缘故。不过,至少我的双亲拥有一个房间,三个妹妹也可以睡在她们小房间的双层床上。对我们来说,私隐是一件奢侈品。

      即使家里地方不大,比起以前一家六口住在公共屋村的一个单位里,已经是很大的改善了。若跟数以千计住在旺角区“笼屋”的人比起来,我们更可算是天之骄子。这些出租的“笼屋”摆满三层床,每个床位长1.8米、深0.8米、高0.8米,住客只有地方摆放一张床褥和少许私人物件。家具?对不起,没地方。

      到晚上九点,家人都回来了,我们便一起吃晚饭。饭后有人随手开了电视机,这样一来,可把我静下来作点研读的希望抹杀了。我只好耐心等候,到十一点钟所有人都就寝之后,才能够独占厅间,在寂静中聚精会神研读。到了午夜,我也要上床休息了。

      自从离开学校,十二年来我不停工作。我希望有一天能成家立室,但现在我天天都要辛勤工作,为口奔驰,根本腾不出时间去深入认识一位异性。此外,有人说得不错,找个地方住简直难于登天。虽然我们学会了适应环境,可是在我看来,这种闹哄哄的城市生活是违反自然的。然而我也意识到,跟世上千百万或甚至亿万的人比较,我已算很幸福了。他们住在简陋的房舍里,缺乏水电供应,或连基本的卫生设备也没有。无可置疑,我们需要一个较好的制度、较好的世界和较好的生活方式。——建强口述

  • ‘儿女诚然可贵,儿子却属必需’
    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儿女诚然可贵,儿子却属必需’

      印度的人口逾8亿5000万,出生率是千分之31。每年在印度出生的婴儿约达2600万,相当于加拿大的人口。难怪印度政府的当务之急包括控制人口的剧增在内。他们在这方面有多成功?他们面对一些什么障碍?

      “二十岁之前,切不可!30岁以后,绝对不可!只养两个孩子——够了!”印度孟买家庭计划指导会总部走廊上挂着的彩色海报向人提出这样的劝告。另一张海报描绘五个儿女环绕着一个饱受烦扰的母亲,题词是个警告:“不要将来才后悔!”所要表达的信息十分清晰:一家两个孩子就够了。可是,令一般人接纳和遵行政府一家两孩子的提议却绝非易事。

      “印度教徒认为人的快乐跟儿女的数目成正比。他们的确把儿女视为家庭的福分。可是,即使一个男子已经子女满堂,他仍不会停止祈求多子多孙,”《印度教的礼仪、习俗和仪式》一书说。从宗教角度来看,家里的长者把男丁视为更可贵。该书继续解释说:“没有什么事比死后没有子孙送终更不幸,人们认为这种欠缺可以妨碍人死后进入极乐之地。”

      拜祭祖先的仪式也需要儿子在场。“最低限度必须有一个儿子,”《印度奇观》一书的作者A.L.巴参写道。“在印度教盛行的地方,强烈的家庭观念增强了对男丁的渴求;若没有男丁,家系就无法延续下去了。”

      与宗教信仰相辅相成而导致重男轻女的一个文化因素是,印度传统的大家庭安排。儿子婚后会继续与父母同住。“出嫁的女儿会跟家翁家姑住在一起,但儿子则会留在家里;父母期望在老年获得儿子的照顾,”孟买市政局康护和家庭福利署的拉莉泰·S.卓帕拉医生解释说,“这是他们的保障。父母要有两个儿子才感到安全。因此,按理来说,一对夫妇若已有两个孩子,但都是女的,他们就可能会再接再厉,希望产下麟儿。”

      虽然在理论上所有的儿童都被视为神的恩赐,现实生活却表明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女孩子的医药福利明显受到忽视,”《印度快报》报道说。“一般人认为她们的存亡对家族的存亡并不重要。”报道引录孟买的一项调查,透露在经过鉴别性别试验后施行的8000宗堕胎手术中,7999个胎儿都是女性。

      举步为艰

      “在家庭里,男子通常会决定要有多少儿女和家庭的大小如何,”孟买市政局首席健康官S.S.撒伯尼斯医生在接受访问时解释说。即使女子希望隔一段时间才再生育,或者限制儿女的数目,她仍会由于丈夫不赞成而受到压力。“由于这缘故,我们派出男女混合的工作队去探访贫民区的家庭,寄望男性的康护人员跟家主谈话,鼓励他们限制儿女的数目,帮助他们看出孩子较少,便照顾得更好。”可是,正如上文显示,这件事遭遇许多障碍。

      “在较穷的人当中,婴儿夭折率因生活环境恶劣而偏高,”撒伯尼斯医生说,“故此他们想有多些儿女,因为深知其中一些必然会夭折。”然而,他们给儿童的照顾委实少得可怜。儿童孤身到处游荡,向人行乞或从垃圾堆里拾取食物。父母又如何?撒伯尼斯医生嗟叹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儿女在哪里。”

