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求我一生的目标守望台1961年 | 7月15日
-
-
追求我一生的目标
由罗拔·德利西(Robert N, Tracy)君自述
我现在还记得我在年幼时常常听到一句谚语说:“活着时学习,死了便忘去一切。”正如事实证明其他许多像圣诞老人之类的东西是虚假的,这句谚语亦然。虽然我从小被教养成为一个虔诚的循道会教友,我的家人却很快便接受了耶和华见证人为我们带来的圣经信息。我们开始见到自己能够学习永远生活在一个美化成为乐园的地球上。
至于我自己,在我尚未完全了解所有的道理之前,我己对上帝的组织有了深刻的体会。在跟着别人做了几个月的户外传道工作之后,我于1939年九月三日在纽约所举行的一个带务大会中在富尔顿区一条冰冷的河中受了浸。次日一群挥舞着垒球棍的凶恶暴民强迫解散了我们的大会,而当时的市长和警察却无动于衷地站在一边袖手旁观。这种情形真使我的热血沸腾,但这亦同时使我对耶和华所作的的献身誓愿更为坚决。
1940年在密西根州底特律(Detroit)城所举行的全国大会在我们一家的生活上是一件具有决定性的大事。直到如今我仍能见到我们一家六口,母亲,两个兄弟,两个姊妹和我自己,围坐在厨房的餐桌旁严肃地下决心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参加每一个大会,并且尽快逐一地加入先驱传道员的行列。
此后不久我的两个兄弟便在传道工作上采取了这个前进的步骤。当轮到我的时候,我家里发生了一次车祸,由此为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意外负担。我原本预算只做六个月的世俗工作,结果却延长为十八个月。当那日子来到时,我已尝够这个旧世界的滋味了。为了照料我父亲的冰淇淋店,我不得不和一些对前途毫无希望的人来往及一同工作。这些人将不少时间浪费在无聊的闲谈之上;他们喜欢讲猥亵的故事,过不道德的生活和嘲笑忠实的人。1943年的元旦是我从事先驱传道工作的头一日。在此之后,恶劣的天气,凶狠的狗,蛮不讲理的狂热份子,一般人对圣经真理的冷淡反应等都成了每日传道工作中的家常便饭。但是我们却有许多快乐的经历,而其中最大的快乐便是行善所带来的喜乐。
当汽油的消耗受到限制时,我们便骑脚踏车在乡村地区工作,往往要到天黑才倦极回家。可是适当的食物和休息使第二天又充满了希望。有一天我的伙伴病倒了,受着责任心的驱使,我于是单独到乡间传道。那天晚上我兴奋地踏着车子回家,在一天的传道工作中我竟分派了八本精装书。
关于守望台基列圣经学校开办的宣布引起了无数先驱传道员,包括我自己,对它的期望。在当时看来,我被召入学的希望似乎还很遥远。回顾我在以往两年中所从事的先驱传道工作,我觉得我应该更加努力才对。除了见证工作之外,我还有许多琐事要照料。房子需要油漆,屋顶需要修理,防风窗亦需要装设。同时世俗的工作亦占去一部份时间。有一位在灵性上很成熟的弟兄劝我写封信给社方坦白地说明我的情况,解释为什么我不能超过工作的定额,并且答应若有机会我愿意到社方派我去的任何地方服务。社方在回信中附上一份特别先驱传道员的申请书。
不久之后我搬到离我生活了廿五年的家乡大约三哩左右的地方。我的住所变成了一间用汽车拖着的活动房屋,因为在很短的期间内我们一家人把房子和大部份的家私都卖了,并且买下一辆用车拖着的活动房屋以便和我一起做先驱传道员的工作。我们这一群人包括我的母亲,一个弟弟和两个姊妹。我们拥有两部车子和一间已付清的活动屋。经济状况:不名一钱。以后的生活将会充满了问号!
经过五个月的特别先驱传道工作之后,我被召入基列学校的第六期攻读。在学校里我们根本没有时间想到过去或未来,我们只能顾及现在而已。我们的脑子都准备尽量吸收各项课程中的广博知识。团体的生活是严格的,但我们都感觉很满足。如何研究和如何遵守训示乃是我们在校中学到的要点;当我们在毕业之后分散到各处工作时,我们会将这些要点长记在心头。
毕业之后我被派到波士顿一带作弟兄们的仆人。那时有些见证人怀有一种印象,以为所有从基列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是奇才;他们既然能够在五个月之内差不多学得了一切的知识,他们岂不能够临时准备作一个长达一小时的演讲吗?在我所探访的某些小组里,有些仆人在我出生的时候便已认识真理了。虽然在开始时我感觉经验不足,但不久便能够适应我的新工作了。
不久之后的一日,我拆开一封来自社长办事处的信,里面原来是派我到南美洲服务的任命书。于是在1946年参加了克里夫兰的国际大会之后,我到伯特利总部逗留了一个月以尽量学习办公室内的各种工作程序。我的家人都到纽约和我道别;于是差不多在我尚未察觉之前,我已坐在开往迈阿密(Miami)的失车上了。两天之后我乘飞机渡过加里比海向哥伦比亚进发。在离开迈阿密十二个钟头之后,我们抵达了我们的目的地宝各他(Bogota)。我对这个地方的第一个印象如何呢?坦白地说,那实在是一个激烈的改变。在几小时之内,我们好像离开了一个世界而进入另一个奇异的世界里,来到一群陌生而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语言的种族当中。在我们乘车驶往海外传道员的寓所时,整个城市和其中黯然无色的居民都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中。
