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拖延’的習慣
你剛吃過晚餐。你告訴自己今夜要整理房間、或汽車間、或書桌、或者最後會着手去執行多週甚至多月之前所訂的計劃。
可是,在開始工作之前,你自思,何不輕鬆片刻呢?此外,現時只是晚餐剛罷。因此你坐下沙發,扭開電視——“只看幾分鐘而已。”不知不覺,你已看到最後節目。今晚過去了。本來打算做的工作看來要等待下次了。
你若在以上的描繪中看出你自己的模樣,你至少可以因為吾道不孤而引以為慰。拖延、遲滯、耽擱,不管你稱它為甚麽也好,都是人類最普遍的弱點之一。不論男女,很少人未會試過一次或多次對自己説,“我知道應該去做,但是……”
“下次我會做得好一點”
拖延本身在我們的生活上以多種偽裝形態出現,有些導致悲劇結果,有些則未致這麽嚴重。事實上,行為科學家們認為,由於多次拖延沒有招致嚴重後果,這種習慣很易變成根深蒂固。
例如,你也許有意要寄張謝柬給上次旅行時招待過你的朋友。但時間不停邁進,幾週或幾個月已經溜過,你的短柬仍未寄出。這件事看來沒有大害。“我下次會做得好一點,”你對自己説。這便是戰敗的開始。
可是,未必一定會有“下次”。一位25歲的少婦多年來猶疑不向姊姊表示愛意,她寫道:“我曾多次希望擁着她親吻,但我從來沒有讓她知道我對她的愛。……2月25日,我的姊姊死去。我的世界崩潰了。多麽令人遺憾的是,她永不知道我多麽愛她!……家庭成員當中若有愛意,就要表示出來!不要推延到將來。否則便可能太晚了。”
然而,必須留意的是,延遲未必都是有害的。有人也許喜歡使用“審慎”一詞。使主張固定及使計劃具體化是需要時間的。延遲作出決定以等候時機成熟,這件事的本身可能實際是個很好的決定。
許多人未能察覺的一種較嚴重的拖延便是慣常遲到。這也許牽涉到在約會、社交集會、業務會議上遲到,或僅是上班遲到。或者牽涉到不能準時完工或趕不上最後期限。這樣行可能使人失去朋友、職業或更甚的是,據説有人因此使婚姻破裂。
拖延的原因
既然拖延的習慣看來與時間有關,它立刻使人想到第一個原因是缺乏時間觀念或者不知道怎樣安排時間。因此,許多大機構的主管人教導雇員若干安排時間的技巧。可是,他們許多時都感到失望,因為發現在應該使用新近學到的技巧時,大多數拖延者仍拖延如故。看來這件事牽涉到其他因素。
在《決斷》一書中,合著者贊尼士(Irving Janis)和曼恩(Leon Mann)寫道:“在壓力之下需要作出與前途福利有關的重大決定的人會發現,作出承擔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不論他揀選甚麽途徑都預期要付出若干代價和冒相當的險。應付這個痛苦難題的方法之一是避免作出決定。”
自覺無能或不能勝任是許多人慣於拖延的另一原因。“做事拖延成了他們那發生動搖的自我價值感的緩衝器,”心理學家葆爾嘉(Jane Burka)説。由於不願冒着可能成績不佳的危險,他們乾脆不動手。害怕受人批評甚至阻止他們開始做事。
曾經研究拖延難題的專家們指出其他較不易察覺的原因。下屬可能以拖延手法來反抗上司所定的規則、期限和其他要求。把工作推延至最後一分鐘才做也許可以作為工作質素惡劣的辯詞,這樣他就可以説:“只要我有多點時間就好了!”有些人害怕工作的繁重或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於是認為即使開始工作也無濟於事。
不錯,使人們拖延的原因很多,我們人人都在不同方面受到影響。那麽,有甚麽辦法可以克服拖延和慣常遲到的有害影響呢?
