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稣行将度过他在世的最后一个逾越节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12章
耶稣行将度过他在世的最后一个逾越节
随着尼散月11日星期二行将结束,耶稣完成了他在橄榄山上对使徒们所作的教导。当天他的确忙个不了,十分辛劳!现在,也许是在返回伯大尼过夜的途中,他对使徒们说:“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苦刑柱]上。”
翌日,即尼散月12日星期三,耶稣看来在一处僻静的地方与使徒共聚。他在前一天曾公开指责宗教领袖们。耶稣深知他们正密谋要杀他。他不打算在星期三公开露面,因为他不想有任何事发生,以致妨碍他在接着的晚上与使徒们一起守逾越节。
这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该亚法的院子里。他们对耶稣在前一天提出的抨击大感愤怒,于是密谋用诡诈的手段逮捕他,然后将他处死。可是他们却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他们害怕民众,因为耶稣深受民众欢迎。
宗教领袖们正恶毒地图谋杀害耶稣之际,忽然来了个不速之客。令他们出乎意料的是,这人竟是耶稣的使徒之一——加略人犹大!撒但在犹大心里撒下了出卖主人的卑鄙念头。犹大问宗教领袖们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这话使他们不禁心花怒放,于是欣然同意以三十块银子作为酬劳。按照摩西律法,这是一个奴隶的身价。从那时起,犹大便留意找个没有群众在场的好机会,将耶稣交给敌人。
尼散月13日开始于星期三的日落时分。耶稣早在星期五已从耶利哥来到伯大尼。因此这是他在伯大尼的第六日及最后一个晚上。他们必须在次日,即星期四,为从日落开始的逾越节作妥最后准备。他们需要将逾越节所用的羔羊宰了,然后整只烤熟。他们会在哪里守这个节日呢?谁会负责作准备?
耶稣并没有透露这些细节,也许为了避免犹大在暗中通知祭司长,以致这些人在耶稣守逾越节的当儿前来捉拿他。但如今,可能是星期四下午的较早时分,耶稣从伯大尼差遣彼得和约翰说:“你们去为我们预备逾越节的筵席,好叫我们吃。”
他们问道:“要我们在哪里预备?”
耶稣解释说:“你们进了城,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到他所进的房子里去,对那家的主人说:‘夫子说:客房在哪里?我与门徒好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他必指给你们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你们就在那里预备。”
无疑这位家主也是耶稣的门徒之一,也许他正期待耶稣在他家里庆祝这个特别的节日。无论如何,彼得和约翰抵达耶路撒冷时,他们发觉情形正如耶稣所预言的一般。因此,他们两人遂打点一切,预备好足够供13个人——耶稣和12位使徒——用来守逾越节的羊羔及作妥其他安排。马太福音26:1-5,14-19;马可福音14:1,2,10-16;路加福音22:1-13;出埃及记21:32。
◼ 耶稣看来在星期三怎样行?为什么?
◼ 有什么集会在大祭司家中举行?犹大前往见宗教领袖的目的何在?
◼ 耶稣在星期四打发谁到耶路撒冷去?目的何在?
◼ 耶稣所差的人遇见什么事,从而再次显明耶稣具有神奇的能力?
-
-
在最后一个逾越节表现谦卑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13章
在最后一个逾越节表现谦卑
彼得和约翰已遵照耶稣的吩咐前往耶路撒冷为逾越节作准备。耶稣和其余的十位使徒看来在下午的较后时间才抵达。耶稣和他的同伴从橄榄山上下来时,太阳已行将落下。在耶稣复活之前,这是他最后一次在日间眺望耶路撒冷了。
不久之后,耶稣和同伴抵达耶路撒冷,随即前往他们守逾越节的地方。他们登上楼梯,进入一个大房间里,看见供他们私下守逾越节所需的一切已准备妥当。耶稣久已期待这个日子来到,正如他说:‘我一直盼望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
根据传统,守逾越节的人会喝四杯葡萄酒。看来耶稣在接过第三杯酒时向上帝祝谢了,然后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着喝。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的产品],直等上帝的国来到。”
耶稣在用膳期间站起来,脱了外袍,拿起一条毛巾,将水倒在盆里。通常主人会留意派人给客人洗脚。但既然当时没有主人在场,耶稣遂亲自作出这项服务。其实在场的任何一位使徒都可以把握机会这样行。但看来在他们当中仍存有若干竞争精神,因此没有人自告奋勇作这项服务。如今耶稣动手替他们洗脚,他们都感到不好意思。
耶稣走到彼得跟前时,彼得提出异议,说:“不行,你千万不可洗我的脚!”
耶稣说:“如果我不洗你的脚,你就与我没有关系了。”
彼得回答说:“主啊,那就不单洗我的脚,连我的手和头都洗吧!”
耶稣回答说:“洗过澡的人,全身都洁净,只需要洗脚就可以了。你们是洁净的,但不是人人都是这样。”耶稣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加略人犹大正计划出卖他。
耶稣替12位使徒——包括叛徒犹大在内——洗完脚之后,就披上外袍,再次斜倚在桌子前。然后他问道:“我给你们作的,你们明白么?你们称呼我‘老师,主’,你们说得对,我本来就是。我是主,是老师,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应当彼此洗脚。我作了你们的榜样,是要你们也照着我所作的去行。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过主人,奉差遣的也不能大过差他的人。你们既然知道这些事,如果去实行,就有福了。”
耶稣就谦卑地为人服务一事提出了多么感人的教训!使徒们不应总是追求首位,自命不凡地要别人服事他们。相反,他们需要跟随耶稣所立的榜样,不是举行洗脚的仪式,而是学会甘愿大公无私地为人服务,无论工作何等卑微或令人不快也不介意。马太福音26:20,21;马可福音14:17,18;路加福音22:14-18;7:44;约翰福音13:1-17,新译。
◼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守逾越节前眺望该城,这件事有什么独特之处?
◼ 庆祝逾越节时,看来耶稣作过祝谢之后将哪杯酒递给十二使徒?
◼ 耶稣在地上时,主人惯于向客人提供什么个人服务?为什么耶稣和使徒守逾越节时没有人向他们提供这项服务?
◼ 耶稣为了什么目的作出替使徒洗脚这项卑微的服务?
-
-
纪念晚餐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14章
纪念晚餐
耶稣替使徒们洗完脚后,他引用诗篇41:9的经文说:“那吃我饭的,用他的脚踢我。”(《新译》)然后他怀着沉重的心情解释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使徒们开始感觉忧愁,于是逐一问耶稣说:“是我吗?”甚至连加略人犹大也这样问。坐在耶稣身旁的约翰挨近耶稣的怀里,问他说:“主啊,是谁呢?”
耶稣回答说:“是十二个门徒中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那个人。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在此之后,撒但再次趁机进入犹大邪恶的心里。因此,在当晚较后的时间,耶稣很适切地将犹大称为“灭亡之子”。
耶稣如今告诉犹大:“你所做的,快做吧!”其余的使徒没有一个明白耶稣的话的意思。有些以为既然犹大是掌管钱囊的,耶稣可能吩咐他说:“你去买我们过节所需用的东西,”或者叫他拿一些东西去周济穷人。
犹大离去后,耶稣与他忠信的使徒举行了一项崭新的庆祝或纪念仪式。他拿起饼来,祝谢了,掰开,递给他们,说:“你们拿着吃。”他解释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各人吃过饼后,耶稣拿起一杯酒来。这显然是举行逾越节庆祝所用的第四杯酒。他为之祝谢了以后,便递给门徒,叫他们分着喝,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
因此,这其实是一项纪念耶稣死亡的仪式。正如耶稣表明,为了纪念他,这项仪式需要重复在每年的尼散月14日举行。这可以使参加者记得耶稣和他的天父为人类所做的事,使人能够摆脱死亡的刑罚。对成为基督门徒的犹太人来说,这项仪式将会取代逾越节的庆祝。
耶稣所流出的血使新约得以生效,取替了旧的律法之约。耶稣乃是立约的双方——一方是耶和华上帝,另一方则是14万4000位由灵而生的基督徒——的居间者。除了能够赦罪之外,新约还产生了一个由许多君王兼祭司共同组成的属天国家。马太福音26:21-29;马可福音14:18-25;路加福音22:19-23;约翰福音13:18-30;17:12;哥林多前书5:7。
◼ 耶稣引用什么关于同伴的圣经预言?他将预言应用在谁身上?