根据我自己的经历而论,海外传道员的生活并不是很轻松的。唯有借着辛苦的工作才能获得结果,同时对于一些从未有机会看过圣经的人必须具有极大的耐心。他们从来未习惯过有组织的生活。然而当我们向一个以前从未听过耶和华见证人的信息的人作见证,然后和他研究圣经,看看他逐渐进步而最后献身成为一个成熟的传道员时,我们体验到说不出的喜乐。学习说西班牙语和了解当地的人一直是使我们喜爱海外传道工作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也时刻紧记着我们是要教人按照新世界的方式生活而不是按照北美洲的方式。
我母亲的态度也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虽然在我离开美国之后她由于关节炎而行动困难,她却从来没有要求我回去陪伴她。她深知基列的毕业生应该留在他们受训去工作的地方——在地球遥远的四方。
从我开始从事海外传道工作以来,至今已有十三年了。我能够衷诚地向别人推荐这种工作吗?我的答案可以从我在离国三年后于1950年重返美国时的经验表明出来。当时我想留下来不回南美吗?两个月尚未过完我已经急不及待地想回哥伦比亚了。在这个国家里担任环务仆人和区务仆人的工作,亲眼目击一百多人同时受浸,以及看到在短短的几年内传道员的数目从30名增加到1400余名,这些都是令人振奋的事。
1952年我和一个基列的毕业生结了婚;经过七年的婚姻生活之后,我们仍然一同以海外传道员的身份快乐地追求着我们一生的目标。隔了五年没有回国之后,我们在1958年有机会回国参加纽约举行的上帝的旨意国际大会。我怎能以三言两语描述当时发生的许多辉煌的大事呢?它无疑超过了我们的期望。其中的演讲是如此使人鼓舞,训示是如此的有力,社长宣布的庞大扩展计划看来是如此合理。我坚信凭着耶和华的圣灵之助,上帝的王国已在天上建立的好消息必定会传遍普天下。
探访亲戚和与老友叙旧都很快地过去,不久又该回到我们在海外的传道地区的时候了。我们很高兴能够带着愿到需要大的地方服务的一家人一同回南美。在机场上迎接我们的是装满了几部车子的哥伦比亚弟兄们。这是个多么愉快的返乡!
我现在又获得了一项新的工作权利——成为西印度群岛一带的带务仆人。我的工作是探访该区各地的分社和海外传道员之家,然后向社长办事处报告在世界的这个角落传道工作进展得如何。
当我回顾这些年来担任先驱传道员和海外传道员的美满生活时,我无法想象自己会愿意改变过任何其他的生活。家在何处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借着耶和华的恩典,我们很高兴能够仍然在这块尚有大量工作需要做的地方继续服务。我们知道唯有切身力行地做对的事才是我们喜乐的来源。总而言之,学习怎样永远生活乃是一件奇妙的事;自从1943年我开始从事先驱传道员的工作以来,我确实体验到“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这句话的真谛。——路加福音12:19。
-
-
临时传道的好结果守望台1961年 | 7月15日
-
-
临时传道的好结果
在阿卢巴岛临时传道时常会带来很好的结果。不久之前有一个逐户兜售员来到一个耶和华见证人的门口。他完全忘记了他所兜售的东西而一心只顾和见证人讨论圣经。在经过一小时的讨论之后,他的兴趣变成如此浓厚以致他立刻接受了一本圣经和两本研究圣经的辅助读物。他并且答应在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之后会尽快和当地的见证人联络。社方已将他的姓名和地址寄给当地的见证人小组以便在他一抵达之后便派人探访他。——1961年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
-
在天主教坟场里向人作见证守望台1961年 | 7月15日
-
-
在天主教坟场里向人作见证
随时留意机会向人作见证是一个成熟的基督徒的征象之一。在荷属安特列斯岛有一位弟兄的上司去世时由于环境的缘故无法举行一个天主教葬礼,虽然他被葬在一个天主教坟场里。当坟墓行将被封闭起来时,这位弟兄拿着圣经很有礼貌地请在场的人听他说几句话。于是他作了一个大约二十分钟的演讲将死亡的成因,死者的状况和死者的希望清楚地指出。所有在场的人,其中包括天主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新教徒,都很留心地听他的说话。当他讲完时,他的雇主,一个犹太人,走上前来和他握手说:“维多,你作得很对;你说的话的确不错。”死者的家人也向他致谢。在演讲结束之后这个弟兄站在坟场的门口将“死者的希望”这张单张派给参加葬礼的人。次日有一个人到这位弟兄工作的地方向他埋怨说他没有得到一张单张。另一个人则想要单张所提及的书籍。结果他要了两本书和一本圣经。他不但开始和这位弟兄一同研读圣经,并且从那时起一直经常参加王国聚会所里举行的聚会。——1961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
-
不识字的人爱“读”《儆醒!》杂志守望台1961年 | 7月15日
-
-
不识字的人爱“读”《儆醒!》杂志
有些人如此爱读《儆醒!》杂志以致甚至不愿错过一期。不久之前阿卢巴岛有一个订户收到通知他的杂志行将到期了。他焦急地等待耶和华见证人到他家里替他办理续订的手续。但结果并没有人去探访他,于是他只好自己将续订单和订费寄给该区的分社办事处。当后来社方派人回去探访他时,他们发觉这人原来是不识字的,但当他收到每一期的杂志之后都叫他的儿女读给他听。他对这本杂志如此爱好以致他对于每一期都急不及待地先睹为快。当然,他现在已不再被见证人忽视了。——1961年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