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返校园——原因何在?警醒!1994年 | 8月22日
-
-
重返校园——原因何在?
对罗伯特来说,寻找工作是一段长达三年、挫折重重的经历。他终于在21岁那年受聘为青少年夏令营的辅导员。如今罗伯特虽然可以暂且松一口气,但长时间寻找工作却令他感到厌烦,兼且疲乏不堪。他说:“父母根本不了解实情,现今寻找工作确实比以往困难得多了。”
每年都有无数像罗伯特一样的毕业生投身社会。他们满怀希望,雄心壮志。但是,越来越多青年人发觉,他们无法找着自己所期望的理想工作。
因此,许多青年人都继续进修。a“虽然七十年代的经历使人对教育的裨益怀有消极的态度,”《幸福》杂志说,“八十年代的心态却鼓吹迥然不同的看法:要攻读学位,否则就要承担一切后果。”
为何会有难题出现?
攻读进修课程往往是必需的,为什么呢?第一,今日大多数职位都要求有较高程度的技能。“只是负责接受存款的银行出纳员已遭自动柜员机淘汰,”美国劳工部一位代表说,“现今出纳员不但要向客户介绍多种不同类型的外币存款,而且也要解释为什么某种存款比另一种更符合客户的要求。”美国众议院教育及劳工常设委员会主席威廉·D·福特说:“简单的职位已不复存在了。”
第二,有些人认为学校所施行的教育并不足够。他们声称学校把重点集中在应付滥用麻醉剂、爱滋病和避孕等问题之上,教导学生阅读、书写和算术反而显得无足轻重。罗伯特·阿普尔顿博士有27年教学经验,他嗟叹学校制度看来已变成一个“社会服务机构”,因为学校负有沉重的责任,“原本不属于学校责任范围的难题,如今也要学校处理”。
由于有些学校没有教导学生谋生的技能,许多中学毕业生因此未能自给自足。“学校教育并没有装备他们投身社会,”美国佛罗里达州就业服务中心的经理约瑟夫·W·施罗德说,“关于青年人,雇主经常向我投诉的难题是,他们的阅读或书写能力非常欠佳,连职位申请表都不能填写妥当。”
要攻读进修课程的第三个理由是,许多国家地区都有过多大学毕业生涌进就业市场的问题。“要大学生才能胜任的职位往往供不应求,”《纽约时报》报道说。“鉴于有这么多大学毕业生任由雇主挑选,”报道补充说,“他们就不愿冒险聘用中学生了。”
要找着能够维持生计的工作,就需要符合资格,因此许多学生正纷纷攻读进修课程。在美国的学生当中,中学毕业之后继续升学的占百分之59。这表明接受额外教育的学生在比例上明显增加了,因为数十年来这个比例一直徘徊在百分之50左右。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趋势。就以英国为例,自1960年代以来,学生完成法律所规定的最低程度教育而继续升学的,在比例上有显著的增加。在澳大利亚,最近一年有百分之85的中学毕业生申请就读不同的大学和学院。日本有百分之95的初中生参加考试,以求能够接受多3年高中教育,为投身社会或攻读学院课程铺路。
可是,额外教育并不一定提供所渴望的裨益。要权衡的利弊得失包括些什么呢?
[脚注]
a 学校教育程度的名称因国家而异。在这几篇文章里,“中学”一词代表法律规定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教育。“学院”、“大学”、“工业学校”、“职业训练学校”等名称泛指可以自行选择、法律又没有硬性规定的额外教育。
-
-
应该接受额外教育吗?警醒!1994年 | 8月22日
-
-
应该接受额外教育吗?