◼ 使徒们为何大感忧愁?于是每个人都怎样问?
◼ 耶稣吩咐犹大怎样行?其余的使徒以为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 耶稣在犹大离去后创立了一个什么仪式?目的何在?
◼ 新约的立约双方是谁?这约成就了一些什么事?
-
-
爆发争辩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15章
爆发争辩
耶稣在傍晚较早的时候替使徒们洗脚,借此提出一个感人的教训,要他们乐于谦卑地为人服务。接着,他为自己将要经历的死亡设立了一个纪念仪式。特别鉴于耶稣刚行过的事,如今所发生的事情实在令人大感意外。使徒们竟为了谁为大的问题发生激烈争辩!看来这只是一项持续的争论再次爆发而已。
记得耶稣在山上改变形貌之后,使徒们为了谁最大的问题发生争执。此外,由于雅各和约翰曾请求在王国里享有显要的地位,以致在使徒们当中引起进一步的争执。如今,在耶稣与使徒共聚的最后一晚,看见门徒再度为此争执必然令耶稣大感痛心!他怎样行呢?
耶稣并没有因为使徒们的行为而责骂他们,相反,他再次耐心地跟他们推理:“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那掌权管他们的称为恩主。但你们不可这样。……是谁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吗?”然后,耶稣再次提及他为门徒所立的榜样,说:“然而,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事人的。”
尽管使徒们是不完美的人,他们却在耶稣受试炼时紧紧依附他。因此耶稣说:“正如我父和我立了约,我也和你们立约,去得一个王国。”(《新世》)这是耶稣和他的忠贞跟从者私下订立的约,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够与他一同执掌王权。但只有数目有限的一群人——14万4000人——才会最后被带进这个王国的约里。
虽然基督向使徒们提出与他一同在王国里施行统治的奇妙希望,当时他们的灵性仍相当软弱。因此耶稣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耶稣告诉彼得他已为他祷告,并且敦促他说:“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
“小子们,”耶稣解释说,“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彼得问道:“主往哪里去?”
耶稣回答说:“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
“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彼得很想知道,“我愿意为你舍命!”
“你愿意为我舍命吗?”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就在今天夜里,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彼得断言,“也总不能不认你。”当众门徒都纷纷这样说之际,彼得更夸口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
耶稣接着提及他差遣使徒们前往加利利传道的时候,当时他们既没有带钱囊,也没有装粮食的口袋。他问道:“你们缺少什么没有?”
他们回答说:“没有。”
“但如今有钱囊的可以带着,有口袋的也可以带着,”他说,“没有刀的要卖衣服买刀。我告诉你们,经上写着说:‘他被列在罪犯之中。’这话必应验在我身上,因为那关系我的事必然成就。”
耶稣所指的是他将会与罪犯同钉在苦刑柱上的时候。他也表示自此之后他的跟从者会遭遇猛烈的逼迫。他们说:“主啊,请看!这里有两把刀。”
耶稣答道:“够了。”正如我们不久会见到,他们带备刀使耶稣有机会向他们提出另一个重要教训。马太福音26:31-35;马可福音14:27-31;路加福音22:24-38;约翰福音13:31-38;启示录14:1-3。
◼ 何以使徒们的争辩如此令人感到意外?
◼ 耶稣怎样处理这场争辩?
◼ 耶稣与门徒所立的约会成就些什么事?
◼ 耶稣提出什么新的命令?这命令有多重要?
◼ 彼得表现什么过度自信的态度?耶稣怎样说?
◼ 何以耶稣一改他在较早时候的吩咐,转而嘱咐门徒带备钱囊和口袋?
-
-
对使徒提出临别的劝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16章
对使徒提出临别的劝勉
耶稣和使徒吃过纪念晚餐之后仍留在楼上的房间里。虽然耶稣行将离世,他却还有许多未尽的话。他安慰使徒们说:“你们不要心里愁烦不安。要对上帝表现信心,”但他接着补充说:“也要对我表现信心。”(《新世》)
耶稣继续说:“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你们也知道。”使徒们不明白耶稣正谈及他要离开他们到天上去,因此多马问道:“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
耶稣回答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不错,人必须接受耶稣和效法他的生活方式,才有资格进入天父的家里,正如耶稣说:“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腓力请求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腓力看来希望耶稣以人目能见的方式将上帝显给他们看,正如古代上帝在异象里把自己显给摩西、以利亚和以赛亚看一般。可是,使徒们其实拥有比这种异象更佳的证据,正如耶稣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
既然耶稣以十全十美的方式将他父的品格显现出来,使徒们与他共处和留意他的行事方式,便仿佛实际看见了父一般。然而,父亲是高于儿子的,正如耶稣承认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耶稣很适当地将他的教训的功劳全归于天父。
耶稣接着告诉使徒:“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这段话给他们多大的鼓励!耶稣的意思并不是说他的跟从者会施行一些比他所行的更伟大的奇迹。不,他的意思是,他们执行服事职务的时间会长得多,工作会伸展到广大得多的地区,也接触到数目庞大得多的人。
耶稣离世之后并不会舍弃他的门徒。他应许说:“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耶稣也进一步说:“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帮助者”,《新世》],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后来,耶稣果然在升天之后将这位另外的帮助者——圣灵——倾浇在门徒身上。
耶稣离世的日子近了,正如他说:“还有不多的时候,世人不再看见我。”耶稣会成为灵体,是人所不能看见的。但耶稣再次应许他的忠心使徒说:“你们却看见我;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不错,耶稣不但在复活之后会披上人形向门徒显现,并且会在适当时候将他们复活成为灵体,与他一起在天上生活。
耶稣现在宣布一条简单的律则:“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
至此那又名达太的使徒犹大插咀说:“主啊,为什么要向我们显现,不向世人显现呢?”
