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日趨老化
1513年,西班牙籍探險家胡安·龐塞·德萊昂涉水登上北美洲一個無名灘頭。據説,因為那裏遍地開花,德萊昂遂將它命名為佛羅里達,西班牙語的意思是“百花盛放”。找個名字難不倒德萊昂,要找遠征的目標——據稱能使老人回復青春的一泓清泉——卻談何容易。經過數月苦尋不果,這個探險家終於放棄,繼續上路去了。
今天,跟胡安·龐塞·德萊昂日子一樣,傳説中的青春泉依然令人撲朔迷離。然而,被女作家貝蒂·弗里登稱為“老人泉”的東西,人類倒找着了。説得明白點,就是全球高齡人口正急劇上升。步入晚年的人這麽多,令世界人口組合比重也大大改變。事實是,世界人口正日趨老化。
“人類的一大勝仗”
端看人口統計數據,情況也就不言而喻。本世紀初,即使在最富裕國家人口的預期壽命也不及50歲,現在卻已超過75歲。在發展中國家,如中國、洪都拉斯、印尼及越南等,情形也一樣:相對於40年前,人們平均多活25年。在全球各地,每月平均有100萬人年屆60歲。令人出奇的是,現時世界人口增長最迅速的不是年輕一輩,而是年齡介乎80歲到“百歲人瑞”的長者。
人口統計學家艾琳·克里明斯在《科學》週刊中指出:“人類預期壽命得以延長確實是人類的一大勝仗。”為表揚這項非凡成就,聯合國把1999年定為國際長者年——請參看第3頁的附欄。
需要改變對事情的看法
然而,這場勝仗不單在於人類成功改變壽數,而是在於改變了人對年老的觀念。誠然,許多人想到自己年事漸長,健康隨之衰退,腦筋繼而不靈,心裏多少有點不安,甚或恐懼。可是,老人學研究員屢次重申,年老不等於力衰,也不等於多病。事實上,每個人踏進老年的過程也大不相同。原來,人的實足 年齡跟生理 年齡是有分别的。(請參看“衰老究竟是甚麽?”的附欄。)換言之,一個人漸漸年長,不代表他從此就走下坡路。
事實上,即使人年齡漸長,仍然可以提高生活素質,令晚年過得充實。當然,你大概不會回復青春,可是你卻能够老而彌堅。下一篇文章探討的就是老人保健的方法。誠然,衰老也許不是你目前最急切關注的課題;你還是應該讀讀下列的文章,因為過不多時,衰老就是個非常切身的問題了。
[第3頁的附欄或圖片]
國際長者年
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最近在主持國際長者年開幕禮上説:“我剛剛過了60歲生辰,正好被納入早前我引述的統計數字中。”事實上,跟安南先生處境相同的人不知凡幾。據研究員指出,踏入21世紀,在許多國家裏,每5個人就有1個年屆60歲或以上。有些老年人也許需要别人照顧;可是,所有長者均需學會保持自立能力、維護尊嚴以及繼續有所作為。為使各地的決策官員能够更成功應付“人口組合的轉變”,令公衆人士明白“長者對社會的貢獻”,聯合國在1992年決定把1999年定為國際長者年。長者年主題是:“長幼一家”。
[圖片]
科菲·安南
[鳴謝]
UN photo
UN/DPI photo by Milton Grant
[第4頁的附欄或圖片]
衰老究竟是甚麽?
一個研究員説:“看生物水晶球來預卜衰老過程能否逆轉,猶如霧裏看花”。有人説:“根本沒有人完全明白衰老是怎麽一回事。”儘管這樣,老人學專家曾嘗試為衰老下個定義。簡而言之,衰老就是人實際活過的日子。然而,衰老又不單指時間流逝。由於衰老隱含活力衰退的意思,我們一般不會把小孩子的成長形容為衰老過程。人每活一年,就邁向衰老一步。可是,有些人外貌看來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例如説一個人“不顯老”就是這個意思。為了説明實足年齡有别於生理年齡,研究員一般把生理上的年老(身體出現衰退迹象)稱為衰老。
動物學教授史蒂文·奧斯塔德認為衰老是“身體種種機能逐漸衰退的現象”。任職美國國立老人學研究所的理查德·斯普羅特醫生認為,衰老指的是“人體内專責應付壓力的各種系統日漸衰敗”。無論如何,大多數專家均認為要為衰老下個明確中肯的定義殊非易事。分子生物學家約翰·梅迪納解釋困難所在,説:“人體内60萬億個細胞的衰老過程是由數之不盡的生理變化所共同構成的,範圍之廣由頭頂到腳趾、由蛋白質至脱氧核糖核酸、從搖籃到墳墓。”難怪研究人員把衰老過程視為“生物學上疑難中的疑難”!