人要接受多少教育才能谋生呢?答案因国家而异。看来在许多国家里,如果要维持生计,现今所需的教育水平要比几年前为高。在一些事例上,人若仅是完成法律所规定的最低程度教育,就不能自给自足了。
无疑,这就是有越来越多毕业生离开职位,重返校园进修的原因。事实上,这样做的报酬看来相当吸引。《纽约时报》引证经济政策研究所一份报告,指出“从1979年至1987年,在就业的男子当中,中学毕业生的工资下降了百分之7.4,大学毕业生的薪酬却上升了百分之7”。
大学所授予的学位能够为毕业生打开就业机会之门。赫德森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威廉·B·约翰斯顿说:“大学学位,甚或曾经攻读部分大学课程,已成为本国最主要的就业保证。”
另一方面,大家必须承认的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正竭力寻找工作,他们绝非无后顾之忧。“在同届毕业的朋友当中,大部分都找不到工作,”22岁的卡尔说。55岁的吉姆曾在一间素负盛名的大学攻读,并且获得荣誉学位,他在1992年2月也失业了。他的大学文凭并不能使他保存职位,也不能帮助他找着固定的工作。他说:“我的事业根基原来是建筑在沙土上的。”
像吉姆一样,不少大学毕业生都发觉自己身陷《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所称为的“白领炼狱”中——退休既言之过早,受聘其他公司又略嫌超龄。
因此,大学教育虽然会带来若干裨益,却显然不是解决失业问题的万应灵药,也不是惟一可行的选择。赫伯特·科尔在《问题在于攻读大学与否》一书写道:“许多成功人士都没有读过大学,无需有大学学位的合适职位也有很多。”例如,有些职位虽然通常是由大学生担任的,一间公司却大胆起用未上过大学的人负责这些职位。与其要求有大学学位,这间公司宁可挑选一些证明自己能够胜任的人才。一位发言人说,“一旦找着适合的人选,我们认为公司能够给他所需的技能训练。”
不错,许多人即使从未上过大学,也可以充裕地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在这群人当中,有些曾在职业训练学校、工业学校或社区学院攻读一些时间短、花费少的进修课程。a其他人纵然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也能发展一门生意或从事服务行业。由于以可靠为人所知,他们都能找着固定的工作。
平衡的观点
当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学校教育——包括大学或其他进修课程——能够保证事业必定一帆风顺。再者,圣经准确地指出,“现有的这个世界快要过去了。”(哥林多前书7:31,《现译》)今日所需求的,明天可能变得一无用处。
因此,考虑攻读进修课程的人最好还是权衡利弊。‘我能够付出所需的代价吗?我要面对怎样的环境,与怎样的人接触呢?我所攻读的课程能够提供实用训练,使我能够自立吗?假如我成家立室,我有没有能力养妻活儿呢?’支持儿女的父母可以提出宝贵的劝告;这样做与圣经授予他们的责任是一致的。(申命记4:10;6:4-9;11:18-21;箴言4:1,2)假如你正在衡量额外教育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或其他好处,耶稣的话就对你十分适用了:“你们哪一个要盖一座楼,不先坐下算计花费,能盖成不能呢?”——路加福音14:28。
的确,决定接受额外教育与否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基督徒应该时刻谨记耶稣在马太福音6:33所说的话:“你们要先求[王]国和[你们天父]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在真正的基督徒团体当中,仅有一般学识的成员绝不会遭人白眼或给人歧视,饱学之士也不会遭人排斥或被人视为高傲。使徒保罗写道:“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罗马书14:4。
在待人接物方面,耶稣将这种平衡的观点反映出来。他从不鄙视那些“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平常人”,也没有迟延不拣选学识渊博的保罗去执行强有力的传福音工作。(使徒行传4:13,《现译》;9:10-16)正如下一篇文章表明,在上述两种情况当中,任何一方都应该留意把教育置于适当的地位。
[脚注]