耶稣回答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世界不会像基督的跟从者一样表现顺服,相反,他们不理会他的教训。因此耶稣不会向他们显现。
耶稣在地上从事服事职务时曾教导使徒们许多事。直至当时为止,仍有很多教训是门徒无法领悟的,他们又怎能记得耶稣的所有教训呢?值得庆幸的是,耶稣应许说:“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
耶稣再次安慰门徒说:“我留下和平给你们;我把自己的和平赐给你们。……不要让你们的心愁烦不安,也不要恐惧畏缩。”(《新世》)不错,耶稣快要离世了,但他解释说:“你们若爱我,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因为父是比我大的。”
耶稣剩下来与门徒共聚的时间已很少了,他说:“以后我不再和你们多说话,因为这世界的王将到。他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魔鬼撒但是这世界的王,他便是进入犹大的心,将他紧紧攫住的恶者。可是,耶稣却没有任何犯罪的弱点,因此撒但无法诱使他背弃上帝。
享有亲密的关系
耶稣设立了纪念晚餐之后,继续以开心见诚的亲切口吻鼓励使徒。当时可能已过了午夜。因此耶稣敦促说:“起来,我们走吧!”然而,在他们离去之前,由于爱使徒的缘故,耶稣继续与他们交谈,并对他们说了一个感人的比喻。
他开始说:“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伟大的栽培者耶和华上帝在耶稣于公元29年秋季受浸时以圣灵膏他,从而栽下了这棵象征性的葡萄树。但耶稣进一步表明葡萄树并非唯独象征他自己,他评论说:“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
五十一日之后,在五旬节那天,圣灵倾浇在使徒和其他人身上,他们遂成为葡萄树的枝子。最后会有14万4000人成为这棵象征性的葡萄树的枝子。他们与树干耶稣基督一起构成一棵象征性的葡萄树,结出上帝王国的果子来。
耶稣解释结果子的要诀是什么:“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然而,耶稣说,人若不结果子,“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干,人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在另一方面,耶稣应许说:“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
耶稣进一步对使徒说:“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上帝要众枝子所结的果子便是表现出与基督相若的品德,特别是爱心。再者,既然基督努力宣扬上帝的王国,上帝期望枝子所结的果子也包括他们从事使人作基督门徒的活动在内,正如耶稣所为一般。
耶稣现在敦促他们说:“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然而,使徒们怎样才能留在他的爱里呢?耶稣说:“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他继续解释说:“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
耶稣在数小时之后便会为使徒和其余一切对他怀具信心的人牺牲生命,借此表现出这种无与伦比的爱。他所立的榜样应当感动他的跟从者在彼此之间怀有同一自我牺牲的爱。这种爱会将他们标明出来,正如耶稣在较早时候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耶稣表明他的朋友是谁,说:“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
一项多么宝贵的关系—成为耶稣的密友!但耶稣的跟从者若要继续享有这种关系,就必须“多结果子”。他们若这样行,耶稣说:“无论[你们]向父求什么,他就赐给你们。”这的确是结出王国果子的伟大奖赏!耶稣再次敦促使徒要“彼此相爱”,然后解释世界会恨他们。然而,他安慰他们说:“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耶稣接着表明何以世界会恨他的跟从者,说:“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
耶稣进一步解释世界恨他们的原因,他继续说:“他们因我的名要向你们行这一切的事,因为他们不认识那差我来的[耶和华上帝]。”事实上,耶稣所施行的奇迹定了恨他的人的罪,因为正如他说:“我若没有在他们中间行过别人未曾行的事,他们就没有罪;但如今连我与我的父,他们也看见也恨恶了。”这样,正如耶稣说,经上的话便应验了:“他们无故地恨我。”
像耶稣在较早时候所为一般,他再次安慰门徒,并答应差那帮助者(圣灵)——即上帝的强大动力——到他们那里去。“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你们也要作见证。”
进一步的临别训示
耶稣和使徒正打算离开楼上的房间之际,耶稣继续说:“我已将这些事告诉你们,使你们不至于跌倒。”然后他向门徒提出一项严肃的警告:“人要把你们赶出会堂,并且时候将到,凡杀你们的就以为是事奉上帝。”
看来这项警告令使徒们大感困惑。虽然耶稣在较早时候曾说世界会恨他们,但他却没有如此直接地透露门徒会受人杀害。耶稣解释说:“我起先没有将这事告诉你们,因为我与你们同在。”然而,耶稣在离去之前提及这件事让门徒有个心理准备。这样做无疑是一件好事!
耶稣继续说:“现今我往差我来的父那里去,你们中间并没有人问我:‘你往哪里去?’”在当晚的较早时候,门徒曾问耶稣他会往哪里去。但如今耶稣所说的话令他们感到如此震惊,以至他们没有追问下去。正如耶稣说:“只因我将这事告诉你们,你们就满心忧愁。”使徒们感到忧心忡忡,不但因为他们获悉自己将要遭遇猛烈的逼迫及受人杀害,也因为他们的主快要离开他们了。
因此耶稣解释说:“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他来。”当时耶稣只是人,只能一个时候在一处地方,可是,他一旦升到天上,无论他的跟从者在地上的哪个角落,他都能够把帮助者——上帝的圣灵——差到他们那里去。是故,耶稣离开他们是对他们有益的。
耶稣指出,圣灵“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圣灵会揭发世人的罪,指控他们没有对上帝的儿子怀具信心。除此之外,耶稣会升回天父那里去,这件事有力地证明他是正义的。既然撒但和他那邪恶的世界均无法破坏耶稣的忠诚,这件事有力地证明世界的王已受到不利的判决。
耶稣继续说:“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因此,耶稣应许他会把上帝的动力——圣灵——倾浇下来,圣灵会按照门徒的了解能力指引他们明白这些事。
使徒们尤其无法了解耶稣会死去,然后复活过来向他们显现。因此他们彼此问道:“他对我们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又说:‘因我往父那里去。’这是什么意思呢?”
耶稣看出门徒想问他,于是解释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痛哭、哀号,世人倒要喜乐;你们将要忧愁,然而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稍后,在当日下午耶稣被杀时,世界的宗教领袖会为此额手称庆,但门徒却会大为忧伤。可是,他们会在耶稣复活时化悲为喜!耶稣会在五旬节把上帝的圣灵倾浇在他们身上,授权给他们作他的见证人,使他们的喜乐得以持续下去!
耶稣把使徒当时的处境比作一个临产的妇人,说:“妇人生产的时候就忧愁,因为她的时候到了。”孩子一旦出生,妇人很快便将痛苦抛诸脑后了。耶稣评论说:“你们现在也是忧愁,但我要[在我复活的时候]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
直至当时,使徒们尚未奉耶稣的名提出任何请求。但现在耶稣说:“你们若向父求什么,他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父自己爱你们;因为你们已经爱我,又信我是从父出来的。我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
耶稣的话给使徒们莫大的鼓励。他们说:“因此我们信你是从上帝出来的。”耶稣问道:“现在你们信吗?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独自一人。”看来令人难以置信,这件事会在该晚尚未过去之前便发生!
耶稣最后说:“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撒但和世界千方百计要破坏耶稣的忠诚,把百般试炼加在他身上,耶稣却忠心地完成上帝的旨意,借此战胜了世界。
在楼上房间所作的结束祷告
耶稣深爱他的使徒,所以他一直为自己即将离世一事装备他们。如今,他向他们提出过详尽的劝勉和安慰之后,便举目望天,向天父祈求说:“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正如你曾赐给他权柄管理凡有血气的,叫他将永生赐给你所赐给他的人。”
耶稣引进了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主题——永生!他既接获“权柄管理凡有血气的”,就能够将自己所献的赎价祭物的裨益应用在所有垂死的人类身上。然而,他只会将“永生”赐给那些蒙天父嘉许的人。耶稣就永生的主题继续祷告说:
“他们吸收关于你,独一的真神,和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的知识,就意味到永生。”(《新世》)不错,得救有赖于我们吸收上帝和他儿子的知识。但仅是脑袋的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具备更多条件。
人必须熟识上帝和耶稣基督,与他们养成一种互相了解的友谊,对各事怀有像他们一样的感觉和观点;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对待别人方面努力效法他们那无与伦比的美德。
耶稣接着祷告说:“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耶稣既完成了直至当时上帝托付给他的任务,而且自信未来也会获致成功,他遂向天父祈求说:“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不错,他如今请求天父借复活使他复得他原本在天上所享的荣耀。
耶稣综述自己来到地上的主要任务说:“你从世上赐给我的人,我已将你的名显明与他们。他们本是你的,你将他们赐给我,他们也遵守了你的道。”耶稣在服事职务上运用上帝的名字,并且以正确的读音如此行。可是他除了将上帝的名字向门徒显明之外,还进一步扩大他们对耶和华、他的品格及旨意的认识和体会。
耶稣将耶和华奉为至高的主宰,他自己则是在上帝手下服务的工人。他谦卑地承认说:“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他们也领受了,又确实知道,我是从你出来的,并且信你差了我来。”
耶稣将自己的跟从者与其余的世人分别出来,他接着祷告说:“我为他们代求,我不为世界代求,而是为你赐给我的人代求,……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看顾他们;我保护了他们;他们中间除了那灭亡之子以外,没有一个遭受毁灭。”(《新世》)灭亡之子便是加略人犹大。他这时正在进行出卖耶稣的卑鄙勾当。因此,犹大正不自觉地应验了圣经。
“世界又恨他们,”耶稣继续祷告说。“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耶稣的跟从者在世界里,置身于这个受撒但统治的有组织的人类社会中,但他们却与世界及其邪恶保持分离,而且必须自始至终均如此行。
耶稣继续说:“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耶稣在此将他经常引用的希伯来文圣经称为“真理”。但他对门徒所提出的教训及门徒后来在上帝感示之下写成的基督教希腊文圣经同样是“真理”。这真理能够使人成圣,彻底改变人的一生,使之成为一个与世界分离的人。
耶稣如今“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他]的人祈求”。耶稣为那些将会成为他的受膏跟从者的人代求,也为那些在未来被召集成为“一群”的其他门徒代求。他为这些人祈求什么呢?