      印度的广告时常描绘一对快乐而看来富裕的夫妇,与两个明显受到良好照顾的孩子——通常是一男一女——过着幸福的生活。在社会的中产阶层里,两个孩子便足够这个概念通常受人接纳。但是穷人却对此置若罔闻,他们的想法是:‘如果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有10至12个儿女,为什么我们却不可以?为什么我们只能养两个孩子?’在印度的贫苦大众当中,人口控制的工作实在举步为艰。“现今的人口都是处于生育年龄的青年,”卓帕拉医生评论说,“看来这是一场必败之仗。前头有极艰巨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

  • 在一个非洲城市里成长
    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在一个非洲城市里成长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是世上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那里的妇女平均生养超过六个儿女。贫穷、每况愈下的环境和资源的缺乏更令他们的情形雪上加霜。以下是当地生活实况的第一手资料。

      我在西非一个大城市里长大。家里总共有七兄弟姊妹,但两个很早便死了。我们的住所是租来的,只有一个房间和一个客厅。爸爸妈妈住在房里,我们则睡在客厅地板的草席上。男的在客厅的一边,女的在另一边。

      像大多数邻居一样,我们相当穷。我们不是常常都享有生活所需,有时甚至连吃的也不足够。早上,我们时常把前一天剩下来的饭烧热来吃。有些时候甚至冷饭也没有。有些人认为丈夫既然赚钱养家,理应享用最多食物,妻子次之,剩下来的才给儿女吃。我们的父母却不是这样;他们宁愿自己挨饿,让我们分享小量的食物。我很感激他们的牺牲精神。

      上学

      有些非洲人相信惟独男孩子才应该上学。他们觉得女孩子不必接受教育,因为她们婚后可以得到丈夫的照顾。幸而我的父母并不持有这种主张。我们五兄弟姊妹都上学。可是,这却为爸妈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铅笔纸张等琐碎东西没有什么问题,但教科书却相当昂贵,学生规定要穿的校服也花费不少。

      我开始上学的时候是光着双脚的。直到我十四岁念中学二年级,爸妈才有钱给我买鞋子。这并不是说我连一双鞋子也没有。我只有一双鞋子,是上教堂才穿的;父母不准我穿着鞋子上学或到任何其他地方去。我只能赤脚。有时父亲有足够的钱为我们买公共汽车车票。他没有钱的时候,我们就要步行往返学校了。从家里到学校大概有三公里路。

      洗衣日和打水

      我们在一条小溪洗衣服。我还记得妈妈带着我去洗衣,她挽着一个桶,一块肥皂和要洗的衣服。到了小溪,她先打一桶水,把衣服放进去,再擦上肥皂。然后她把衣服铺在圆滑的石头上敲打,再放进小溪里冲洗干净。之后她把衣服摊放在别的石头上,因为把湿的衣服拿回家实在太重了。那时我还小,所以妈妈派我看守晾晒着的衣服,以免被人偷去。大部分工作都是妈妈做的。

      很少人家里有自来水,故此我所做的家务之一是带着桶往户外的水龙头(供水管)取水。难题是,在干旱的季节,很多供水管都被锁上以求节省用水。有一次,我们整天没有水喝。一滴也没有!有时我要走几里路去打一桶水。由于用头顶着水走遥远的路程,我的头发给磨掉了。我年仅十岁,头上已经有一块光秃的地方!我很高兴告诉你,我的头发后来又长出来了。

      养儿防老

      回顾以往,我认为我们的生活可说是普通,或许比非洲这部分的一般人稍为好一点。我知道有许多家庭的生活水准比我们还差得多。在学校里,我有许多朋友上课前和下课后都要在市场工作帮补家计。有的甚至没有钱在上学前买早点;他们空着肚子上学,整天挨饿。我还记得在学校里进食时,很多次有这样的孩子来哀求我,于是我便分一点面包给他。

      虽然有这么多的艰辛和困难,大多数人依然喜欢有多些儿女。“一个孩子并不能算作一个孩子,”很多本地人说,“两个孩子才能算作一个,四个孩子算作两个。”因为这里是世上婴儿夭折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父母们知道,即使有些儿女死去,仍有些会活下来,长大成人,寻得工作,赚钱养家。那时他们便能够照顾年华老去的父母。在缺少社会福利的国家里,这便是生活保障了。——唐纳德·文森特口述。

  • 世界人口——前景如何?
    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世界人口——前景如何?

