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儆醒!》是專為我們而寫的”!
《儆醒!》1998年9月22日刊的主要文章是“紓解早老性痴呆病之苦”。許多讀者讀過這幾篇文章之後,都十分賞識其中的實用建議。以下是一些讀者的評論。
“兩年多前,丈夫經醫生診斷後,證實患了早老性痴呆病,於是我查閲許多有關這個病的參考書。我覺得《儆醒!》的建議最實用。文章彷彿把我讀過的所有資料扼要地概括起來。所以我在丈夫住院期間,曾把這份雜誌分發給多位醫生和醫護人員。”——M.L., 美國。
“母親兩年前去世,享年83歲。她1937年成為見證人,一直忠心事奉上帝。眼見她的記憶力和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實在叫人難過。所以,不論對患者還是照顧患者的人來説,文章的内容都是非常實用的,可以幫助人應付這種既痛苦,又可怕的逆境,也叫人得着安慰。”——D.C., 美國。
“醫生和多位專業人士都認為,母親和她姊姊看來同是患了早老性痴呆病,於是我把這期雜誌寄給姨丈。他回信告訴我説:‘我其實可以在電腦網絡上找到大量有關早老性痴呆病的資料,但資料實在太多了,我根本沒有時間逐一細看。讀過你寄來這期探討有關早老性痴呆病的《儆醒!》,我不得不説,文章内容恰到好處,而且清楚易明。我把雜誌重讀一遍之後,再轉送給其他家人傳閲,你會不會介意呢?’”——B.E., 加拿大。
“我是護士學校四年級學生,衷心讚賞貴刊的這系列文章。文章提供了許多合乎現實的建議,跟我在課堂上學到有關早老性痴呆病的老人學資料完全吻合。我打算日後在護理病人,和協助照顧患者的人的時候,也會運用文章的建議。”——G.L., 美國。
“媽媽在1998年8月18日去世。同一星期我收到了這期雜誌。早老性痴呆病的確是個十分痛苦的疾病,尤其在晚期的時候,不但患者難受,連身邊的親人也不好過。文章肯確地證明,耶和華洞悉民間種種疾苦,他着實對人類關懷備至!”——M.S., 美國。
“謝謝你們發表這幾篇文章。我正在學習怎樣照顧受這個疾病折磨的病人。文章内容對我非常有用。”——T.N., 意大利。
“祖母患了痴呆病,過去一年跟我同住,病情一直惡化,對我吹毛求疵、諸多挑剔。這叫我在家人和耶和華面前自覺一無是處。讀過文章之後,我可以看出自己不是的地方,也知道可以怎樣作出調整去盡力照顧她。現在我明白,我必須體貼她的能力限度。”——S.S., 美國。
“丈夫和我做了先驅很多年,意即全時的傳福音者。我們實在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崗位,無奈我們要照顧年邁的母親。我讀過許多有關早老性痴呆病的參考書。不過,收到來自耶和華組織提供的實用建議,我很感動。我會把這本雜誌放在當眼的地方,方便隨時閲讀。”——P.M., 美國。
“我今年12歲,很喜歡這幾篇有關早老性痴呆病的文章,因為曾祖父,還有我所認識的一個年長基督徒姊妹也患了這個病。文章使我看出,我可以做些甚麽去幫助他們,我也更清楚了解這個病。要是有一天,‘城内居民必不説:“我病了”’,這會是多麽歡樂的日子!”(以賽亞書33:24)——P.W., 美國。
“我和15歲的女兒一收到這期雜誌,就立即一起討論其中的内容。文章提議我們要對病者有親切的面部表情和温柔的語調,並且也要顧全患者的尊嚴,不要總是糾正他們的錯失。這一切建議都非常實用。我打算把這期雜誌分發給復康中心的護理員。”——Y.K., 日本。
“我們不知道該用甚麽言詞去表達我們的感激,這期雜誌的内容確實非常精彩。家姑因為無法照顧自己,我們把她接來美國跟我們同住。她今年80歲,環境改變之後,她簡直一蹶不振。我們起初也不明白,為甚麽她的情況比以前更糟,直至我們讀到這期《儆醒!》之後,才恍然大悟。文章就這個病解釋得十分透徹,也指出該怎樣照顧病患者,更解答了我們許多疑問,這些疑問是醫生們也無法解答的。再一次衷心向你們致謝,願耶和華繼續祝福你們的努力。”——O.S., 美國。
“衷心感激你們。這幾篇文章深入淺出,非常合時,因為我們正要照顧年邁的祖母。我們整家人都覺得,這期《儆醒!》是專為我們而寫的,因為其中的内容不但給我們安慰,也給我們合時的幫助。感激你們經常刊載這類合時合用的文章。”——R.N., 贊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