“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耶稣和他的父亲并非实际是同一的个体,但他们却在凡事上都协调一致。耶稣祈求上帝使他的跟从者也享有同样的合一,好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
耶稣为那些将会成为他的受膏跟从者的人向天父祈求。他祈求什么?“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因为[世界定基]以前,你已经爱我了。”上帝在很久之前,甚至在亚当夏娃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后代之前,已深爱他这位后来降世成为耶稣基督的独生子了。
耶稣在结束祷告时再次强调说:“我已将你的名指示他们,还要指示他们,使你所爱我的爱在他们里面,我也在他们里面。”对使徒们来说,认识上帝的名也牵涉到亲自认识上帝的爱。约翰福音14:1-17:26;13:27,35,36;10:16;路加福音22:3,4;出埃及记24:10;列王纪上19:9-13;以赛亚书6:1-5;加拉太书6:16;诗篇35:19;69:4;箴言8:22,30。
◼ 耶稣正往何处去?关于通往该处的路,多马获得什么答案?
◼ 从腓力的请求看来,他显然想耶稣怎样行?
◼ 何以人看见耶稣便等于看见了天父?
◼ 耶稣的跟从者会怎样比他做更大的工作?
◼ 在什么意义上说来,撒但无法控制耶稣?
◼ 耶和华在何时栽种了一棵象征性的葡萄树?其他人在何时及如何成为葡萄树的一部分?
◼ 象征性的葡萄树最后会有多少枝子?
◼ 上帝期望枝子结出什么果子来?
◼ 我们怎样才能成为耶稣的朋友?
◼ 何以世界恨恶耶稣的跟从者?
◼ 耶稣提出什么令使徒深感不安的警告?
◼ 何以使徒没有追问耶稣往哪里去?
◼ 使徒们特别无法了解什么事?
◼ 耶稣用什么比喻说明使徒的处境将会由忧伤化为喜乐?
◼ 耶稣说使徒们将会怎样行?
◼ 耶稣怎样战胜世界?
◼ 耶稣在什么意义上接获“权柄管理凡有血气的”?
◼ 认识上帝及他的儿子意味到什么?
◼ 耶稣以什么方式显扬上帝的名?
◼ “真理”是什么?它可以怎样使基督徒“成圣”?
◼ 上帝、他的儿子及所有真正的敬拜者怎样合而为一?
◼ “世界定基”是指什么时候?
-
-
在园里痛苦挣扎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17章
在园里痛苦挣扎
耶稣祷告完毕,便和11位忠心的使徒唱诗赞美耶和华,然后他们从楼上的房间下来,走进那漆黑而带点凉意的黑夜里。他们回头穿过汲沦谷向伯大尼进发,途中在一处他们时常喜欢聚集的地方——客西马尼园——停下来。这园子位于橄榄山附近。耶稣时常在这园子的橄榄树丛中与使徒会面。
耶稣留下八个使徒——也许在近园子入口的地方——吩咐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然后他带着其余三位使徒——彼得、雅各和约翰——进入园子里。耶稣这时不禁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他告诉使徒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耶稣稍往前走,跪下俯伏在地,开始恳切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何以他“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呢?他正为自己决定牺牲生命作赎价一事感到后悔吗?
绝不然!耶稣并没有求上帝免他一死;他甚至认为仅是想及要逃避牺牲生命作祭物之举——像彼得有一次所提议一般——也是极其可耻的。相反,令他感觉苦恼的是,他恐怕自己受死的方式——像一个可鄙的囚犯一般——会为天父的名带来羞辱。如今,他深知自己在数小时之后便会被人视为最卑鄙的人——亵渎上帝的人——而钉在柱上!所以他不禁忧心如焚。
耶稣祷告了很久,然后回到使徒那里,但发现他们三人睡着了。于是他对彼得说:“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可是,耶稣体谅他们所受的压力,且承认当时的确夜已深,所以他说:“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然后耶稣第二次离开门徒去祷告,祈求上帝使“这杯”离开他。“杯”便是耶和华指派给他的分或对他所定的旨意。他回来的时候再次发现三个使徒睡着了。他们当时其实应该热切祷告,祈求上帝使他们不致落入试探中才对。所以耶稣向他们说话时,他们都哑口无言。
最后,耶稣第三次离开门徒,走到约有扔一块石头那么远的地方,跪下流泪大声祷告说:“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耶稣因为自己将以罪犯的身份死去,以致为天父的圣名带来羞辱一事感到极其伤痛。事实上,被人指控为亵渎者——诅咒上帝的人——差不多是他所无法抵受的事!
可是,耶稣继续祷告说:“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耶稣甘愿顺服上帝的旨意。这时,有一位天使从天上向耶稣显现,说一些鼓励的话去强化他。天使很可能告诉耶稣,他已赢得了天父的嘉许。
然而,耶稣负着多么沉重的担子!他自己和全人类的永远生命均掌握在他手中。他受到极大的感情压力。因此耶稣越发恳切祷告,汗珠如血点般滴在地上。美国医学协会杂志评论说:“虽然这是一种非常罕有的现象,但血汗……在情绪极度激动下是可能发生的。”
在此之后,耶稣第三次回到使徒那里,但再次发现他们睡着了。他们因为极度忧愁而精疲力竭。于是耶稣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吧。看哪,[那]卖我的人近了!”
耶稣正说话的时候,加略人犹大带着一大群人来到,他们手里拿着火炬、灯笼和武器。马太福音26:30,36-47;16:21-23;马可福音14:26,32-43;路加福音22:39-47;约翰福音18:1-3;希伯来书5:7。
◼ 耶稣离开楼上的房间之后带领使徒到什么地方去?他在那里做什么?
◼ 耶稣祷告的时候,使徒们正在做什么?
◼ 耶稣何以极为痛苦?他向上帝祈求什么?
◼ 耶稣的汗珠有如血点一事显示什么?
-
-
被人出卖和逮捕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18章
被人出卖和逮捕
午夜过后,犹大带着一大队人,包括士兵、祭司长、法利赛人和其他的人,闯进客西马尼园。祭司们同意给犹大30块银子作为出卖耶稣的代价。
在较早时候,耶稣吃完逾越节晚餐之后便把犹大遣走。看来当时犹大直接前往祭司长那里。这些人立即把他们的差役和一队士兵召集起来。起初犹大也许把他们带到耶稣和使徒庆祝逾越节的地方,但发觉他们已经离去了,于是这一大群带备兵器,手持灯笼和火炬的人便跟随犹大离开耶路撒冷,越过汲沦谷。
犹大率领整队人步上橄榄山,他肯定自己知道可以在哪里找着耶稣。在过去一星期,耶稣和使徒曾多次在伯大尼和耶路撒冷之间往来,他们时常在客西马尼园停下来休息和交谈。但如今,耶稣可能隐藏在橄榄树的漆黑阴影之下,士兵又怎能认出他来呢?况且他们甚至可能从未见过耶稣。于是犹大设了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把他拿住,牢牢靠靠地带去。”
犹大率领群众进入客西马尼园,看见耶稣和使徒们在那里,便走到耶稣跟前,说:“请拉比安,”并且很温柔地跟他亲嘴。
耶稣斥责他说:“朋友,你来是为了什么目的?”然后,耶稣回答自己的问题说:“犹大!你用亲嘴的暗号卖人子吗?”在此之后,耶稣便不再跟他说话了。耶稣上前走到火炬和灯笼的光照耀之下,问道:“你们找谁?”
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
耶稣回答说:“我就是!”他毫无惧色地站在他们面前。众人对他的勇敢大吃一惊,不知所措,以致都退后跌倒在地上。
耶稣镇静地继续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在此之前不久,耶稣在楼上的房间里祷告时告诉天父,他已保守了手下忠心的使徒,‘除了灭亡之子之外’,没有一个失丧。因此,为了使自己说过的话得以实现,耶稣请群众让他的跟从者离去。
士兵们镇静下来之后,便站起来开始捆绑耶稣。这时使徒们意识到将有什么事发生,于是问道:“主啊,我们拿刀砍可以不可以?”使徒们预备了两把刀,可是,彼得在耶稣尚未回答之前已拔出刀来,向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砍去。但彼得没有砍中他的头,只是把他的右耳削掉。
耶稣于是出面调停,说:“到了这个地步,由他们吧!”他摸摸马勒古的耳朵,将他医好。然后他提出一项重要教训,吩咐彼得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
耶稣甘愿被人逮捕。他解释说:“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然后补充说:“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他完全顺服上帝对他所定的旨意!