      简陋的居所、肮脏的环境、食物和清洁水源的缺乏、疾病、营养不良——这些以及其他许多艰辛都是世上大多数人每日必须面对的现实生活。可是,正如我们刚才读到,许多生活在这种情况之下的人都能够设法应付而继续生活下去。

      可是,未来会怎样?人们要永无尽期地忍受生活的种种煎熬吗?使问题更复杂的是,环境科学家及其他人认为,人口不断增长必然会导致世界灾难,这一类的预测又如何?他们指出,人类正肆意污染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和泥土而自毁家园。他们也指出温室效应——放出诸如二氧化碳、沼气、氯氟化碳(冷凝剂和泡沫剂)一类的气体,令大气温度升高,以致改变地球的气候模式而带来灾难性的结果。这些事最后会令我们现今所知的人类文明走向灭亡吗?让我们仔细察看一下几个关键因素。

      人口过剩吗?

      首先要考虑的是,世上的人口会永远膨胀下去吗?有任何指标显示世上人口会膨胀到什么程度吗?当然,事实表明虽然人大力提倡节育,世界的人口依然节节上升。现今每年的增长率大概是9000万人(相当于每年加添墨西哥的全国人口)。看来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立即制止这项增长。可是,长远来看,大多数人口统计学家都同意人口至终必定会稳定下来。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在哪个水平和什么时候才稳定下来。

      按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估计,世界人口会达到140亿才稳定下来。可是有些专家却估计顶点会是100亿至110亿之间。无论如何,关键问题是:世上的人口会过多吗?地球能够维持相当于现今两三倍的人口吗?

      从统计学来看,140亿人口相当于每平方公里有104人。正如上文提及,香港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5592人。目前荷兰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140人,日本则达848人,而这两个国家的生活水准都超越一般的程度。因此,即使世界人口增至专家们所预测的程度,难题的症结显然不是人口的数目。

      会有足够粮食吗?

      那末,粮食供应又如何?地球能够生产足够的粮食维持100亿或140亿人吗?显然,目前世上生产的粮食并不足以喂饱这么多人。事实上,我们时常听到有关饥荒、营养不良和饥饿的报道。这是否意味到我们甚至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去维持现今的人口,遑论世界人口增至目前的三倍?

      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答案有赖于“足够”是什么意思。在世上最贫穷的国家里,亿万人甚至没有足够粮食去维持健康所需的最低食量,居住在富裕工业国家里的人却身受饮食过度丰富的恶果——中风、若干类型的癌症、心脏病等。这种情形怎样影响到粮食的供应呢?一项计算指出,出产一公斤的牛排需要耗费五公斤的谷物。由于这缘故,世上吃肉的四分一人口差不多耗掉了世界出产谷物的半数。

      至于粮食的总生产量,请留意《喂饱世界》一书怎样说:“现今世上所生产的粮食若平均分配给所有人,并且尽量避免浪费,人人便会获得足够的粮食。也许仅足糊口,但却可算是足够。”这段话写在1975年,距今已超过16年了。今日的情况又如何?据世界资源协会声称,“在过去二十年间,世界粮食的总产量有所增加而超过了需求量。结果近年来主要粮食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实际下降。”其他研究也指出,米、玉蜀黍、黄豆等主要粮食和其他谷物的价格在这段时期降低了一半。

      这一切足以表明,粮食难题的症结不是在于产量而是在于消耗的程度和习惯。新的遗传学科技发明了很多方法去生产各式各样的米、小麦和其他农作物,能够使现在的产量增加一倍。可是,这方面的技术专长通常集中在商品作物方面,诸如烟草和番茄等,志在满足有钱人的胃口而非填饱贫苦大众的肚子。

      环境因素又如何?

      密切注视环境的人士正逐渐意识到,人口增长只是威胁人类未来福利的因素之一而已。举例说,《人口爆炸》的作者保罗和安妮·埃利希在书中声称,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由一条简单的方程式表达出来:影响=人口×富裕程度×现行的科技对环境的影响。

      按照这个标准,该书的作者认为像美国一类的国家的人口已过密了,但不是因为当地的人数太多,而是因为他们的富裕水平有赖于大幅度消耗天然资源和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科技。

      其他研究看来证实了这个主张。据《纽约时报》报道,经济学家丹尼尔·哈默梅殊认为,‘温室效应的放射量与经济活动水平的关系,比与放射体数目的关系更密切。平均每个美国人放出的二氧化碳相当于普通一个印度人的19倍。很可能发生的情形是,一个经济蓬勃、人口增长缓慢的巴西会比一个贫穷而人口增长迅速的巴西更快把它的热带雨林消灭。’

      世界监察学会的艾伦·德宁提出大致相同的主张,他评论说:“世上最富有的10亿人口创造了一种贪得无厌、极度浪费的文明,以致危害到地球的安全。这个富裕阶级——驾驶汽车、吃牛排、喝汽水的人,以及贪新弃旧的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对生态构成了严重威胁,也许除了人口增长之外,没有其他因素的破坏力足以比拟。”他同时指出,在人类当中,这“最富裕的五分之一”生产了差不多十分之九的氯氟化碳和超过半数的其他温室气体。这些气体都是危害环境的。