如何戒除‘拖延的惡習’
你若閲讀過關於如何克服拖延習慣的任何書籍,你也許留意到其中大多數提出諸如“立刻着手!”“坐言起行!”一類勸告。可是很少讀者為其所動而真正改弦易轍。何以故呢?因為大多數這類“自我改善”的書籍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去處理問題。例如,何必擔心别人怎樣想或怎樣説?自己想做就去做好了。
採納這種觀點的難題是,拖延、卸責、尤其是遲到,起因常是由於缺乏關懷所致。此外,一個人若真正如此關心要做對自己有益的事,他就很可能根本不會養成拖延的習慣了。
確定孰先孰後
正如我們所見,拖延是逃避的一種形式,因此若要克服這個弱點,就必須能够看出當前工作的原因和真正價值,以及它在一切當做或想做的事務中何以較為重要。經營專家們把這樣行稱為確定孰先孰後。
在你看來,一生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甚麽?你把甚麽放在首位?對今日的許多人來説,力爭上游和出人頭地乃是一生的首務。可是專業顧問中心的記錄顯示,不少胸懷大志、前途有望的男女在突然遭遇逆境時變成嚴重的拖延者,甚至拖延到危及自己前途的程度。競爭和壓力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發生懷疑。他們開始拖慢腳步,凡事推延耽擱。正如一位青年律師説:“這是由於害怕受人批評、嘲笑的緣故。他們認為毫無作為也勝於做出愚蠢的事來。”
古代的所羅門王無疑在成就方面已達到顛峰。可是他論及力爭上游的人説:“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道書4:4)不錯,人感到“被鄰舍嫉妒”時,把“虛空和捕風”的事拖延下去是很容易發生的反應;這正是俗語所謂的‘知難而退。’
顯然,力爭上游的推動力是有限的。因此,真正重要而不能拖延的事情必須具有超乎自利的動機才行。它必須具有更廣泛和真正有價值的目的。
因此,你下次若納罕自己何以要將打算做的事拖延不做,停下來自問一下:這些事情是否真正重要?若然,究竟甚麽阻撓我拖延不做?
檢討自己的習慣
我們生活在高速的世界之中,大多數人的生活充滿許多要做的事。有些事是我們必須做的。有些事是我們想做的。還有些事則或多或少地是出於習慣的。拖延成癖的人擱置第一類的事,大多數人擱置第二類的事。但許多時,屬於第三類的事乃是使我們做事落後而成為拖延者的原因。
且以遲到這種拖延方式為例。永遠遲到的人通常知道他們所從事的工作的重要性,甚至一經開始工作就樂此不疲。但他們卻時常遲到。研究這問題的專家們認為這種習慣是早年養成的,通常是從父母或兄弟姊妹學到。這種習慣首先在學校裏,然後在工作上和生活的其他方面表現出來。此等人不是僅學會怎樣安排時間就可以改善的。他們“應該開始改變思想,把‘遲到勝過不到’的念頭改為‘早到勝過遲到,’”心理學家希伯爾(Pierre Haber)説。
頗有趣地,夫婦均是顧問的芬寧(Fanning)夫婦在合著的《毋再拖延》一書中指出:“遲到與實際時間無關,它只是推延最後期限的問題。”慣常遲到者會發現自己即便在時間上從容不迫,還是會照樣遲到。為了糾正這種習慣,芬寧夫婦建議在腦中將最後期限提前。會議時間若在午後7時,就以6時30分或6時45分為目標。這樣,即使你仍然像慣常一樣遲到,你依然可以準時赴會。
可得的良助
許多人由於缺乏真正動機,以致遲遲不戒除某些有害的習慣。一個在11年來每日吸3包煙的男子自道經驗説:“我至少試過十多次認真地要戒煙,但沒有成功。每次企圖戒煙我都感到極大痛苦。……結果是依舊吸煙。”另一個十餘年來嗜賭成癖的男子説:“我曾多次戒賭,但最多不過戒除兩天左右。”他們的屢次失敗使他們遲遲不願再接再厲。可是,這兩位男子終於找到他們所需的動機。
以前的吸煙者聲稱:“在與耶和華見證人研究聖經之後,我發現有許多經文吩咐人要在身體和靈性上保持潔淨。此外,彼此相愛和推己及人都是基本原則。坐下來向别人臉上噴煙的人怎能説是跟從這些原則呢?”
這項新發現的動機對他有甚麽影響?“我決心立刻和永遠戒煙,”他説。“我每次想拿起香煙就祈求耶和華幫助。使我驚異的是,戒煙容易過我所預期。”
賭徒又如何?“我太太開始研究聖經,”他説。“她邀請我參加研究,我接納了。結果我很快就知道賭博是不對的。”聖經真理供給他所需的動機。在三個月之内他完成了拖延十年的戒賭。
“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聖經在傳道書11:4説。因此,不論你有嚴重的拖延習慣或遲到的習慣,明智之舉是認真檢討一下自己以甚麽為先以及自己的習慣。然後毅然戒除拖延的習慣。
[第14頁的圖片]
不知不覺,一晚就過去了。你本來打算開始的工作只好等待下次
[第15頁的圖片]
慣常遲到是一種壞習慣
[第16頁的圖片]
壓力可能導致拖延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