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
我知道“托特”(然後、到時)這個希臘詞是用來引出隨後發生的事。那麽,為甚麽馬太福音24:9説:“到時[‘托特’],人會把你們送去受患難,”而路加福音21:12的同一段記載卻説:“可是,在這一切以先,人會下手拿住你們,迫害你們”呢?
不錯,托特 是可以用來引出隨後發生的事,表示先後次序。可是,這卻不是托特 這個詞在聖經裏的惟一用法。
《新約及早期基督教著作希臘語-英語詞典》(鮑爾、阿恩特和金里奇合編)指出,在聖經裏,托特 這個詞基本上是用在兩種意義上的。
第一種是指“就在那個時候”。這可以是指“過去某個時候 ”。一個例子是馬太福音2:17:“這就[托特]實現了通過預言者耶利米所講的話。”這裏不是指一系列連續發生的事情,而是指過去某個時刻,就在那個時候。同樣,托特 也可以用來指“未來某個時候 ”。一個例子見於哥林多前書13:12:“目前我們靠金屬鏡子,只能看見模糊的輪廓,但到時 就面對面了。目前我只有片面的認識,到時 就會有確切的認識,就像自己受到確切認識一樣。”這裏,保羅把托特 用在‘未來某個時候’這種意義上。
據上述的詞典説,托特 的另一種用法是“引出隨後發生的事”。這本詞典就使徒詢問耶穌臨在的標徵,從三卷福音書所載耶穌的答覆舉出很多例子。a詞典舉出馬太福音24:10,14,16,30;馬可福音13:14,21;路加福音21:20,27做例子,説明用托特來“引出隨後發生的事”的用法。考慮經文的上下文就可以正確辨明,托特 的確用來引出隨後發生的事。這樣做也可以明白耶穌的預言怎樣提到未來的發展。
可是,我們不必認為,在這些記載中,每個托特 都千篇一律,只用來引出隨後發生的事。舉個例:我們在馬太福音24:7,8讀到,耶穌預言國族會起來對抗國族,多處會有糧食短缺和地震。第9節繼續説:“到時,人會把你們送去受患難,把你們殺掉,你們會為了我的名被所有國族憎恨。”這是不是説,耶穌所預告的戰爭、糧食短缺和地震必須先發生,甚至終止了,然後迫害才臨到呢?這個説法合乎邏輯嗎?
這個想法既不合邏輯,據了解,也不符合這個預言在第一世紀實現的方式。使徒行傳的記載透露,新成立的基督徒會衆差不多一展開傳道工作,就遭受猛烈反對。(使徒行傳4:5-21;5:17-40)我們無疑不能説耶穌提到的一切戰爭、饑荒、地震都在這場早期迫害以先發生。剛相反,這場反對發生在耶穌預告的許多事“以先”,這點跟路加所作的描述一致:“可是,在這一切以先,人會下手拿住你們,迫害你們”。(路加福音21:12)可見,在馬太福音24:9,托特 基本上指“就在那個時候”。戰爭、饑荒、地震發生期間,就在那個時候,耶穌的門徒會遭受迫害。
[腳注]
a 《守望台》1994年2月15日刊第14和15頁把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的相同記載羅列出來。由托特 翻過來的語詞是用粗體排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