其后耶稣向群众说话。他问道:“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你们并没有拿我。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
至此,兵丁和军官,以及犹太人的差役,便捉住耶稣,将他捆绑起来。使徒们看见这件事发生,就撇下耶稣,四散奔逃。可是,有一个少年人——也许是门徒马可——却留在人群当中。他可能原本在耶稣举行逾越节的那家人屋里,后来跟着群众来到园中。可是,如今他却被人认出来,于是他们企图抓住他,但他却脱去自己的麻布外衣逃走了。马太福音26:47-56;马可福音14:43-52;路加福音22:47-53;约翰福音17:12;18:3-12。
◼ 犹大为何很肯定自己能够在客西马尼园找着耶稣?
◼ 耶稣怎样表明他对众使徒十分关心?
◼ 彼得采取什么行动去保卫耶稣?但耶稣却对他怎样说?
◼ 耶稣怎样表明他完全顺服上帝对他所定的旨意?
◼ 使徒们撇下耶稣逃去时,谁留下来?这人有什么遭遇?
-
-
被带到亚那面前,然后解往该亚法那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19章
被带到亚那面前,然后解往该亚法那里
耶稣被人像囚犯一样捆绑起来,带到位高权重的前任大祭司亚那那里。记得耶稣仍是个12岁的少年时,他曾在圣殿里令律法教师们大感惊讶。亚那便是当时的大祭司。后来,亚那的几个儿子也先后出任大祭司,如今则是他的女婿该亚法持有这个职位。
耶稣很可能首先被带到亚那家里,因为这个祭司长一向在犹太人的宗教生活上居于显赫地位。在亚那家里的短暂停留亦容许大祭司该亚法有时间召集犹太公会,即高等法院的71名成员,并且找着一些假见证去诬告耶稣。
祭司长亚那现在就耶稣的门徒和教训盘问他。然而,耶稣回答说:“我从来是明明地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殿里,就是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训人;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你为什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我对他们说的是什么;我所说的,他们都知道。”
这时,站在耶稣旁边的一名差役用掌掴他,说:“你竟敢这样回答祭司长么?”(《新译》)
耶稣回答说:“如果我讲错了,你可以指证错在那里;如果我讲对了,你为什么打我呢?”(《新译》)耶稣答辩之后,亚那便将他绑着解往该亚法那里去。
现在,所有祭司长、长老和文士,不错,整个犹太公会,都开始聚集起来。他们看来在该亚法家里召开会议。可是,在逾越节的晚上开庭审讯显然是违反犹太律法的。但这项规定并未能制止宗教领袖们执行他们的邪恶阴谋。
其实,犹太公会在数星期前耶稣使拉撒路复活的时候已私下议定要将他置诸死地。仅在两天之前(星期三),宗教领袖们已商量好要以诡计逮捕耶稣,然后将他处死。请想想,耶稣在受审之前已实际被定了罪!
如今,他们正在暗中找寻见证人,希望他们能够提出一些假证供将耶稣绳之以法。可是,他们却无法找着一致的供词。最后,有两个人上前指控耶稣说:“我们听见他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
该亚法问道:“你什么都不回答吗?这些人作见证告你的是什么呢?”但耶稣仍一言不发。甚至在这项诬告中,见证人也无法提出一致的证供来,以致犹太公会为之面目无光。大祭司于是另谋对策。
该亚法深知犹太人对于人以上帝的儿子自居一事非常敏感。他们在较早时候曾两度轻率地指控耶稣是配受死刑的亵渎者,其中一次是由于他们误会耶稣自称与上帝平等。如今该亚法狡猾地命令耶稣说:“我指着永生上帝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上帝的儿子基督不是?”
不论犹太人怎样想,耶稣确实是上帝的儿子。耶稣若继续保持缄默,在场的人便会以为他否认自己是基督了。故此耶稣勇敢地回答说:“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该亚法这时便装腔作势,撕裂衣服,大声喊道:“他说了僭妄的话,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这僭妄的话,现在你们都听见了。你们的意见如何?”
公会宣告说:“他是该死的。”然后他们开始戏弄耶稣,说了许多侮辱他的话,并且用掌掴他,吐唾沫在他身上。另一些人则将他的脸蒙住,用拳头打他,讥嘲他说:“基督啊!你是先知,告诉我们打你的是谁?”这次夜间的审讯的确充满了滥用权力的不法勾当。马太福音26:57-68;26:3,4;马可福音14:53-65;路加福音22:54,63-65;约翰福音18:13-24;11:45-53;10:31-39;5:16-18。
◼ 耶稣首先被带往何处?他在那里受到怎样的对待?
◼ 耶稣接着被解往何处?为了什么目的?
◼ 该亚法怎样得以说服犹太公会,宣布耶稣是该死的?
◼ 在审讯期间充满了什么滥用权力的不法勾当?
-
-
在院子里三次不认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20章
在院子里三次不认主
其余的使徒在客西马尼园恐惧惊惶地舍耶稣而去之后,彼得和约翰在途中停下来。他们也许在耶稣被押往亚那家里时赶上了他。后来亚那将耶稣转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彼得和约翰便远远跟着。看来两人一方面害怕自己性命不保,但又十分关注他们的主究竟会有什么遭遇。
他们抵达该亚法的豪华官邸时,约翰因为大祭司认识他而得以进入院子里。彼得却只好在门外站着,但不久约翰出来向守门的使女说项,彼得遂获准入内。
这时天气颇冷,家里的仆人和大祭司的侍从生了一盘炭火。彼得既在场等候要探知耶稣受审的结果,便跟他们一起取暖。在熊熊的火光之下,那先前守在门口让彼得进来的使女得以看清楚彼得的面貌,遂高声喊道:“你素来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
彼得因为被人认出身份来而惊惶失措,便在众人面前否认他认识耶稣,他说:“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
彼得于是走到院子门口。另一个使女看见他,也对旁边站着的人说:“这个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彼得再次否认,并且起誓说:“我不认得那个人。”
彼得仍留在院子里,试图尽量避开别人的注意。也许就在这当儿,他在清晨的黑暗中被鸡啼的声音吓了一跳。这时,耶稣仍在受审,看来聆讯在院子上面房子的一处地方进行。也许彼得和其余的人正在下面等候,看着各个见证人依次被带进房间里作证。
彼得上次被人认出他是耶稣的同伙之后,大约一小时已过去了。这时有好几个站在周围的人上前对他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这群人当中有一人是曾被彼得削掉耳朵的马勒古的亲戚,他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
彼得断然否认说:“我不认得那个人。”事实上,他发咒起誓,在实际上声称自己若没有说实话,就会招祸遭殃;他希望借此说服别人他们都弄错了。
就在彼得第三次不认耶稣之际,鸡啼了。看来当时耶稣正好出来,站在院子上面的阳台上。他转身望着彼得。彼得立即记起耶稣仅在数小时前在楼上房间里所说的话:“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彼得意识到自己所犯的罪而感觉无地自容,于是走到外面痛哭。
这件事怎可能发生呢?彼得既然对自己的属灵力量感到如此自信,怎可能一连三次不认主呢?无疑当时的环境令彼得措手不及。真理受到歪曲,耶稣被人视为可鄙的罪犯,是非受到颠倒,无辜的人被当作有罪。因此,鉴于当时彼得所面对的种种压力,他失去了平衡。他的忠贞感突然受到打击。令他痛心的是,他因为惧怕人而软弱下来。但愿这种情形永不致发生在我们身上!马太福音26:57,58,69-75;马可福音14:30,53,54,66-72;路加福音22:54-62;约翰福音18:15-18,25-27。
◼ 彼得和约翰怎样得以进入大祭司的院子里?