a 进修课程随地区需要而变化。关于你地区所提供的进修课程,你可以从区内的学校、图书馆以及政府属下的就业服务中心获得有用的资料。
[第5页的附栏]
额外教育
关于耶和华见证人以及全时服事职务,《守望台》1992年11月1日刊留意到:“在许多国家里,一般的趋势是,若要获得适当的薪酬,所需的教育水平在现今比几年前为高。……人若仅是完成法律所规定的最低程度的学校教育,……就很难找着薪酬适当的工作。
“‘薪酬适当’是什么意思呢?……他们的收入若容许他们在生活上不愁温饱,同时有充分时间和精力去执行基督徒的服事职务,他们的薪酬就可算是‘足够’和‘令人满意’了。”
因此,《守望台》评论说:“对于是否要接受额外的教育,我们不应当定出一成不变的硬性规定来。”
-
-
教育有其适当地位警醒!1994年 | 8月22日
-
-
教育有其适当地位
技术精湛的画家知道怎样制造立体感。绘画细节的时候,画家会着重突出前景而非中景或背景。人生要优先考虑的事情也是这样。与其他事情相比,有些事情是值得我们格外留意的。
耶稣基督说:“认识自己的灵性需要的人快乐了,因为属天的王国是属于他们的。”(马太福音5:3,《新世》)因此,属灵的价值标准应该居于首位。相比之下,物质资财就应该放在次位了。
那么,教育又应该居于什么地位呢?对基督徒来说,教育绝非无关重要的琐事。基督徒若要履行使徒保罗在圣经所谈及的义务,就通常要有相当程度的世俗教育才行:“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提摩太前书5:8)此外,耶稣也吩咐跟从者要使人作他的门徒,并且‘教导他们遵守[他]所给的一切命令’;为了执行这项任务,他们要首先‘吸收知识’,然后以有效的方式教导别人。——马太福音28:19,20,《现译》;约翰福音17:3,《新世》;使徒行传17:11;提摩太前书4:13。
虽然这样,我们却必须把教育置于适当的地位。接受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在学术上出人头地,也不是为了炫示自己所获得的学位。过度注重教育反而会带来重重挫折。诚然,教育也许提供一些短暂的物质利益。但是,正如睿智的所罗门王所评论:“人以他的智慧、知识、技能所得来的,都得留下,让别人不劳而获。”——传道书2:21,《现译》。
耶和华见证人对教育深感兴趣,目的不是仅因为他们喜欢受教育,而是要成为上帝手下更有用的仆人,并且自食其力。由于他们的传道活动均属非牟利性质,大部分见证人都要倚靠世俗工作去维持生活。这样做的挑战性颇大,尤以从事全时传道工作的耶和华见证人(称为先驱)为然。他们必须谨守一个紧凑的传道时间表,同时也要维持自己和家人(假如已婚)的生活。a——箴言10:4。
衡量过种种因素之后,有些耶和华见证人选择接受额外教育。当然,他们需要谨慎行事,以求把教育置于适当的地位。什么因素能帮助他们这样做呢?巴西一位名叫约翰的青年人说:“有几个因素对我颇有帮助。即使我要在晚上温习,我也不会错过聚会。此外,我一开始就向同学们表明我是个耶和华见证人。”
埃里克也是来自巴西的,在接受额外教育期间,他把握机会向其他人谈及自己的信仰。他说:“学校是我的特别传道地区。我能够与几位老师和同学研读圣经,到目前为止,有五位已经受浸,其中两位更成为长老。”
为了获取学位,理查德攻读部分时间的制图课程。他说:“学校教育使我能够找着工作,维持自己和妻子的生活。不但这样,它甚至为我打开另一道机会之门。每逢我前往不同地方参观速建王国聚会所的计划,我都与负责的弟兄倾谈,因而获知他们需要制图员。b对于这些建筑计划,我所受的教育现今可以大派用场了。此外,我和妻子希望最终可以在耶和华见证人的世界总部服务,或参与国际建筑计划。”
虽然许多耶和华见证人并没有接受额外教育,他们仍然可以成功面对挑战,供养自己和家人。玛丽解释说:“我每周帮助别人料理家务两天,借此维持自己的生活。颇讽刺的是,我每小时的工资甚至比有些雇主所赚的为高。但在我看来,这件工作只是为了使我能够应付日常开销,帮助我继续留在先驱的岗位上。我对自己的决定并不后悔。”
史提夫也有同感。他说:“我开始从事先驱工作的时候,有人曾向我指出:‘假如你成家立室,你会怎样做呢?你有能力支付各种开销吗?’结果,我做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你可以想得到的工作,差不多每一种我都尝试过。虽然我要供养妻子,但在我受雇的机构里,我发觉自己的收入竟比一些大学生为多。”
不信的父亲也许要求未成年的儿女接受额外教育,这项要求与圣经授予父亲的权威并无抵触。可是,在这些事例上,青年人可以攻读一些进修课程,使他们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事奉耶和华,甚或在进修期间参与全时的传道工作;这样做与马太福音6:33的原则是一致的。
