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電腦科學家所欽羨的對象”
視網膜是一塊小薄膜,嵌在眼球後面。它雖然薄如紙,卻含有多層神經元,其數達一億之多。《活的人體》一書説:“視網膜是人體最神奇的組織之一。”辛克萊(Sandra Sinclair)在她所著的《動物視覺》一書中説:視網膜“是電腦科學家所欽羨的對象,它每秒鐘大約作出100億次計算。”
正如照相機把形像的焦點對準在軟片上,我們的雙眼也把所見形像的焦點對準在視網膜上。可是,正如米勒博士解釋,照相機軟片“根本無法與視網膜那變化無窮的敏感度相比”。我們用這“軟片”在月光或日光之下——明暗度相差30000倍——均可以看見。此外,視網膜能够辨别物體的詳細狀況,部分在光中和部分在暗中的物體也一樣能辨别清楚。蓋頓教授在《内科生理學教科書》中解釋:“照相機做不到這點,因為它的軟片曝光所需的明暗度範圍過於狹窄。”是故,攝影者需要閃光設備。
那“視網膜幅度極大的感光度”部分是由於眼擁有1億2500萬個視桿的緣故。這些視桿即使對微弱的光線也很敏感,因此使人在夜間也能看見東西。此外還有550萬個視錐對較強的光線發生反應及清楚辨别顔色。有些視錐對紅光最敏感,其他的則對綠色或藍色最敏感。視錐的聯合反應使你能够看見這本雜誌的所有顔色。三種視錐在受到同等刺激時,你所見的顔色就是純白色。
大多數動物對顔色的視覺均頗為有限,有些動物甚至完全看不見顔色。外科醫生肖特(Rendle Short)説:“看見顔色使生活樂趣為之大增。”他補充説:“在並非絶對賴以生存的人體器官中,眼睛可算是最奇妙。”
“神奇的合作”
視網膜上的形像若顛倒過來,好像在照相機軟片上的形像一般,“為甚麽世界在我們眼前不是倒轉的呢?”肖特醫生問。他解釋説:“因為人腦已養成了把印象逆轉過來的習慣。”
有一種設計成把形像倒轉的特殊眼鏡。在科學實驗中,戴着這種眼鏡的人看見眼前的一切都是倒轉的。但過了幾天,奇事發生了。他們所見的一切都回復正常!《人體》一書解釋説:“眼和腦的神奇合作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
你的目光若隨着這行字轉移,視錐就把黑色油墨從白色的紙分别出來。可是,你的視網膜卻無法對人造的字母發生反應。我們在腦的另一部分使一列字母産生意義。資料的轉移是必需的。
視網膜把電碼信息經過一百萬根神經纖維傳至接近頭後的後腦部分。《腦》一書解釋説:“從視網膜將資料傳至大腦皮層的過程是具有高度組織和秩序井然的。……如果微弱的光線投射在視網膜的每個不同部分,[腦裏的]視覺地區的相應部分就會發生反應。”
[第7頁的圖片]
視網膜不像照相機,因為視網膜的感光度範圍極大,眼睛不必倚靠閃光燈的設備
[第8頁的圖片]
你的視網膜含有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稱為視錐,可以感覺到綠色、紅色或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