◼ 彼得和约翰在院子里时,房子里有什么事正在进行?
◼ 鸡叫了多少遍?彼得不认基督多少次?
◼ 彼得发咒起誓是什么意思?
◼ 什么因素促使彼得不认耶稣?
-
-
先在犹太公会,然后在彼拉多面前受审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21章
先在犹太公会,然后在彼拉多面前受审
天将快亮,彼得已第三次不认耶稣。这时,犹太公会的成员已结束了他们对耶稣的虚伪审讯而各自散去。可是,星期五一破晓,他们再次在公会大堂里聚集起来,目的很可能是要装模作样,使人觉得他们昨夜的审讯是合法的。耶稣被带到他们面前时,他们像在夜间一般再次对他说:“你若是基督,就告诉我们。”
耶稣回答说:“我若告诉你们,你们也不信;我若问你们,你们也不回答。”可是,耶稣却勇敢地道出自己的身份,说:“从今以后,人子要坐在上帝权能的右边。”
“这样,你是上帝的儿子吗?”他们都想知道。
耶稣回答说:‘你们自己说我是。’
在这些决心要杀害耶稣的人看来,这个答案已足够了。他们认为这是亵渎的话,因此他们说:“何必再用见证呢?他亲口所说的,我们都亲自听见了。”于是他们将耶稣绑起来,解到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那里去。
出卖耶稣的犹大目睹事情的一切经过。他看见耶稣被定罪,不禁感到懊悔,于是到祭司长和长老那里,将30块银子归还给他们,并且解释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
他们冷酷无情地回答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犹大于是将银子丢在殿里,出去上吊死了。可是,看来绳子系于其上的树枝折断了,他的身体跌落在下面的石块上,以致肚腹破裂。
祭司长不知怎样处置这些银子才好。他们说:“这是血价,不可放在库里。”因此,经过商议之后,他们决定用这笔钱买下窑户的一块田,用来埋葬外乡人。因此,这块田遂被人称为“血田”。
耶稣被带到总督的衙门,当时仍是清晨,但与他同去的犹太人却拒绝进去,因为他们认为与外邦人密切来往会玷污他们。为了迁就他们,彼拉多便亲自出来,问道:“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
他们回答说:“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他交给你。”
彼拉多不想牵涉在事情里,便回答说:“你们自己带他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他吧。”
至此犹太人露出所怀的杀机,说:“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的确,如果他们在逾越节期间杀死耶稣,便很可能会引起民众的鼓噪,因为很多人都十分敬重耶稣。但他们若挑唆罗马人,根据政治理由将耶稣处决,他们就无须向人民负责了。
是故,这些宗教领袖们绝口不提他们在较早时候已对耶稣施行审讯及判以亵渎的罪名;如今他们捏造一些不同的罪名。他们提出一个分为三部分的指控:“我们见这人[1]诱惑国民,[2]禁止纳税给凯撒,[3]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
彼拉多所关心的是他们指控耶稣自称为王一事。因此,他回到衙门,召耶稣去见他,问道:“你是犹太人的王吗?”换句话说,你有违反法律,声称自己是个与凯撒敌对的王吗?
耶稣想知道彼拉多究竟听了多少关于他的传闻,于是问道:“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
彼拉多声称自己对耶稣一无所知,他只是想获悉事情的真相而已。他回答说:“我岂是犹太人呢?你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你做了什么事呢?”
耶稣并没有试图避开有关王权的争论。他的答复无疑令彼拉多大感意外。路加福音22:66-23:3;马太福音27:1-11;马可福音15:1;约翰福音18:28-35;使徒行传1:16-20。
◼ 犹太公会为了什么目的再次在早上聚集起来?
◼ 犹大是怎样身亡的?祭司长和长老怎样处置30块银子?
◼ 何以犹太人想怂恿罗马人杀死耶稣而非自行将他处死?
◼ 为了陷害耶稣,犹太人提出什么指控?
-
-
在彼拉多与希律之间往返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22章
在彼拉多与希律之间往返
虽然耶稣并没有试图隐瞒自己是王,他却指出他的国对罗马不会构成任何威胁。耶稣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耶稣在此三次承认他拥有一个王国,虽然他的国不是属地的。
然而,彼拉多却进一步追问他说:“这样,你是王吗?”他的意思是:尽管你的王国不属这世界,你是个王吗?
耶稣让彼拉多知道他所作的结论是对的,便回答他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
不错,耶稣来到地上的目的是要为“真理”作见证,特别是有关他的王国的真理。耶稣决心忠于这项真理,即使为此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虽然彼拉多问道:“真理是什么呢?”他却没有等候进一步的解释。他已有足够证据去作出判决了。
彼拉多回到正在衙门外等候的群众那里。耶稣看来站在他的旁边。他告诉祭司长和在场的人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
群众对他的决定勃然大怒,于是强词夺理地说:“他煽惑百姓,在犹太遍地传道,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
犹太人横蛮无理的狂热态度必然令彼拉多大吃一惊。当祭司长和长老继续嚷叫之际,彼拉多转过身来问耶稣:“他们作见证告你这么多的事,你没有听见吗?”耶稣仍然闭口不言。他在面对恶毒指控时所表现的镇静态度令彼拉多大感诧异!
彼拉多获知耶稣是加利利人之后,看出自己可以借此推卸责任。当时适逢加利利的王——希律·安提帕(希律大帝的儿子)——在耶路撒冷守逾越节,彼拉多便将耶稣送到他那里去。希律·安提帕在较早时曾将施浸者约翰斩首。后来他听闻耶稣施行了许多异能奇迹,不禁大起恐慌,因为他害怕耶稣就是从死里复活的约翰。
如今,希律很高兴有机会见到耶稣,但不是因为他关心耶稣的福利,或真的想知道人们对耶稣的指控是否属实。其实,他只是对耶稣感到好奇,希望看见耶稣施行奇迹而已。
可是,耶稣却拒绝满足希律的好奇心。事实上,当希律盘问他时,他竟一言不发。希律和手下的兵士大感失望,便开始戏弄耶稣,给他穿上华丽的衣服和肆意讥嘲他。接着他们把他带回彼拉多那里。结果,原本彼此交恶的希律和彼拉多竟因此而成了好朋友。
耶稣回到彼拉多那里时,后者把祭司长、犹太的官长和百姓召集起来,对他们说:“你们解这人到我这里,说他是诱惑百姓的。看哪,我也曾将你们告他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他,并没有查出他什么罪来;就是希律也是如此,所以把他送回来。可见他没有做什么该死的事。故此,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
这样,彼拉多两次宣布耶稣无罪。他很想释放耶稣,因为他看出祭司长逮捕耶稣纯粹是由于嫉妒的缘故。在彼拉多继续设法释放耶稣之际,他受到进一步的鼓励要如此行,因为他坐在审判台上的时候,他的妻子派人传来一个口信,敦促他说:“这义人的事,你一点不可管,因为我今天在梦中[看来是出自上帝的]为他受了许多的苦。”
然而,彼拉多虽然深知他应当释放这个无辜的人,他有什么办法可以这样行呢?约翰福音18:36-38;路加福音23:4-16;马太福音27:12-14,18,19;14:1,2;马可福音15:2-5。
◼ 耶稣受到盘问他是不是王时,他怎样回答?
◼ 耶稣在地上一生为之作见证的“真理”是什么?
◼ 彼拉多作出什么判决?民众对此有什么反应?彼拉多怎样处置耶稣?
◼ 希律·安提帕是谁?何以他很高兴见到耶稣?他怎样处置耶稣?
◼ 何以彼拉多很想释放耶稣?
-
-
“你们看这个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23章
“你们看这个人!”
彼拉多对耶稣所表现的态度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且看出他是无辜的,于是便试图用另一个方法释放他。他对群众说:“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
当时有一个声名狼藉的杀人犯也正被囚在狱中,因此,彼拉多问道:“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是巴拉巴呢?是称为基督的耶稣呢?”
由于受到祭司长的挑唆煽动,群众竟要求彼拉多释放巴拉巴而将耶稣处死。彼拉多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再次问道:“这两个人,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呢?”