      问题的真正症结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若把人类现今所面对的难题惟独归咎于人口增长,就未能洞见症结了。其实问题的症结并非地上的生活空间不足,或者地球无法供应足够的粮食使人人都享有所需的饮食,保持健康,也不是天然资源很快便会用罄。这些只是病征而已。问题真正的症结是,愈来愈多人追求越来越高水平的物质享受,但却没有考虑到这些行动所导致的结果。这种永不知足的欲念正严重损害我们的环境,以致很快就会超越地球的负荷量。换句话说,基本的难题并不在于人口的多寡,而是在乎人的品性。

      作者艾伦·德宁解释说:“在一个脆弱的生物圈里,人类最终的命运可能有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养成一种较深的自我约束意识,采纳一种限制消费的道德观,转而追求非物质的富足。”他的话颇有道理,但我们必须提出的问题是,世界各地的人真的会自愿培养自制能力,减少消费和追求非物质的富足吗?很少可能。鉴于今日盛行的自我放纵、崇尚享乐的生活方式,相反情形出现的机会更大。大多数现代人的人生观看来是:“让我们吃吃喝喝吧,反正我们明天就要死了。”——哥林多前书15:32,《现译》。

      即使有足够的人看清楚事实而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仍不会很快就把事态扭转过来。过去多年来,我们见到许多环境保护团体出现,也有人提倡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甚至得以成为报章的头条新闻,可是他们真的对所谓主流社会的行事方式产生任何影响吗?实在没有。难题是什么?难题是,整个制度——商业、文化和政治——都合力提倡一种贪新弃旧的消费主义。在这种情形之下,除非将这个制度连根拔起,从头开始,否则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改变。若要这样行,就意味到千百万人必须接受重新的教育。

      前途光明吗?

      现今的情形好像一个家庭住在一位善长提供的房子里,其中设备齐全,修饰妥当。为了使他们完全感到自在,屋主允许他们随意使用房子里的一切设备。然而,假若这个家庭开始弄坏家具,拆毁地板,打破窗户,堵塞水管,令电线负荷过重——一言以蔽之,把整座房子破坏无遗,那又如何?房子的主人会袖手旁观、毫不理会吗?肯定不会。无疑他会采取行动把肆意破坏房屋的住客赶出去,然后将房子修葺一新。没有人可以说这样的行动不公平。

      那末,人类大家庭又怎样?我们岂不像住客,住在造物主耶和华上帝所提供的一所设备齐全、尽善尽美的房子里吗?不错,的确是,因为正如诗篇的执笔者写道:“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诗篇24:1;50:12)上帝不但供应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他也把一切物品造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可是,作为住客的人类表现怎样的态度呢?很不幸,实在不敢恭维。我们正实际把自己生活于其上的美丽家园肆意破坏。地球的拥有者耶和华上帝会采取什么行动呢?

      “毁灭那些败坏全地的人”——这便是上帝定意要做的事!(启示录11:18,《新译》)他会怎样成就这事呢?圣经回答说:“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但以理书2:44。

      在上帝那永存的王国统治下,我们期望享有怎样的前途?透过以赛亚先知的预言,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他们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种葡萄园,吃其中的果子。他们建造的,别人不得住;他们栽种的,别人不得吃;因为我民的日子必像树木的日子;我选民亲手劳碌得来的必长久享用。他们必不徒然劳碌,所生产的,也不遭灾害,因为都是蒙耶和华赐福的后裔;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以赛亚书65:21-23。

      人类会有一个多么光明的前途!在上帝所创建的新世界里,人不会再为住屋、食物、水源、健康和疏忽所引起的难题担忧。最后,顺服的人类会在上帝指引之下遍满全球、治理这地而绝没有人口过剩的威胁。——创世记1:28。

      [第13页的附栏]

      为什么食物时常十分昂贵?

      即使食物的真正成本正在下降,一般人的经验却是食物价格不断上扬。为什么呢?一个简单的理由是城市化。为了喂饱世上人口日增的城市居民,食物需要从远道运来。且举个例,世界监察学会的一项研究报道说,在美国,“一口食物从农场达到碟上通常需要经过2100公里的路程。”消费者不但必须付出食物的成本,还要支付背后隐藏的各项费用,包括加工、包装和运输等。

      [第10页的图解]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地球的大气困住了太阳的热力。但是,所产生的热能——由红外线辐射传来——却由于各种温室气体而未能轻易发散,以致令地球的表面越来越温暖

      各种温室气体

      逃逸的辐射

      被困的红外线辐射

      [第12页的图片]

      需要五公斤的谷物才能生产一公斤的牛排。故此,世上吃肉的四分一人口差不多耗掉了世界出产谷物的半数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