最崇高的教育
所有耶和华见证人都有共通点,不管他们有怎样的学历。他们认识到,在现今可以获得的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乃来自上帝的话语圣经。约翰福音17:3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无论基督徒受过怎样的世俗教育,他必须优先考虑的就是吸收关于耶和华和他儿子耶稣的知识。
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为我们立下榜样。马念虽然‘跟希律王一起接受教育’,却与其他先知和教师一同出席安提阿会众的聚会,并且积极参与。(使徒行传13:1,《新译》)同样,保罗所受的教育相当于今日的大学程度。可是,他一旦成为基督徒,就把自己的训练置于适当的位置。保罗并没有用自己的学问去吓倒别人;相反,他运用自己对社会学、法律和历史的认识向各色各样的人传道。——使徒行传16:37-40;22:3;25:11,12;哥林多前书9:19-23;腓立比书1:7。
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主要并不是以学历为人熟知。大部分都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平常人”,也没有在律法师的学校受过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到他们是不学无术的人。相反,这些基督徒男女能够为自己的信仰辩护——这种能力足以证明他们有扎实的学问基础。——使徒行传4:13,《现译》。
因此,所有基督徒对教育都怀有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他们也力图“辨明较重要的事”,把教育——以及任何其他活动——置于适当的地位。——腓立比书1:9,10,《新世》。
[脚注]
a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支持自己的传道工作,学识丰富的使徒保罗选择制造帐篷为生,这门手艺很可能是从他父亲那里学习得来的。制造帐篷并非容易。由山羊毛织成的粗帆布质地坚硬、粗糙,要裁剪和缝纫是相当困难的事。——使徒行传18:1-3;22:3;腓立比书3:7,8。
b “速建”这个词语指一种有高度组织的建筑方法,是由耶和华见证人发展出来的。参与这些建筑计划的志愿工人并没有薪金;他们自愿献出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在美国,采用这种方法兴建的新王国聚会所每年有200间左右,改建的也有200间。
[第7页的附栏]
实至名归的推荐
在中学毕业的前一年,马修已经认真考虑到日后可以怎样一方面维持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参与耶和华见证人的全时传道工作。马修与父母为这件事祷告,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们认为接受额外教育有利于马修达到这个目标。他于是申请助学金。学校的辅导员随马修的申请表附上一封推荐信,内容如下:
“在过去的两年半期间,我很高兴成为马修的辅导员兼朋友。马修品学兼优。……在待人处事方面,他充分表明自己是个信心牢固、信念坚强的人。
“多年来,马修不断接受训练从事传道工作。他的教会并没有支付津贴给参与传道的人。这种工作确实是发自爱心的勤劳。马修是个有舍己精神的青年,对别人关心体贴,处处为他人着想。助学能够帮助这个忠心的男子生活,使他继续接受训练和从事志愿工作。
“论到志愿工作和社区服务,马修已拨出了无数小时,在周末、课余及夏季期间从事逐户的传道工作。他向区内各色各样的人传道。不论老幼,马修都与他们研读圣经,从而证明他的确具有领导才能和技巧。……他能够激励别人,帮助他们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由于在教室里马修总是对人有积极的影响,教师对他无不称许。他带头参与班上的讨论,是个深具说服力的辩论家。……
“我曾辅导不少优秀的青年男子,马修是其中一个。他不但广受同辈和老师欢迎,而且也赢得他们的尊重。他为人刚正不阿、卓尔不群。”
[第9页的图片]
耶和华见证人对教育深感兴趣,目的主要是为了作上帝手下更有效能的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