他们喊道:“巴拉巴。”
彼拉多愕然问道:“这样,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
他们在一片震耳欲聋的鼓噪声中回答说:‘把他钉在柱上!把他钉在柱上!’
彼拉多深知群众正要求将一个无辜的人处死,于是为耶稣辩护说:“为什么呢?这人做了什么恶事呢?我并没有查出他什么该死的罪来。所以,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
尽管彼拉多想释放耶稣,民众却在宗教领袖唆摆之下激动地不断喊叫说:‘把他钉在柱上!’祭司的煽动使群众达到狂热的地步,以致要杀人流血。试想想,仅在五日之前,他们当中有些人很可能曾欢迎耶稣以君王的身份进入耶路撒冷!如果耶稣的门徒当时在场的话,他们都保持缄默以避免引起别人注意。
彼拉多见到自己的呼吁无济于事,反倒令群众生乱,便拿出水来,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群众回答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子孙身上好了。’
至此,彼拉多为了迎合群众的要求——他关心讨好群众过于做自己明知是对的事——便释放了巴拉巴。彼拉多命人把耶稣捉住,脱去他的衣服,鞭打他。这并非普通的笞刑。美国医学协会杂志论到罗马所施的笞刑说:
“一般所用的刑具是短鞭,是由几条长短不一的单皮带或辫带所组成,皮带上每隔若干距离便系有小铁球或尖锐的羊骨块。……罗马兵士大力鞭打囚犯的背部,铁球会造成很深的损伤,皮带和羊骨则会割伤皮肤及皮下组织。随着鞭打持续下去,伤口更会裂开,裂口深至皮肤下层的骨骼肌肉而变得一片血肉模糊。”
耶稣被人以如此残暴的方式毒打之后,再被带进总督的衙门里。全营士兵都被召集起来,他们进一步凌辱耶稣,编了一顶荆棘冠冕,大力按在他的头上。他们拿一根苇子放在他的右手里,给他披上一件紫色外袍——皇室所穿的服饰——然后讥诮地对他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啊!”他们吐唾沫在他脸上,并且用手掌打他,又从他手中夺过苇子来,打他的头,使他所戴的屈辱“冠冕”的尖刺更深深插进他的头皮里。
耶稣虽然经历种种虐待,却表现令人惊讶的威严和力量。这使彼拉多大受感动,以至他再次设法挽救耶稣。他告诉群众说:“我带他出来见你们,叫你们知道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他也许以为群众目睹耶稣的惨况,便会心软下来。当时耶稣头戴荆棘冠冕,身穿紫色外袍,血流满面,痛楚彻骨,站在冷酷无情的暴民面前,彼拉多高声喊道:“你们看这个人!”
尽管伤痕累累、饱受折磨,这里站着的乃是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他的确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人!不错,耶稣表现出一种镇静的威严和安详的神态,从而将他的伟大表露无遗。甚至彼拉多也必然看出这件事实,因为他所说的话看来同时带着尊重和同情的口吻。约翰福音18:39-19:5;马太福音27:15-17,20-30;马可福音15:6-19;路加福音23:18-25。
◼ 彼拉多试图用什么方法释放耶稣?
◼ 彼拉多怎样试图推卸罪责?
◼ 笞刑是怎样的刑罚?
◼ 耶稣被鞭打之后进一步受到怎样的凌辱?
◼ 彼拉多怎样再设法释放耶稣?
-
-
被交出及带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24章
被交出及带走
彼拉多见到耶稣虽饱受虐待,却表现安详庄严的神态;这令他深受感动,于是再次试图释放耶稣。这使祭司长们更加愤怒。他们决心不择手段,但求达到自己的邪恶目的。因此,他们再次大声喊道:‘钉他在柱上!钉他在柱上!’
彼拉多回答说:‘你们自己把他钉在柱上吧!’(与犹太人在较早时候所作的声称相反,他们其实有权处决一些在宗教上犯了重罪的人。)随后,彼拉多至低限度第五次宣布耶稣无罪,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
犹太人见到他们对耶稣提出的政治指控并未得逞,便再次将数小时前他们在犹太公会审讯耶稣时所用的宗教指控——说耶稣亵渎上帝——再次提出来。他们说:“我们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该死的,因他以自己为上帝的儿子。”
对彼拉多来说,这是一项新的指控;这使他更为恐惧。如今他看出耶稣绝非平凡之辈,他妻子所发的梦及耶稣在品格上所表现的惊人力量便足以表明这点。可是,耶稣真的是“上帝的儿子”吗?彼拉多知道耶稣是从加利利来的。然而,耶稣有可能在从前活过吗?彼拉多于是再次将他带返衙门,问他说:“你是哪里来的?”
耶稣不发一言。他在较早时候已告诉彼拉多他是个王,可是他的国却不属这世界。如今再作进一步的解释也无济于事。可是,彼拉多却因为耶稣拒绝回答而觉得有损他的自尊,于是大发雷霆地说:‘你不对我说话吗?你岂不知我有权柄释放你,也有权柄把你钉在柱上吗?’
耶稣以尊敬的态度回答说:“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毫无权柄办我。”他在这里提及上帝授权给人为的统治者去管理地上的事务。然后他补充说:“所以,把我交给你的那人罪更重了。”的确,对于耶稣所受的冤屈,大祭司该亚法和他的同谋以及加略人犹大比彼拉多所负的罪责更重。
彼拉多对耶稣更为钦佩,而且害怕他可能真的来自上帝,于是再次设法释放他。可是,犹太人却抗拒彼拉多的企图。他们再次以政治罪名指控耶稣,并且奸狡地恐吓彼拉多说:“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凯撒的忠臣。凡以自己为王的,就是背叛凯撒了。”
尽管事情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彼拉多再次将耶稣带出去。他向民众提出呼吁说:“看哪,这是你们的王!”
他们回答说:‘除掉他!除掉他!钉他在柱上!’
彼拉多无计可施,只好问道:‘我可以把你们的王钉在柱上吗?’
犹太人一向憎恨罗马人的管辖。事实上,他们瞧不起罗马的统治!然而,祭司长们却伪善地说:“除了凯撒,我们没有王。”
由于害怕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名誉会受损,彼拉多终于向犹太人持续不断的要求屈膝。他把耶稣交给他们。兵士们脱去耶稣的紫色外袍,让他只穿着自己的衣服。他们把他带去受刑之际,他们要他背着自己的苦刑柱。
这时是尼散月14日星期五早上较后的时间,也许已接近中午时分。耶稣自星期四清晨起来便一直没有睡觉,并且身受一次复一次的痛苦经历。所以可以了解的是,他负着苦刑柱时很快便感到精疲力竭。当时适逢有一个名叫西门的非洲古利奈人经过,他们便强迫他替耶稣背负苦刑柱。他们前往处决耶稣的地方时,有一大群人跟着走,包括好些妇女在内;她们都为耶稣捶胸痛哭。
耶稣转身对妇女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因为日子要到,人必说:‘不生育的,和未曾怀胎的,未曾乳养婴孩的,有福了!’……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树上,那枯干的树将来怎么样呢?”
耶稣所说的树是指犹太国。由于当时耶稣仍在他们当中,也有一小群相信耶稣的人在国内,所以这棵树仍含有一些能够维持生命的汁水。可是,一旦将这些人从国中除去,剩下的只是一棵在灵性上死去的树而已,不错,一个萎缩不振的国家组织。当罗马大军以上帝行刑官的身份将犹太国摧毁时,他们就真正有哀哭的理由了!约翰福音19:6-17;18:31;路加福音23:24-31;马太福音27:31,32;马可福音15:20,21。
◼ 宗教领袖对耶稣提出政治指控不遂时,便转以什么罪名指控他?
◼ 何以彼拉多感到更恐惧?
◼ 对于耶稣的遭遇,谁要负更重的罪责?
◼ 最后祭司们用什么方法使彼拉多交出耶稣来让他们处决?
◼ 耶稣告诉那些为他哀哭的妇女一些什么事?他说当时树还“有汁水”,但后来却会“枯干”。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
-
在柱上痛苦挣扎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25章
在柱上痛苦挣扎
两名强盗正与耶稣一起被带到外边处决。这队人来到离城市不远的一处地方,便停下来。这个地方名叫各各他,意即髑髅地。
囚犯被人剥去外衣。然后有人为他们预备了用没药调和的酒,看来是耶路撒冷的妇女为他们预备的。罗马人并不阻止被钉的人服用这类减轻痛楚的药物。可是,耶稣尝过之后却拒绝喝这酒。何以故呢?看来他要在信心受到最大考验的时刻,头脑完全保持清醒。
耶稣如今被人挂在柱上,双手伸直在头顶上。兵士们将一些大钉牢牢钉进他的手脚里。钉子戳穿皮肉和韧带时令他痛彻心脾。及至苦刑柱被竖起,痛楚更难以忍受,因为这时身体下坠,以致伤口进一步被撕裂。然而,耶稣却没有恐吓罗马兵士,相反,他为他们祈求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彼拉多将一个牌子钉在苦刑柱上,上面写着:“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看来他这样写不单是由于他尊敬耶稣,同时也因为他恼怒犹太的祭司们强迫他将耶稣处死。彼拉多用三种文字——希伯来文、官方的拉丁文及通用的希腊文——写出牌子上的字句,让所有人都可以读到。
祭司长,包括该亚法和亚拿在内,对此大为惊愕。在他们的胜利时刻,见到这样的宣布实在大煞风景。因此他们抗议说:“不要写‘犹太人的王’,要写‘他自己说:我是犹太人的王’。”彼拉多因自己受祭司们所利用而大感不悦,于是轻蔑地断然回答说:“我所写的,我已经写上了。”
祭司们与一大群民众齐集在行刑的地方。祭司们否认牌子上所写的话。他们重申较早时候耶稣在犹太公会受审时他们所提出的虚假指控。所以难怪路过的人开始出言侮辱耶稣,摇着头嘲笑他说:“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上帝的儿子,就从[苦刑柱]上下来吧!”
祭司长和他们的宗教盟友也推波助澜地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现在可以从[苦刑柱]上下来,我们就信他。他倚靠上帝,上帝若喜悦他,现在可以救他;因为他曾说:‘我是上帝的儿子。’”
兵士们受到当时的气氛所感染,于是也戏弄耶稣。他们捉弄耶稣,把醋递给他喝,但看来仅是递到他那枯焦的唇边而已。他们嗤笑他说:“你若是犹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甚至连两名强盗——一个钉在耶稣右边,一个钉在左边——也嘲笑他。试想想,有史以来世上最伟大的人物,不错,一位曾与耶和华上帝一起创造万物的大能者,竟不得不咬紧牙关忍受这一切侮辱和虐待!
兵士们取去耶稣的外袍,将其分成四份。他们拈阄看谁得着。至于他的内衣,因为质料上乘,而且没有缝口,兵士便彼此说:“我们不要撕开,只要拈阄,看谁得着。”他们不自觉地应验了经上所说的话:“他们分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
后来,一个强盗开始意识到耶稣必然真的是王,于是责备同伴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上帝吗?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然后他恳求耶稣说:“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
耶稣回答说:“我今日实在告诉你,你必和我一同在乐园里。”(《新世》)日后耶稣会在天上执掌王权,渡过哈米吉多顿的人和他们的同伴会有特权重建地上的乐园,届时耶稣便会实现他的应许,使这个幡然悔悟的罪犯复活过来。马太福音27:33-44;马可福音15:22-32;路加福音23:27,32-43;约翰福音19:17-24。
◼ 何以耶稣拒绝喝以没药调和的酒?
◼ 看来彼拉多何以命人把一个牌子钉在耶稣的苦刑柱上?这导致在彼拉多和祭司长之间什么进一步的交谈?
◼ 耶稣在苦刑柱上受到什么进一步的侮辱和虐待?看来这是由什么促成的?
◼ 兵士们处置耶稣的衣服的方式应验了什么预言?
◼ 其中一个强盗作出什么改变?耶稣会怎样应允他的请求?
-
-
“这真是上帝的儿子”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第126章
“这真是上帝的儿子”
耶稣被钉在柱上之后不久,在正午时分,大地忽然变成一片漆黑,阴森可怖,达三小时之久。黑暗并不是由日蚀所引致的,因为日蚀只会在新月时分才出现,而逾越节却在月圆时分。再者,日蚀仅会延续数分钟。因此,黑暗显然是上帝所促成的!这样行的目的很可能是要一挫那些嘲弄耶稣的人的锐气,甚至使他们停止讥笑。
如果昏暗的奇异现象是在耶稣身旁被钉的罪犯斥责同伴及请求耶稣记念他之前发生的,这便很可能是促使他悔改的原因之一。也许在这个黑暗的时刻,四个妇人——耶稣的母亲和他母亲的妹妹撒罗米、抹大拉的马利亚和使徒小雅各的母亲马利亚——走到苦刑柱附近。耶稣所钟爱的使徒约翰也与她们在一起。
耶稣的母亲眼见自己养育成人的儿子在柱上痛苦挣扎,她的心委实有如“被刀刺透”一般!然而,当时耶稣所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苦楚而是母亲的福利。他十分吃力地向约翰点头示意,然后对母亲说:“妇人,看,你的儿子!”接着他向马利亚点点头,对约翰说:“看,你的母亲!”
由此耶稣将照顾母亲的责任交托给他特别钟爱的使徒。看来他的母亲当时已是个寡妇,而他托约翰照顾母亲乃是因为马利亚其余的儿子仍未对他表现信心。耶稣在这方面立下一个优良榜样,不但供应母亲的身体所需,还留意满足她的灵性需要。
到下午三时左右,耶稣说:“我渴了。”他感觉到天父仿佛已从他撤去保护一般,目的是要使他的忠诚受到彻底的考验。因此他高声喊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在旁边站着的人听见了,就说:“看哪,他叫以利亚呢!”有一个人跑上去,把海绒蘸满了酸酒,绑在苇子上,送给他喝,但其余的人则说:“且等着,看以利亚来不来把他取下。”
耶稣尝过酸酒之后,就喊道:“成了!”不错,他的确完成了天父差他到地上来的一切任务;最后他说:“父啊!我将我的[灵]交在你手里。”耶稣将自己的生命力托付给上帝,深信上帝必定会使他复活过来。然后他便低下头来死了。
在耶稣断气的一刻,地大大震动,把磐石也震裂了。地震的威力如此强大,以致耶路撒冷城外的纪念墓也裂开了,尸体被抛出墓外。路过的行人看见尸首露在外面,便走进城里将事情告诉其他的人。
除此之外,在耶稣死亡的一刻,上帝殿内把圣所和至圣所隔开的巨大幔子亦从上至下被撕裂为两半。这块美轮美奂、装饰华丽的幔子高约18米,而且又厚又重!这个令人惊讶的奇迹不但显示上帝对杀害他儿子的人表现震怒,同时也表明借着耶稣的死亡,人得以进入至圣所所代表的天上去。
人们感受到大地的震动和看见所发生的事,都大起恐慌。负责处决耶稣的军官不禁为此将荣耀归给上帝,他宣告说:“这真是上帝的儿子!”彼拉多盘问耶稣他是否上帝的儿子时,这位军官很可能在场。如今他确信耶稣的确是上帝的儿子了。不错,耶稣确实是世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其余的人也深受这些神奇事件所感动,于是捶着胸回家去,借此表示他们极感忧伤和羞愧。耶稣的许多女门徒从远处目击这些惊天动地的大事,都大受感动。当时使徒约翰也在场。马太福音27:45-56;马可福音15:33-41;路加福音23:44-49;2:34,35;约翰福音19:25-30。
◼ 何以持续三小时的黑暗并非由日蚀所引致?
◼ 耶稣在死前的一刻为家有年老双亲的人立下什么优良的榜样?
◼ 耶稣死前最后说了四句什么话?
◼ 地震成就了些什么事?圣殿的幔子被撕裂为二具有什么意义?
◼ 负责行刑的军官从当时所发生的奇迹受到什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